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股票融资是现代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资本需求,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能够帮助企业塑造未来,加速业务增长。本文将深入探讨股票融资的战略价值,阐述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1. 加速业务增长
股票融资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用于投资研发、扩张市场份额和收购其他公司。这些投资可以显着提升企业的增长潜力,并将其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例如,亚马逊公司通过多次股票融资,获得了充足的资金,用于投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业务领域,从而实现了高速增长。2. 改善资本结构
股票融资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负债率和财务风险。通过发行新股募集资金,企业可以偿还高成本债务或减少未来借贷的需求。改善的资本结构可以增强企业的财务稳定性,为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3. 提高企业估值
公开市场的股票估值反映了投资者的预期和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成功的股票融资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值,使其在并购或其他战略交易中具有更大的议价能力。高估值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4. 增强企业形象
股票融资可以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使其成为一个更受认可和信赖的品牌。在股票市场上市表明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清晰的发展战略和透明的运营方式。这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从而促进业务增长。5.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股票期权和股权激励计划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工具。通过提供股权激励,企业可以与员工分享企业的增长收益,激励他们做出卓越贡献。优秀的员工团队是企业长期成功的关键因素,股票融资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个高绩效的团队。6. 提高财务灵活性
股票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灵活性,使其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和投资机会。通过发行新股或出售现有股份,企业可以迅速筹集资金,用于战略收购、业务转型或其他需要大量资金的情况。7. 创造股东价值
股票融资的最终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通过投资于增长型业务、优化资本结构和提升企业估值,股票融资可以显著提升每股收益和股价表现。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长期生存和繁荣的关键。结论
股票融资的战略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更能帮助企业塑造未来,加速业务增长。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提升企业估值、增强企业形象、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财务灵活性以及创造股东价值,股票融资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工具。明智利用股票融资,企业可以释放其增长潜力,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盈利分配的重点,是协调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盈利分配的重点,是协调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A股市场2007-2011年非金融非ST公司为样本,探讨了企业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每股盈余、每股货币资金量、非流通股东股份占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现金股利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经营风险和企业的现金股利水平显著负相关;国有股持股比例和现金股利水平负相关,但显著性水平不稳定;公司规模对现金股利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现金股利政策 派息比 经营风险
作者简介:
王筱舒(1970-),女,河南通许人,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会计师
一、引言
股利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制定有效的股利政策能够协调不同利益,尽可能地增加企业和股东的价值。 因此,有必要去弄清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变量,以便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 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不同研究者对不同市场的研究结果也很不一样,虽然对影响股利政策的基本因素如盈利等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当提及到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增长机会等因素时则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本文综合地研究并比较了不同变量的影响,同时首次将经营风险引入检验其对A股市场的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不同模型组合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经营风险和现金股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同时借助于模型,能够识别最主要的影响变量和决策因子。 为公司的股利政策提供合适的决策变量,为资本市场的监管者提供政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廉姆斯(Williams,1938)开创了股利问题研究的先例,林特纳(Lintner,1956)认为盈利水平是决定股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行业性质也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公司的股利政策。 他的观点得到了法玛(Fama,2001) 和 弗里奇(French,2001)的支持,他们指出影响公司股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包含了盈余水平、投资机会以及公司规模。 詹森(Jason,1976)和麦克林则从公司增长机会的角度研究了它对公司股利的影响,他们发现具有高增长机会的公司倾向于支付更低的股利。 Haddadin (2006)发现影响股利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盈利水平,同时股权结构和机构持股对股利政策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Al-Malkawi(2007)基于对约旦资本市场的研究则发现管理层持股和国家持股显著地影响了股利政策,同时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年龄越长就越倾向于发放更多的股利,公司的财务杠杆越大股利支付越少。 Jensen(1995)则发现公司流动性的减少会明显地降低股利,也就是说现金持有量是影响股利水平的重要因素。 Aviazian (2003)认为净资产回报率和盈利水平和股利支付正相关,而负债水平和股利支付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 Kania和 Bacon (2005)则认为公司的风险也是影响股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公司面临的风险越大,支付的现金股利水平越低。 Nont Dhiensiri(2009)研究了新西兰1991年至1999年的75家连续分派股利的公司,发现数据较好地证实了代理理论,现金股利水平和股权分散度正相关,和内部人持股比例负相关。 同时还发现近期销售收入增长的公司更倾向于发放现金股利。
