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工商银行股票投资秘诀:财务数据解读与未来展望

admin 9 0

引言

作为中国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 (ICBC) 备受投资者关注。本文将深入解读其财务数据,分析其过去的表现,并展望其未来的增长潜力,从而为您提供工商银行股票投资决策的支持。

财务数据解读

1.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衡量银行资产中负债的比例。工商银行近年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 70% 左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其负债相对较高。2. 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衡量银行抵御亏损的能力。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高于监管要求,表明其有足够的资本来吸收风险。3. 净利润净利润是银行的核心盈利指标。工商银行的净利润近年来稳步增长,2023 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3227 亿元人民币。4. 净利润率净利润率衡量净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工商银行的净利润率保持在 25% 以上,表明其盈利能力强劲。5.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衡量银行贷款中无法收回的比例。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近年来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其贷款质量良好。

过去的表现

在过去 10 年,工商银行的股价表现良好,平均年回报率超过 15%。强劲的财务表现和稳健的资产质量为其股价上涨提供了支撑。

未来的展望

对于工商银行未来的发展,业内专家普遍持乐观态度:1. 业务增长潜力工商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和广泛的业务范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预计其业务将继续扩张。2. 创新和数字化工商银行一直积极拥抱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其移动银行和网上银行平台为其提供了竞争优势。3. 风险管理能力工商银行拥有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应对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方面有着良好的记录。

投资建议

基于以上的财务数据解读和发展展望,对于有兴趣投资工商银行股票的投资者,我们建议以下几点:1. 长期投资工商银行是一家稳定可靠的投资选择,适合长期投资。2. 关注估值在投资前,应仔细考虑工商银行的市盈率等估值指标。3. 风险控制投资任何股票都存在风险,因此请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

结论

通过对工商银行财务数据的解读和对未来展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作为投资目标的吸引力。强劲的财务表现,业务增长潜力和稳定的风险管理能力使工商银行成为值得考虑的长期投资选择。投资者在投资前应始终进行自己的研究和咨询专业人士。

结合你对商业银行了解和个人发展倾向,谈谈你对未来从事业务领域、岗位的初步设想。字数限制:10-200 )

