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股投资指南:分析高增长潜力和风险的专家见解

admin 2 0

生物科技行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为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投资生物科技股也伴随著巨大的风险。本文将提供一个生物科技股投资指南,帮助您分析高增长潜力和风险,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生物科技行业概况

生物科技行业涉及利用生物学和技术的融合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该行业包括制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和农业等领域。生物科技行业正在快速增长,其主要推动力是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的增加和新技术的出现。

生物科技股投资的潜在收益

  • 高增长潜力:生物科技行业预计将继续快速增长,为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收益潜力。
  • 创新潜力:生物科技公司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为投资者提供参与创新型行业的独特机会。
  • 长期价值:许多生物科技公司拥有强大的管道和专有技术,为投资者提供了长期价值。

生物科技股投资的潜在风险

  • 高波动性:生物科技股通常比其他行业股票的波动性更大,这可能是由于临床试验结果、监管审批和市场情绪的不确定性。
  • 失败风险:生物科技公司开发新产品和技术的风险很高,许多产品和技术最终可能无法成功。
  • 监管风险:生物科技行业受到严格的监管,法规的变化可能会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如何分析生物科技股

在投资生物科技股之前,仔细分析这些公司的财务、运营和竞争格局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财务分析

收入和收益增长率利润率和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强度和杠杆率

运营分析

研发支出和管道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监管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

竞争格局

竞争对手的规模和实力市场准入门槛和专利保护行业趋势和技术进步

投资生物科技股的策略

分散投资: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于多个生物科技公司,以降低单一公司风险。长期投资:生物科技股需要时间才能增长。采取长期投资策略,不要试图在短期内进行交易。研究和尽职调查:在投资之前,对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全面了解其财务、运营和竞争格局。保持纪律:不要被市场情绪所左右。制定投资策略并保持纪律,即使市场波动。

