数据积累:积累了海量的股票交易数据,为策略模型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admin 3 0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在金融领域的价值日益凸显。海量的股票交易数据为量化投资策略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数据积累

量化投资策略的开发和应用离不开海量的股票交易数据。这些数据包括股票价格、交易量、财务指标、宏观经济指标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发现股票市场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

目前,各大金融机构和数据供应商已经积累了海量的股票交易数据。这些数据覆盖了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这为量化投资策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素材。

数据支撑

海量的股票交易数据为量化策略模型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具体而言,这些数据可以用于以下方面:

  • 训练和测试模型:股票交易数据可以用于训练和测试量化策略模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识别出股票市场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建立有效的量化策略模型。
  • 优化模型参数:股票交易数据可以用于优化量化策略模型的参数。通过对不同参数组合的测试,可以找到最优的参数设置,从而提高量化策略模型的性能。
  • 评估模型表现:股票交易数据可以用于评估量化策略模型的性能。通过对模型在不同时间段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进行评估,可以判断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案例

以下是一个使用海量股票交易数据开发和应用量化策略模型的案例:

一家金融机构利用海量的股票交易数据,开发了一个基于技术分析的量化策略模型。该模型通过对股票价格走势、成交量和技术指标的分析,识别出股票市场的交易机会。经过历史数据的回测和优化,该模型在多个股票市场和时间段内都表现出良好的收益率。

结论

海量的股票交易数据为量化投资策略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识别股票市场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未来,随着数据量的持续增长和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量化投资策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蓝芯运营平台通过什么驱动对交易

蓝芯运营平台通过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系统对交易进行高效管理。 蓝芯运营平台作为一个先进的运营管理系统,其核心在于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交易流程。 平台能够实时收集、整合并分析海量的交易数据,包括市场动态、用户行为、交易趋势等,从而洞察市场先机,为交易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这一数据驱动系统不仅提升了交易的效率,还增强了交易的智能化水平。 例如,在交易监控方面,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异常交易行为,及时发出预警,帮助运营者规避风险。 在交易策略制定上,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不断优化策略模型,以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交易收益。 此外,蓝芯运营平台的数据驱动系统还具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 无论是金融行业的股票交易,还是电商领域的商品买卖,该平台都能通过智能数据分析,为交易双方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促进交易的顺利完成。 总的来说,蓝芯运营平台通过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系统,不仅简化了交易流程,还提升了交易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程度,为企业和用户带来了更大的价值。

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方面的优势

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数据资源丰富、技术实力雄厚、应用场景广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强大等方面。 首先,金融机构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日常业务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 这些数据包括客户交易信息、市场行情数据、企业财务报表等,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金融机构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服务质量。 例如,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消费习惯和财务状况,为其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或贷款服务。 其次,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技术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投入巨资研发或引进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机构能够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业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股票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股票价格的走势,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再者,金融机构在大数据应用场景方面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无论是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还是市场营销、产品创新,大数据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例如,通过分析借款人的信用历史、财务状况等数据,银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其信贷风险,从而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 最后,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支持下展现出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 大数据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还为其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风险应对策略。 通过大数据分析,金融机构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风险来源,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这种精准化的风险管理方式有助于金融机构在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例如,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的保险需求进行细分,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且风险可控的保险产品。

