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西部建设股票的估值:分析其合理价值并确定潜在的投资机会

admin 11 0

西部建设是中国领先的工程和建筑公司之一。该公司在基础设施、房地产、环境保护和能源等领域拥有广泛的业务。本文将分析西部建设的合理价值,并确定潜在的投资机会。

估值方法

为了评估西部建设的合理价值,我们将使用以下估值方法:

  • 市盈率(P/E)法
  • 市净率(P/B)法
  • 现金流折现(DCF)法

市盈率法

市盈率法使用公司的市值除以其每股收益(EPS)来计算其估值。对于西部建设,以下/tr>

将这些自由现金流按 8%的折现率折现,得出西部建设的企业价值为 102 亿元。考虑到该公司目前拥有 5 亿股流通股,其每股合理价值为 20.4 元。

结论

基于以上三种估值方法,我们得出的西部建设合理价值介于每股 16 元至 20.4 元之间。当前股价为每股 15 元,低于我们的估值范围。这表明西部建设股票可能存在潜在的投资机会。

重要的是要注意,估值只是一个估计,实际股价可能会有所不同。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应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


人才请不来留不住怎么破

人才请不来留不住怎么破

人才请不来多数于公司是企业文化有关,企业留不住的人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要干大事业的人才,他要创立或领导比本企业还要好的单位;二是另谋高职级、高待遇的人才;三是自认高明,而企业又无法重用的人才。 对这些人才,企业应予放行,不应“硬卡”、“死卡”,不要压抑人才。 当然,要留住能留住的人才,也并非易事。 必须在尊重人才的价值上下功夫。 一是用好人才。 按照人才的才能和特长,安排适当的领导岗位、聘任技术职务,使人才有价值“认可感”、受“信任感”;二是给任务、压担子,让人才攻关键、解难题,使人才有“成就感”;三是表彰奖励有重大贡献的人才,使人才有“光荣感”;四是待遇从优,使人才有“幸福感”、“满足感”。 留住人才要做到“三真”企业发展,本在人才,企业要想留住人才,进一步做强做大,必须着力做到真情招人、真诚用人、真挚待人。 真情招人,即在引进人才时要有真情实意。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不要为装点企业门面而故作姿态,招摇引贤,不要为粉饰企业外表而狡诈虚伪,盲目骗才。 没有真情的吸纳人才,实际上是对人才的变相扼杀。 真诚用人,即在使用人才上要诚心诚意。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能嫉妒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也不能害怕“空降兵”能耐大。 失去真诚的使用人才,是对人才的最大伤害。 真挚待人,即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要重情厚谊。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不可急功近利,对人要求过高;更不可求全责备,容不得人一点过失。 放弃真挚的体谅人才,即是对人才的直接驱逐。 构建发展的平台企业在管理上要严格、规范、精细化,为人才构筑出施展抱负的平台,并能健全学习培训机制,为其搭起自我加压,自强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的桥梁,充分激发敬业 *** 。 同时,要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上多与之沟通、交流,加强引导,并及时排忧解难,努力营造出用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只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对待核心员工:核心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妨碍核心员工业绩提高的一个因素是在一线员工中缺乏关于企业的真正的和有意义的资讯。 大多数的公司并未将资讯共享放在一个优先地位。 结果,许多一线员工对公司究竟取得什么样的收益,自己如何能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等只有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 而只有让核心员工更多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公司的理念,让他们对公司感到更多的骄傲以及增进他们对公司客户需求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有效地达到“双赢”。 2、让核心员工做有意义的参与。 