结论

投资生物科技股既有高增长潜力,也有风险。通过仔细分析这些公司的财务、运营和竞争格局,投资者可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重要的是要分散投资、进行长期投资并保持纪律,以最大化投资生物科技股的收益并降低风险。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为了促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以及未来十年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特制定《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本《纲要》是一个指导性的纲领文件,指导全国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 一、背景(一)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自1992年联合国制定《21世纪议程》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采取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2002年8月联合国将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进一步探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措施,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关注。 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的发展为缓解资源短缺、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 1994年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 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了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各级政府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一系列技术政策的制订,提高了政府宏观管理的能力;在一批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解决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大大加强,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科研队伍,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证未来1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既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证,是科技工作面临的中心任务。 (1)庞大的人口数量、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仍然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领域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 人口数量、老龄化问题以及各种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油气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而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 生态环境的透支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顺利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遇到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 (2)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问题使我国面临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强,我国加入WTO后将更深地融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这既为我国的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国的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 环境问题的国际影响日益显著,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与全球政治、经济、贸易、外交等问题交织在一起,逐步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构成了新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十分重要的国际背景,意味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面临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外部约束,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才能有效克服这些外部约束,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3)技术创新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已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创新能力则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日益突出和尖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当务之急。 二、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指导方针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重大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科学技术支撑,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简称“创新、协调发展”方针)。 (二)原则 遵照“创新、协调发展”指导方针,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根据自身的特点,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国家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要从国家目标出发,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2. 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各地要选准切入点,积极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关键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相结合。 要围绕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技术跨越;在此基础上,加强高技术与适用技术的有效集成,提高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 4.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要大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三)发展目标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到2005年目标是:突破一批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初步具备以自主创新为主解决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建立一批可持续发展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初步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队伍,全面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决策的科技水平与决策能力。 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到2010的总目标是: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具备以自主创新为主解决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与产业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和管理队伍;全面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点任务与领域根据当前以及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重点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相关科技活动,以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重点任务 1. 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 围绕未来十年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重点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指标体系研究;国家和区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发展战略研究;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粮食安全保障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2. 集中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 围绕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重点开展生殖健康与节育、重大疾病控制、环境与健康、食品安全等技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技术;海洋监测与预报、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技术;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整治等技术;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小城镇建设等研究。 3. 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 科技示范工作主要从区域发展、社区发展和科技综合示范三个层次展开。 选择不同生态环境和资源赋存类型的区域,进行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镇,办好国家和地方两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实施综合示范工程,通过先进实用技术优化组合和综合集成,建立一批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综合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 4. 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能力建设。 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加强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社会安全、城镇建设等科学数据的收集积累、监测网络、数据库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做好有关种质资源、科学标本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技术政策和标准研究,补充完善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国家标准;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基地等。 5. 加速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科技为先导推动医药卫生、资源、环保、海洋等领域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由原来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重点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药物产业化、环保设备国产化、生态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海洋产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 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和政府相互连动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 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科研体制改革,按照分类改革原则,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 (二)重点领域 1.人口数量控制。 积极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以适合广大农村人口的节育技术为突破口,加强新型避孕节育方法研究,提高节育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效果;研究开发高水平、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以及节育技术不良反应监测技术;研究出生缺陷的产前筛选和诊断技术以及提高儿童生活质量的优育技术等。 2. 健康与重大疾病的防治。 开展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制药关键技术、新剂型及相关标准研究,建设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开发;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结合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开发常用、重大医疗设备及介入治疗器具;积极开展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以及与健康影响的研究;研究长期低浓度接触有机物对健康的影响,开发有害有机污染物综合治理新技术;室内空气有毒物质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等。 3.食品安全。 开展食品监测和评估研究,研究制定适应WTO规则的对策;开展农药和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和技术、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见毒物快速测定技术等急需的快速筛检方法研究;研究建立我国主要化学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与管理预警系统;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HACCP实施指南;开展综合示范研究,以初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4. 水资源安全保障。 重点开展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保护、调控及管理体系研究;重大调水工程的战略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供给技术、工业和农业节水技术、空中水资源人工调控技术、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为我国水安全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油气资源安全保障。 重点开展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开发高精度综合评价和复杂油田评价技术、隐蔽油气藏综合识别技术、非均质复杂油气藏的测井技术、优质高效钻井技术、大型油田稳产技术、稠油油藏和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天然气开发技术和煤层气开发技术,提高我国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和油气采收率,为我国油气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6.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 重点开展固体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分析研究;开发矿产资源综合勘查与评价技术;深部和复杂矿采矿技术与装备;低品位与难选冶矿有效利用技术与装备;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和我国优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低污染、低能耗、短流程强化冶炼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制备技术;矿山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非金属矿的高效利用技术;煤的高效生产和选煤技术与装备;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技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保障程度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7.海洋监测与资源开发利用。 重点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环境预报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水养殖技术、海洋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以及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海洋滩涂开发技术、海洋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河口海岸带治理与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设施监测与修复技术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能力,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8.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 围绕煤炭清洁利用,开发先进适用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农村小水电利用技术,加速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更新换代;发展沼气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地热直接利用和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加快氢能制取、贮存和利用装置的开发步伐,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9.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 重点发展和完善主要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特殊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烟气脱硫技术与设备,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特殊危险废物以及废旧家电的处理处置技术;低能耗高性能环境友好材料开发技术;化工、冶金、轻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开展生态系统的评估研究;开发水土保持技术、防沙治沙技术、受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脆弱生态地区的综合整治技术以及矿山复垦技术研究;加强生物入侵防治技术研究;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技术保障,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10.减灾防灾。 