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股票创业板:从设立背景到发展前景,全面解读

admin 38 0

一、设立背景

股票创业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其设立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渠道
  • 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
  • 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二、发展历程

创业板自设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历程如下:
  •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开业,首批28家企业上市
  • 2010年12月24日:创业板指数正式发布
  • 2012年12月10日:创业板引入注册制
  • 2014年5月14日:创业板实施新三板分层管理
  • 2019年7月22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
  •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全面实施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6月,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已达889家,总市值超过14.5万亿元人民币。创业板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和创新创业企业的首选上市地。

四、投资者须知

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具有以下特点:
  • 风险较高: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较小,成长性较强,但也存在较高的风险
  • 流动性较弱:创业板上市公司流通盘较小,流动性较弱
  • 投机性较强:创业板市场投机性较强,投资者需谨慎投资
投资者在投资创业板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 评估企业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 关注市场走势和行业景气度
  • 理性投资,避免盲目追涨杀跌

五、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创业板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发展前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业板将继续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渠道,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
  •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业板将与主板、科创板等市场共同构成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机会:创业板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机会,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

六、结语

创业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创业板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注册制到底会给中国股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解码金融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带来透明信息的完备披露实行注册制,证监会是不是就不要审了?依然要审,但证监会要审核的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完备性。 目前,证监会作为监管者的角色其实是错位了,证监会其实没有义务保证每个股民都赚到钱,更没有义务保证融资方一定能圈到钱,证监会要做的是保证上市公司必须清晰准确地披露应该披露的信息,把可能遇到所有的情形包括风险,都准确地披露给投资者,接下来就是自由交易,愿打愿挨的事情。 交易所审核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是否达到上市标准,但不对盈利前景、募集资金使用提出实质性意见。 上市公司在海外的上市标准很简单,它们可以接受一个不盈利的企业,因为不怕公司没盈利就怕没未来——可能这个公司现在不挣钱,但是两三年以后可能会挣很多钱,比如谷歌上市的时候也是亏损公司,可是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知道。 某种意义上,交易所看重的是交易性指标,哪怕是亏损公司,只要投资者接受,公司就可以正常上市;而如果一个股票如果跌到一块钱以下,而且没什么交易量,那就是说市场不认可这个公司,它就应该退市。 也就是说,注册制下,市场拥有了鉴别一家公司值不值投资的权利,市场用钞票来表达它的选择,双方利益对称,进行愿打愿挨的自由交易。 注册制就是使监管者的职能和角色发生一个调整,但不代表它的缺位,就是说家长退出、变成警察——监管者仍然在那里,维持市场的秩序,保证上市企业不欺骗投资者,而不是替投资者做价值判断。 2、带来市场定价的规则其实,不同国家的发行制度都是不一样的,包括像台湾、日本,甚至是德国等大部分国家都是从一开始管制比较严格的一种制度,慢慢转向一种比较开放的、以市场同业自治为主的制度。 但是,无论哪一种发行制度,都是在投融资者之间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个利益的平衡点是不一样的。 而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是决定发行制度选择的重要因素。 我记得十多年以前中国有个很熟悉的口号,“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服务”,大家那时候觉得挺正确的,国企改革就需要资本市场。 现在想想对吗?国企是融资者,当资本市场为它服务的时候,证券市场整个的规则就是严重有利于融资者,也就是资本市场替国企来圈钱,帮它完成国企改造。 当国企把大量的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后,再通过上市从老百姓那里圈了很多钱,于是,亏损的国企一下子就变成了盈利的国企,现在国有资产庞大的基础,跟那时候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是有关系的。 这里我也不去做历史的评价,但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资本市场应该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否则投资者就会离开市场,所以大部分资本市场都会慢慢走向均衡性的市场。 每一个发行制度都是跟它的历史相结合的,我们新股发行制度从一开始的审批制,发展到2005年以后号称是核准制,但由于我们的核准带有太强的行政权力色彩,其实跟审批制还是没有完全脱钩,所以,我们现在有点像审批制,有点像核准制,接下来就是往注册制方向发展。 从趋势上来看,各国对公开发行股票的审核标准在趋松,审核标准在不断降低,也就是说,监管者权力放到一个比较小的地位,只要拟上市公司不违法违规,股票发行的选择权交给市场,只要市场愿意接受,公司怎么亏损都可以,IPO定什么样的价格都可以。 信息披露制度:很多人说股票价格太高不公平,其实,公平与否,第一个关键在于双方信息是否对称,存不存在欺诈行为;第二个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自愿交易。 只要是信息透明的自愿的交易,任何一种价格都是公平的。 在这种原则下面,政府就不会去管市场定价的具体市盈率,比如现在完全市场化的美国,发行时就是管住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美式累计投标询价制:为什么高报价在中国股票市场会遭到诟病,因为里面存在一种猫腻:目前机构并不需要为自己的报价负责,于是有些机构就会报很高的价格,但是报完以后只买一点点,而且最后的买价是使用大家报价的均价,肯定低于自己的高报价,这种报价制度会拉升股票的价格,导致价格操纵。 而在美国股市,机构要为自己的报价负责,报了最高价就要以最高价买这个股票,就跟上海在没有进行价格管制之前的车牌竞拍制度一样:你报10万就10万块一张,你敢瞎报吗?你不敢瞎报。 每一个报价的投资者,要为自己的报价负责任,既然报出这个价,就说明你认为它值这个钱。 中国目前投标的报价制度是存在漏洞的,但这个操作漏洞是可以堵上的,只要让投资者为自己的报价负责,并且对购买的数量也做出一定的要求,这样的规定就能剔除价格操纵的一种猫腻。 自主配售制和超额配售选择权:现在中国股票发行既然没有自主配售,那么中介机构可以把价格抬的很高,卖不出去总承销商负责,注册制以后,机构的综合能力,包括股票客观的定价,都会成为整个发行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东西。 当发行股票很容易后,可能大家都觉得没有必要圈那么多钱了,也不会再有超额配售。 总之,整个发行的制度实际上都是逐渐宽松的,随着市场的成熟,市场的权力是越来越大,这是整个全球发行制度变化的一个趋势。 3、带来退市制度注册制还会带来真正的退市制度。 其实,退市制度在中国出台了很久,但几乎没什么公司退市,退市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注册制,俗话说,“吐故才能纳新”,但在中国股市,其实纳新才能吐故。 在非注册制下,上市非常不容易,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会拼命保,地方政府也会保,所以最后就变成交易所、证监会跟地方政府在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吐故是很困难的,而如果不能吐故就是不断地炒作,于是就有了壳资源。 IPO实行注册制以后,退市就会很容易,因为企业只要符合上市标准就可以挂牌,上市就不再稀缺,也就没人去花大价钱购买壳资源,所以一个上市公司只要没有价值就可以退市了。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退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香港式的退市,一种是美国式的退市。 美国式的退市相当于逆转板,企业股票可以从一个OTC市场升到一个创业板,从创业板升到主板,同样,主板退市以后,股票仍然可以到OTC市场去交易,这样尽管已经退市,但股票仍然有流动性,也就是说还可以起死回生,盈利前景好到一定程度,这个股票还可以转回去,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但是香港不一样,香港没有OTC市场,退市就意味着破产清算,退市就是彻底的退。 因为这一点,香港的退市实际上是非常慎重的,根据Wind数据,退市企业的比例为10%,但是,这个数据是虚高的,因为香港把所有转板都理解成退市,实际退市的公司里90%都是主动退市的:比如我在香港退市到美国上市了,他也理解成退市;还有一种是因为业绩好,或者业务发展改变以后,我被更大的股东收购了,收购完成原来的就退市了。 也就是说,企业在香港股票市场被迫退市的比例比欧美国家要低很多,大概就是1%的股票。 在这两种退市方式中,我觉得中国将来的退市制度可能更像美国的逆转板退市,就是新三板可以进入中小板,进入主板,如果主板股票表现不好,也可以退到OTC市场或者新三板去,股票仍保持流动性。 注册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从路径来看,我个人判断中国的IPO注册制肯定是渐进式的: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然后再到注册制,我们走了20年。 台湾也是这样,台湾从1983年就开始实行核准制和注册制并行的制度,经过23年、到2006年以后才真正完成实行注册制。 中国可能不会走那么长时间,但是肯定是从新三板、中小板这些比较基础的、影响力也比较小的市场里开始,最后才是主板的注册制,是一步一步来的,绝对不是休克式的。 从本质上看,注册制改革有两大主要目标:第一个就是通过解决供求的失衡,来解决高IPO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现象,正是因为上市的额度和规模管制,股票供求不平衡造成了这三高,注册制就是创造一个供求平衡的环境。 第二个是通过减少审批环节去行政化,提高发行效率,减少权力的寻租。