对企业存亡负有责任的核心员工并不会自发产生对企业的认同,除非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日常活动是如何与公司业绩挂钩的。 事实上,提高核心员工满意度的一个关键在于让其做有意义的活动,当前缺乏真正使团队成员参与到决策活动中去的机制,也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对雇员观念随后所产生的影响。 3、制定明晰的目标和业绩考核体系。 没有明确的、可测量的绩效目标,对企业的认同与投入对核心员工的忠诚和绩效的影响将微乎其微。 要想使核心员工的忠诚与绩效之间的联络看得见、摸得着,就必须让员工理解目标并定期进行考核。 4、切实提高员工对工作的安全感。 由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有保障的工作已逐渐成为了陈年旧事,但这并不意味着雇员就不需要工作安全感。 如果雇员圆满完成了他的工作并帮助他所在的企业取得成功,就有助于他保住自己的饭碗,并且提高他发现另一个工作机会的机率,同时反映到其薪酬的增长上。 5、靠激励制度留人 。 除了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外,还要有一个长期的激励制度。 一般来说,激励制度包括内部晋升制度和期权激励制度。 晋升制度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职位的晋升,也包括非领导职位的晋升,也就是可以使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上升或社会地位提高的广义晋升制度。 本文主要讨论期权激励。 我国科技企业的期权激励制度主要借鉴西方已经比较成熟的期权激励制度,包括:股票激励、股票升值权、限制股票奖励、延期股票发行和员工持股计划。 6、 靠“职业适应”留人。 就业市场虽然紧张,但才华横溢、富于进取的人才仍是众企业的“抢手货”。 国外大公司普遍认为,最难留住的人才是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公司任职3-8年的管理人员。 他们熟悉公司的经营之道,但获得奖励和提升的机会少。 留人要留心,公司对招聘来的员工,制定职业适应制度,让员工一进公司就了解各部门不同的工作职责,一旦你想离开岗位,可以先在公司内部找发展机会,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7、靠“特殊任务”留人。 美国哈尼根公司为了留住能干的员工,实施雇员结构图模式,搞满意座标:一条轴线反应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另一条轴线反映他们对公司满意的程度、离开公司的可能性。 两个轴的座标到了交叉点后,公司就要采取 *** 措施,帮助员工渡过跳槽危险期。 为此,对一些有晋升希望的员工,在一时没有职位空缺的情况下,让雇员担任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特殊任务。 公司总裁坦言:因为雇员在一项引人瞩目的工作中突然离去会感到内疚;这还可以给公司几个月的喘息时间,为雇员寻找晋升机会。 8、信任员工,充分授权。 授权意味着激励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拥有更多自行决策的权力。 首先,授权必须要有适宜的物件,即成熟而热忱的员工,他有足够的能力和意愿去担当责任,所以授权的第一步是要培养他激励员工的过程。 懂得怎样用有效的态度和方式去激励别人,在经理生涯中起著双重作用,你激励别人,别人也在激励你,是互动的成长。 在这一阶段,经理人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需要给予员工具体的目标并加以指引和指导,协助他一起完成任务,很显然,这时的效率很低下,因为员工不能独立工作。 另外,企业想留住员工,还有以下的三种途径:第一,待遇留人,也就是说用丰厚的福利和高额的薪酬来吸引并留住人才,让企业的福利和薪酬在同行业或行业间有足够的竞争力,这就是“草原上水草丰厚的地方才能留住牛羊群”的道理。 第二,感情留人,人是有感情的高阶动物,一旦“吃、穿、住、行”基本生活满足后,物质方面的吸引力会下降,相反“幸福、快乐、健康”等精神方面因素吸引力会上升,在企业内部人文为的关怀,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融洽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快乐的工作气氛及富有内涵的企业文化都诸多方面都是感情留人的主要因素。 第三,事业留人,使企业价值观和员工价值观紧密高度的统一,企业有美好的愿景、完备的发展战略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会给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满怀工作 *** 的员工一个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人才就会像磁铁吸铁钉一样牢牢地被企业所吸引。

