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上市公司必须定期向监管机构和股东披露大量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此披露旨在确保透明度、问责制和对投资者保护。披露类型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可分为两大类: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包括有关公司财务状况和业绩的数据,例如: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财务比率非财务信息
非财务信息可能具有敏感性或机密性,公司可能不愿披露。过载:披露要求太多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负担,并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复杂性: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复杂性可能难以理解和分析。执行:确保及时、准确和全面披露信息可能具有挑战性。信息披露趋势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领域正在不断发展,一些趋势包括:数字化: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通过在线平台和交互式工具进行。ESG 重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有关公司 ESG 绩效的信息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集成报告:公司正在采用集成报告,提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全面视图。实时披露:技术进步使公司能够实时披露重要事件。结论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于确保透明度、问责制和投资者保护至关重要。通过提供有关其财务状况和运营的准确和及时信息,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公众的信任并促进资本市场的信心。不断变化的披露格局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机会,以创新并满足投资者的不断变化的需求。财务信息 和 非财务信息 有什么分别?
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通常被分为两个大类,即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 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决策相关的信息。 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①相关性。 是指信息与其使用者的决策相联系,能影响决策。 财务信息不但要满足“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这样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一般需求,还要向特殊的信息需求者提供特定信息。 ②可靠性。 含义是确保信息免于错误和偏差,能够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者状况。 ③可比性、重要性和及时性等次要质量特征。 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政策具有相同的基础,能使信息使用者从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济情况中区分其异同。 重要性是指当一项财务信息被遗漏或者错误表达时,会影响依靠该信息的使用者做出的判断。 及时性要求企业及时提供反映经济行为的财务信息,在信息失去效力之前提供给决策者。 与财务信息相比,非财务信息具有以下四个显著不同的信息特征:①完整性。 非财务信息涉及企业竞争状况、管理体制、经营战略等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信息。 与财务信息相比,非财务信息涉及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 因此,如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非财务信息,将有助于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帮助其做出科学的决策。 ②前瞻性。 非财务信息更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通过多种形式披露与企业未来经营活动有关的重要信息,如企业未来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预测性信息等。 ③广延性。 广延性是指信息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 ④非货币性。 财务信息有严格的确认和计量标准。 非财务信息较少使用定量的数据表述,更多使用文字描述,因此,对于难以确认和计量的事项,可以非财务信息的形式予以披露。 以下资料供您参阅:财务报告中的非财务信息概述会计信息从内容上看,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是经济活动中有关财务活动的运动状况、变化和特征的反映。 简单地讲,就是企业所拥有经济资源的流量和存量。 流量信息是指企业在某个时期已有经济资源的耗用情况和创造新经济资源的数量和价值。 存量信息是指企业在某个时点所拥有或控制经济资源的总量及其构成、形成情况。 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信息为非财务信息,如产品销售量及发展趋势、资源的消耗量、职工教育水平、素质和客户评价等。 判断一个信息是属于财务信息还是属于非财务信息,应从其内容上进行甄别。 提供非财务信息,对于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盈利水平很有帮助。 另外,一些非财务信息被认为是了解企业面临重大机会和风险的重要依据。 一个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对外传送的信息中,有大量的非财务信息。 而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非财务信息,可能是货币性的,也可能是非货币性的;可能出现在会计报表中,但更多的表现为财务报告中的其他形式。 在我国,企业会计部门通过财务报告对外提供的非财务信息主要有:①关于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性质的说明。 如资产是否自有、是否抵押,负债存在的不确定性等;②关于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的说明;③关于前瞻性信息。 如企业可能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计划等;④有关股东、管理人员的信息。 如董事、管理人员酬金,大股东及关联方等;⑤管理部门的分析。 如经营和业绩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及趋势特征等;⑥背景信息。 如企业经营业务的范围、经营目标和战略、竞争对手情况等;⑦各项经营性数据。 