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风格:技术分析更适合于短期交易者和动量交易者。

admin 7 0

引言

交易风格与交易者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和市场分析方法紧密相关。技术分析是市场分析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交易者识别趋势、模式和支撑阻力位,以此预测未来价格走势。本文将探讨技术分析与不同交易风格之间的关系。

技术分析简介

技术分析是一种通过研究历史价格数据来预测未来价格走势的市场分析方法。它基于以下假设:

  • 市场趋势会延续
  • 价格波动不是随机的
  • 历史价格数据可以用来识别未来趋势和模式

技术分析使用各种图表和指标来识别这些趋势和模式,包括:

  • 蜡烛图
  • 移动平均线
  • 相对强弱指标(RSI)
  • 布林带

技术分析与不同交易风格的关系

技术分析更适合于短期交易者和动量交易者,因为他们寻求识别和利用短期价格波动。以下是不同交易风格与技术分析之间的关系:

短期交易

短期交易者持有头寸的时间很短,通常在数小时或几天之内。他们利用技术分析来识别短期趋势和模式,例如:

  • 价格突破支撑阻力位
  • 移动平均线交叉
  • RSI 超买或超卖

动量交易

动量交易者利用价格趋势的延续性。他们使用技术分析来识别强劲的趋势,然后进行交易以跟随该趋势。技术分析可以帮助动量交易者确定:

  • 趋势的强度
  • 趋势的反转点
  • 动量指标的乖离

长期交易

长期交易者持有头寸的时间较长,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他们不依赖于技术分析来预测价格波动,但可能将其用作辅助工具来确认趋势或识别支撑阻力位。

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者专注于寻找被低估的股票。他们使用基本面分析来评估公司的内在价值,而不是使用技术分析来预测价格走势。

技术分析的局限性

技术分析并非没有局限性:

  • 它不能预测市场波动
  • 它可以产生错误信号
  • 它依赖于历史数据,可能无法适应变化的市场条件

结论

技术分析是一种对短期交易者和动量交易者有用的市场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交易者识别趋势、模式和支撑阻力位,但它也有局限性。交易者必须了解这些局限性并结合其他分析方法来做出明智的交易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编辑] 套利限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套利者)会很迅速的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称为噪声交易者)引起的证券价格对其价值的偏离。 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当一种资产被广泛的误价时,纠正这种误价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风险。 [编辑] 心理学 行为金融学融汇了心理学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现在信仰(过度自信、 乐观主义和如意算盘、代表性、保守主义、确认偏误、 定位、记忆偏误)以及偏好( 展望理论、模糊规避)在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有限理性”与“有限套利”是其两大支柱。 它用“前景理论”描述人的真实性,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是不具有长期理性行为的,至多拥有“有限理性”。 短期来看,在某个具体的决策上,投资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不具有统筹的、连续性的最优投资决策,不能严格按照“贝叶斯规则”行事,其投资行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 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 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 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 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 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 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MAPT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 BPT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作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 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 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 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 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二)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 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under-reaction)。 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over-reaction)。 BSV模型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 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 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serf-contribution)。 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有偏的自我归因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号。 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 所以Fama(1998)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模型(Hong and Stein,1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 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 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 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 模型认为最初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反应。 4.羊群效应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 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 序列型由Banerjee(1992)提出,在该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 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 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 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三)实证检验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的改变上。 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行为金融策略: 1.小公司效应。 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 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 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发现了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出18%。 最近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 由于公司的规模和1月份的到来都是市场已知信息,这一现象明显地违反了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 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发现,高市净盈率的股票风险更大,在大盘下跌和经济衰退时,业绩特别差。 市盈率与收益率的反向关系对EMH形成严峻的挑战,因为这时已知的信息对于收益率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y investment strategy)。 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 一些研究显示,如选择低市盈率(PE)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帐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一种长期异常收益(1ong-term anomalies)。 Desia、Jain (1997),Ikenberry、Rankine Stice (1996)也发现公司股票分割前后都存在着正的长期异常收益。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是一种简单外推的方法。 3.动量交易策略(momentum trading strategy)。 即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定义的动量交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Jegadeeshkg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量效应。 事实上,美国价值线排名(value line rankings)就是动量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证。 动量交易策略的应用其实就是对EMH的再次否定。 4.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而时间分散化指根据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将股票的比例逐步减少的策略。 这两个策略被认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则明显相悖。 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为金融中的期望理论、认知错误倾向、厌恶悔恨等观点对两个策略进行了解释,指出了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 (四)行为金融的发展前景 行为金融学起源于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 Kuhn(1970)指出,历史地看,对于显著的异象存在三种回应。 第一,一开始出现的异象可以随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解释。 第二,认为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去解决。 第三,理论基础发生改变,使得异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释。 显而易见,行为金融的研究努力就是第三种回应。 行为金融在试图解释异象的时候,借助于心理学研究中的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从而使得其理论的前提假设逼近现实,即是改变了现代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 目前成型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还不多,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 由于人类决策心理是多样化的,仅仅根据某一或某几种心理效应来解释特定的市场现象是远远不够的。 Frankfurter and McGoun(2002)认为,行为金融的反驳是无力的,最终要被现代金融吸收同化。 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因为目前行为金融研究虽然比较松散,但这是最终建立具有系统解释能力的统一的行为金融理论所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的积累才可能最终建立统一体系。 目前已经鉴别的具有潜在公理地位的心理决策属性包括:决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对变化是开放的,并且常常形成于决策期间本身;决策者是适应性的,决策的性质和环境影响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的选择;决策者追求满意的而非最优的解,等等。 因此,继续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研究之中,以期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决策心理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发展出完整的行为金融理论,这将是行为金融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发展方向。 并且,随着这一过程的终结,行为金融将自然而然地取代现代金融理论而成为金融理论的主流。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理论的微观基础,越来越注重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的发展所揭示的那样。 行为金融学打开了传统金融理论中所忽视的决策黑箱,从人类真实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入手,对于传统金融理论而言优势是明显的。 并且由于它是一门边缘学科,随着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决策理论等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其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为什么大单出却涨停

