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产能过剩风险是指当行业中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时发生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企业可能会面临以下后果:
- 价格竞争加剧
- 利润下降
- 产能闲置
- 企业倒闭
产能过剩的成因
产能过剩可能有多种成因,包括:
- 市场需求减少(例如经济衰退)
- 新产能增加(例如新工厂建成)
- 技术改进(例如生产效率提高)
- 政府政策(例如补贴或保护措施)
产能过剩的影响
产能过剩对企业、行业和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 企业:企业可能会面临利润下降、产能闲置
产能过剩、深陷裁员风波,动力电池进入“寒冬”?
在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之后,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凸显,引发了行业的“寒冬”担忧。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3中国汽车者族昌重庆论坛上指出,到2025年,中国所需动力电池产能预计为1000-1200GWh,而目前行业规划的产能已达到4800GWh。 在随后举行的四川宜宾“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也有多位人士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电池行业从“缺电贵电”到产能过剩的转变,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 尽管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供应危机带来挑战,中国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仍占全球的60.4%,达到294.6GWh。 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将达到4.8TWh。 然而,从行业的高歌猛进到如今的产能过剩担忧,电池行业似乎正经历过山车般的变化。 在宜宾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全球动力电池总装机量已超过500GWh,增长规模超过70%。 尽管市场担忧产能过剩,但曾毓群强调,过剩是市场竞争的一种常态,没有过剩就没有优胜劣汰。 优质产能依然稀缺,现有锂电产业尚未到达真正的过剩阶段。 尽管如此,电池企业如中创新航和比亚迪等,已经开始面临产能过剩的现实问题。 中创新航被爆出集中解约应届生,而比亚迪长沙工厂也传出“人员优化”的消息。 这些事件引发了外界对电池行业发展的担忧。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剧了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担忧。 1至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068.7万辆和1061.7万辆,同比增长11.1%。 与去年相比,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有所下降,去年同期的增速分别为141%、205%、114%、45%和105%。 面对电池过剩的危机,各方都在寻求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建议通过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做好下一代电池技术储备,并加强电池上游材料保供稳价工作。 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则认为,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合理的利润分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 为了对产业链有更好的掌控,汽车企业正在启动全面自研自产的步伐。 他们不仅自建电芯工厂,还通过入股、并购方式布局上游材料端,甚至加入全球“抢矿”大战。 尽管面临挑战,但王俊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持积极态度。 他相信,随着传统车企转向电动化、新势力迅速成长、ICT企业大步入局、合资车企逐步跟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加健康、稳固地发展,并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中国汽车品牌。 为了应对电池过剩的挑战,国家层面已经采取措施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也发布通知,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促进汽车消费。 专家们认为,通过推动动力电池规格尺寸标准化、加快构建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等措施,可以提高竞争力,并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优势产业链更好地“走出去”。 行业层面,曾庆洪建议延续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并出台更多务实有力的落地措施,如加大降费减税和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新能源用车环境。 崔东树认为,中国庞大的市场前景和农村区域潜力可以逐步消化电池产能。 动力电池“过剩论”言之过早,企业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项目,而优质产能的落地将推动低端产能出清,对行业发展是一个好事。
产能过剩应怎么应对
问题一:企业应该怎样解决生产能过剩的问题过剩生产能力是指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 垄断竞争理论有一个著名的且颇有争论的结论,它认为这种市场结构之下的厂商往往会在还有过剩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要知道,其实消费能力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当供过于求了,你要么争取市场,扩大销售,把多生产出来的东西销售掉;要么就裁员,降低自己的生产规模;要么就把生产过剩的东西销毁掉,因为过剩的东西卖也卖不出去,而且利润在没过剩之前就获得了,这一部过剩的东西,意义也就不大了,如果送给别人的话只能影响你下一生产周期的销售,除非你以后都不再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或该产品已经被淘汰,流入市场也不影响你以后产品的销售。 西方国家生产过剩一般先采取第一个方法,争取市场,扩大销售,所以促进了国际经贸交流,产生了全球化,西方国家一般不采取裁员,因为有工会,有法律,不允许因为这个原因就增加失业率,如果卖不出去了,他们就销毁,像前段时间的法国奶农,因为 *** 市场收购的价格低就把牛奶倒进河里(为什么价格低,就是生产过剩,消费不了),还有以前美国谷物(如玉米)生产过剩,就喂猪或烧毁。 问题二: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一般认为,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即为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 对于什么是过剩,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供大于求即为过剩。 也有人认为,供大于求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供给略大于需求,第二种是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 略大于是指除满足有效需求外,还包括必要的库存和预防不测事故的需要。 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 后一种状态才是过剩状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总供给为一定时间里总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总需求为一定时间里总供给相对过剩。 