如产品价格和数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员工情况、新产品开发和服务情况等。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要求披露非财务信息。 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论改进企业报告》一文中提供的一套企业报告,财务报表及附注内容仅占三分之一,非财务信息却占三分之二。 在美国企业中日趋流行的平衡记分卡,就是将企业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指标体系。 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财务报告中的非财务信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责任简单地讲,社会责任就是一个企业除守法经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之外的其他应尽的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企业”,每一项重大决策不可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而表现为各项社会责任综合作用下的抉择。 美国会计学会的一份年度报告认为,企业应提供四个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社会活动业绩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社会费用信息、企业活动对社会影响的信息。 社会责任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现阶段,我国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应包括:1.环境保护状况。 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维护生态平衡,需要企业尽量开发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 可通过有害物质生成量、污染控制程序等指标反映。 2.公益建设。 从长远考虑,为子孙后代着想。 企业应搞一些公益建设、希望工程。 3.人力资源。 包括职工人数、工资水平、健康和安全保护、职工培训、职工住房和交通条件等。 4.社会费用。 包括在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方面的支出及捐赠教育事业和其他慈善事业等。 二、客户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预测未来客户的需求,并设计和推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企业提供的有关客户的信息包括:1.市场份额。 它是指企业在售出商品的市场上所占业务比例,对于目标顾客群来说,它反映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占有率。 可通过客户数量、销售金额或售出的货物量来计算。 2.客户保持和获得。 保持现有客户是企业保持一定市场份额的理想方法,可通过现有客户保持交易的部分占整个客户的比重来反映,还可通过现有客户业务的增长率来反映客户的忠诚度。 企业要扩大市场份额,就需要争取新客户,获得新客户可通过企业赢得新客户及与其进行的业务数量或金额来计量。 3.客户满意程度。 它是指企业产品是否满足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欲望和要求。 只有当客户对购买经历完全满足或特别满足时,企业才能获得更强烈的顾客忠诚。 客户满意指标因企业与行业不同而不同,以产品为例,包括质量、设计、数量、时间、价格、服务等方面。 4.客户获利能力。 企业现有的客户或将要争取的客户必需具有获利能力或有助于获利的特性,某些客户即使暂时不具备,最终也要产生获利效果。 放弃不获利客户,能防止企业由客户为主变为受客户困扰。 能否长期获利,是决定保留或排除客户的关键点。 三、经营过程经营过程是企业为达到财务目标和根据客户要求而作出的全方位定位的过程,包括确定客户需要、开发产品、提供产品及为客户提供服务。 这方面的非财务指标包括应变能力、质量、售后服务、交货效率等:1.应变能力。 对客户的要求作出迅速、可靠的反应是获得并保持现有客户的关键。 迅速反应,就从客户最初对产品或服务提出要求到把产品和服务交付给客户的这段时间足够短;可靠反应,则是要求企业始终能够按时交货。 2.质量。 这不仅指产品符合制定的标准,还包括客户购买后合乎其使用要求而表现出来的品质。 主要指标有废品率、客户退货、要求索赔的客户数量、客户投诉情况、保证条款等。 3.售后服务。 良好的售后服务可使顾客产生安全感和可信任感,巩固和扩大现有市场。 调查表明,顾客关心的售后服务主要是紧急问题处理的及时性、维修的彻底性、备件备品的可靠性、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对顾客的态度等。 对此可采用“时间、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指标反映,如服务周期、服务成本、服务一次成功比率。 4.交货效率。 企业能否及时交货反映了企业的可信赖程度,不能按时交货可能使企业丧失交易,更重要的是使企业的声誉受到影响。 交货效率可通过总发货次数中即时发货所占比重来反映,也可用从订单签定到货物交给顾客所需时间来反映。 四、持续发展现代企业仅凭今天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已不能达到其长期目标,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也使企业压力重重。 同时,高速经济增长也带来许多隐患(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或耗竭),实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和必由之路。 这方面至少应提供以下指标:1.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 它反映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 可通过开发新产品方面付出的代价及取得的成果来反映。 2.员工能力。 员工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方面的指标有员工满意度、员工生产率、员工素质、员工积极性等。 员工满意度可进行年度调查;员工生产率可根据每个员工给企业带来的收入、所耗费的成本和时间来衡量;员工业务素质反映在学历、技术等级水平及构成上;员工积极性可用离职人数对平均雇用人数的比率来表示。 3.资源利用情况。 企业能否真正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能否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可通过设备利用率、机器完好率、材料利用率、废弃物再生利用率等指标来反映。 由于非财务信息大多难以用货币来衡量,各项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努力很难在短期内显示出来,不易刺激管理人员关注非财务指标的改进。 因此,目前可鼓励财务基础较好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自愿披露非财务信息,并从质量特征、资料来源、信息产生程序、表述方法等方面加以监督,在此基础上,逐步规范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财务治理和财务机制的关系?