大单出却涨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机构间的博弈结果。 涨停意味着买方力量在短时间内占据了绝对优势。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出现了大单卖出,但市场中存在更多的机构或投资者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接盘,因此股价得以涨停。 这反映了机构间的激烈博弈,有时是为了某种策略性目的而故意为之。

2.涨停板前的蓄势待发。 在某些情况下,股票在涨停前可能已经处于蓄势阶段,市场氛围较好,投资者信心增强。 即使出现大单卖出,市场的热情足以支撑股价继续上涨,涨停成为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这样的现象反映了市场情绪的持续高涨和投资者对股票的乐观预期。

详细解释:

一、机构投资者的操作策略

涨停往往涉及到机构投资者的操作策略。 当某一机构有意愿进行涨停时,它会通过一系列的交易手段吸引其他投资者买入。 即便有大的卖单出现,这些机构也可能通过内部交易或与其他机构合作来确保股价维持在涨停状态。 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是某种策略性布局或市场操纵行为。

二、市场情绪的推动

市场情绪是决定股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信心增强,愿意承担更高的价格购买股票。 即使出现大单卖出,市场的热情足以支撑股价继续上涨。 这种情境下,涨停板的出现更多地反映了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和投资者情绪的蔓延。

三、技术分析的角度

从纯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涨停往往伴随着特定的技术形态和交易信号。 这些信号可能预示着市场即将发生某种变化或转折。 大单出却涨停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短期内市场的动量交易或者资金的突然涌入等因素所致。 在深入分析市场数据的基础上,交易者能够找到这种不寻常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总的来说,大单出却涨停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机构策略、市场情绪和技术因素等。 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深入分析市场背后的动态变化。