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要留住人才7分感情3分薪酬,自己把握

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如何留住员工优秀员工不顾我们的挽留,翩然而去;潜力员工不顾我们的期待,悄然远去;甚至重点培养的员工,也不顾我们的重托,撒手而去,留给HR们无尽的懊恼和叹息。 每年二、三月份,总是让HR们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这时候,总有一大批优秀的员工弃司而去,留下众多的岗位空缺,让HR们望洋兴叹。 然而,更让 HR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似乎总是该走的没有走,不该走的却走了;平凡的没有走,优秀的却走了。 于是,也总能听到HR们一遍又一遍无奈的歌谣:我拿什么来留住你?我的员工! 招聘优秀员工难,用好优秀员工难,培养出优秀员工更难,而要留住优秀员工却更难。 我们知道,员工离开公司,必然有员工的理由,也许并不算充足,但总是已经足以让员工离开公司、另谋高就。 那么?是不是每位员工都是不安分守己的,都想不断地变换公司,都以换公司换得越勤越好,越多越引以为荣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HR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一个公司工作满一年或是两年以上的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已经较为熟悉,而且对公司也有了一定的感情,一般情况下都不大愿意离开公司,但一旦他们决定了要离开公司,就一定很难再挽留。 因此,作为企业的HR们,要想对症下药,避免重蹈覆辙,首先要弄清他们离职的真正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我们的优秀员工扔下我们撒手而去呢?一、外因1、求职高峰期诱使员工离职。 每年春节后的前两三月,即是员工求职的高峰期,一年过去,企业要发展,人员要调整。 于是很多企业都集中在此时大量补充人员,因此,人员需求量较大,求职者在此时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大量的求职机会将会诱使员工勇敢地选择跳槽。 2、企业互挖墙脚唆使员工离职。 很多企业,为了使自己在新的一年中有更好的发展,在春节前即开始着手挖同行或其它企业的墙脚,而员工一般在春节前不会离职,因为还有年终分红要拿,“不拿白不拿,拿了不白拿”,春节后,年终奖在手,一旦有更好的企业向他们抛来橄榄枝,就会无所顾忌地选择跳槽。 3、外来压力迫使员工离职。 一开始,员工们也许并没有离职的念头,但是,当看到别的员工跳槽成功,拿到较高的薪水、有更好的发展,或者员工身边亲近的人不断在其耳边鼓噪、施加压力时,便会不自觉地两相比较,如果觉得自己比跳槽成功的员工更有能力、更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时,员工们则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跳槽。 二、内因影响员工流动的内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很难一下子概括完全,笔者经过筛选,重点归纳为以下几条。 1、企业文化影响。 企业是否有好的企业文化,是否有好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企业的影响力。 没有影响力的企业很难有号召力,而没有号召力的企业,自然也不会有强的凝聚力。 在世界名企诸如通用诸如微软等,每一家企业都有它独特的企业文化。 而国内众多优秀企业也同样如此,比如说海尔文化,比如说万科文化,它们都成为了求职者趋之若即的品牌文化。 2、企业领导的管理风格。 企业领导的管理风格,对员工的工作情绪及工作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是少数员工感到不适应企业领导的管理风格,员工们还会进行自我调整,但如果是多数,员工就不仅不会进行自我调整,还会认为这不是自己的问题,是领导的问题。 时间久了,就会对领导心生反感,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则工作的乐趣就无从谈起。 没有了乐趣的工作,无异是一种慢性自杀。 3、企业发展前景。 一个优秀的或渴望发展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关注。 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才会有发展,企业前景暗淡,员工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而对企业没有信心的员工,选择离职当是迟早的事了。 4、企业薪酬水平。 笔者在面试时,众多的求职者在谈到择业标准时基本上都会谈到三点:a、工作得开心;b、大的发展空间;c、好的薪酬待遇。 可见,不管你承认与否,薪酬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求职者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到年底,企业要总结,员工也要总结;企业要盘点收获,员工也要盘点收获。 从马洛斯的需求层次论也将生存需求排在了首位。 所以,企业只有具备了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才可能有效地留住员工。 实际上,影响员工流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外因相对次要,也能很好地得以解决,而真正影响员工流动的关键因素还是内因,只有解决好了内因,才能有效防止和解决员工流动问题。 一、建立核心企业文化,营造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不是一天两天都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集众家之所长,日积月累,再从中提炼,独树一帜,这样营建的企业文化才是经得起考验的,也才是有价值的。 但是,我们的员工是却很难看到这些,他们也不会去管你是怎样营造企业文化的,他们只要求在一个和谐、轻松、公正、公平、进取、团结的团队里工作,他就开心,就精神舒畅,所以,我们的管理者应该极力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团队才会有凝聚力,而有了凝聚力的团队,要想员工离开,你大概只有通过强制裁员,才能确保你的流动率不至于过低了。 二、给员工一个发展的空间和提升的平台。 较大的发展空间,给员工以希望,给员工以动力。 没有希望,看不到前景的企业,是无论如何也激不起员工的工作热情的,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让员工安心留在公司工作。 要给员工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的平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鼓励员工通过正当竞争上岗。 很多企业,当公司一旦出现岗位空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先从外部招聘人员,而不考虑从内部提拔;也有的企业,既使想到了先从内部提拔,但由于没有完善的内部竞聘机制,或者是因为太熟悉内部员工,看到的总是员工的各种不足而看不到员工的诸多优点,到最终,还是会考虑从外部招聘,在他们眼里,总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 事实上,这对员工的打击相当大,当员工觉得公司缺少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就缺少了向上的动力,这样既不利于激励员工,也不能很好地在团队里营造竞争氛围。 