如何理解产能过剩,目前国内学者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产能过剩是一个总量概念。 产能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拟建生产能力的总和,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即可称之为产能过剩。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罗冰生以钢铁行业为例对此进行了反驳。 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设备数量相加,就称其为产能,因为钢铁行业是多工序连续作业的,而且还有多方面的配套,要各方面综合条件具备,才能实现生产。 另外,从全世界情况看,由于市场的变化,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时产能发挥85%左右就是正常状态,就不能称之为产能过剩。 第二种,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产能是否过剩,不能只看生产能力和可能的总供给量,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 但需求是个变量,不容易准确测定。 因此,认定产能过剩,需要在纵向对比产量增长过快、过猛的同时,还应同时指出在什么范围内、在多长的时间区间、相对于多大的有效需求而言。 第三种,产能过剩是一个结构性概念。 同样的产能,质量不同、档次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差迥异。 因此,要对行业产能进行结构细分,确定生产能力超额供给的领域和范围 对微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一是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跌,效益大幅滑波。 年中以来,由于产能过剩及需求增长的放慢,钢铁价格大幅下跌,与3月份的高点相比,至10月末钢铁价格跌幅超过了30%。 与此同时,许多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效益明显滑波,前10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回落52.2个百分点;前10个月水泥和汽车行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60.6%和36.7%;另外,石油加工、化纤制造、建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利润均为负增长。 二是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成本上升。 3月份以来,工业产品销售率有5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其中8-10月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 与此同时,企业库存量明显增加,1-9月份,39个工业行业中有16个行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钢铁、石油化工和化纤工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超过 30%。 三是工损企业亏损额增加。 前三季度,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31.7亿元,同比增长57.6%,其中钢铁、石油加工、化纤等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接近或超过1倍。 1-10月累计,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2.37%,比上年同期扩大0.41个百分点。 四是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 目前已经出现明显过剩的行业如铁合金、电石行业企业开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钢铁行业的能力利用率在逐步下降。 总体来讲,当前经济运行开始出现“宏观喜、微观忧”的现象。 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首先,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9月份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出现近三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增长均在加速回落,主要原因是各种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使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 通货紧缩压力在逐渐加大。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会给宏观经济持续增长造成较大......>> 问题三:中国产能过剩是怎么形成的 怎么化解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素质,来解决产能过剩,这是一条途径。 第二,通过兼并重组来消化一批产能过剩。 第三,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 第四,我们鼓励我们的企业到海外去发展,转移一批产能。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 ,我们将努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职工的权益,使得我们经济发展能够进一步走上持续、健康的轨道。 问题四:产能过剩如何解决不能简单效仿西方!前几次写了关于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产能过剩问题。 目前大面积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产能过剩问题原因来源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在面临金融危机以来海外市场急剧缩水的现状,同时也反映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经济的局限性。 关于产能过剩带来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是很多工业化国家都面临过的,当经济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国家一旦遇到经济危机,产能过剩问题立刻凸显。 其根本因素在于国内或者是国外消费市场的萎缩,例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金融海啸时遇到的问题就是国内市场;而日本和德国在金融海啸时遇到的问题就来源于国外消费市场。 我国作为最大的出口国,当戴上最大外汇储备国家的光环之外,同时也注定了危机时候产能过剩问题的严峻挑战。 欧美各国遇到产能过剩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主要有几个措施!首先关闭过剩产能,例如去年通用出售悍马,福特出售沃尔沃等等!但是注意,生产线并未关闭,也未带来最为忌惮的工人失业问题。 因为收购一方必须解决相关问题,这句相当于把这些包袱甩给收购方。 未实现收购的企业呢?坚决关闭!悍马生产线被关闭就是一个例子。 其次,对于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关闭产能以后,给予该行业或是该企业以税收和政策优惠,大规模减税。 这样有利于减少企业负担,同时也有利于恢复经济。 利用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帮助这些过剩产能行业, *** 参与其重组的方式,通用破产重组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对于劳动就业者采用补贴的方式维持其收入,并且采取就业培训的方式使其尽快融入社会经济活动之中。 这样就能使得劳动就业者不至于因为生存问题带来社会动荡。 