互联网金融对证券的冲击表现在哪些方面

互联网金融来袭,传统银行业战战兢兢,想方设法迎接挑战。 在银行业燃起了烽火之后,证券业的烽火也为期不远了。 眼看着互联网公司到处跑马圈地,不少证券公司坐不住了。 总不能等着互联网公司杀将过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地就那么失去吧?在逼人的形势面前,证券公司如何把握时机备战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现实问题。 ——亚夫■在互联网金融来袭时,证券公司受到的影响程度及时间先后会有所不同。 对券商而言,虽然目前不会对自己的主流客户形成分流,但互联网金融提醒了券商对长尾市场的重视,同时应加快对高端核心客户的服务层次,拓宽自己的护城河。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推进,经纪业务首当其冲。 对于券商而言经纪业务仍是券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资管业务、创新业务的基础。 当前换手率和市值上升面临瓶颈,网上开户即将落实,互联网公司开展经纪业务也只需监管者应允,彼时纯通道业务竞争更激烈,佣金面临下行压力。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券商的发展将是一个定位差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券商将依据自身禀赋进一步分化,强者恒强与创新者逆袭都符合演进逻辑。 证券公司应冷静、理性地透过成功互联网企业的形式和表面,探究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创新策略。 □孟庆江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一系列战略性技术从趋势走向主流应用,互联网从一种技术演变为人们生活的环境,信息技术让金融无所不在。 在沟通无极限的扁平互联网世界里,人们希望以开放、聚合、互联、智能的方式,自组其需要的金融服务场景,便捷、快速地获取针对自己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享受全天候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 互联网金融激战状况互联网金融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它属于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 2013年,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热度开始急速攀升。 6月17日,阿里巴巴推出了“余额宝”产品,截至2014年2月27日,余额宝资金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客户数超过8100万户,创造了令金融界震惊的奇迹。 随后出现的“类余额宝”拉开了互联网金融的大幕,产业界、投资界、学术界乃至监管部门纷纷开始加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P2P网络借贷、众筹、网络小额信贷、比特币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 据《2014年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显示,受访大众富裕阶层中有41.7%的人群参与了互联网金融投资,显示了大众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强烈需求。 随着全民理财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借助网络入口和移动端的客户优势,正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新的营销渠道和平台。 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网络,都有着海量用户,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放量级的精准客户群。 互联网企业在网络和移动入口上的争夺,已经表明了理财营销渠道创新的重要性,这从淘宝上线基金网店后成交的活跃中可见一斑。 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核心企业市场持续稳定,伴随着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化程度的加深,部分电商、传统零售、传统金融巨头出于战略考虑,纷纷切入第三方支付市场。 金融产品销售电商化将成为未来支付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之一,而第三方支付进军传统金融服务领域,也在成为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的突飞猛进,使传统金融业有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一方面可以推进利率市场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迫使传统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互联网浪潮从民间金融领域获得突破,从互联网企业跨界渗入到金融领域,关键在于降低了信息和资金交易的成本。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正在迫使传统金融业改变服务模式,而互联网企业在这场变革中不仅获得了真金白银,同时也对传统金融业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 互联网企业能够迅猛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云计算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产生和发展,随之产生的海量数据形成了大数据;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反过来又促进了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 云计算和大数据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云计算两种接入终端的衍生体系。 这些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地冲击和改变着所有的行业,最突出的就是稳健、保守的金融业。 传统金融业要想全面拥抱互联网金融则必须依托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 移动互联网在原有桌面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对用户的禁锢,不仅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而且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交易和支付结算,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的可获得性,释放了部分被束缚的需求。 