芯片股有哪些股票

芯片概念股有很多,主要包括了兆易创新、江丰电子、北方华创等,芯片概念股: 1、兆易创新:国产存储龙头 作为国产存储龙头,兆易创新位列全球Norflash市场前三位,且随着日美公司的退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存储价格不断高涨,公司的盈利能力亮眼。 2、江丰电子:国产靶材龙头 超高纯金属及溅射靶材是生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键材料之一,公司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产品已应用于世界著名半导体厂商的最先端制造工艺,在16纳米技术节点实现批量供货,成功打破美、日跨国公司的垄断格局,同时还满足了国内厂商28纳米技术节点的量产需求,填补了我国电子材料行业的空白。 3、北方华创:国产设备龙头 北方华创作为设备龙头,深度受益本轮晶圆厂扩建大潮,公司业务涵盖集成电路、LED、光伏等多个领域,多项设备进入14纳米制程。 拓展资料:一、全球缺“芯”背景下,今年以来芯片概念股及芯片ETF基金表现出众, 缺“芯”或将持续到2022年,而随着“一芯难求”的局面在各行各业持续蔓延,芯片涨价趋势越来越明确,半导体芯片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有望实现爆发。 1、短期来看,行业供需失衡情况从去年延续至今。 缺货涨价对下游影响较大,但对于A股半导体芯片厂商而言,缺货涨价使得行业景气度高企,不断加码扩产,且大幅提升了产品从验证到批量供应的速度。 2、长期来看,相关龙头企业拥有更多的产业链资源,竞争力也更加突出,或具备更好的投资价值。 3、从政策面看,国家层面出台了“中国芯”的重磅文件——《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明确了国产替代的目标。 半导体芯片成为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破解卡脖子环节,芯片领域的自主可控战略意义重大。 里面下发“铁令”,要求国产芯片在2025年自给率提升到70%,而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 主动突破关键一步,扭转芯片霸权的局面。