谁有《华尔街操盘手日记》电子版的

既然你找不到电子版,大家一样找不到!网上说没有电子版的,因为是今年才出的,建议网上购买吧,比如当当网,卓越网都有卖的。 华尔街操盘手日记(转)日内交易成长之道---摘自高山著《华尔街操盘手日记》传统交易员培训方案一上来就让交易员试着去抓大的行情,比如说,持有几天或更长时间。 这样固然助于交易员树立长远的眼光,但是训练的强度不够,以致于效率不高,成长率低。 新的培养思路则是让交易员去试着去抓很小的波动开始,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去抓大的行情。 这样的好处是训练强度很高,有助于尽快养成“坚决止损”和“顺势操作”等好习惯,并且在积累了足够的盘感和经验之后,交易员能更好的把握大的行情,更好的控制风险。 所以,学做交易最好从超级短线开始入手。 所谓超短线,就是每次只赚两三分钱就走人,赔两三分钱也走人,每天做几百次的交易,想办法让赚钱的次数多于赔钱的次数。 因为每次的盈利都是每股两三分钱,所以每次的损失也必须严格的控制在每股三分钱以内。 这就要求交易员坚决止损,毫不犹豫,并且还要做到灵活果断,反映敏捷---机会来时迅速出击,情况不妙就平进平出或赔一分钱走人,不一定死等到三分钱的止损位才止损。 假设一个交易员做了300次交易,其中60%的交易赚钱,平均每次每股赚2分,另外的40%的交易赔钱,平均每次每股赔2分。 如果他每次的仓位都是2000股,那么,他的盈利的交易共赚进7200美元(2000×0.02×300×60%=7200美元)。 而亏损的交易共赔4800美元(2000×0.02×300×40%=4800美元),剩下的2400美元的毛利,交易成本大概是1000股双边2美元,300次交易共计1200美元,最后当天的利润为1200美元。 超级短线的盈利模式有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一,坚决止损,把损失控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否则,即使赚钱的交易次数远大于赔钱的次数,也还是有可能赚不到钱;第二,有一定的正确率,60-70%的交易赚钱即可,不要奢望太高;第三,每天的交易次数够多,只有次数够多,才能保证概率的有效性;只有次数够多,才能充分发挥低成本高速度的优势;只有次数够多,才能尽快锻造出过硬的交易员---而这也正是为什么说“学做交易,最好是从超短线交易入手”的原因。 对于一个稳定的超短线交易员来说,每天交易三百多笔,其中有两百多笔挣钱,有一百多笔亏损的。 面对这一百多笔亏损的交易,他每一次都要坚决止损,不可心存侥幸。 如果止损不坚决,恶果马上会体现出来。 散户如果止损不坚决,或许在短期之内不会受到惩罚,反而还能尝到甜头,可能要等到一两年之后市场大反转的时候才能导致重大损失。 超短线交易迫使交易员每天一百多次的坚决止损,所以,能帮助他尽快养成坚决止损的好习惯。 同时,面对每天一百多次亏损的交易,交易员必须做到坦然接受损失,否则他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 就天性而言,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坦然接受损失。 大的损失,比如失去亲人或意外伤残,小的损失,比如考试失利或财务失窃等等,都不那么容易接受,都会使我们经历或长或短的痛苦。 有人甚至深陷痛苦,无力自拔而选择轻生。 交易之所以那么难,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损失是交易中必然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人却不能坦然接受损失。 他们或逃避损失,所以不能坚决止损;或害怕损失,所以不能大胆建仓;或被损失激怒,所以不能保持冷静;或对损失耿耿于怀,所以不能专注于当前的交易。 超短线交易迫使交易员每天一百多次直面损失,所以,能帮助他更快地成为“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 交易不是风花雪夜,不是请客吃饭,是“刀尖舔血,快意恩仇”的活,想砍人就得坦然接受赔钱。 经过几个月数万次交易的洗礼,超短线交易员能更快地做到坦然接受损失,把损失看成交易的成本---成本不可避免,但是可以控制,并且也必须控制。 控制好损失—坚决止损并且坦然接受损失,是交易成功的基石,但是在这个基石之上还必须达到一定的正确率才能赚钱。 为了保证正确率,超短线交易员必须顺势交易。 对他来说,抓反转是绝对错误,而且毫无意义。 为了在下跌过程中买在最低点,一个交易员可能要选错好几次才能最终抓住最低点,因为最低点只有一个,而在下跌过程中“长得像”最低点的确有很多。 就算真的买在最低点了,对于超短线交易员来说也不过是三分钱就走人---他不能因为觉得自己买在了今天最低点,就抛弃既定的交易策略,开始长时间持有。 即使持有,也未必能赚更多,,比如说,股价从最低点仅仅上涨了5分钱就进入了一个区间为两分钱的盘整,并且一直盘整到收市。 与其持有到收市,还不如及早了结,并在拿两分钱的区间来回交易获利。 总之,对于超短线交易员来说,逆势操作会使正确率大大下降,即使抓住反转也得不偿失。 因此,必须坚持顺势操作---在上升趋势中不断地做多,而不去找最高点。 相应的,在下降通道中不断做空,而不去找最低点。 这样,超短线交易员能尽快地养成顺势操作的好习惯。 要想达到一定的正确率,超短线交易员还必须能够把握好进场的好时机。 时机如果把握不好,即使是顺势操作也可能连续赔钱。 交易员是科学也是艺术。 制定数学上合理的交易策略,坚决止损,顺势操作,利用大数定律等等都体现出交易中科学的一面。 而对于建仓时机的把握则更多体现出交易中艺术的一面---他要求交易员充分发挥他的洞察力、预判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并且敢于相信自己直觉。 也正是这些方面体现出交易员的个人价值,因为交易中所有科学的东西现在都可以变成程序得以完美地实践。 