(二)国内文献 刘孟晖等(2008)发现盈利能力越高、规模越大的公司更愿意分配高额的股利,但是资产负债率越高,股利支付水平越低。 严太华和龚春霞(2005)发现,盈利水平的差异是决定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 陈信元、陈东华(2003)通过对佛山照明的案例研究,认为企业股利分配是大股东转移资金的工具,并没有反应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愿望。 黄娟娟、沈艺峰(2007)认为在一个中小股东法律保护较弱的市场中,对于股权相对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利用股利剥削中小股东的动机。 公司的股权越集中,不但支付股利的可能性越大、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也越大,并且可能支付的金额也越多。 汪平和孙士霞(2009)认为国有股比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股利支付水平显著正相关。 杨淑娥、王勇通(2000)发现: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两个因素影响,并与它们呈正相关;股票股利主要受总股本大小、流通股比率和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三因素影响,其中与总股本呈负相关,与其它两个因素呈正相关。 谢军(2006)发现第一大股东具有发放现金股利的显著动机,而且这种动机不受股东性质的显著影响。 企业成长性机会能够弱化第一大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的激励,并促使公司保留更多的现金用于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三、 A股市场股利分配特征分析
(一)股息收益率与分红的积极性 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A股流通股股东获得股息率平均为0.907%,总体水平低于境外市场水平。 我国股市高股息率的公司偏少,目前我国股市股息收益率超过2%的公司只占4.6%,蓝筹股为主的沪深300的股息率超过2%的公司只占14%,大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水平。 据道琼斯公司统计,2010年度道琼斯各国市场指数股息率为2.49%;与美国、英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各国市场指数的股息率相比,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股息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市场整体股息水平则与境外市场水平差距更大。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总体上股息收益率在1.78%,近年来有所提高,但2011年的高股息收益率一部分也和市场不景气股价下跌相关。 股利支付率逐渐提高,支付现金股利的总额增长较快。 从表(2)可以看出,A股市场2007-2011年之间参与分红的公司比重不断增加 ,到2012年,有将近72.2%的公司发放了股利。 同时在证监会的积极引导下,现金分红公司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仅仅以送转股形式发放股利的公司数量在减少。 A股市场总体上较往年更加注重投资者在股利上的回报。
(二)配股门槛对分红的影响 A股市场股利发放积极性的增加和政策的引导息息相关:2008年证监会出台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现金分红有利于处于增发配股条件边缘的公司顺利满足配股条件,红利的分发会减少净资产同时增加了净资产收益率。 因此会有公司为了再融资而超出自身的盈利能力去超额发放股利。 申弘(2007)对这些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资产规模越小,公司越容易超能力派现。 这类公司处以发展的起步阶段,资金需求量大,但由于经营风险大,融资渠道窄,因而更容易通过高股利达到增发配股的目的。 (三)历年现金股利分配的其他特征 (1)行业分布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相比其他行业,房地产业在该期间的现金股利支付明显偏低平均税前派息比只有0.09,这是由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带来的资金压力所影响的。 其他行业之间的平均派息比均在0.18左右,不存在明显差异。 (2)概率分布。 约有一半公司的税前派息比在0.08 到0.3之间,另外超过四分之一的派息比在0.02到0.08之间,其余期间的派息比占比较少。 派息比大于1的派息次数在这4年间总共50次,占比仅1%。 总体看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派的力度是较小,整体上的分布类似于双峰曲线。
四、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1)现金股利和盈利水平。 盈利是股利支付的基础,股利是企业对累计盈利的重要分配方式之一。 同时公司法也规定年度累计净利润必须为正数时才可发放股利,以前年度亏损需要足额弥补。 霍晓萍(2012)发现过去研究文献几乎都证实了盈利和现金股利水平之间的正向关系,公司越具有长期稳定的盈利越倾向于发放更多的现金股利,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说1:股利支付率和每股收益之间正相关
(2)现金股利和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的扩张往往是业务和盈利扩张的结果,因此大规模的公司更有可能产生相对稳定的盈余用于利润分配。 同时大公司往往具有更多的业务组合,不同的资产组合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风险,从而更容易有稳定充裕的现金流。 而刘孟晖等(2008)的研究也表明,公司规模是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 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说2:股利支付率和公司规模之间正相关
(3)现金股利和货币资金。 代理理论认为在现金充裕的情况下,管理者具有过度投资或者用于享乐的倾向,从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布莱克(1976)的实证研究也认为现金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管理层对现金的自由支配,抑制了公司潜在的过度投资问题,所以现金股利是降低代理成本的重要工具之一。 因此,认为货币资金充裕的企业会在股东的要求下分配现金股利,减少代理成本。 另外现金股利分配本身会减少企业的货币资金,因此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股利的分配。 因此有如下假设:
假说3:股利支付率和货币资金正相关
(4)现金股利和股权结构。 掏空理论认为控股股东会利用一些手段转移上市公司资源,而股利政策往往成了掏空的合法手段之一。 阎大颖(2004)也发现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倾向和股权集中度显著相关,现金股利是非流通股东转移财富的主要方式。 因此假设:
假说4:股利支付率和股权集中度具有正相关关系,每股现金流和非流通股比例正相关
(5)现金股利和债务水平。 有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最优的融资方式是尽可能寻求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权益融资。 因此,认为企业具有优先使用盈余偿还债务的倾向,而不是分配股利后再融资以新债偿旧债。 因此债务水平较高的企业,在未来融资能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会处于资金流动性的考虑减少当前的股利分配。 于是假设:
假说5:股利支付率和债务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
(6)现金股利和成长性。 成长性好的公司,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扩展业务规模,因此更倾向于留存企业的利润用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从而减少当期的股利分配。 股利的生命周期理论也认为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会减少企业的红利分发,因此假设:
假说6:股利支付率和企业成长性具有负相关关系
(7)现金股利和公司风险。 具有更确定的稳定盈利的公司能够支付较为稳定的股利,而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的公司则会倾向于保留已有的盈利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股利是公司当前和未来盈利的一个信号,具有较高风险的公司对未来的盈利持谨慎态度而会减少当期的股利发放。 因此有如下假定:
假说7:股利支付率和企业的经营风险负相关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本文建立模型(基本模型)如下: DPO=α + β1EPS + β2SIZE + β3LEV + β4T - Q + β5NCR + β6SSP + β7CPS + β8OC + β9BR + β10OER + ε
变量定义如表(4)所示。 使用SPSS中分层回归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变量组合检验拟合优度和β显著性。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A股市场中2007年至2011年度发放现金股利公司,剔除了在该期间被ST和金融类的上市公司。 定义一家公司发放一次现金股利为一个样本,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之后,有效的样本量为 4930个。
五、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这些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