根据统计,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8亿元,同比增长46.8%。 并预计未来两年互联网金融对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推动作用将会更强。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企业跨界涉足金融业日趋常态,涌现出大量的初创企业,对传统金融业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冲击,从支付结算到投融资服务、再到流通货币、证券、基金等传统金融行业无一幸免。 互联网企业渗入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并开始向金融业的核心领域拓展。 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技术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服务,无法满足广大顾客的全部需求,80%的客户把钱存入银行,却只让20%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务。 很多传统金融理财都有一个不低的门槛约束着用户的参与机会。 金融企业本身的顽固和高傲需要积极富有激情的创新性应用的冲击。 无论阿里巴巴还是网络,它们拥有着海量的数据,并且接纳任何初级的用户,给所有的用户一个参与的机会,进而带来大量的长尾资金。 当用户的需求得到不断地延伸和拓展的时候,金融大数据的优势恰恰是这些公司的最大依仗。 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来颠覆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各种数据的组合。 互联网金融企业掌握的最重要资源就是交易数据。 在信用风险管理产业链中,若由银行最终掌控大数据资源,将意味着银行触角进一步延伸和客户基础大规模下移。 平台是互联网时代垄断性数据的唯一可持续来源,由此基于线上交易平台获得数据是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条件。 无论是银行搭建电商平台还是互联网企业利用交易用户做服务,其核心都是想通过交易平台对客户数据分析预测客户可能的消费和交易需求,从而精准掌握客户的信贷需求和其他金融需求。 互联网对金融的变革,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互联网思想和互联网技术,这两者类似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互相辅佐和渗透的。 互联网技术从深层次具体化的角度解读可以分为:大数据、P2P人人组织网络和两面市场。 其中大数据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促进金融的开放性,大数据首先要数据全量在线。 现在太多系统都是孤立的,即使银行本身的很多业务,比如对公业务、对私业务、卡业务等都是相互分离的难以形成联动效应;况且决定信用本身的不单是金融数据,很多其他领域的数据也会产生影响,这对于数据的开放性要求更高。 互联网有天生的开放性、透明性,使得大数据的应用有了可能。 互联网金融对大数据的使用,天生具有优势。 互联网可以在法律和道德所容许的范围内捕捉信用评估所需要的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信息,并将这些繁杂的信息提供给大数据作业系统进行处理,完成对个人或群体的信用价值的评估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其核心是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同样明显,如何完善监控仍是个问题。 网贷平台不见面、不审查、无抵押的快速贷款模式虽然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却也让贷款风险无限放大。 阿里巴巴等虽有大数据支持,但其数据库建立为时不长,其可靠度还有待继续验证,那些不具备大数据支持的其他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需要的经营、诚信等信息根本无法核实。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类似于阿里巴巴的风险控制模式,他们通过自身系统大量的电商交易以及支付信息数据建立了封闭系统的信用评级和风控模型;另外一种则是众多中小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贡献数据给一个中间征信机构,再分享征信信息。 利用电商大数据进行风控,阿里金融对于大数据的谋划可谓非一日之功。 阿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大数据挖掘系统,通过积累的大量交易支付数据作为最基本的数据原料,以及卖家自身提供的销售数据、银行流水等情况作为辅助数据原料。 所有信息汇总后,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 在风控革新领域,现在理论上的业内观点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可以实现很好的风控,从而让坏账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传统金融机构采取的是人工尽职调查,依靠经验判断和数据调研等办法实现,尽量压低坏账率,而互联网金融其实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容纳更多的数据来实行,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方式,其实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 而互联网金融采取的这种风控思维也一样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短期内估计也很难被证明行之有效。 利用大数据风险控制短期内不现实,一方面是数据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另外大数据的技术处理能力也跟不上。 小贷类网站积累的信贷大数据包括信贷额度、违约记录等。 但单一企业缺陷在于数据的数据级别低和地域性太强,以及部分小贷网站平台通过线下采集数据转移到线上的方式来完善信用数据。 这些特点决定了如果单兵作战他们必定付出巨大成本。 因此,贡献数据的模式正逐步被认可。 如今互联网金融席卷而至,一方面互联网自身存在安全问题,另一方面金融业也具有特定的风险问题,如此结合或将风险相互放大,这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征信机构的产品及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金融对证券公司的影响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其核心在于背后的信用体系。