所谓财务机制,是指财务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耦合方式及其与理财环境的衔接形式和协调程度。 其中,各财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耦合方式是财务机制的核心内容,而其与理财环境的衔接形式和协调程度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两者的有机结合、共同作用,就是财务机制的完整内涵。 财务机制是一个系统,它由各种子系统即各种子机制构成。 这些子机制在整个有机体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发挥不同的作用,以不同的方式来维持整个财务机制系统的运转。 根据财务机制系统构成要素的功能不同,笔者认为,财务机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 一、财务运行机制的构建财务运行机制是财务机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财务机制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筹资机制、投资机制和分配机制三项基本内容。 从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筹集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筹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确定合理的筹资决策程序;②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③选择恰当的筹资时机;④优化资本结构;⑤降低筹资成本;⑥防范筹资风险。 投资包括资金投放和资金使用两个基本环节,与此相应,投资机制也就包括资金投放机制和资金使用机制两个方面的内容。 构建企业投资机制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正确进行投资决策;②优化投资组合;③优化资产结构;④正确确定资产存量和流量。 分配机制是对收益的所有权和占有权进行划分,以保证其合理归属与运用。 构建分配机制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确立并严格遵循收益分配原则;②按规定程序进行收益分配;③选择合适的股利政策。 财务治理作为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 本文从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系统整合出发,借鉴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建立健全财务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有关问题。 一、概念约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构成了企业财务系统的两个层次由于专门研究财务治理的文章不多,为便于后文的讨论,有必要对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作概念上的约定。 (一)财务治理: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 关于财务治理的概念描述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二)财务管理:一个简要的理论考察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财务管理基本上是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50年代财务管理学界在证券组合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现代财务管理学的产生。 与以往的一些财务管理思想比较,现代财务管理学具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学科特征:一是概念之间逻辑严密,推导科学;二是具有极强的预测能力。 纵观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其关注的核心都是企业内财务效率的提高,而对企业财务的形成及其构成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不涉及,原因在于它隐含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企业是事先存在的,企业财务是伴随企业而来的。 由于不考虑企业形成财务契约的过程及其制度环境,使财务管理理论关注的视角更多地局限于企业具体的财务经营活动,而忽视其赖以存在的治理基础,从而存在着诸多不足。 (三)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系统整合:财务战略是两者联结的纽带 以上分析表明,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 缺乏良好治理模式的企业财务,即使有“很好”的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也像一座地基不牢固的大厦;同样,没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畅通,单纯的财务治理模式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缺乏实际的内容。 从终极目的看,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均是为了实现财富的有效创造,只是各自扮演不同层次的角色:财务治理模式主要考察的是构成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的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手段实现相互间的制衡,它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财务管理则是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者为实现财务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两者间的联结点就在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层次。 如果把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区分为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两个部分,则财务战略管理的功能就是由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和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共同完成的,其中,董事会(或股东会)作为一个整体在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上完成的是批准和监控功能,而总经理等高层执行人员则是注重于财务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财务治理结构的各个层次完全融入到整个财务战略管理的全过程,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在战略层次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①财务治理主体的形成及选择对财务战略导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②财务治理主体的安排将影响财务战略主体的动力;③财务战略从其与环境的关系上可以分为外向交易型财务战略和内向管理型财务战略,财务战略主体通过不断的外向交易型财务战略选择和实施,可以达到局部调整财务治理结构的目的,而外向交易型财务战略的开展又依赖于企业可资利用的财务市场治理机制,内向管理型财务战略则是基础和保障;④在组织结构上,财务治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层,总经理等高级执行人员则是决策层和下层人员的联系纽带;⑤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在企业层次上,财务治理作为基本构架规定了财务管理的导向和原则。 但在具体的操作层次上,财务管理的微观活动通过日积月累的作用,会对财务治理起到调整的作用。 二、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财权的配置 如前所述,在财务治理结构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经济性),而且这种经济关系都是通过契约纽带连接起来的(契约性),要使契约有效,当出现财务契约预期的情况时要明确谁有决策权,这就是财务治理结构对权力(剩余控制权)配置所要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有权同财务治理结构的权力配置。 财务治理结构是在既定所有权前提下安排的,所有权形式不同,财务治理结构中的权力配置也不相同。 如在股权集中情况下,财务治理结构中的所有权决定控制权或者说所有权同控制权结合较紧,而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所有权同控制权相分离。 二是企业内部剩余控制权的配置。 