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发展新一代预报技术,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率、预报时效;发展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技术,建立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安全、风险评价和检测方法;针对火灾、危险品的化学泄漏、重大中毒、工业事故等人为灾害的特点,研究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重大危险源检测与监控技术、治理技术以及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成套的救灾技术与装备,提高我国抗灾救灾的技术水平;研究建立综合性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初步建立灾害快速评估和应急管理技术系统;加强综合减灾的科技示范。 11.城市与小城镇建设。 研究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开发小城镇建设中所需的关键技术;开发市政设施优化运营管理技术、市政设施的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技术、小城镇基础设施优化管理技术。 12.全球环境问题。 重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等国际公约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影响,开展有关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强相关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提出履约的技术措施和对策,研究制定我国相关领域发展方向、产业布局与应采取的调整措施和对策。 四、支撑条件与措施(一)加强领导,强化《纲要》的落实,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 1.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切实将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落实,要明确本地区、本部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归口管理机构,加强综合协调,提高服务水平。 要尝试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对各级领导干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核机制。 2.为了促进《纲要》的实施,科技部将制定相应的科技计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行动;各地区要根据本纲要的基本原则与目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问题,制定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并将其纳入地方科技计划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加以实施。 各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制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 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不同层次的可持续发展专家咨询机制。 对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的制订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专家咨询;对于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针对当地环境资源条件,开展多学科专家咨询。 努力形成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综合决策机制。 (二)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增加对可持续发展科技的投入1.政府的投入是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主要投入渠道,尤其对于影响到当地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科技项目,政府要全力投入。 各级政府要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加大可持续发展科技投入在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重。 各级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科技事业。 2. 加强科技与金融及资本市场的结合。 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要注重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吸引资本市场向相关的科技产业化项目倾斜。 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适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3.积极尝试新的运行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和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科技事业。 (三)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1.创造公平、宽松的学术环境,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培养学科、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要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带动科技人才培养,使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队伍。 2.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积极采取切实措施,以多种形式鼓励与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其他形式为祖国建设服务。 3.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系统和大众宣传媒介,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中心,持续地开展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以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体系要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大的方针和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可持续发展相关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特点,高效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 “十五”期间,要加快对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进程,加大投入力度,在现有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改革的范围;加强对可持续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监测站网等基础性工作的建设和管理;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形成新的产业。 (五)建立高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体系与监督制度1. 要充分发挥部门、地方积极性,加强部门、行业、地方间的集成与联合、协调与配合,使研究开发与技术推广、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国家、部门、地方与企业四个层次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科技管理体系。 2.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改革国家计划项目的经费管理制度,全面实行课题制;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估制度,积极扶持独立的中介科技评估机构,逐步建立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制度,以推进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1.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业,已成为国际合作的热点。 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通过广泛宣传,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争取国际援助,广泛吸引外资,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 2.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资源环境等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使我国在这些领域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纳入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有什么好处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特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 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 主要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三)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该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 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有利于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利于辐射和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建立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勇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要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持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战略定位。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 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深化改革先行区。 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综合实力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 (三)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充分估计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抓紧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各项部署。 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大力改善民生和启动最终消费需求,大力拉动民间投资,大力促进外贸出口,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合力。 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7年显著增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每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年翻一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支持广州市、深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比较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尽快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创业板、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支持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 大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 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扩大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 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等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带动广东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 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进一步确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地位。 着力发展外包服务业,到2012年,培育2-3个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服务业外包产业链。 支持发展研究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中介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一批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培育一批创意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以及有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港口条件,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输变电重大装备、数控机床及系统、海洋工程设备5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打造2-3家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 发展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等船舶关键配套装备,打造产能千万吨级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以宝钢重组韶钢、广钢为契机,建设现代化的千万吨级湛江钢铁基地。 集约发展石化产业,集中力量在深水港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大的沿海地区,依托条件较好的现有企业,高标准建设2-3个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力争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支持发展通用飞机制造产业,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力培育精细化工、医药等产业,提升规模和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近期,要适度控制新增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带。 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促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产业。 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提升通信设备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建设现代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领域重点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大力发展生物医学、生物育种等产业。 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等。 环保领域着力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环境服务产业等。 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海洋领域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 围绕重点领域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重点加快广州科学城(北区)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加快科研、标准化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三同步步伐,把广州、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园区。 到2012年,培育形成3-5个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重点打造3-5家销售收入达千亿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 到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 (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做优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以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工艺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 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打造佛山家电和建材、东莞服装、中山灯饰、江门造纸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提高优势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资源型低端产业逐步退出,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稳定粮食面积,建设标准农田,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降低。 加强蔬菜、水产和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产业带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改造水利灌溉设施,加强良种繁育和动植物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业设施装备结构,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高标准建成若干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拓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通过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当前,要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同时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围绕主业实施行业并购和重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级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发挥大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协作体系。 到2012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其中超千亿元企业8家左右,世界名牌产品数量翻一番。 到2020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到20家左右,世界名牌产品达到20个左右。