基因测试概念股飙涨 细数受益股票有哪些

金健米业:公告显示,金健米业控股德赛中国。 公司2014 年 10 月获得对德赛系统和德赛产品的控股权。 德赛系统和德赛产品的原母公司是德国德赛,在欧洲被誉为“液体生化试剂之父” ,产品主要包括临床化学试剂、免疫透射比浊试剂,配套校准品、标准品、质控品以及生化分析仪等,细分产品达 100多个,涵盖了所有的生化检测项目,拥有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免疫透射比浊试剂,免疫透射比浊试剂占其总销售额比例 40%以上,达 1亿元左右。 从产品角度来讲, 德赛中国具有较强优势的免疫比浊试剂项目是对利德曼产品线的重要补充。 此外,金健米业为我国粮食第一股,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13年,湖南省粮食集团接手公司的控制权,同时湖南省粮食集团承诺将在3年内将旗下市场化粮油等同业竞争资产注入到金健米业。 由于金健米业控股股东湖南省粮食集团实力较强,在国企改革背景下,大股东承诺未来将实施资产注入,这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鉴于粮油和制药业务前景较好,且金健米业当前市值较小(60亿左右),公司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新开源:公司是2010年创业板上市企业,主营业务是药用辅料聚维酮(PVP)系列和口腔护理辅料欧瑞姿,2014年11月收购武汉呵尔医疗(主营宫颈癌筛查)、长沙三济生物(主营个体化用药)和上海晶能生物(主营基因测序)三家企业100%股权,转型大健康服务。 北陆药业:公司在2014年积极实施外延并购,控股中美康士51%股权,并通过中美康士控股纽赛尔生物75%股权,布局肿瘤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美康士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免疫细胞治疗的公司,主要为医院提供技术咨询等相关技术服务,公司产品主要包括CIK、DC瘤苗、DC-CIK、CTL细胞,技术储备包括NK细胞、TIL细胞、多靶点CTL细胞、微移植、Car-T、免疫细胞分泌PD1抗体等。 荣之联:基因测序的核心是数据的积累和数据解读,数据解读是以大数据处理为基础,所以基因测序必须依托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荣之联凭借与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多年的合作,公司掌握了生物云计算架构与建设,了解基因测序行业的数据分析需求,公司是国内少有的能够提供生物数据云计算服务的厂商,卡位优势明显有望成为基因测序数据分析行业的龙头。 迪安诊断:迪安诊断于4月8日发布公告,公司于4月8日接到国家卫计委通知,公司全资子公司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取得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资格。 公司作为第一批获批的肿瘤基金测序临床试点,表明公司已经具备了将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于肿瘤诊断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标志着公司涉足基因测序业务并正式进军精准医疗。 仟源医药:仟源医药()于2014年12月份发布公告称,将使用自有资金1亿元购买杭州恩氏基因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氏基因”)80%的股权。 公告资料显示,恩氏基因为一家以基因制备技术和人体环境检测技术为核心,以孕环境检测和婴儿基因保存为主营业务的科技型企业。 此次收购使公司从单一的孕婴产品服务扩展到技术服务综合性发展平台。 利德曼:利德曼作为国内生化试剂龙头企业,公司具有齐全的生化试剂产品线、新成品快速推向市场能力,研发项目集中在体外诊断试剂、生物化学原料、体外诊断仪器三各方面。 分子诊断领域是公司未来重点拓展的领域,基因测序是分子诊断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紫鑫药业:公司正积极进入基因测序领域。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研制了第二代高通量DNA测序仪,子公司中科紫鑫将负责生产。 第二代基因测序仪曾是市场的风口,预计未来随着基因筛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的成长,仍有可能继续成为风口。 东富龙:2015年6月2日,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东富龙医疗完成工商注册。 东富龙医疗聚焦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7月10日公告拟向伯豪生物单方增资不超过9,000万元,约占伯豪生物增资后总股本的34%,增资完成后,东富龙医疗将成为伯豪生物第一大股东。 伯豪生物主营业务清晰,客户群体广泛:伯豪生物的主营业务为生物CRO(即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技术服务业务,具体可以细分为微阵列芯片技术服务、二代测序技术服务和生物标志物技术服务。 目前正在为多达18家跨国制药企业(包括排名前10位的跨国制药企业)和超过3000家的国内科研机构、医院等提供技术服务。

标签: 全面解读 解码股票创业板 从设立背景到发展前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