所以,产能过剩问题会在市场慢慢恢复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由于经济活动自身的规律性,产能过剩问题无法根除。 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可以向欧美国家那样解决吗?可以!但要注意的是绝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因为我国面临的具体情况和欧美国家不同。 第一,欧美国家目前出现的只是某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且并非是民生必需品行业的过剩。 我国面临的是固定投资型经济带来的全面产能过剩,过剩行业多达几十个,并且都是拉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钢铁,水泥,新能源等)。 如果我们果断全面关闭产能过剩行业,那么带来的就是全面经济停滞。 这是无论如何现在的中国不能承受的。 第二,欧美经济经过战后的几十年发展,主要都完成了有制造经济像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变。 所以制造行业的产能过剩给其经济带来的影响不是致命的。 即使像德国这样的出口为主的国家,也未出现全面的产能过剩问题。 我国与之完全不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利润在金融海啸退去之后留下的几乎全是全面过剩产能,并且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对于出口的依赖是的产能问题严重而畸形。 所以我们不可能全面的调整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至少短时间不能完成。 第三,关于对于相关过剩产能补贴的问题,也不现实。 因为国内目前过剩行业太多,并且“大跃进”思维使得刚刚上马的新能源产业马上产能过剩。 此外除了中央 *** 外,地方 *** 的财政基本都处于大量负债状态。 土地财政带来的巨大财政收益被地方 *** 继续投入到土地和基础建设上继续投机,所以地方 *** 基本上现金流都处于枯竭状态。 它们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对于金融系统“贷款”的依赖。 这样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累积。 中央 *** 也同样如此,不断推出的经济 *** 政策和“某某下乡”使得中央 *** 赤字不断增加。 这样出了不可取的印刷货币政策之外,对于税收依赖更加严重。 这样何谈减税?第四,一旦大面积关掉过剩产能,立刻带来大量失业问题。 在目前社会保障体制缺失的今天,这是 *** 无法解决的问题。 近二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分配带来的问题是,普通百姓并未......>> 问题五: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前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努力扩大内需,顺应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生产,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只有产能相对过剩! 生产力永远赶不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只不过,大家都没钱,怎么买你的东西……唉…… 问题六:产能过剩的解决措施产能并非是单个商品,可能是一整套的生产线,技术及设备.属企业的固定资产部分.产能过剩可以通过合作,转移到需要的地方去.在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增加部分投资.形成新的资产. 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服务平台,也可以转移的国外, 问题七:分析化解产能过剩 *** 应该如何去做关键是政策规划,做好预测提前预防,究根寻源,提出对策。 题目可叫:面对区域产能过剩的 *** 应对策略 问题八:中国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以前地方 *** 的冲动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现在流动性过剩导致高水平重复建设。 对于产能过剩和经济泡沫只有让它自己废掉,别无他法, *** 的很多激预短期内好像有效,很可能长期内会加剧一种趋势,最终出现黑天鹅。 问题九:中国怎样应对物资过剩其实现在有颠覆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不像马克思说的是剩余价值,而是资本金投入资金与设备土地等先期投入的租金,租金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有过论述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如果在真正的全民所有制度中,才会存在,但是既然全民所有,也就没有剩余价值和剥削了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只是造成的产能过剩 科技和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产能过剩就是资金设备土地等的增值速度加快,超过了供给平衡 到了一定地步 积累过多 失业与物资过剩并存 通胀与滞涨同飞 经济就危机了
光伏有什么利空
光伏的利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能过剩问题
光伏行业经历了快速扩张阶段,由于投资过热,部分时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当产能超过市场需求时,会导致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 这是光伏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利空因素。
二、政策与补贴调整风险
光伏行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过去,很多国家通过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来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一些国家开始调整政策,减少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这可能会对光伏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政策的变动和补贴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预期和市场前景。
三、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光伏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市场中取得优势,企业不得不面对价格战、技术竞争等多重压力。 这种竞争态势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四、原材料价格波动
光伏产业的成本受原材料影响较大。 多晶硅等关键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光伏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最终售价。 当原材料价格不稳定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将面临挑战。
综上所述,光伏行业面临的利空因素主要包括产能过剩、政策与补贴调整风险、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这些因素的叠加可能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光伏行业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灵活应对各种挑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 产能过剩风险 随着行业产能的不断扩张 导致价格竞争加剧和利润下降 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