(二)相关性检验 为了识别主要的影响变量以建立模型以及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先做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从表(6)可以看出:与派息比显著正相关的变量有EPS(每股收益),CPS(每股货币资金),和派息比显著负相关的有LEV(资产负债率),其余变量需要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才能准确判断。 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小,初步判断变量之间不具有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 用SPSS统计软件对变量进行回归,我们得到了如下模型的统计结果表(7)、至表(9):从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整体较好地拟合了分派现金股利的影响因素,Adjusted R Square 为0.49,F检验结果为在0.0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从膨胀系数和可容忍系数来看,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 模型的残差正态性检验通过,同时Durbin-Watson检验系数为1.365,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拟合较好。 另外为了检验模型中解释变量的稳定性,对变量做了不同的组合进行分层回归,见表(10)的模型1至模型5。 其中,模型1是基本的回归模型,综合考虑了所有变量;而模型2剔除了模型1中不那么显著的SIZE(资产规模)以及SSP(国有股占比);模型3进一步剔除了BR(经营风险),所有变量均在0.01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模型4重新引入经营风险,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5重新引入SSP(国有股持股比例),在0.01置信度上显著。 可以发现尽管模型中变量不断增减变化,但是变量的贝塔符号和显著性变化很小。 模型整体上比较稳定。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每股收益是影响现金股利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与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显著正相关。 公司的现金股利的基础是公司的盈利,盈利越多,发放的现金股利也会更多。 企业货币资金持有量对现金股利具有显著影响,持有较多货币资金的企业倾向于发放更多的股利,两者关系显著为正。 同时企业在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也会考虑自身的债务,负债比率越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少发股利,用盈余偿还债务。 债务水平和现金股利水平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优序融资定理。 从股权结构来看,非流通股的比例对现金股利水平有显著的影响,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越高,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越多,证实了A股市场上的确存在非流通股股东利用股利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 在股权非流通的情况下,股东利用合法的股利来给自己输送利益几乎成了主流的选择。 同时还可以从模型中看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多,企业发放现金股利越积极,现金股利水平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 而往往第一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很多是非流通股或者处于控股权的考虑根本就很少用于日常交易,股利的发放无疑是大股东定期回报的重要手段,他们具有利用股利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 同时研究也发现,国有持有的股份越高,现金股利发放的水平越偏低,但是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稳定地显著。 另外与别的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本文并没有发现公司规模和现金股利水平之间的显著关系。 但是企业的成长性和现金股利有比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0.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的现金股利政策会考虑未来业务增长的资金需求,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倾向于发放更低的现金股利。 之所以选择主营业务的年增长率作为变量,主要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性有待商榷,用依赖于股价估计出来的市净率或者托宾Q来衡量增长性和企业实际的情况可能偏差较大。 同时发现企业经营的风险是决定股利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变量,从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企业盈利的波动性越大,面临的经营风险越高,在股利决策上就会越趋于保守,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
(二)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上市公司要根据自身的资金需要以及投资者的回报要求来平衡企业的股利政策。 处在成长期或者具有较高经营风险的公司应该保留足够的现金来满足未来可能面临的资金需求,应对业绩的波动。 同时企业应该在债务较高的情况下减少股利的发放,平衡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股权结构和股权的性质对公司的股利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上市公司应该不断地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防止大股东利用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造成股价下跌,小股东受损。 本文实证结果支持了股利的掏空理论,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应该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制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样才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于股权集中,同时又超出自身盈利能力超发股利的公司要重点监察,防止大股东利用公司的股利政策掏空上市公司。 要完善股利政策决策披露制度,让股利分配变得更加透明化。 同时鉴于国内资本市场整体分红比例偏低的问题,应该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分红,增加分红的积极性。 例如实行差别的分红税收制度,降低长期投资分红的红利税,一定程度上能降低A股市场上的炒作氛围,让股利成为股票收益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市场对公司的理性估值,提升资本市场效率。
股利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传递盈利能力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经济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了在各行业和不同的经济环境中的股利政策有效性。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稳定的行业较波动和风险较大的行业、牛市较熊市的股利政策的效果更加。
【关键词】股利政策有效性行业经济环境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股利分配的比例和方式不仅影响着短期股价,而且会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 股利政策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经营者拥有外部投资者所不知道的有关企业的信息,如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投资机会、市场前景、盈利能力等,而这些信息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因此,经营者通过股利政策来传递这些信息。 高质量的公司往往愿意通过相对较高的股利支付率和现金股利把自己同低质量的公司区别开来,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对市场上的投资者来说,股利政策可能成为反映公司质量的信号。 如果公司连续保持较为稳定的股利支付率,那么投资者就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有较乐观的预期。 也即,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来向市场传递公司前景的利好消息。