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获取成本的存在,其业态最初源于线下,具有一定的物理边界。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技术与金融业态的结合在提升客户便利性的同时,可使信息获取成本得到大幅降低,各类新型金融业态的出现与发展成为可能。 随着证券行业在互联网领域探索的不断深入,在推动经营业发生转变的同时,相关领域的交叉也会对现有的行业竞争格局带来一定的变化。 由于证券公司不同业务的门槛不一,对应的监管要求也不一样,在互联网金融来袭时,其受到的影响程度及时间先后都会有所不同。 同质化、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监管者有意放开的业务会率先受到冲击,而对知识、技术、资本及风控要求高的业务则可能在互联网金融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后受到影响。 对券商而言,虽然目前不会对自己的主流客户形成分流,但提醒了券商对长尾市场的重视,同时应加快对高端核心客户的服务层次,拓宽自己的护城河。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推进,经纪业务首当其冲。 当前换手率和市值上升面临瓶颈,网上开户即将落实,互联网公司开展经纪业务也只需监管者应允,彼时纯通道业务竞争更激烈,佣金面临下行压力。 即使近年来部门券商在调整收入结构上成绩显著,但对于券商而言经纪业务仍是券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资管业务、创新业务的基础。 从现实情况看,券商也已经开始备战互联网金融。 网上开户、网络商城、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资产管理等业务开展如火如荼不胜枚举。 证券公司早已实现网络交易,拥有标准化大数据,在行业特性上就具有融入互联网金融天然品质。 2014年4月份,国泰君安等6家券商相继宣布获得互联网证券业务试点资格,围绕账户管理为核心的行业革命也因此开始打响。 在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创新大会意见征求稿指出,将支持证券经营机构建立与私募市场、互联网金融等业务相适应的账户体系,强化账户功能。 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传统和客户切换的成本,也会加快券商差异化的进程。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券商的发展将是一个定位差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券商将依据自身禀赋进一步分化,强者恒强与创新者逆袭都符合演进逻辑。 证券公司应冷静、理性地透过成功互联网企业的形式和表面,探究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创新策略。 第一、要以专业为本,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用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金融的重心仍在金融,互联网只是工具。 市场担心互联网企业投身金融会对传统机构造成冲击,过于强调实现的方式而忽视金融业所包含的投资、融资、资本中介、风险管理和结构设计等更多专业的领域。 第二、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采用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 面向广大客户特别是零售客户,提供全新的标准化服务产品,构建依托互联网的客户营销服务体系和模式。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具有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等新特点,运作模式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 因此从金融互联网化,到按照互联网理念做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券商要建立灵活、敏捷、快速、高效的扁平化组织,以及捕捉互联网新服务场景商机。 要在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交付过程中,建立强大的服务和营销队伍,将客户体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完备的线上客服体系,客户第一的价值观体系,成立专门的客服团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电话和在线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证券公司系统建设证券公司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转型阶段需要从产品、账户、服务三个方面入手搭建互联网金融的雏形,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具体的系统建设包括构建产品中心,实现对于产品信息及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建设消费支付管理系统,打通保证金内外流动的渠道;建设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于客户的分级分层管理;建设微信平台和QQ平台,实现证券公司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1.产品研发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是公司级的、开放的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供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产品模型定义、供应商管理、渠道管理、产品配置、评估、审核以及风险合规等功能。 通过产品研发中心可以实现对于产品供应商的管理、对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于产品的灵活配置组合。 2.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定位为公司级的客户信息系统,它通过整合形成单一客户视图,获取包括基本信息、账户信息、额度信息、风险管控和关系信息等在内的全面的客户信息;它与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接受访问和更新,展现完整的、一致的、共享的、权威的客户信息,可以解决客户信息重复采集、共享性差、利用率低、操作风险高等问题。 同时,系统通过对客户信息的归集、整理、分析,发现客户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证券公司通过构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达成“统一客户,统一账户、统一资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的目标,满足综合理财服务的业务需要。 