《企业对外投资国别(地区)营商环境指南》葡萄牙(2020)(下)

中国贸促会自2019年起开始发布《企业对外投资国别(地区)营商环境指南》系列书籍,这些书籍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国家的经济贸易概况、吸引外资的环境及政策、中国企业投资的形式及目标行业、企业融资渠道、合规运营及工作生活基本信息等,旨在为企业提供实用、准确、及时的信息,助力对外投资合作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贸促会已编制完成50个国家的营商环境指南。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了解相关国家的营商环境,我们将按照国别摘编丛书的有关内容,向读者详细介绍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目的地国家的营商环境情况。 本周将介绍葡萄牙的营商环境相关情况,分为上、下两篇依次展开,本文为下篇。 上篇的内容可以点击此处查看。 四、投资目标行业01 海洋经济开发作为沿海国家,葡萄牙拥有广阔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些领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和能量资源。 葡萄牙悠久的航海历史使其在航海和海洋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此外,葡萄牙政治环境稳定,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发达,使其成为世界港口和海事领域的标杆国家之一。 近年来,葡萄牙政府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重点包括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开发、海洋石油天然气、港口服务、造船修理、海运业等六个领域。 葡萄牙海洋经济增长迅速,是欧盟中海洋经济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9年至2018年,葡萄牙海洋经济业营业收入增幅达到65%。 02 矿业中国企业可以在葡萄牙开展矿业产业投资,前景广阔。 葡萄牙矿产资源丰富,种类众多,已探明的金属类矿产主要有锌、钨、铅、锡等,非金属类矿产也较为丰富,主要有大理石、石灰石、花岗石、板岩、页岩、铺路石、砂砾石、黏土和高岭土。 此外,葡萄牙对外资进入矿产行业没有投资限制,且适用政府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 葡萄牙矿产资源所在地通常处于偏远地区,因此矿业公司对基础设施的运输承载力具有较大依赖性。 葡萄牙的铁路和港口基础设施运力安排各不相同。 因此,矿业公司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别与铁路和港口签订协议,保证矿业公司铁路和港口运力充足。 03 可再生能源葡萄牙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从2008年的34%提高到了2018年的64%,增幅居全球前列。 可再生能源产业是葡萄牙政府规划的未来战略性行业。 葡萄牙计划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超过80%的目标。 为此,葡萄牙在2020年公布了国家氢能战略,投资70亿欧元发展氢储能和氢能发电,在2023年全面关闭火力电站,实现脱碳。 随着葡萄牙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已成为共识。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推动葡萄牙能源结构进一步转型,从而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实现环保可持续。 04 汽车业汽车是葡萄牙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及零部件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葡萄牙汽车总产量的95%以上用于出口,主要销往欧盟国家。 葡萄牙汽车供应链完善。 目前,众多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在葡萄牙设立了生产工厂,如伟世通、博世、德尔福等。 葡萄牙本国也拥有知名的汽车复合材料供应商Inapal和汽车皮革供应商Coindu等。 供应链厂商的聚集可助力汽车企业提升整车性能。 此外,葡萄牙汽车产业也具备人才优势,大部分葡萄牙人掌握英语等多门外语,且人才科学素养和技术水平高于欧洲平均水平,工科毕业生人数位居欧洲第二,高素质人才较多,创新能力较强。 05 软木加工业软木是栓皮栎的树皮,是纯天然的原材料,葡萄牙平均每年的软木生产量超过10万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软木产品出口国,葡萄牙拥有63%的全球市场份额,相当于9.37亿欧元,因此葡萄牙也被誉为“软木王国”。 葡萄牙具备软木加工业投资潜力。 一是资源丰富。 葡萄牙拥有全球最大的栓皮栎林。 栓皮栎林覆盖面积达73.6万公顷,占葡萄牙本国森林面积的23%,占全球栓皮栎林总面积的34%。 二是技术领先。 葡萄牙拥有多年软木采集、加工、设计历史,专业人才众多,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储备。 过去10年,葡萄牙在软木方面的研发投入超过5亿欧元。 三是应用广泛。 除了传统的软木塞领域,软木还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运动器械、时尚用品、装饰陈设以及建筑材料等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市场前景广阔。 