给你一个好文章,但是别全抄。 修改借鉴下。 一、成效卓著的二十年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融自由化、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全球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竞争格局一直处于迅速的发展变革之中。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形成、市场化竞争的兴起、经营管理方式和竞争格局的演变,则主要是由渐进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所推动的。 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从重建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到全面展开金融部门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的金融改革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伴随着整体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步伐,中国商业银行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和规范,演绎着生机勃勃的改革篇章。 其一,组建“专业银行”,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体系雏形的出现。 八十年代初期,人民银行“一统天下”、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不分彼此”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由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四大行组成的专业银行体系,这是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最初形态。 其二,商业银行概念诞生,四大专业银行逐步改造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改革初期,中国没有“商业银行”这一概念。 八十年代中后期,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对银行业和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银行运作中存在不少弊端也逐渐暴露,中国开始考虑建立体制较新、业务较全、范围较广、功能较多的银行,从而出现“综合性银行”的提法和“银行企业化” 口号。 而真正形成商业银行的概念,把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分类标准、作为一种体制选择、作为一个行业来对待是在90年代初期。 大约从1994年前后开始,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不再有“专业银行”这一类别,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起绝对支撑作用的工、农、中、建被改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其三,设立一批新型商业银行,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体系。 1987年国家重新恢复交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一批新兴商业银行随即产生,到目前为止,已先后设立了10家新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剔除合并了的中国投资银行和被关闭的海南发展银行),十多年来,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发展壮大,现在这10家银行的总资产已占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十分之一以上。 其四,组建政策性银行,分离商业性和政策性银行职能。 从1993年开始,我国先后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从而实现了在金融体系内,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职能的分离,扫除了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方向改革的最大障碍。 其五,突破了地方不能办银行的限制,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分两步组建了近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 从1995年开始,我国先后将分散的众多城市信用社改组、合并成城市合作银行,继而在1997年之后全部改称为“某某市商业银行”。 这些银行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掌握一部分股权加以控制。 另外还有2家住房储蓄银行(即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和约4500家城乡信用社。 其六,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 从1993年开始,在交通银行试点进行资金营运制度的改革,导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到1995年在各大商业银行全面推广该制度,从而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建立了商业银行稳健、有效运作的制度规范。 其七,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 从1998年1月1日开始,全面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增加量,从必须执行的指令性计划改为“供参考”的指导性计划。 这既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制度与调控方法的重大改革,也是商业银行按照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要求进行新体制运行的必备条件。 其八,初步建立了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资产质量问题是任何体制下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是我国商业银行进入90年代以后面临的迫切任务。 从1998年开始,我国改变传统的信贷资产按时间分类的办法,改按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制。 同时,从更谨慎的原则出发,改革了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制度。 其九,强化了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制度。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于8%,这是中国银行业既要快速又要稳健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1998年8月中旬,国家财政部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通行的标准。 其他商业银行也都通过投资者增加注资、定期扩股增资等办法来解决其资本充足率问题。 第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上市步伐。 自1991年深圳发展银行上市以来,银行上市一直受到严格限制,直至1999年末,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为政策解冻后的第一家上市商业银行。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支持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股票的发行上市,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国家控股的改造,具备条件的也可以上市。 自此,中国商业银行业掀起了一股上市的浪潮。 继中国民生银行挂牌之后,招商、交通、光大、华夏、中信实业和福建兴业等新兴商业银行都在积极作上市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在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同时,通过“存量改革”和“增量导入”两条途径,打破了“大一统”的银行组织体系,实现了中国银行业由垄断走向竞争、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功能狭窄走向健全完善的转变,建立起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生长点,中资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发展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银行组织体系。 我国银行业正向着规范化的商业银行的国际标准靠拢,银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最有力的证据是,在英国《银行家》杂志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按照国际银行一级资本规模标准,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在数量上呈逐年增多之势,而且在排名位次上也不断提升。 2000年度,我国已有9家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和厦门国际银行)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之列,较前一年增加了2家。 位次排序除了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略有下降外,其他七家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其中招商银行上升了78位,名列第222位。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商业银行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银行业二十年的改革发展,不仅增进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而且较好地适应了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对银行业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随着商业银行的服务面不断扩大、服务手段不断增加、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全社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由于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以及由业务竞争所派生出来的机构竞争、工具竞争、手段竞争、客户竞争、人才竞争等已愈演愈烈,其积极结果之一便是服务范围的扩大和业务运作效率的提高。 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变革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促成了中国金融体制向现代金融制度转型。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所进行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带来了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与内控机制的重大变化,从而引起中国银行体制乃至整个金融体制的变革,并积极促进整个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看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向现代金融制度迈进和缩小与国外发展比较健全的商业银行体制之间的差距过程中,还有不少障碍要消除,还有不少瓶颈要疏通。 第一,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还不太充分。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尽管有100多家中资银行,但能跻身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只有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极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普遍弱小。 显然,这种非均衡的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就我国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银行数量而言,不仅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无法相比,而且不能与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甚至比我国的香港和台湾还少。 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使我国银行业市场上的垄断一直难以动摇,尽管近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使得高度垄断的格局有所改观,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产方面仍占据国内银行业市场90%左右的份额,存款和贷款一直在70%以上。 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第二,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从1000家大银行排名看,我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相对较低水平。 在国内需求不足仍未明显缓解、金融开放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的国内外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亟需更深刻的变革。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目前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务阶段,未能完全实现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 在世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趋势不断强化的助推下,目前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从传统金融业务向融存款、贷款、投资、证券、保险业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金融业务的转移。 与之相比,基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约束,我国银行业从传统金融业务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可能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距离,不利于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当然,在商业银行发展前沿——网上银行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差距不太大。 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不仅在国内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某些方面即使在国际银行业也处于领先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能实现战略扩展,那么我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可能只会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比较,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并存在着许多抑制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问题。 面对世界银行业的巨大变革并基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这一客观现实,迅速缩小与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差距,加快中国银行业全面融入国际金融社会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心。 三、发展趋势展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金融自由化国际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业正朝着以金融品牌为主导、以全面服务为内涵、以互联网络为依托、以物理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化、全球化、电子化、集团化、虚拟化的全能服务机构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客户需求多样化、金融风险控制、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挑战。 中国正在向世界敞开开放的大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后关口已经在望,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放眼全球,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而整理思路:第一、 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实现商业银行的均衡发展。 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均衡发展,是矫正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非均衡结构态势,造就更多国际化大银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制度转轨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重组的基点应定位于金融改革、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三位一体”基础上的金融制度变迁,其根本目标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配置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金融稳定和良性发展。 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及未来趋势看,商业银行体系的重组必须实行“改革主体,发展两翼”战略。 “改革主体”是指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解决发展的体制约束和产权主体缺位问题。 同时,要在系统内进行机构撤并重组,实现减员增效。 “发展两翼”是指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战略选择和既定目标下的努力程度,而且从根本上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 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上市和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规模迅速扩张。 第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购并重组,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御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银行业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启示我们:提高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是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引入购并重组机制。 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并购的指的是市场化的“效率性”购并,而不是命令式的“行政性”购并。 我国银行业实施“效率性”银行购并重组应在政策上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近期应侧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购并重组,以国内市场为主,购并对象主要是其所要涉足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购并对象,进行购并活动。 其二,银行业的购并重组不能就银行购并自身而进行购并,要根据世界银行业综合化全能经营这一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银行的集团化发展道路。 其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定位政府在银行购并重组中的功能角色。 其四,健全法律法规,确保银行购并重组在法制基础有序进行。 第三,正确把握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内涵和国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大势,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逐步放松以至解除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经营限制。 出于分散银行经营风险、规范银行银行运作的初衷,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但面对世界银行业的综合化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平等竞争的要求,这一制度已经显露出其不适应性。 尽管政策界已承认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体制原则,但至尽尚难看到废除这一原则的“时间表”。 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不能为分业而分业,现在实行的分业,必须为向将来的全能经营创造条件。 在最终解除分业限制之间的过渡期间,可以试行混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方式,成立以大银行为主体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 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银行、证券、保险和资产管理领域开展分业经营,并对其下属金融性子公司实施统一管理。 第四,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本供给机制,多渠道筹集商业银行资本金,在实现资本结构合理化基础上确保商业银行的资本有稳定广泛的供给,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商业银行资本供给机制包括外部供给机制和内部供给机制。 内部供给机制的核心是关于留存收益的诸多安排。 外部供给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普通股和优先证券发行的诸多安排。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政策条件以及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内部供给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 现实有效的途径是发挥外部供给机制的作用,目前较为可性的方式途径可考虑: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股增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上市;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三是扩大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规模。 第五,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加速推进网上银行发展。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面对网络经济引发的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动荡,网络经济时代的银行家应该具有更加敏锐的目光和超前的思维,必须彻底改变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战略导向,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 在业务体系上,银行业必须积极创新,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品种,提供“金融超市”式的服务。 面对资本性和技术性“脱媒”的压力,银行业必须重新构造业务体系,要以网络为业务发展平台,以银行业务为核心,构筑辐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超市”,为“E-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 在经营方式上,银行业应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 “多渠道并存”的道路。 一方面,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而擅长于高效率、大批量地处理标准化业务的网络银行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化新服务手段维护原有客户资源,还有助于提高网络银行的发展起点。 在经营理念上,银行业必须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 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度造”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在战略导向上,银行业必须整合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争取成为网络经济的金融门户。 网络经济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将以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共享资源、提升效率。 网上金融门户是多家金融机构网上服务的结合,与各类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之间存在直接连接。 其建立和经营是各类金融服务机构间关系从冲突到协同的过程,对于中国金融业向综合化、全能化转型具有特别的意义。 最后,正视加入WTO以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加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发展新型的伙伴关系。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乃大势所趋,国内商业银行将迎来全面竞争时代。 在大力改革经营体制的同时,国内银行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迎头赶上,逐步缩小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在竞争中壮大规模、扩展势力。 在战略上重视外资银行,并积极了解、学习其先进经验,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也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之间既有竞争,还有相当多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机会,我们既可以与其展开股权形式的合作,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也可以开展业务上的合作,诸如参与银团贷款、项目贷款、债券投资等。 我想这个对你肯定是有帮助的。