3.互联网营销服务系统互联网营销服务是基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社交方式的改变与发展而产生的新需求,通过证券公司服务理念和互联网服务方式的融合,开启内控外联全兼顾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满足企业客服稳定、安全、快捷的工作需求,为企业真正实现高效率客户服务和有效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4.建立流程平台与交易功能统一接入系统目前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联可以通过数据中心进行,但需要实时处理的业务功能互联多采取点对点的方式,存在变更困难、后台业务系统暴露于前台后性能不足的问题,建立跨系统的流程平台和交易功能统一接入平台,以提升数据交互的标准化、统一性。 5.未来系统建设规划实现了布局转型阶段的系统建设后,证券公司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已经粗具雏形,在切入扩展阶段可以继续建设一户通和内贷业务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客户账户、产品、服务的一站式体现及征信授信业务办理;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较为成熟的融合巩固阶段,辅以相关系统的建设实现证券公司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对有价资产进行登记管理的需求,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证券公司从传统金融领域向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跨界经营,发扬证券公司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中介职能。 证券公司应推动互联网金融下的创新金融业的潜在进入者通常是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从金融业的薄弱环节切入,通过破坏性产品或破坏性商业模式,打破原有的市场结构,在不断升级自身的产品与服务后,则很可能在未来攀升到金融业产业链的顶端。 现阶段券商互联网实践进入实务操作:一是账户开户实现网络开户。 多家券商推出手机开户。 二是金融商城落地。 三是客户的服务更为有形。 基于大数据的集成,券商可以实现客户识别和产品推介,不仅可以通过软件做理财规划。 还有组合推介,甚至引导客户做工资卡定投等。 技术仅仅是外衣,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服务,提供更贴合客户需求的服务,更便捷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鉴于互联网金融在国内证券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建议证券公司应把握机遇、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在公司的发展与创新,具体措施如下:1.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对于公司的后继发展作用至关重要。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三个因素。 首先要通过分析精准掌握用户需求;其次考虑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最后考虑用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持续迭代中完善和更新产品,使之与时俱进。 金融互联网业务的开展初期需要以下技术系统支持:(1)电商网站。 面向网上客户提供服务的网站,包含开户、产品销售、在线交易、在线服务等功能。 (2)微信服务平台。 建设中投证券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公司在微信上的信息服务渠道,业务办理渠道,营销推广渠道和客户行为数据收集渠道。 (3)互联网财富管理账户体系。 目前公司账户体系无法支持用户在无开设资产账户的情况下购买金融或服务产品。 需建立涵盖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保险、期货、服务产品购买的统一账户体系。 并实现客户网上自助开户。 (4)整合对接系统。 电商网站需与多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经纪业务工作平台、前台营业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相对接。 2.加大市场宣传目前券商不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券商宣传不够,缺乏运营网上商城的经验。 当前券商网上金融商城最大的问题是在同质化竞争中,如何将原有实体用户吸引到互联网中,为网站导入长期有效的客户访问量及销售量。 券商把业务搬到互联网,主要目的是唤醒其存量客户,增大存量金融客户的金融需求黏性。 同时,给增量客户一次使用后留下深刻印象,上手快、体验佳是互联网券商的主要诉求。 市场拓展方面前期应注重合作渠道的拓展与线上广告,包括建立客户共同开发渠道、与多家单位互换服务资源、在微博、网站联盟、微信等渠道营销等,迅速扩大品牌知名度,扩展客户群。 3.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工具互联网金融并非简单地把传统金融业务搬到网上去,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来颠覆券商与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各种数据的组合。 以客户和互联网用户在公司各个渠道表现的行为数据为基础,收集市场融资企业信息数据,辅以金融市场资讯、宏观分析、行业分析等外部数据,以云计算基础平台作为支撑,建立公司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对用户互联网操作行为数据、市场趋势数据、已有或潜在投融资合作企业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进行公司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以及融资中介创新应用尝试。 通过交易平台对客户数据分析预测客户可能的消费和交易需求,从而精准掌握客户的信贷需求和其他金融需求。 4.引进和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要求颇高,除了要求精通互联网技术,还需要有专业和丰富运营经验,同时又了解金融行业。 要求从用户体验、业务模式、销售运营模式与文化、沟通等方面去改变传统金融人。 建议证券公司能够引进和培养能够适应互联网节奏的金融人才。

标签: 为策略模型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积累了海量的股票交易数据 数据积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