06 模具葡萄牙模具工业在世界排名中位列第10名,其中注塑模具位居世界第6位。 葡萄牙模具产品以注塑模具为主,模具业的主要用户是汽车制造商,全球主要的汽车企业,如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福特、通用等均为葡萄牙模具企业的客户。 在投资潜力方面,首先,随着模具产业价值链不断拓宽,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市场对模具需求稳步提升,但全球模具专业化生产供不应求,市场潜力巨大;其次,葡萄牙模具产业发展历史长久,生产流程科技化水平较高,员工综合技术素质较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五、投资建议与典型案例01 投资建议02 典型案例复星集团连续收购葡萄牙多家企业案例概况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集团”)成立于1992年,是一个以健康、快乐、富足三大产业板块为主的创新驱动型家庭消费产业集团。 借助跨境投资和并购,复星集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业发展之路,如今在全球已经控股或参股了超过30个国际品牌。 复星集团在葡萄牙进行了3次卓有成效的收购活动,分别是:2014年1月9日,复星集团斥资10亿欧元购入Caixa Seguros Saúde(以下简称“CSS”)80%的股份。 CSS是葡萄牙最大的保险集团,占据葡萄牙保险市场将近30%的份额。 而该笔交易也被英国专业财经杂志World Finance评为“2014年度最佳私有化交易”。 通过收购CSS,复星集团获得了CSS旗下子公司Fidelidade的控制权。 2014年10月16日,复星集团通过Fidelidade收购了葡萄牙医疗保健服务商Espírito Santo Saúde-SGPS(以下简称“ESS”)96.07%的股份,总计交易金额约4.6亿欧元。 ESS为葡萄牙最大私营医院集团之一,拥有多家医院、诊所和养老机构。 2016年11月20日,复星集团以1.75亿欧元收购了葡萄牙最大的上市银行——千禧商业银行(Millennium BCP)16.7%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 启示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市场趋势。 受欧债危机影响,2010年后葡萄牙市场出现了大量价值错配的投资机会,CSS大量优质资产价格下跌,业务面临大幅萎缩。 复星集团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欧洲经济复苏的良好势头,在系统市场考察后发现了投资CSS的价值,抓住机遇及时收购了该企业。 利用被并购资源,追求协同效应。 复星集团在收购成功后积极利用被收购企业的资源能力,形成复星集团以及被并购企业之间的有效协同,寻求共同发展。 复星集团获得Fidelidade控制权后,又进一步通过Fidelidade收购了ESS。 复星集团对ESS的成功收购,提高了复星集团健康保险业务在价格制定和成本控制上的议价能力。 同时,也为ESS、Fidelidade继续巩固和加强各自的市场领先地位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持。 做好尽职调查,克服信息不对称。 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并购时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 复星集团通过细致的尽职调查了解被收购方,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在收购CSS初期,复星集团仅基于CSS公开披露的消息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签署保密协议后,为确保在有限时间内充分了解被并购方,复星集团聘请了多家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对CSS进行详尽的商务、财务、法律、人力资源等调查分析,掌握了CSS公司的全面情况。 六、合规经营01 财务及税务(1) 财务葡萄牙并行两套财务会计准则,分别是《国际会计准则》(IFRS)和《葡萄牙会计准则》。 依照法律规定,葡萄牙上市公司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非上市公司既可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可以采用《葡萄牙会计准则》。 (2) 税务葡萄牙的税收征管由葡萄牙海关和税务局负责。 纳税年度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在纳税申报方面,葡萄牙规定所有账目应由具备资格的会计师制作,报税所需提交的大多数文件可以直接在海关和税务局网站上填报。 根据公司种类不同,所需填报的表格不同。 02 知识产权保护(1) 专利葡萄牙的专利包括三类:一是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二是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期限为10年;三是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为5年,到期后可申请延续,最长为25年。 葡萄牙《工业产权法》规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需要进行

标签: 生物科技股投资指南 分析高增长潜力和风险的专家见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