长沙市工商银行 简介

公司简介

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主动适应全球金融监管变革要求,融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大局,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巩固了全球市值最大、客户存款第一和盈利最多的大型上市银行地位,拥有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业务概况]

截至年末,工商银行拥有397,339名员工,通过16,227家境内机构、203家境外机构和遍布全球的逾1,562家代理行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等分销渠道,向412万公司客户和2.59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基本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跨市场、国际化的经营格局,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

2010年末,总资产达134,586.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735.69亿元,增长14.2%;总负债达126,369.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308.46亿元,增长13.8%;总市值达2,335亿美元,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 2010年实现净利润1,660.25亿元,较上年增长28.4%,增幅同比加快了12.0个百分点,继续稳居全球最盈利银行地位;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分别为1.32%和22.79%,处于全球银行业领先水平;每股收益为0.48元,较上年增加0.10元;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11年保持双下降,不良率降至1.08%。 受益于经营结构的优化、再融资的完成以及利润留成比例的适当扩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2.27%和9.97%,资本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司金融业务]

2010年,工商银行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推进公司金融业务转型。 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保持市场领先优势。 加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互动,发展投融资顾问、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银团贷款业务,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 加快现金管理、资产托管、养老金和对公理财等业务发展,优化公司金融业务结构。 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项目,拓展海外业务市场,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推进分层营销体系改革,构建差别化客户服务体系,提升优质客户服务水平。 荣获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最佳公司银行”称号。 2010年末,公司客户41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1万户;有融资余额的公司客户10.2万户,增加1.8万户。

对公存贷存款业务方面。 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投向,优化信贷结构,实现信贷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年末境内公司类贷款余额47,003.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425.57亿元,增长18.8%。 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加强对产业链客户集群、城市圈客户群等营销,吸引和集聚客户资金,年末境内公司存款余额54,713.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28.19亿元,增长14.3%。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0年末,工商银行公司类贷款和公司存款余额保持同业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12.2%和12.8%。

中小企业业务方面。 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产品体系,扩展专营机构覆盖面,累计建成1,200余家小企业专营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荣获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优秀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称号,蝉联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组委会“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佳商业银行”奖项。 2010年末,有融资余额小企业客户63,081户,比上年末增加18,838户。

机构金融业务方面。 与多家证券公司合作推出第三方存管开户预约等新产品,业务保持较快增长,客户数及资金量均居同业首位。 推广银银平台业务,延伸同业合作领域,国内代理行数量增至109家。 深化银保业务合作,提升代理保险业务量,推动在资产托管、现金管理和银行卡等多个业务领域合作。 巩固与政府机构客户合作关系,保持代理财政收付业务和预算单位公务卡发卡量同业领先。

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方面。 推广结算积分和结算套餐服务,提升“财智账户”品牌知名度,把握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机遇,积极营销非金融机构支付代理业务。 2010年末,对公结算账户50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5万户,全年实现对公人民币结算量87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2%,继续领跑同业。 依托全球现金管理系统功能,巩固同业领先优势,连续第四年分别被《财资》、《金融亚洲》授予“中国最佳现金管理银行”称号,并荣获《亚洲银行家》首届“中国现金管理成就奖”。 2010年末,现金管理客户50.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7.0%。