财务治理结构对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之间配置剩余控制权,股东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和经理分享剩余控制权。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问题,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责利界区,形成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确保财务制度的有效运行。 (一)财务治理行为主体权力配置的一般考察 财务治理行为主体是指拥有特定财权并参与财务治理的自然人与法人,包括直接行为主体(拥有一定财权并直接参与治理的自然人)和间接行为主体(拥有一定财权的法人或政府机关,通常委托自然人参与治理),确定财务治理行为主体的核心问题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力。 一般来说,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各司其职,互相制衡。 其中,财务战略决策权掌握在股东会和董事会,日常财务决策权和财务执行权掌握在经理人员(含财务经理)手中,而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则是分散配置的。 表1列出了各种财务治理主体权力配置的基本情况。 表1 财务治理权配置的一般考察 ┌——————┬———————┬———————┬———————┐ ││ │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 │ │财务治理主体│公司治理权配置│ │ │ ││ │结构形式 │权配置│ ├——————┼———————┼———————┼———————┤ │股东会 │出资者所有权 │所有者财务│财务战略决策权│ ├——————┼———————┼———————┼———————┤ ││ │所有者财务与 │ │ │董事会 │法人财产权│ │财务战略决策权│ ││ │经营者财务集合│ │ ├——————┼———————┼———————┼———————┤ ││ │ │财务战术决策权│ │经理人 │法人代理权│经营者财务│ │ ││ │ │和财务经营权 │ ├——————┼———————┼———————┼———————┤ ││ │所有者财务与 │ │ │监事会 │出资者监督权 │ │财务监督权│ ││ │经营者财务集合│ │ └——————┴———————┴———————┴———————┘ (二)财务治理权在集团公司内部的配置 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治理,按其权限的集中或分散程度划分,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 集团公司内部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要注意处理好这三种模型的适用性,科学有效地在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集团公司与非子公司性的成员企业之间进行选择配置。 1、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财务治理权配置。 确立集团公司对分公司的财务治理体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分公司是集团公司内部的一个非法人实体,不具有法人企业应享有的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财务治理权;二是分公司具有相对独立的财务责任和财务利益,这种财务责任和利益又必须与财务权力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 换句话说,财务治理模式的设计必须做到责、权、利、效有机结合。 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集团总公司内部建立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财务治理体制,即资金和成本的主要管理决策权均在总公司,同时通过会计委派制等方式,加强对分公司日常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 2、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治理权配置。 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拥有独立的财务治理权,公司董事会和经理会依法对其内部的财务战略决策和日常财务决策制定方案并负责执行。 但是,子公司毕竟是被集团公司所控制的公司,集团公司对其子公司拥有财务与经营的控制权。 因此,子公司董事会决定的重要的财务战略决策方案,又必须经过集团公司审查批准。 所以,在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治理权,应选择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配置模式。 3、集团公司对非子公司性的成员企业的财务治理权。 非子公司性的成员企业包括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和参股企业三类。 集团公司对这些企业的财务治理权一般采用分权型的配置模式,其财务治理权的特点是:第一,是财务参与权而非财务控制权。 集团公司作为这些企业的产权主体之一,有权通过派代表进入这些企业的董事会等形式,参与这些企业的财务战略决策的制定。 第二,是财务决策参与权而非财务监督权。 集团公司不能像对子公司那样,直接监督这些成员企业的财务运行。 总地来看,集团公司内部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过程,是一个利益调整和利益分配的过程,各种利益关系的相互作用,制约着财务治理权的选择和演变。 (三)财务治理权配置应关注债权人的地位 若企业只拥有权益资本,则经理人员承担破产风险的机会比较小,企业即使经营业绩差些,也不会有财务违约情况,从而形成不了对企业经理人员的压力。 但是,若在企业资本结构中融入了债务资金,一方面可约束经理人员将现金用于盈利能力较差的投资或低效率的扩张行为,另一方面,偿债的压力致使经理人员为了避免清算失去权力而设法提高资本收益率。 正是由于债务资金的这些作用(还有如信号作用、约束作用等),所以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备受关注,尽管各国的债权人保护制度不同,但对企业中注资份额较大的债权人来说,都会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来制约经理的行为。 由于债权人一旦投资,在经营正常的情况下无权干涉企业的管理过程,一般也很难具体地、详细地限制企业的资金运用过程,所以,债权人关键的角色在于,通过对企业资金收付的监控,能够低成本地获取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信息,从而削弱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也就是说,由于有充分、真实的信息来源,债权人并不盲目地干预企业活动,而是当发现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时才行使控制权,所以,在财务治理权配置中,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相机治理机制值得借鉴。 相机治理是指债权人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随企业财务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当企业出现偿债困难时,企业经营与财务控制权便向债权人转移。 我国基于传统的债权债务理论,所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信用控制,主要方式有:审慎的信用配给机制、限制期限和用途、抵押和担保、破产清算与重组等。 通过债权人的相机治理地位及其运行机制,使债权人能够根据不同的财务状况实施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般来说,债权人相机治理分三个阶段: 1、事前。 这一阶段涉及债权人对企业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并对企业和项目本身进行信用评级。 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债权人应尽量收集到跨行业、跨部门甚至跨国界的广泛信息,完整、准确、及时地筛选出高质量的投资项目,从而较好地消除逆向选择行为。 2、事中。 债权人提供资金以后,为防范企业经营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如私自挪用资金、把贷款投向高风险项目等),必须密切监察经营人员的行为及企业的一般经营活动,尤其要关注资金的使用。 3、事后。 债权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确认,研究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及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的行动。 事后监督的关键在于债权人要想方设法证实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状态,然后相应采取强制性的和有约束力的惩罚措施。 