对于股利政策信号传递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许多研究运用事件分析法或者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公司业绩产是否会对股利发放产生反映。 Aharony等 (1994)研究发现,增加股利的公司比股利不变的公司在股利公告后的年度实现了更大的未预期收益,而减小股利的公司情况正好相反。 Nissim等 (2001)研究了美国 1964―1997年大样本公司的股利变动与未来收益,发现股利变动传递了未来收益信息。 Kimie等 (2005)对大样本日本公司的股利变动与经营业绩及长期股票收益的相关性检验发现,股利变动与其后的经营业绩一致。 这些研究结论都支持股利变动传递了公司未来盈利的信息。 近年来,中国学者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公司股利政策传递了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信息 (钟田丽等,2003;王勇,2006;李卓等,2007)。 刘银国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股利政策尤其是现金股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盈利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信号显示”功能,从而上市公司高派现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但是,对于影响股利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如行业背景、经济环境、公司发展、股利高低等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同样的股利政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了解股利政策的效应发挥条件和影响因素。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了行业和经济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分别对不同行业和经济环境下的样本的股利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考察它们对股利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情况。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一)研究变量
由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不是股价的短期上升,因此股利政策的目标也不是股利政策发放时公司的短期的股价上涨,而是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的提高。 股利政策的连续稳定性是股利政策能否有助于公司盈利能力提高的关键。 因此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均至少连续三年发放股利,所选股均为A股。
1.行业的影响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为了研究不同行业股利政策的不同效果,本文将样本分为制造业、电力、交通运输业、信息技术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业六大行业,考虑到经济环境的平稳性,选取了04至06年的年度数据,以每股股利表示公司的股利政策,以净资产收益率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
2.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主要分为牛市和熊市。 本文分别用2001-2002年和2007-2008年的相同样本的数据来考察熊市和牛市对股利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同样以每股股利表示公司的股利政策,以净资产收益率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变量分别回归,然后比较其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要用于探讨单个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分析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变化是否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考察的是单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选用该模型是较为合适的。 回归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表示t期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示滞后一期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示t期和滞后一期的每股股利,表示常数项,表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行业的影响
1.整体分析
通过不同行业的样本的回归,以20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以2005年的净资产收益率、2005年的每股股利、2006年的每股股利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净资产收益率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性,表现为一阶滞后项显著,所有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一阶滞后项系数的P值为零。 其次不同行业的盈利水平对股利政策的反映程度不同。 其中,制造业对于当期股利和滞后一期股利均显著,P值均为零。 其余行业企业的股利政策对于盈利水平均不是很显著,当期显著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服务和传播文化业、电力、交通运输业、信息技术业、金融保险业;滞后一期的显著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电力、社会服务与传播文化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技术业、金融保险业。 制造业是我国的一大产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势必要求其发展是相对稳定和健康的,而电力、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与传播文化中存在着垄断的成分或国有成分占比较大,因此其发展也相对较稳定。 十分明显地,稳定性越强,风险越小的行业其股利政策的效果越明显,即公司的盈利水平对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反映较大。 可能的原因是这些相对稳定的行业风险较小,波动也较小,因此它们的股利政策相对于其它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容易使投资者抱有良好的预期;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本身的业绩也较为稳定,因此它们的盈利水平对股利政策有着较好的反映。 而信息技术业和金融保险业相对来讲风险较大,容易受其它因素影响而产生波动,因而盈利水平对股利政策反映较差。
(二)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会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作出不同的预期。 因此在研究股利政策的有效性时有必要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取了最近一次牛市和熊市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的每股股利,在牛市中,其显著性均明显高于熊市,即股利政策在牛市中更为有效。 可能的原因是在牛市中公司本身发展良好,股价上升促进公司发展,从而使公众具有良好的预期,进而增加投资,这样又会进一步地促进公司发展。 而在熊市中尽管公司会通过股利政策来传递公司的利好消息,但是公众的预期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而普遍较差,因而股利政策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表4中,08年的每股股利系数为负,而08年下半年开始股市下滑,因此这也是股利政策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反映。
四、结论
分析结果显示,公司的股利政策对其盈利能力有一定的解释力,且系数均为正,说明股利政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一般都具有连续性,在实证研究中主要表现为每股净资产收益率存在较高的自相关性。 因此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是有促进作用的。
更进一步地,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公司股利政策有着不同的效果。 分析显示,越是稳定、风险越小的行业其股利政策的效果越是明显,即公司的盈利水平对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反映较大;而信息技术业和金融保险业相对风险较大,容易受其它因素影响而产生波动,因而其股利政策作用也较弱。 另外,在牛市中,每股股利显著性均明显高于熊市,即股利政策在牛市中更为有效。 以上说明行业和经济环境对股利政策的有效性有着较大的影响。 当然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以及股利水平的高低等其它因素也会影响到股利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其它的文献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公司本身经营状况好、股利水平高的公司,其股利政策的效果也较好,这里不具体展开进行分析。
对于我国来讲,我国股市尚处于发展阶段,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尚不成熟,市场运行、行业监管等方面也尚待完善,股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如实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 另外,也存在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短期利益而采用不配或超能力分配股利的现象,这不但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从长期利益考虑,也将损害公司的稳定发展。 因此完善市场,完善公司治理,才能使股利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你对未来1-2年内中国股市如何预测,基本走向分析?