投资银行业务方面。 加快投资银行产品结构调整,推动投资银行业务快速发展。 创新推出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业务,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拓展债券承销业务,全年主承销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070亿元,稳居境内市场第一。 投资银行业务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蝉联《证券时报》“最佳银行投行”称号。 2010年,投资银行业务收入155.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方面。 累计完成53家境内外机构单证业务集中,新设合肥、成都单证分中心,提升单证和贸易融资业务集约化经营能力。 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在本行开立境内人民币清算账户的境外机构和代理行覆盖至31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全球人民币同业清算网络。 2010年,境内分行贸易融资累计发放9,747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其中国内贸易融资6,244亿元,增长66.8%。 境内分行累计办理国际结算7,827亿美元,增长43.4%,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资产托管业务方面。 托管保险资产规模近万亿元,市场占比提升至39%。 全球托管业务稳步发展,托管QFII客户数位居中资银行首位,托管QDII资产规模保持市场领先。 推出“安心账户”资金托管业务,推广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和股权投资基金托管等新兴托管业务,优化托管业务结构。 蝉联《全球托管人》、《环球金融》和《财资》等知名财经媒体中国最佳托管银行奖项。 2010年末,托管资产总净值28,7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2%。

养老金业务方面。 发挥综合竞争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推出“如意养老3号”企业年金计划产品,丰富业务和产品体系,扩大品牌影响力。 投产养老金综合管理系统,提升养老金服务和业务管理水平。 2010年末,共为22,790家企业提供养老金管理服务,比上年末增加4,470家;受托管理养老金427亿元,管理养老金个人账户912万户,托管养老金基金1,487亿元。

贵金属业务方面。 形成实物类、交易类、融资类和理财类四大产品系列,推出多款品牌贵金属产品,推广品牌金积存业务,推出账户白银产品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延期交收业务。 开展黄金租赁和黄金质押融资业务,推出首支挂钩实物贵金属理财产品——“如意金”复合型理财产品。 2010年,贵金属业务交易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23.6倍。 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清算量1,288亿元,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对公理财业务方面。 推出收益递增型分段计息理财产品、可赎回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拓展股票收益权理财产品、结构化证券投资理财产品等资本市场类投资产品,提升理财产品收益水平。 推出“如意人生”养老金系列理财产品,延伸理财产品功能。 荣获《21世纪经济报道》“最佳资产管理团队”称号。 2010年,累计销售对公理财产品2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个人金融业务]

2010年,工商银行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转型,推进“强个金”战略实施,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 积极开发以商品交易市场为代表的新市场,拓宽个人金融业务领域。 构建工银商友俱乐部等新型营销平台,创新客户拓展方式,探索新的客户关系模式。 推动储蓄存款和理财业务良性互动发展,巩固储蓄存款和理财业务市场地位,扩大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 依托自身金融资源优势,加快银行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加快个人客户星级评价服务体系应用,拓展优质客户,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称号。 2010年末,个人客户2.59亿个,其中个人贷款客户685万个。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10年末,储蓄存款和个人贷款余额均列同业首位,市场份额分别为17.1%和14.5%。

储蓄存款方面。 以工银商友俱乐部、名人理财俱乐部等新平台为载体,拓展新的客户群体,拓宽存款资金渠道。 加强与对公业务联动营销,通过代发工资业务,推动集团式、批量式客户拓展。 2010年末,境内储蓄存款余额52,436.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32.25亿元,增长12.5%。 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增加4,444.77亿元,增长24.6%;定期储蓄存款增加1,387.48亿元,增长4.9%。

个人贷款方面。 紧密结合商品消费,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 在商贸集群、产业集群资源丰富地区,拓展商户经营贷款。 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推出个人小额贷款。 加快产品创新,推出个人循环贷款“卡贷通”和网络融资业务“网贷通”,充实个人信贷产品体系。 2010年末,境内个人贷款16,331.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63.42亿元,增长35.3%,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加1,099.30亿元,增长69.7%。

个人理财业务方面。 加快银行类理财产品创新,相继推出中秋、国庆主题理财产品,可转债理财产品等。 大力推广期交、保障型保险产品,全年代理个人保险产品销售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代理开放式基金销售3,561亿元,保持同业领先。 代理国债销售715亿元,稳居同业首位。 2010年,境内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23,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其中销售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18,577亿元,增长109.4%。

私人银行业务方面。 为个人金融资产在8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提供涵盖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顾问咨询、私人增值以及跨境金融等内容的私人银行服务。 成立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家私人银行分部,形成覆盖国内重点经济区域的业务布局。 荣获《欧洲货币》“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和《21世纪经济报道》“年度中资优秀私人银行品牌”称号。 2010年末,私人银行客户突破1.8万户,管理资产3,543亿元。

[银行卡业务]

2010年,工商银行加强市场拓展,加快银行卡产品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巩固同业领先地位。 2010年末,银行卡发卡量3.5亿张,比上年末增加6,560万张。 全年银行卡消费额2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49.5%;银行卡业务收入136.87亿元,增长45.5%。

信用卡业务方面。 启动星级客户信用卡营销活动,加大交通卡、联名卡等优质项目推广力度,扩大发卡规模。 境内首家推出网上办卡业务,拓宽发卡渠道,提升发卡效率。 VIP客服中心新增34家,电话服务白金卡专线和集团专线投入使用,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蝉联美国《读者文摘》信用卡发卡银行类信誉品牌金奖。 2010年末,信用卡发卡量6,366万张,比上年末增加1,165万张;实现年消费额6,383亿元,比上年增长42.2%;境内信用卡透支余额915.61亿元,增加546.85亿元,增长148.3%。 信用卡发卡量、消费额、透支额均保持同业领先。