2、对在本岗位已经有不俗表现、能力已超越本岗位要求的员工,但暂时又还没有更高一层级的岗位空缺时,不妨对员工辅以平级轮岗,用新的岗位,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也让员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为该员工能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夯实基础。 3、给员工提供足够多的培训机会。 海尔的张瑞敏曾对他的管理人员这样说过:员工刚进入公司素质不高,不是你们的错,但一段时间后,员工的素质还是不高,就肯定是你们的错。 可见,对员工的培训是多么重要。 有的企业也不是没想过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培训就得有投入,因为舍不得投入,而不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实是得不偿失。 松下公司就非常看重对员工进行培训,因为松下幸之助懂得,投资在大脑的钱比投资在机器上的钱能赚更多的钱。 而培训的方式也可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善于开动脑筋,你就会发觉,培训可以无处不在,可以随时随地,现在流行的一分钟培训就是较好的佐证。 三、企业领导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毋庸置疑,领导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公司的发展。 同样,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及管理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团队的稳定性。 笔者因职业关系,与员工接触交流较多,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条: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果管理人疑心较重,那么这种猜疑会一层层地往下传递。 诸如,老总不信任副总,那么副总也不会信任部门经理,部门经理不信任主管,那么主管也不会信任员工。 在一个没有信任的团队里工作,员工必定会感到窝心。 所以,用人的原则是:用他就坚决信任他。 2、别说员工的不是,尤其是在背后。 员工都讨厌领导在背后批评自己,就算是善意的也不行。 实际上,当着员工的面批评另一位员工,将会适得其反。 3、别轻言承诺,但一旦承诺,风雨不改。 很多领导人为了笼络人心,总是会许下一些承诺,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些承诺往往不能兑现,而我们的领导人对此也并不在意,觉得无所谓,但我们的员工却不这样想,他们会认为领导言而无信,也不会再轻易相信你。 真到那时,领导想要改变自己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可就难上加难了,员工有了困难,有了想法,也不会告诉领导,日子久了,得不到适当的渲泻,到最后,导致的必然是员工选择离职。 4、敢于承担责任,更敢于为员工承担责任。 我们很多领导,为了树立自己在更上一级领导或员工心目中的威望或是保住自己的颜面,往往将自己犯的错误也推给员工承担,更不要说为员工承担责任了。 这样做的后果是,自己暂时的威望或颜面可能是保住了,但日子一长,在员工心目中丢掉的可能就不是威望或颜面那么简单了,失去的必将是员工长久的尊重和信任。 5、记住,员工是对的,员工没做好不是员工不优秀,而是我没给员工足够的支援。 也许这句话初听起来感觉有些可笑,但实际上,如果员工没做好,领导们总能从自身去寻找原因,给员工以更多的支援,给员工以更多的帮助,员工必然会从心里感激领导,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只要员工真正投入,相信一切困难都不能再称之为困难。 6、对将要离职的员工,别对他另眼相看,别把他当小偷。 有的企业,在员工在职时,恨不得员工多做点事,多涉及一些工作,而一旦员工提出离职,就对员工严加防范,生怕员工将公司重要资料带走,更有甚者,还请其他员工对之进行监视。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今天你让A员工监视B员工,明天你就可能让C员工监视 B员工,这样对B员工及其他在职员工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大于对A员工的影响。 再说,员工如果真能带走公司重要资料,只能怪你平时的保密措施没做好,没有未雨绸缪。 所以,千万别对离职员工另眼相看,否则,你损失的就不仅仅是A员工对你的信任,你损失的有可能是整个公司在职员工对你的信任。 四、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 1、首先,调查清楚同行薪酬水平。 如果你是物业公司,你就必须弄清楚物业行业的薪酬水平,如果你是房地产公司,你就必须弄清房地产行业的薪酬水平,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制订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另外,对于不同行业有共性的岗位,你还得清楚社会岗位水平,比如是物业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主管岗位,你除了要清楚物业行业这个岗位的薪酬水平外,你还应尽可能地了解清楚其它行业该岗位的薪酬水平,因为,这些大众化的岗位本身并不受多少行业限制,如果你给出的岗位薪酬水平过低,既使在行业中有一定的竞争力,也不会对该岗位员工有足够大的吸引力。 2、对骨干员工或重要岗位员工,要舍得付高薪。 既使高出其它岗位较多也无所谓,要拉大岗位水平,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吸引住核心员工,我们说,普通员工流失,随时可以信手拈来,但重要的、核心的员工一旦流失,对企业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3、奖惩分明、重奖重罚。 对对企业有重大突破的员工,不妨对之实行重奖,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员工也会计算收入),另一方面,对员工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作用,因为员工知道,只要有付出有贡献,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更加卖力。 五、强化对离职后的员工管理。 1、把离职后的员工也当成一种财富、一种资源。 很多企业,对离职后的员工,不是一脸不屑,就是不闻不问。 实际上,离职员工是公司的又一种财富,是公司的潜在资源,如果利用得好,将会对公司产生很大的作用。 比如他对公司的宣传,胜过公司自己为自己所做的宣传。 同时,联络好了感情,如果该员工在外提升很大,以后还可以重新挖进公司,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可观的人力资源收入。 2、员工离职后,常打打电话,欢迎他常回家看看。 打电话,也许只是花掉你几分钟时间,但你不仅能感动离职员工,最重要的是,你更可以以你的实际行动感动在职员工,感化潜在的离职员工。 3、别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优秀员工愿意重返公司,是他们对企业的认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如果他们重返公司,回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回来的还会有“晕轮效应”,其对在职员工心理上产生的震撼,也必定是不可 *** 的。