如果交易中没有那些艺术的成份,那就不再需要交易员了,靠计算机程序自动交易就可以了。 事实上,在美国股市上确实就有许多计算机自动交易程序,优秀的超短线交易员不仅在速度上和技巧上可以超过那些自动交易程序,而且还可以利用程序来赚钱。 总之,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操盘实践,超短线交易员能更快地提高对建仓时机的把握能力。 对于出仓时机的把握,在超短线交易员不构成大的问题,因为超短线交易员可以在出仓之后马上再杀进去,而对于散户来说,出的太早或是太晚都会导致利润大幅度流失。 超短线交易,除了能帮助交易员尽快养成坚决止损,坦然接受损失和顺势操作的习惯,并迅速提高对建仓时机的把握能力之外,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锻炼交易员的心理素质。 超短线交易颇有点像拳击赛,只不过你的对手更为可怕---你永远都不能把他击倒,而他随时都可以把你打翻在地。 所以,时刻要注意自我保护,但又不能过于小心。 为了最终靠点数战胜这个可怕的对手,你要有旺盛的斗志,强烈的求胜愿望,充满自信和必胜的决心;你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勇敢果断地出击,在不利的时候迅速摆脱困境;你要非常坚韧,经得起一连串的沉重打击,愈挫愈勇,而又能保持冷静;你还要十分灵活,不断地调整战术,而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保持高度的自律,用强大的意志力来克服软弱、恐惧、贪婪、愤怒和冲动,强迫自己坚持做正确的事。 所有这些对于任何一个交易方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这些要求都很不容易做到。 只有那些经过高强度严格训练,心理素质好的人才能做到。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交易上取得成功,而与此同时,不少退役的职业军人和职业运动员却成为优秀的交易员。 超短线交易这种特殊的交易方法要求交易员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所以,也就好像把交易员放在一个大熔炉中经历千锤百炼,可以更快地锻造出钢铁意志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总之,通过超短线交易所特有的高强度大训练量的强化,一个新手可以在短短的三四个月之内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 他不仅深刻理解并认同重要的交易原则,而且有可能把某些原则变成近乎本能的习惯。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对于很多采用其他交易方式的交易员来说,恐怕要经过两三年的反复挣扎。 当然,超短线交易员并非轻轻松松就能获得那样的收获。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历了极强的阵痛,所以,他完成蜕变的时间相对短一些。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想在交易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应该接受三四个月的超短线交易训练。 在超短线交易训练的基础之上,交易员可以尝试日内动量交易。 这类交易法与超短线交易相比,次数有所减少,每笔交易的盈利目标有所放大,同时,对于进仓和出仓的时机也有更高的要求。 优秀的日内动量交易员沉着冷静且手疾眼快。 在股价无序波动时,他会耐心等待;而股价一旦启动,他会立即杀入;在股价运动开始失速或出现反转迹象时,他会立即平仓,锁定利润。 日内动量交易可以继续发挥职业交易员所拥有的优势---交易成本低,交易速度快。 也就是说,低成本和高速度使交易员在出仓之后可以随时再杀入。 因此,日内动量交易的出仓原则是宁早勿晚,不允许账面利润流失。 日内动量交易员在股价出现回调之初就已出仓,而不会在回调过程中继续持有,这样他就避开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当前的运动只是一个小回调呢,还是一个彻底的反折的开始。 这个问题对于散户来说,构成了极大的困扰。 散户交易成本高,不可能频繁进出,因此必须经常在回调中持有,忍受账面利润的流失,想在小幅回调之后继续先前的运动。 但是,很多时候“回调”持续扩大,最终演变成“彻底反转”,使本来赚钱的交易变成赔钱。 日内动量交易从原则上避免了这种困扰,因此更容易成功。 他的另外一个好处则在于,通过高强度的日内动量交易的训练,交易员将可以更好的把握趋势、反转和突破。 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之上,交易员又可以更进一步地来尝试日内波段交易。 日内波段交易与日内动量交易相比,次数又要少得多,盈利目标则在于尽可能地利用趋势,止损位的设计既要考虑资金和风险管理,又要结合技术分析;建仓、管理仓位和出仓过程更为复杂,更有挑战性;另外,还要求交易员在盘前盘后做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优秀的日内波段交易员需要在交易前一天的晚上认真地研究市场,设计交易方案,为第二天可能出现的行情和机会做准备。 他必须从几千只股票中挑出10-20只股票作为重点追踪对象。 交易员的这种能力和准备工作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第二天的盈利水平。 美国股市开盘前,交易员必须了解一系列的信息,其中包括亚洲和欧洲各大市场的表现,全球重大政治经济新闻,一经公布和即将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美国股指期货走势,个股盘前交易情况等等。 