借记卡业务方面。 加快借记卡产品创新,推出工银商友卡、杨澜•灵通卡、嫣然天使基金灵通卡和淘宝灵通卡等主题卡,以及电信联名卡、公积金卡等联名卡,丰富灵通产品线,扩大发卡量。 发挥芯片卡业务科技领先优势,推出亚运灵通卡、宝贝成长卡等多款芯片借记卡,提升产品竞争力。 开展多种专项主题和区域性营销推广活动,增强客户刷卡消费意识,扩大刷卡消费额。 2010年末,借记卡发卡量2.91亿张,比上年末增加5,395万张;年消费额16,012亿元,增长52.7%。

[电子银行业务]

围绕全行发展战略,推进电子银行向集交易、营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平台转型。 全年共推出49项新产品,优化和完善155项原有产品功能,巩固电子银行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2010年,电子银行交易额比上年增长37.2%,电子银行业务笔数占全行业务笔数比上年提高9.0个百分点至59.1%,交易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

网上银行方面。 推出企业网上银行跨境外汇汇款、个人网上银行在线财务分析系统以及同时覆盖企业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的全球账户管理业务,丰富网上银行产品体系开展网上银行资产业务创新,推出供应链金融平台、网贷通等新功能。 加快海外网上银行推广,在15家境外机构开通网上银行服务。 2010年末,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比上年末增长26.5%,年交易额增长46.6%;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增长27.7%,年交易额增长60.1%。 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网上银行”、《环球金融》“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等奖项。

电话银行方面。 完成一体化电话银行工程建设,完善电话银行运营管理,实现全行坐席资源灵活调配。 推出短信客服,有效分流电话银行座席业务量,拓宽服务渠道。 电子银行中心(合肥)和电子银行中心(石家庄)投入运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推进海外电话银行中心建设,在工银加拿大、工银印尼和法兰克福分行开通电话银行服务。

手机银行方面。 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移动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推出手机银行理财、贷款和向境外VISA卡汇款等新功能,丰富手机银行产品体系。 推进手机门户、电子地图等产品创新,拓展移动营销服务外延。 手机银行客户数量和交易额保持快速增长。

自助银行方面。 优化自动柜员机选址布局,优化自助终端交易流程,丰富自助终端业务功能,提高自助设备使用效率。 2010年末,拥有自助银行11,414家,比上年末增长30.8%;自动柜员机42,868台,增长25.8%。 自动柜员机交易额33,753亿元,增长64.9%。

[国际化经营]

工商银行全面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2010年国际市场布局取得新突破,抓住后金融危机阶段的有利机遇,新兴与成熟市场并举,加快境外机构申设和并购步伐。 河内分行、工银马来西亚和阿布扎比分行相继开业;完成对加拿大东亚银行、泰国ACL银行的股权收购并分别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银亚洲私有化;收购富通北美证券清算部门成立工银金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署金盛人寿股权买卖交易相关法律协议;巴黎分行、阿姆斯特丹分行、布鲁塞尔分行、米兰分行、马德里分行和巴基斯坦机构(卡拉奇分行、伊斯兰堡分行)申设境外监管审批顺利完成;韩国、印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二级网络拓展和本地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截至2010年末,工商银行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3家境外机构,其中境外分行及其分支机构21家,境外控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181家;与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3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基本建成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渠道多样、层次分明、定位合理、运营高效的全球金融服务网络。 境外机构(含境外分行、境外子公司及对标准银行投资)总资产757.2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35.21亿美元,增长45.1%;税前利润11.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包括新设机构在内的全部境外经营机构均实现盈利。

[科技领先]

工商银行以先进的信息科技持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010年13项科技成果被人民银行评为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并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版权局授予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金奖(中国)——推广运用奖”。 应用产品不断创新加快应用产品的研发与优化,建立全行统一的客户服务支持管理系统,搭建客户统一评价体系;拓展芯片卡多应用平台,推出手机芯片卡移动支付业务,推广高速公路速通卡项目;全面实现全行一体化电话银行系统;建立“全额集中、逐笔计价”模式的本外币一体化资管理体系架构;自主研发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等风险管理系统;完成境外机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FOVA)在25家境外机构的推广;系统内跨境汇款产品已于2010年7月推向市场;全球个人账户管理在工银澳门和深圳分行试点推广,通过柜面和电子银行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等服务。 2010年全行新增产品449个,累计达到2,815个,产品总量比上年末增长19%。 2010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24项,拥有的专利数量达到115项。

[社会责任]

工商银行始持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等方面树立了负责任的大行典范,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创造价值”的经营宗旨,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在接受世博、亚运等重大国际盛会的“大考”中展现了卓越的品牌形象。 2010年,工商银行实施了十大服务提升工程,通过深入开展“服务价值年”活动,关注客户体验与评价,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升级,优化渠道建设和业务流程。 在“2010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评选中,有138家营业网点入选,位居同业第一。

工商银行秉承“源于社会、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理念,全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持续增加慈善捐助投入。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快速反应,雪中送炭,捐款捐物5,000余万元;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为抗灾救灾提供快捷、周到的金融服务。 集中信贷资源支持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累计发放各类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贷款486亿元。 继续开展绿色扶贫、扶助教育、关爱农民工子女、普及金融知识等多种慈善公益活动,累计向公益事业投入6,252万元。

[国际荣誉]