中国的经济崛起取决于历史性机遇的出现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面对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可能正悄然而至,今天的中国比任何国家和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抓住这一机遇的能力,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 一、是机遇而不是灾难 1、中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相对独立。 纵观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的特点,美国的危机使得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无一幸免。 中国是不多的受危机影响较小,相对置身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外、并能在这场危机中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大国。 由于中国在货币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及商业银行体系上都相对独立,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并不直接相关,这使得我们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并未受到美国次贷和金融危机过多的影响,从而免受“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2、中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面尚好。 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还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势头并没有因为近年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衰退受到影响。 即使是在美国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和国内企业微观面的业绩增长仍然是良好的。 所以被人称为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的开拓能力和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3、我国目前的财政和金融状况良好。 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遇到金融危机的特点不同:从银行的资产状况看,我们有46万亿元的银行储蓄总资产,其中居民储蓄近18万亿,存贷差约12万亿,资金相对充足。 今年以来,虽然企业的资金普遍紧张,但那是由于双紧的宏观政策决定的。 一旦我们为应付金融危机采用宽松的政策,就会具备流动性充足的特点。 同时,经过2005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的上市,治理结构也得到了大的改善,因此,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是比较好的。 从外汇储备看,1.8万亿美元的储备也使得我们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和应对能力。 从国家财政收入看,2007年高达5.1万亿的财政收入,能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 转自学易网 4、中国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开拓潜力。 对中国的出口会有一定影响,但中国13亿人口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即使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美国消费的倒退使得我国出口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庞大的内需市场一旦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启动,是完全可以通过内需弥补出口下降的。 从投资的角度,中国庞大的城镇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大量的项目需要资金,带动经济。 无论是从资金的供应还是从项目的选择上,都有较大的潜力。 我们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能力是足够的。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国际舆论普遍把中国当成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他们普遍希望中国担当新的领跑者,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站在一起来应对这场危机。 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家也把中国当作躲避这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和比较选择后的最佳投资地,他们看好中国,投资中国。 与此同时,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必然还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分工,中国要从制造业低端的打工者向金融和服务业的高端转型。 二、要异船相帮,不要同舟共济 当前世界各国都希望我们能够对美国出手相助,此时我们也应履行大国责任,展现我们和世界主要国家站在一起共渡难关的姿态,把握历史机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双赢模式。 虽然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几乎有一半购买了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但是,目前中美两国仍有一些人士认为,中国应该继续以购买美国国债方式帮美国救市,和美国“同舟共济”。 以中国现有的国力、财力和外汇储备的实力而言,要想拉美国“走出泥潭”是不现实的,而且风险很大。 希望通过中国增加购买美国国债或者直接运用中投公司类的主权基金来让中国“上船拯救美国的同舟共济”模式将会使我们越陷越深。 如果美国经济衰退进一步恶化的话,最终我们会从“局外”人变成同行者,陷入被动,无法脱身。 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走出两个误区:一是“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中国的次生灾难,因此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误区;二是“救美国就是要购买美国的债权和股权”的观点。 面对这场危机,我们应该选择的不是“同舟共济”而是“异船相帮”,也就是我们在美国这条船之外,寻找帮助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方式。 三、从振兴股市入手,帮外先安内 首先,美国的金融危机并不能否定以证券金融为主导,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将成为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 如果说,美国这场危机起源于金融衍生品的盲目创新和过度发展,那么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现状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中国所处的金融发展阶段和美国完全不一样,必须大力发展。 其次,股市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关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状况最敏感的显示器。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尽管实际上中国的机遇远大于灾难,但为什么国人却感觉身在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股市一年来持续暴跌,且下跌幅度远超美国。 为什么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而中国的股市却是世界股市下跌中的重灾户呢? 股市这种状态,从长远看危害极大。 第一,将会连带商业银行,单腿支撑社会融资的重任,重蹈2005年银行坏账率过高、存在系统性风险的旧辙。 第二,股市不振,对我们实体经济将产生不利影响,这也会在今年的四季度和明年陆续发生。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激活股市,有可能导致金融业和其他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进入恶性循环,掉入这场全球范围的经济灾难之中。 显然,无论是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市角度,还是从中国自身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需求看,都应从振兴股市入手,激活股市,鼓舞信心。 从资本市场入手,抓住机遇。 只要找到我国股市下跌与美国不同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就能事半功倍,迅速走出颓局。 四、走出中国股市下跌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误区 从去年10月以来,中国股市的暴跌恰巧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海外股市下跌在时间上吻合。 