高薪为何留不住人才

这些新招来的人学历较高,我们也给予了较高的工资,甚至比同行业的普通员工高出一倍以上,但依然连续不断地接到他们的辞职信。 两年多来,第一批招来的人几乎走光。 去年我们曾找过一个咨询公司进行管理方面的咨询,他们认定我们急需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这样才可能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但半年多过去了,见效甚微,有的老员工说:什么企业文化,除了口号叫得响,面子话说得漂亮一点之外,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酒店现状确实也没什么改变。 我们为什么不能留住我们需要的人呢? 今日出诊专家:成伟管理顾问公司高阶咨询顾问 唐军民 症因 这个现象恐怕是很多企业都遇到的问题。 高薪留不住人才,除去这种人才有更大的个人抱负外,根子还在于企业文化上。 公司企业文化并不被这些人才所感受、认同并追随。 说到底,是公司企业文化没有落地生根,落到实处。 分析 企业留住人才需要软硬两手都要兼备,缺一不可。 硬的方面要求有合理的薪资报酬、工作设施条件等,软的方面要求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流畅的工作流程、共同的价值观、发展远景等。 案例中现象就是该公司在软的方面缺陷所致。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软硬两手的综合表现,往往软的一面比硬的一面有时效果的发挥更大(正面或负面)。 但软的一面如何发挥正面效果就非常关键。 通俗地说就是诸如公司价值观如何落到员工头脑中并被员工认可与追求的过程比较麻烦,也就是说文化如何得到员工的认同与追求。 因此,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合公司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当然,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使文化落地生根。 对策 发动员工,重新塑造公司文化观、价值观,包括经营理念、宗旨、核心价值观、人才观、激励观等等理念体系。 目的就是让员工积极参与公司文化建设,公司文化建设必须融入公司员工的智慧、建议。 在公司中应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文化建设与实施工作(比如人力部/办公室等)。 应制定出各种措施、计划推广文化价值观的宣传及落实。 比如企业文化讲座、文化在经营中的落实方法研讨会、管理层如何发扬公司文化、员工行为规范,各种旅游、娱乐、体育、庆典等活动等等。 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形式,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与工作环境。 加大人力资源工作建设,包括:招聘环节中对应聘者的个人价值观测试以及与公司价值观的趋同度评估,选择认同公司价值观的人才;结合公司发展及员工特质,作好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体系与薪酬体系,优化各种业务流程,为员工创造更公平开放的平台等等。