工商银行凭借良好经营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0年,《欧洲货币》、《环球金融》、《亚洲银行家》、《金融时报》等境内外知名媒体及中介机构将“中国最佳银行”、“亚洲最佳银行”、“中国最受尊敬银行”等189个奖项颁给了工商银行。 国际专业品牌调研机构给予工商银行较高评价,其中在明略行(MillwardBrownOptimor)发布的2010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排名中工商银行位列第11位,并继续蝉联金融行业榜首;在福布斯(Forbes)发布的2010年全球2000家大公司按公司销售收入、利润、资产、市值四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工商银行位列第5位。

公司战略

在新三年规划的指引下开拓奋进

《中国工商银行2009-2011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新规划”)和《中国工商银行2009-2011年发展战略规划分解落实方案》(以下简称“分解落实方案”)已于2009年6月9日正式下发全行实施。 新规划是工商银行十年战略转型期内的第二个三年规划,是在总结《中国工商银行2006-2008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首个规划”)执行经验基础上,根据全行发展实际和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趋势的深入研判后作出的,既是对首个规划战略方针的沿承,也是面向未来的一次战略升级与发展。

一、工商银行首个三年规划执行情况及经验

《中国工商银行2006-2008年发展战略规划》是工商银行改制后的首个中期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提出的转型战略是工商银行在总结过去20多年经营发展的规律与得失,并在结合中国金融变革方向、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得出的能够引领工商银行实现脱胎换骨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决策。 它确立了工商银行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战略转型的思路和方向,通过首个三年规划的制定与实行,全行就战略转型逐步统一了思想和认识。

从2006-2008年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工商银行首个三年规划所提出的主要经营指标执行效果理想,实际完成值契合甚至优于规划制定的三年总目标和总要求。 2006-2008年,全行以14.8%的年均资产增长速度,实现了43.2%的利润年均增速;在贷款增速低于非信贷资产平均增速的情况下,平均资产收益率突破1.2%,整体资产获利能力持续提升。 作为一家上市股份制银行,规划期内本行以超过19%的股东权益回报率、超过0.3元的每股收益和超过1.8元的每股净资产值,履行了向股东的回报承诺,充分显现出转型成长的价值。 全行深入贯彻转型战略思想,认真依照规划部署全面推进全行改革发展,规划提出的经营结构调整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创新战略、差异化服务战略、跨国经营战略、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科技引领战略和人才兴行战略等“八大战略”得到顺利推进,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协同发展,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转型发展的实际效果好于规划预期。 截至首个三年规划期末,即2008年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不仅在市值方面成为全球第一大行,也成为全球最盈利的银行。

首个三年规划得以顺利完成的主要经验包括:一是坚持战略转型方向不动摇,成功迈出了传统业务模式转型的第一步;二是坚持以效益为核心,努力提升综合收益能力;三是坚持狠抓风险管理不放松,保持转型稳健推进;四是坚持在发展中实现转型,战略实施富有灵活性;五是认真抓落实,不断充实和完善战略体系。

二、工商银行新三年规划的战略框架

首个规划的成功实施坚定了本行持续推进战略转型,保持稳健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本行面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面对经济格局调整中存在的潜在机遇,因此,本行必须保持发展战略的延续性,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经营结构调整,以实现经营结构和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同时要加强对于机遇的把握能力,巩固提升本行的市场地位。 为此,新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推进经营转型,努力开拓创新,实现全行又好又快的、稳健可持续的发展”的新规划期内的指导思想,同时确立了三大阶段性任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战略指导思想和切实完成三大阶段性任务,本行提出了新的规划期内必须坚持的“从工商银行的实际出发,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于转型的每一步和全过程”、“把可持续的价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使发展能够带来不断稳定成长的长期市场价值”等发展原则。 同时,为具体落实本行的战略方针和任务要求,新规划提出将重点推进结构调整、金融创新、服务提升等十大战略工程,并根据十大战略工程中提出的战略目标与任务设计,分区域、分业务制定了具体实施目标与措施。

为确保新规划的各项战略得到贯彻执行,确保规划期内能顺利达成各项发展目标,本行制定了新规划的分解落实方案,对于规划期内各业务、各分行的分解落实任务和责任作出了细致和明确的安排。

为确保新规划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本行建立了新规划与年度经营计划的协调机制。 在2009-2011年的三年期间,全行以及各专业每年的年度经营计划将以新三年规划为基础制定,以便持之以恒地贯彻和推进经营模式与结构转型的战略意图和战略安排。 同时,每年年初,将根据经营环境的实际变化和上一年规划执行情况对规划指标进行必要的调整。

对新规划的执行情况、落实进度和存在的问题本行将定期进行检查,并向董事会汇报。 新规划的落实情况将与各执行部门和分行的年度业绩考核结合起来,以确保新规划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我们相信,新的三年规划将对工商银行未来三年的经营发展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通过它的实施,必将使工商银行经营再上一个台阶。

公司架构

工商银行近三年财务分析2018-2020?