股市下跌的偶然重合,使得人们往往把中国股市下跌的原因和美国的次贷危机连在一起,造成市场的恐慌。 转自学易网 然而,仔细分析中国股市今年来持续的暴跌和美国股市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下跌的原因截然不同。 美国资本市场的下跌,是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连带导致的。 而中国股市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面良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微观业绩面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都得到极大提升,近两年业绩持续以 50%的速度递增,根本不具备美国股市暴跌的任何基本面条件。 同时我国的股市也与美国的股市体系没有直接相关,其风险并不能直接连带到A股市场,尽管从表象上看,两国股市的下跌都是由缺乏信心所致,但美国投资人的信心缺失是由市场自身规律所致。 而中国投资人的信心缺失则是由政策人为所致。 在中国,政策因素对股市的影响要比市场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得多。 一年来,中国股市不仅和美国股市一样下跌,而且比美国跌得还厉害,无论美国股市是涨是跌,中国股市都是跌,美国股市的跌幅至今也不过下跌了30%,而中国股市的跌幅超过了65%,因此,必须走出我国股市下跌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误区。 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不是受美国影响,而是有其特殊的内在原因。 五、导致股市下跌的首要因素是“大小非”和“大小限” 1、“大小非”产生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上市公司在上市时招股书上说的是非流通股暂不流通,导致股民高价入市。 鉴于非流通股要进入流通状态,则将会带动流通股的股价下跌,所以股改就是通过对价让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给流通股股东带来的损失由非流通股股东给予补偿。 在股改中,由于基本模式采用的是非流通股向流通股送股的模式,例如10送3,即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每10股送3股。 送股后,非流通股股东则获得了流通权。 考虑到非流通股股东一送完股就获得流通权市场压力大,于是监管部门又颁布了爬行流通下的“锁一爬二”政策,即非流通股送股之日起 12个月后,可流通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24个月后,可流通10%,36个月后,才可100%流通。 其中,持有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非流通股股东被称为 “大非”,持股5%以下的,被称为“小非”(小非在12个月后即可100%流通)。 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从2005年6月开始,到2006年底,1360多家上市公司除100多家外,基本搞完。 从进行股改公司的总体情况看,在送完股之后,由于“锁一爬二”的原因,非流通股并不能立即卖出,因此,股市大盘表现为整体的上涨,甚至摸高到6000点。 但随着解禁期的到来,“大小非”呈加速度的方式获得了“自由身”,给市场造成极大的压力。 2、关于“大小限”。 “大小限”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发起人持有的股份通常要有三年的锁定期,即从上市之日起三年后方可流通。 这种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作“大限”。 但如果在上市前12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的股份,则可在公司上市一年后即可流通,锁定期仅为一年。 目前市场上被大家所称的“大小限”是指在2006年5月新老划断后产生的。 所谓新老划断是以2006年5月18日为限,在此之后,新上市的公司属于全可流通的公司,已不存在股权分置问题。 也就是说,一旦一年或三年的锁定期结束,这些股票不用再通过股改向股民送股,即可自动流出。 因此,股民购买这类股票时,就应考虑这种风险。 例如,在海外全流通背景下的股票IPO发行通常的市盈率在8-12倍之间,价格相对较低。 然而,我国股市在股改新老划断后,发行的298只股票,发行的平均市盈率高达30倍,最高为99倍的中国远洋(,股吧),居然比股权分置时期股票发行的市盈率还高。 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新老划断”这一重要的时点没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告诉股民从2006年5月18日起买的股票已经是全流通股票了,必须在购买时就考虑到它一年或三年后将自动流出的风险,不要再以如此高的价格在一级市场申购和二级市场买卖。 但由于这一宣传几乎就没有进行,导致可怜的股民在不知不觉中仍在按股权分置时的思维购买股票。 3、“大小非”和“大小限”现实与未来的巨大压力,在2005年6月股改时,我国1300多家上市公司总股本中的非流通股约为4600亿股。 而在2006年5月新老划断后,新发的298只股票中,由于像金融、石油和煤炭的大盘股较多,“大小限”竟高达8000亿股,是“大小非”的1.51倍。 而“大小非”和“大小限”两者合计竟高达1.26万亿股,比18年来两市所形成的6000多亿流通股的两倍还要多。 这些股票都是以一元钱左右的成本作价入股的,这和股民在市场上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IPO价格形成鲜明对比。 即使股市跌到1000点,“大小非”和“大小限”仍有利润空间。 迄今为止,解禁的“大小非”只有1100亿股,实际卖出的仅有213亿股。 那么后面还有1.18万亿股的非流通股的解禁。 而解禁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迫,市场在下行中感受到了“大小非”的压力。 而“小限”也开始流出,加上对2009年下半年“大限”开始流出的预期,对市场压力极大。 所以这是股市抬不起头来的最主要原因。 无论1.18万亿的限售股在现实中是否会流出,但投资人在考虑投资风险时就是这样的思维,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它们流出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在股市如此暴跌的情况下简单得出股市越跌,限售股就越不会流出,并得出“大小非”和“大小限”不是当前股市下跌的主要矛盾,那我们就找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六、大股东自锁减持价格化解限售股压力的零成本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得出当前导致股市下跌的主要矛盾是“大小非”和“大小限”问题,那么,再反思我们解救中国股市下跌的一系列美国式救市政策就会发现,无论是减税、融资融券,还是注资回购,都没有对症下药。 中国股市缺的不是由于钱导致的信心缺失,而是政策导致的信心缺失。 所以,当前稳定中国股市的关键,在于正视“大小非”和“大小限”问题。 当前,只要在“大小非”和“大小限”是导致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因素上取得共识,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离解决这一难题也就不远了。 因为从主观上看,目前中国股市的有关各方,无论是监管者还是股民,无论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还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都期盼股市实现上涨中的多赢。 而从客观上看,无论是从中国国民经济的宏观面,还是从上市公司业绩的微观面,都具备股市上涨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具体做法是:通过大股东对限售股解禁后的可流通底价进行自愿基础上的锁定,把限售股的问题从简单的时间锁定风险滞后,调整到用价格锁定彻底化解。 1、何谓大股东减持价格自锁。 所谓自愿的价格锁定,是指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自愿将所持解禁的非流通股减持的价格锁定在一个预设的可流通底价上。 这一价格是指由大股东自己预设一个可流通的最低价格,其所持股票的价格只有高于这个价位才能售出,而低于这个价格,其所持股份将自动锁定,不再卖出。 这个价格可以由上市公司根据本公司实情,并参照大盘在3000-5000点时本公司的股价来确定。 假设某一公司的大股东自锁的可流通底价定在15元,即所持的股票只有在15元以上才能卖出。 如果由于其售出,该股票跌到了15元以下,则会自动锁定。 2、大股东自锁减持价格的程序 (1)大股东提出自锁可流通底价的议案。 从公司法律上说,任何一个超过5%的股东都可以提出议案,并按关联交易的法律程序进行表决,而这项议案是对提案人的自我约束,它符合中小股东和整个公司的利益,并无被否决之忧,且在法律上无任何障碍。 (2)该项议案在通过后,要在媒体上公开披露,把大股东自愿锁定的可流通底价公之于众,该项议案和股东大会的其他议案一样,一旦通过,即应被遵守。 同时由沪深两个交易所来把关执行。 (3)若公司未来发生送股和转股,其可流通底价也相应除权下移。 这一议案应是由大股东启动的、自愿为实现股市多赢提出的。 其中,最核心的是大股东自愿的价格锁定。 3、相应的配套措施 具体做法可以是:充分利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特点,近860家国有上市公司可由国资委倡导,支持上市公司大股东可流通底价的自锁。 而另 800多家民营上市公司则可由证券业协会来统一倡导和协调。 中国证监会只需在这一过程中对那些通过大股东可流通底价议案的上市公司给予再融资的优先安排。 