一般来说,不同的债权人在行使上述三个阶段的监督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或由自己进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 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上,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及商业银行等一般从事事前监督;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公司董事会一般从事事中监督;而事后监督则由破产法庭及接管市场来完成。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债权人一般可以通过聘请中介机构来完成或协助完成这些监督工作。 三、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实现的前提: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 如前所述,公司内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与偷懒行为,以损害股东的利益。 为此,有必要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协调各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1、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 财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财务主体的独立性,包括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等;第二,财务主体的经济性,无论财务主体采用何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都必须内含着经济功能。 目前,我国财务治理结构失衡和无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财务主体的不清晰或其责、权、利安排的不对等。 要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两条:一是政企分开。 政府的角色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管理者,它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并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来推进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是要深层次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是一种确认和保障财产持有人权益的制度,直接关系到从事财务经济活动当事人的行为。 当产权规则发生改变,财务的行为就会改变,收入分配形式就会改变,资源配置格局也会改变。 理顺产权关系、改善股权结构,是清晰界定财务主体、完善财务治理结构的重要前提。 2、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激励机制,促进经理人员的经营决策与公司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从而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由于董事会与经理人员的关系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则是一种信托关系,三者之间的利益追求往往是不一致的。 为此,应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建立起制度激励机制,促使财务经理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按照现代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结果,通过实行对“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不仅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而且还同时拥有了剩余控制权(由于剩余索取权是与控制权相匹配的,拥有一定剩余索取权,也就是拥有相应程度的剩余控制权)。 当然,激励机制、财务治理(乃至公司治理)与财务资本市场又是相关联的,激励机制离不开一个完善有效的财务资本市场,而其作用的发挥则有赖于财务治理结构(乃至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3、完善证券市场的评价功能,加强对公司财务经营的监督,减少财务经理人员的“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 财务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证券市场的评价功能不仅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市场具有一定的信息披露机制),而且成为控制权因素、声誉因素发挥约束作用的前提(因为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则对财务经理人员的打击是“致命”的)。 要发挥证券市场的评价功能,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建立并严格执行强制性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全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中隐瞒事实真相或提供虚假信息、向外输送利益和私自转移资金、运用非公平性关联交易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以及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恶性(连环)担保等违法违规活动的责任人,必须依法严惩。 4、建立相应的声誉机制,保证财务契约诚实执行。 财务经济学中一直把声誉因素作为保证财务契约诚实执行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由于财务契约是不完全的,不可能穷尽所有情况,契约各方履行职责是基于相互信任,而相互信任的基础是多次重复交易,长期信任就形成了声誉。 对于职业财务经理人而言,声誉因素的作用机理在于没有一定的职业声誉会导致其职业生涯的结束,而良好的职业声誉则增加了其在经营者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前者起到对财务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作用,后者则对财务经理人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我们认为,不管从财务经理的职业道德看,还是从财务经理所从事的工作特殊性看,职业声誉可能比任何其他的激励约束手段都显得更为重要和有效。 当然,在引入声誉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时,还要注意公平与期望的影响作用。 公平,即声誉能准确地反映财务经理人的努力和能力,则声誉能够发挥正常的激励约束作用,否则便会发生扭曲;期望,即财务经理人对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相应声誉的期望概率,以及声誉能够带来其需要满足程度的预期,如果预期悲观,声誉的激励约束作用有限,而如果预期乐观,则其激励约束作用强烈。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区别是什么
1、股份转让方式不同:公司上市,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 2、对经营和财务的要求不同:上市公司每年得定期披露财务报告,大小事务都得公告出来。 遇到大事,得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 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时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上市公司要按时披露信息。 3、融资能力和途径不同:上市公司在IPO时会首次公开发行融资,之后也可以在市场上公开或者非公开进行再融资,还有并购时的配套募集资金,并且因为募集资金的对象范围大了,募资能力也是有增长的。 而非上市公司只能通过像银行借贷等债务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费用较高。 4、公司构架不同: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照完整的管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来管理企业,上市公司就不行了,要有完整的股东大会制度,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董秘制度,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 非上市公司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5、对股东意义不同:上市都是一个事业的节点,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是资本市场对一个企业家能力的认可。
标签: 上市公司需要定期向监管机构和股东披露大量财务和非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