城商行优等生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4月24日,上海银行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根据年报,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07.46亿元,同比增长1.90%;实现归母净利润208.85亿元,同比增长2.89%。 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0.06%;存款总额达到1.3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9.37%;贷款总额达到1.10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2.92%。 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在资产质量方面的表现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业务增速方面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2.49%、13.47%、1.90%,净利增速分别为17.65%、12.55%、2.89%,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这里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上海银行2020年四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8.11%至58.33亿元。 一般而言,银行业第四季度的净利润要低于前三季度的均值,上海银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99%,也就是说,上海银行在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回补了前三个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净利润止跌回升。 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看来上海银行为了净利润增速为正也是“拼了”。 上海银行于2016年在上交所登陆,上市后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在城商行中仅次于北京银行。 截至2020年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的同时,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却面临一定的风险。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 回顾过去两年的数据发现,截至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这足以说明其内部风险管控存在较大的问题和不足。 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 而在资本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4%、10.46%、12.86%。 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连降3年,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分别为11.22%、10.9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自上市以来就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13%、10.69%、9.83%、9.66%、9.34%。 面对资本充足水平的持续下滑,上海银行资本融资提上日程。 2021年1月25日,上海银行公开发行人民币20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 上海银行在公告中称,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支持该行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本行核心一级资本。 综合上述分析再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在营收同比仅微增1.90%的情况下,上海银行还能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89%,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到。 尽管2020年年报最终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保持在正增长的区间,但毋庸置疑这样的正增长已经岌岌可危,大不如前。 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已连续3年下滑,足以表明其业绩增长明显乏力。 未来如果没有更好盈利能力和风控能力,业绩增速转负也并非不可能。 业绩靠拨备释放转正平安证券认为,上海银行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利润重回正增长,盈利增速从2020年前三季度的-8.0%一举实现全年业绩增速的回正,而且四季度单季实现利润增速48.1%,利润增速的大幅提升除了与营收增速的小幅提升有关外,更多应该归因于拨备计提力度下降所带来的盈利释放。 也就是说,拨备释放成为上海银行2020年业绩正增长的最大弹性因素。 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90%,营收增速稳中有升,前三季度为-0.9%,四季度单季营收增速为10.8%。 分结构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利息收入增速为14.6%,与前三季度18.5%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5%,与前三季度7.3%的增速相比略有提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年报中调整了信用卡业务收入的核算口径,将分期收入从手续费收入调整为利息收入,因此对收入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并不影响营收的增速。 上海银行2020年重分类后净息差为1.82%,同比上行4BP,息差表现优于同业,平安证券认为息差逆势提升主要归因于负债端成本的优化,负债端成本的改善驱动息差逆势走阔。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计息负债成本率为2.26%,同比下降25BP,驱动主要来自存款成本的有效管控和主动负债成本的下行。 受益于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高成本存款的有效管理,公司存款付息成本同比下降4BP至2.15%;尤其在主动负债方面,上海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同比下降67BP至2.18%,成功抓住了2020年利率下行的机会。 从资产端来看,上海银行贷款收益率同比下行42BP至5.06%,与行业的整体趋势相同。 展望2021年,随着经济的逐步修复,银行基本面维持稳定,对于银行资产端定价弹性的提升相对有利,上海银行整体息差表现有望保持平稳态势。 再来看资产负债结构,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0.1%,与前三季度11.7%的同比增速相比有所放缓,但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产结构继续向贷款倾斜,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长12.9%,比前三季度11.3%的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 在贷款投放结构方面,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加大了对公投放的力度,且对公投放大于零售,对公新增投放526亿元,零售新增投放251亿元。 从负债端看,2020年全年存款同比增长9.4%,与前三季度12.3%的增速相比确实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上海银行2020年年末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 在不良生成方面,2020年四季度宏观经济持续改善,根据平安证券的测算,上海银行四季度单季年化不良生成率环比下行35BP至1.35%,不良生成压力有所改善。 在前瞻性指标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率为1.91%,比上半年末下行4BP。 在拨备方面,由于四季度拨备计提力度的边际下降,2020年年末拨备覆盖率为321%,环比下行6.69个百分点;拨贷比为3.92%,环比下行8BP,但从拨备覆盖水平绝对值来看依然处于行业前列。 上市银行2020年全年拨备计提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为19.8%。 这表明上市银行不良生成压力边际缓释,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平安证券非常看好上海银行独特的区位优势,看好零售转型稳步推进对上海银行的积极影响。 上海银行深耕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显著,这些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进零售转型,聚焦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养老金融三大主线,持续加快零售业务布局,近三年实现核心客户数和客户AUM 的翻番,预计随着疫情缓和、经济修复、消费信贷需求回暖,上海银行的盈利有望继续迎来修复。 房地产不良贷款急剧恶化通观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贷款及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变动。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2%,比2019年上升了0.06个百分点。 根据年报,上海银行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金额为37.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9%,比2019年的0.1%增长了近23倍。 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在2020年也开始踩刹车。 截至2020年年末,贷款余额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已超10%。 事实上,2020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国内房地产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银行业而言也许也是一个“至暗时刻”。 随着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房地产业的真实情况逐渐浮出水面,银行与房地产相关资产的真实情况也呈现“冰山一角”,具体表现为各家银行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普遍大增。 先来看国有银行的数据——2020年,工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为162.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2%。 这一比率比2019年1.71%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增长了35.67%,而且远高于工商银行披露的2020年全年1.58%总体不良贷款率。 建设银行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0.94%增长到了1.31%,增加了39.36%;农业银行则增长24.83%到1.81%;国有大行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当属交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2019年为0.33%,2020年增长到了1.35%,增长了4倍。 除了国有银行外,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幅度也均超过了三位数,分别达到182%、146%。 不过,与上述银行相比,日前公布年报的上海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则更让人瞠目。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亿元,比2019年年末的9725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为1567亿元,同比微增1.5%,占总贷款比例为14.27%。 