4、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施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当前中国股市跌到目前的水平,不仅股市的功能丧失,而且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增值功能也都无法实现。 这是一种多输的局面。 从笔者和十几家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接触看,他们愿意通过可流通底价的自锁向市场投资人明确这一信息,打消非流通股随时会流通出来的疑虑,实现其股价的上涨。 同样,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是对其公司有信心的,但在目前的大盘点位下,什么事也做不了。 因此,只要稍加引导,有关各方就能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共识,因为它符合共同的利益。 可流通底价是可以实现的。 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各自颁布了类似的信息,但由于没有形成群体效应,在大盘的整体下跌中,声音微弱,没有发挥出作用。 5、这一做法和股改不是一回事 推进这样的改革措施需做两个说明:第一,上市公司可流通底价的自锁绝不是二次股改。 首先,这一措施是大股东自愿提出的,不存在政府有关部门强制推行的问题。 其次,可流通底价的确定是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根据自身的情况在3000点到5000点之间自愿做出的,并无一个外部强加的、千篇一律的价格规定。 可流通底价定得低,其股价也会低;可流通底价定得高,其股价则会高。 因为不到那个点位,股民就无对该公司大股东减持的疑虑。 第二,大股东可流通底价的自锁是一种价格约束,而不是像“锁一爬二”那样的时间约束,风险滞后。 笔者认为,如果这种自愿锁定的提案是一种群体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话,是可以化解限售股的系统风险,振奋市场信心的。 6、推出这一措施的时间是关键 长达一年的股市下跌,尽管其负作用已开始在上市公司显现出来,但由于总体看我国的宏观经济面和上市公司微观业绩面还没有走坏,我们通过调整和实施大股东可流通底价自锁的措施,还能发挥作用。 若拖到明年,市场和上市公司之间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即使有好的措施,也将回天无术。 因此,今年第四季度是我们通过政策措施扭转股市大盘持续低迷的关键。 七、异船相帮,首选之战在香港 我们要履行大国责任,也承诺和发达国家共渡难关,一个创新性的思维,就是要先在世界资本市场普遍下跌的过程中,寻找一个有利的亮点。 让它能够担负起资本市场抬头复苏的使命。 而这一点,就中国来说,首选之战,最合适的地点就是在香港。 香港市场60%的上市公司市值都是来自内地的H股公司和红筹公司,香港的经济也主要由内地支撑,但是在金融体系、货币体系上香港完全是和美国货币、金融体系一体化的。 如果说在内地市场相对较为独立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仍然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的话,那主要是从香港传递过来的。 所以,搞活了香港这个棋子,对外可以带动美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对内可以和A股产生良性的互动,而不是通过这个管涌,把境外的风险传递到境内来。 具体做法可以让中投公司把战略重点从美国转到香港,守住香港这一前沿阵地,用过量的外汇储备在香港吸纳H股,起围魏救赵之目的。 现在中国只要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任何地点进行投入,就会产生巴菲特效应,中国出手了,可鼓舞世人的信心。 占领香港桥头堡,我们既承担了大国的责任,答应美国出手相帮,又可实现了一箭四雕之目的: 第一,购买H股,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的风险。 第二,此时购买已极具投资价值的H股股票,抛出美元,买回本国基础产业的股权即可保值又可增值。 第三,香港市场外联美国,内联中国内地。 我们投向了香港,把香港带动起来,就等于从外部对美国进行帮助。 第四,香港H股对A股产生正面的拉动作用,守住了这个桥头堡,就堵住了外界金融危机导入到中国内地的恐慌性的、会导致信心丧失的渠道。 购买H股从香港资本市场上传递对海外资本市场出手相帮的举措。 对外,可以拉动其他海外市场的复苏,毕竟在全世界下沉的资本市场中有一个场所 ———香港,已经出现希望。 对内不仅不再向A股市场传递负面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且H股的复苏还能够带动A股的上涨。 打好香港这一战,就迈出了盘活全局的重要一步。 总之,把握这次重大的能让中国历史性崛起机遇的关键是激活内地的A股市场和回购香港“桥头堡”的H股。 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宏观经济将由2002至2007年的加速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一是GDP增速将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速;二是内需在需求结构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显着增强;三是经济和金融结构的转型步伐加快,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比例将明显提高;四是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力度将不断加大。 未来三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稍缓,内需渐成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力,金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加大。 因此,买股要买内需股,能灵活配合金融改革之金融股,有创新、拓大市场能力之制造业股。 2009至2011年,社会层面流动性整体保持充裕,M2维持较高增速,但阶段性流动性紧张的可能性加大。 未来三年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但阶段性资金吃紧频率明显加大; 境外短期资金输入压力总体加大,但“阶段性资金大出”的可能性在迅速上升,这将成为影响未来三年中国经济金融能否实现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外生变量。 资金明年或大量流出,留心“阶段性资金大出”一词,即是热钱或者突然流走,会对人民币汇价产生冲击,故不要嘲笑那个谓人民币可以贬值的分析报告。 阿爷已经对汝作出警告,只不过这个“阶段”何时出现,就只有问热钱的金主才知。 如果阿爷在未来六个月仍没有刺激经济之举,而外围经济反见好时。 笔者看在2009年上半年或会见“资金大出”。 未来三年资产价格可能在波动中逐步上行。 其中,房价在涨势大幅放缓后总体可望呈现小幅、稳步上涨态势,但短期内普跌的可能性较大;2009年股市仍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震荡有可能加剧,2010和2011年则可望维持在较小震荡中逐步上涨势头。 2010至2011年可望否极泰来,各国政府但如能如愿提早刺激经济,而美国新总统又在新上任后立即生生性性,趁2009年4月前后,美国次按要重订利率的合约数量较少时,搞好美国经济则可捱三年期望改为捱到2009年中,2009至2011年宏观 调控取向及结构性改革预测: (一) 稳步加快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进程 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是在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成本等因素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一是继续加快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减少对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的行政化控制; 二是继续加强煤电联动,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做到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由政府监管; 三是加快供热、供水等公用资源价格改革进程; 四是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到2011年,内地资源价格可望与国际价格基本接轨,假如2011年时中国的资源价格能与国际价格基本接轨时,不知美国股神巴菲特会否在2010年时再买入中过石油,再推而广之买江西铜业、中煤集体等资源股票。 (二)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 首先,逐步将Shibor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疏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渠道; 其次,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存贷款上下限逐步向同期Shibor利率靠拢; 第三,在推出利率掉期、远期利率协定和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后,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产品有望推出;最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为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相关措施将稳步跟进,其中,预计存款保险制度最早将于2008年底或2009年初正式建立。
融资和未融资公司的区别有哪些?