基于这些新的信息,他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方案,进一步修正和确定他当天要关注的目标股票。 开盘之后,如果某只股票果然走出了预期行情,交易员会果断地参照计划建仓。 刚开始,他会进一部分仓位,入股股价继续按照与其方向发展,交易员会追加仓位,直至完成建仓过程。 然后,只要股票的主体趋势没破坏,交易员就会持有并管理自己的仓位。 所以,他需要判断股价当前的逆势运动到底只是“回调”呢,还是“彻底反转”的开始。 他既要尽可能不让“回调”把自己 “震”出来,以便让利润继续扩大;又要尽早识别“彻底反转”,以免利润过分流失。 因此,他要判断大盘当前的运动将如何影响他的仓位,观察股价在关键点位的走势,分析技术指标和成交量的变化,感受股价运动的“疯狂”程度等等。 所有这些,都能促使交易员启动他的出仓计划,比如先出掉一半,或者1/3。 出仓出得好不好,将在很大长度上影响最终利润。 有的时候刚进的第一仓位,还没来得及加仓呢,就得赶紧止损出来。 而偶尔在行情极好的情况下,交易员则可以一直持有到收盘才获利出来。 整个交易过程颇为复杂,再加上市场瞬息万变,因此对交易员的交易技巧和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他必须迅速地识别趋势;同时尽可能避开“假突破”等陷阱;耐心而又果断地选好初始入场时机;大胆而又巧妙地追加仓位;随时准备坚决止损或锁定利润,同时又尽可能地避免过早出仓,力争最大限度地利用趋势。 此外,交易员要有坚韧的意志,充满自信,严格自律,勇敢果断,专注灵活,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心态。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难度相当大的交易方法,比超短线交易和日内动量交易更具挑战性。 并且,在日内动量交易中,职业交易员所拥有的低成本和高速度的优势并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超短线和日内动量交易都具有交易次数多的特点,所以都更大限度地利用了低成本高速度的优势。 而相比之下,日内波段交易的交易次数少,因此对于交易成本和速度的要求略低。 所以,散户通过折扣和券商也可以在家操盘。 这些人被称为日内交易者。 但是真正赚钱的少之又少,而稳定挣钱的职业日内波段交易员却大有人在,为什么呢?交易成本和速度固然起来了一部分作用,但更重要的是。 散户由于交易成本高,不得不一开始就做这种高难度的交易,相当于还没学会走,就必须跑。 日内波段交易设计环节颇多,必须把每个环节都把握好,才能赚到钱。 进得太早或是太晚,该加仓的时候没有加仓,或不该加仓的时候却加仓,出得太早或太晚,都会使本该大赚的交易变成只是小赚甚至赔钱。 而散户更严重更根本的问题在于止损不坚决,逆势操作,心态容易扭曲,缺乏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而这些问题都会使本来可以小赔的交易变成大赔。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日内交易者在半年之内赔光所有本钱。 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职业交易员经过高强度的超短线交易和日内动量交易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才逐步过渡到日内波段交易,他们在超短线和日内动量交易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坚决止损,坦然接受损失和顺势操作的好习惯,并锻炼出良好的交易心态,再加上公司强制执行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方法,使他们不会放任小额亏损越变越大,而能有效地控制住损失。 同时,他们通过数万次交易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盘感,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进仓,加仓和出仓的时机,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趋势,实现利润最大化。 由此可见,从超短线交易入门,逐渐过渡到日内动量交易,再上升至日内波动交易更是合理,更有可能成功的交易员成长之道。 有些聪明的人先到证券公司(现在国内有些招募美股交易员的公司,其中以加拿大的分公司对于新人的培训较完善但利润分成较低,国内期货公司为了提高活跃度雇有专职抄单员)做职业交易员。 两三年后,交易技术和心理素质都练好了,可依靠日内波动交易稳定赚钱了,然后,才用自己的钱在家里做交易。 当然,许多优秀的交易员会留下来,继续利用证券公司的种种优势去尝试隔日交易---从持有三五天,慢慢过渡到持有三五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即常规意义上的短线和中线交易。 他们也可以拓展到其他交易品种,比如外汇、期货、债券、期权等等。 其中那些既有天分又十分气氛的交易员会最终成为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而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超越索罗斯,成为叱咤风云的金融大师。 也有一些成功的交易员会走上经营管理岗位,最终成为金融机构的总裁,副总裁。 而大金融机构的总裁、副总裁中则诞生不少财长、央行行长、甚至总理。

标签: 交易风格 技术分析更适合于短期交易者和动量交易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