单从占比来看,2019年年末,房地产业是上海银行第一大贷款来源,而到2020年年末,这一贷款的占比较2019年年末已下降了1.61个百分点,退居该行第二大贷款来源;而贷款占比为16.14%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升至第一位。 尽管房地产业的总贷款微增,占比下降,基本符合行业趋势,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上海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资产质量却出现大幅恶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与2019年年末的1.54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6亿元,增幅高达2333%;与此同时,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0.1%上升到了2.39%,同比增长了22.9倍。 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一度暴增近23倍,不但远超同的增速,也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对此,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实际上,自从将房子定位为“住而不炒”的政策方向以来,监管层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政策不断收紧。 尤其是在2020年,这一紧箍咒越发收紧,从房地产融资的“三道红线”,到为银行设定房地产贷款的具体比例,甚至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房地产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就上海银行而言,如果去掉房地产业务,上海银行的总体资产质量也面临一定的风险。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增幅为19.09%。 同时,而且,如上所述,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加并不是仅仅体现在2020年这一年。 事实上,最近三年的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 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 不良率连续上行,拨备水平还在下降,上海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业的形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为严峻。 最近,部分热点城市楼市持续升温,引发新一轮房地产调控。 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相继出台针对性调控政策,落实“房住不炒”的监管要求,打击违规和套利行为。 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贷款投放除要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外,个别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额度还接到了央行窗口指导。 “房地产信贷方面,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更加严格,住房按揭贷款额度受央行窗口指导,商业银行需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同时要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风险排查等,房地产信贷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大。 ”有银行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坦言。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稳步发展住房按揭业务,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立足区位优势,服务民生,引导住房按揭业务良性发展,支持对经营机构所在地一、二线城市居民自住和改善购房合理需求。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分别为1238.53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31.14%,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2.22%。 从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为0.14%,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与按揭贷款质量相比,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令人堪忧。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23.3倍,不良率则提升至2.39%;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4.27%。 根据上海银行的解释,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上海银行还表示,在“三道红线”和“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下,房地产整体融资增速将受到限制,企业分化亦会有所加大。 2021年,该行将严格实施房地产集中度管理要求,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聚焦“优质客户”、“优质业务”,继续优化结构,稳健经营,推进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消费贷猛踩刹车波动大除了房地产业务暴露出的风险让令人担忧之外,上海银行优势业务消费贷业绩也似乎出现了问题。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 早在2015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规模仅为120.77亿元。 到了2019年年末,这一数据已攀升至1750.59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10倍有余。 进入2020年,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却突然踩下刹车。 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已下降至1610.96亿元,相比2019年年末的1750.59亿元减少了139.63亿元,降幅为7.98%。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进一步扩大为9.5%;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年末的18%下降至14.42%,下降了3.58个百分点。 而且,从增速方面来看,早在2019年时,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增长已现疲软之势。 从2016年到2018年,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连续3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增速分别为129.09%、151.31%、127.39%。 这一增速在2019年明显放缓,已降至11.16%。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的增速已变成负值,余额出现下降。 与此同时,该行消费贷的风险也逐渐显露。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9.66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加了9.6亿元,增幅达47.86%;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15%上升至1.87%,增幅高达62.6%。 除此之外,同为零售业务的上海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63%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1.74%,上升了6.75%。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从时序结构看,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催收能力受限,消费贷款逾期发生额增长,并在2020年第二季度生成不良,自下半年起,单月不良新增逐月下降,9月起不良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已逐步趋于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从2016年连年猛增后,最近5年,其消费贷的不良率也是连年上升。 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35%、0.43%、0.52%、1.15%、1.87%,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部分银行前几年布局消费贷业务过于激进,如今规模膨胀后难逃不良率高企的惩罚,随着去年疫情爆发,更是加剧了这一风险的曝露。 尽管之后开始压缩规模,但是由于规模基数过大,因此引发相关问题。 不过,总部同在上海的海通证券认为,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 根据海通证券的分析,上海银行净利息收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的不利影响。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9%,营收同比增长1.90%。 息差扩大、成本有效控制推动盈利增长,但其他非息收入下降32.29%有所拖累。 这主要是由于2019年有一次性收入的高基数,2020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投资类中占比压缩,并且其中的同业理财、基金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 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2020年全年为18.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中甚至低于国有大行。 2020年,上海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46%,零售业务发挥地缘优势;其中,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8%。 公司继续发挥养老金融独特优势,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同比增速20.73%,并且还通过代发工资、社保卡换发为零售表内外负债引流。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零售整体AUM同比增长17.80%;下半年公司加大按揭贷款投放力度,按揭占比较年中提高1.06个百分点,个贷占比则回升0.31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息差为1.82%,较2019年扩大4BP。 2020年负债成本持续下行,上半年主要源于同业负债成本改善,下半年存款也开始改善,不仅定期存款成本下降,日均活期存款的占比在全年也比上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这使得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负债成本比上半年下降6BP,全年同比下降25BP,对息差有明显的正向贡献。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为1.91%,环比提高12BP;逾期贷款率为1.60%,较年中下降54BP。 消费类不良率全年经历倒V型走势,在下半年逐渐改善: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类贷款、信用卡贷款、个人贷款总不良率为1.87%、1.74%、1.12%,分别比年中下降2BP、10BP、11BP。 对公不良率年末较年中上升9BP,主要是房地产不良率有所上升。 总体来看,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 预计未来随着零售风险的缓释和不良的处置,尤其是下半年个贷改善趋势能能够延续,则上海银行资产质量有望改善。

标签: 财务数据解读与未来展望 揭开工商银行股票投资秘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