融资和未融资公司的区别是很大的,融资的公司体量是比较大的。 所以如果公司想要发展的更好,就要进行融资,只有融资之后才会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生产,让公司发展的更好。
融资和未融资公司的具体区别
如果一个公司融资了,这个公司的规模就会比较大,也有很多人想投资这家公司,因为在融资之后公司的收益就会变得更好,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如果一个公司没有融资,那么公司的规模就会很小,可能只有十几个人在公司工作,并且这家公司的发展也是不怎么好的,因为只有公司发展好之后才会进行融资。 因为它的发展不好才不需要那么多的资金去投入生产,才不需要进行融资。
公司融资的优点
其实公司进行融资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说可以吸纳更多的资金,把这些资金投入到公司的建设中去,开拓更多的业务,让公司的收益变得更大。 如果你不进行融资,那么你的公司就会没有人知道,你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发展。 这样没有融资的公司就会被市场淘汰,逐渐被大型的公司所吞并或者购买。 所以公司融资也是一个发展的渠道,会让公司发展的更好。
如果公司想要融资也是有很多渠道的,你可以进行股票融资,也可以进行融资租赁。 股票融资也是非常好的,在发行股票之后投资者就会认购股份,然后就会对公司进行注资。 但是这会让公司的股权分利,削弱董事长的权利。 所以很多公司都会进行融资租赁,把公司的固定财产租借其他的公司,向其他的公司收取租金,然后把这部分的租金用作投资使用。 所以融资的渠道是有很多的,全凭公司掌权者的喜好。
公司未融资和不需要融资有什么区别
不好,融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资金筹集的行为和过程,而未融资公司是指没有其他人的投资,自己经营的公司。 未融资的公司说明公司规模体系还不成熟,管理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创利能力弱,要进一步发展,仍受到资金严重不足的制约。
关于资产融资(Asset Based Finance):
就是用公司拥有的资产做基础的融资方案,这是欧美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方法,可以筹来短期、中期甚至长期的资金。 具体来说,中、长期资金可以公司拥有的固定资产,以分期付款、租赁、售后租回或整体性投资等方式贷出款项。
短期资金,基本上以发票贴现,或者应收款项、存货循环贷款为主。 具体做法是将公司的应收款项(全部或者部分)售予资产融资提供者以套取现金,有效地将信贷销售转换为现金销售,加快资金回流。
销售发票则是指企业将发票按照一个双方同意的价格(一般为发票面值的60%-90%不等)定期提交给资金提供者,收到发票后,资金提供者将款项支付给企业,待收到货款后,扣除有关费用或利息,将差额退给企业。
该款项可由资金提供者追收,也可由企业自行收取。这种方式的关键是找到进行这类业务的银行或公司。未融资的公司可以去吗
不需要融资则是说明该公司不缺钱,未融资就是该公司资金未得到其他人的投资。 一般情况下,融资是一个交易手段,是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或者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
是否需要融资要根据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需要而决定。
融资(financing)是金融学术语,指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资金状况及发展需求,运用各种方式向金融机构或金融中介机构筹集资金的一种业务活动。
融资的方式
银行贷款
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按资金性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专项贷款三类。 专项贷款通常有特定的用途,其贷款利率一般比较优惠,贷款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
股票筹资
股票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等特点,因而筹资风险较小。 股票市场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同时,股票市场为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整合能力。
债券融资
企业债券,也称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表示发债企业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债券持有人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有权按期收回约定的本息。 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债权人优先于股东享有对企业剩余财产的索取权。 企业债券与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根据承租方对供货商、租赁物的选择,向供货商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方使用,承租方在契约或者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支付租金的融资方式。
融资租赁,是通过融资与融物的结合,兼具金融与贸易的双重职能,对提高企业的筹资融资效益,推动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融资租赁有直接购买租赁、售出后回租以及杠杆租赁。
海外融资
企业可利用的海外融资方式包括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在海外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的债券、股票融资业务。
未融资的公司可以去。
如果一个公司自有资金足够的话,就不需要融资。
一是企业新增的、可用于投资的权益资本(简称扩充);二是企业原有的(包括在项目建设期内将陆续产生的)、可用于投资的现金(简称提现);三是企业原有的非现金资产变为现金资产(简称变现);这三部分资金合称自有资金;四是企业新增的债务资金。
扩展资料: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应跳出金融看金融。 当下和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机制建设,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创造更好条件。
比如,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加快困难企业重组,强化“僵尸企业”退出;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区域乃至全国大数据平台,增进信用信息共享。 民营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全面、真实、准确地披露自身信息,增进银企互信。
同时,要注意稳定企业杠杆,防止产生新的过剩。 此外,还应加强民营企业基础管理素质教育与培训,更好服务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