西部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乌拉特后旗你深深地伤害了我 乌拉特后旗,这个离我很遥远的地方,我做梦都没想过,有天我会踏上这片土地。 我是北方人,可内蒙古特别是乌拉特后旗那才是真正意义的北方。 2009年我受一个朋友邀请来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国家一而再的动员大学生去支援大西北而未果,这里的气候、环境的确是让人无法想象,可我做梦我没想到这里留不住人的原因却是这里的某些人!我在乌拉特后旗受朋友邀约到巨集泰化工做总经理助理,且不谈这里的工作条件多么的恶劣,这再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我是抱着梦想用自己的心和知识去帮助这里的企业能走上正轨,把我们南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带给他们。 且不谈我的工作开展是多么的艰难,就这样我在这里前后工作了4个多月,没有拿到一分工资,自己还为这个企业的发展倒贴钱,今天我写这封信,不是为我自己而写,而是我为我们这一行人,我们的同类而写。 乌拉特后旗ZF,如果大西北还需要我们这么多的内地知识分子去与你们共谋发展,希望能够得到你们当地企业家的尊重,而不是他们的忽悠。 我们多少人为了支援巨集泰化工的建设,抛家舍业,克服种种环境、饮食的不适应,最后呢,我们连句人家的起码尊重都没得到,说到底我们一分工资没拿,还不如你们当地的农民工,难道是我们知识分子手无寸铁,难道他们非需要我们呐喊、静坐,才能讨回我们的工资吗?乌拉特后旗这个昔日的西北边陲现在正在腾飞,你们现在需要更多的人才引进、外来企业的投资,那么我希望不要因为一个巨集泰化工败坏了你们这个地区的名声,你们正在发展,不要因为这个事件造成内地人、包括业界对你们这个地区、百姓、企业、ZF的不信任,不诚信的错觉,望你们当地ZF能协调解决。

深圳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向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留不住人才,不止深圳一个城市, 我认为最根本愿意就是:房价太贵。 贵的离谱,一些现有人才和有潜力的人才刚刚来到深圳,被这里的房价吓怕了,没有一点归属感,认为这里都是一些富豪居住的地方,所以都跑了,去其他一些房价相对低一点的一线城市发展了。

为什么企业留不住人才?

大多是企业的原因,创造一个人才服务的平台很重要,不要以为了解职工,其实许多时候企业无法满足不同人才不同阶段的动态需求,才出现频繁的人才流动!

为什么中国留不住人才?

这是有很多原因的的,讲主要几点:1,别人老外制度合理,分配合理,外流人才在外国更有积极性。 这一点不用多说了。 2,老外尊重科学技术,尊重科学技术人才,尊重有真才实学的人。 在国外经常看到人开政治人物的玩笑,扒政治人物的丑闻,却鲜有人去挖科学技术人才的底。 而在国内,人人都想去当公务员,导致壮士齿寒,真正人才社会地位低下。 3,企事业单位的急功近利,导致中国注定发展不了高质量的产业。 人才在国内做不出成绩,而在国外,有一流的硬体,一流的管理流程,更容易出成绩。 4,社会评价体系的畸形,真正的人才在国内时间长了,也变成了不是人才。 变成了唯政治挂帅的蠢材。 而在国内未必是人才,去国外,也能量才使用。 导致你说的问题看起来更明显。 5,其它还有很多,不一一而足。

中国对外商股权限制

摘要: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逐年增加,同时在华的外国直接投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开放之初跨国公司一般是建立合资企业,但现在他们越来越多地采用独资或股权收购等手法。 本文从战略调整,战略扩张,强化管理,中国机遇及技术独占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股份收购 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深入和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加深,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 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资料,中国于2001年吸收外资446亿美元,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第六大投资吸引国。 按照跨国公司对投资企业拥有股权比例的不同,可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形式分为四种:1.同投资所在国成立合资企业。 成立合资企业的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享利润,共担亏损和风险。 2.在东道国成立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是指投入企业的资本完全由一国的投资者提供,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股权拥有的比例在95%以上的企业。 3.收买并拥有外国企业的股份并达到一定比例。 按照IMF的定义,凡拥有25%投票权的股东,即可视为直接控制。 美国规定,凡拥有外国企业的股权10%以上者,均属于对外直接投资。 4.投资者利润的再投资。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形式主要是与中方企业成立合资企业,如世界闻名的汽车巨头丰田、通用、大众,通讯业的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日用品和洗涤用品行业的宝洁、高露洁等跨国公司均在华设立合资公司。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地采用独资或收购我国企业股份这两种形式,特别是收购我国上市企业的股份。 在笔者看来,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形式的变化,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跨国公司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新一轮的战略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出于保护本土企业的立场,对外商在华的投资领域、投资形式、投资比例、投资规模、经营范围等设置了许多政策壁垒。 为适应当时的情况,跨国公司不得不采取化整为零的政策,将一个企业按照功能或生产程序分解为若干个部分,在不同的地区设立多个合资企业。 结果, 跨国公司在华的各个企业在功能或产品上往往无实质性的差异,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其在华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影响了全球或区域性财务的统筹安排。 而有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合资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功能、管理上的有机联系,对跨国公司实施总体经营战略、统一管理、共享资源造成困难。 譬如,松下国际集团曾采用日本制造业辉煌时普遍采用的“事业部制”,在中国拥有50家企业。 这50家企业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各自为政,这50家工厂的经营只能通过电话向日本的事业部请示,松下(中国)的统筹管理作用微乎其微。 而还有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合资企业,互为对手,互相竞争,造成渠道重复、品牌冲突和高昂的投入。 再如德国大众在中国成立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 这一“以中治中”的模式曾是中国汽车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典范。 但现在,德国大众开始为自己“一女嫁二夫”的战略带来的麻烦困扰。 一来这两家中方合资公司同时又是别的外资企业的核心合作伙伴(上汽与通用合作,一汽与丰田合作),在资源上总会有所倾斜;二是大众汽车车型冲突和品牌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针对上述种种情况,跨国公司正在对中国业务进行战略调整,以期整合资源,凸现品牌,争取企业的控制权,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研发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 在此过程中,松下、西门子、宝洁等跨国公司直接将原来设立的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转为外商独资企业,以便更好地协调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因此,进行战略调整,是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 二、跨国公司通过收购股份可以快速占有市场,取得规模经济,实现战略扩张 随着我国对外资并购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放宽,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并购正成为我国WTO后的主要经济热点。 WTO后,大量跨国公司争相进入我国,收购国内各行业的优势企业正成为跨国公司争夺中国市场的重要战略行动。 我国加入WTO后,在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中所占地位显著上升,跨国公司将会选择收购国内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向我国转移具有区位优势的生产环节,实现强强并购。 据悉,索尼以超过亿元的人民币,1800万美元的溢价收购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67%的股份,成为索贝的控股股东,其原因在于:一是索贝10年来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开发力量;二是索贝已建立起全国营销和服务体系。 由于索尼在中国目前只拥有单机销售网,而索贝形成的是系统集成。 因此,索尼要实现本土化战略,还必须在销售系统上进行变革。 事实上,像索尼这样的境外资本通过向国内企业购买部分股权且实现控股来进行投资的,近来在家电业、零售业、制造业等均有突出案例,如联合利华收购和路雪、中华等国内名牌,伊莱克斯收购东宝,东洋电机收购中意的空调生产线等。 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拥有垄断性经济资源,加上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的现象相当普遍,相当多行业的进入壁垒仍较高。 跨国公司收购这类公司,不仅可以迅速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可以为跨国公司打破行业壁垒。 另一方面,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处于所属行业的前列甚至龙头地位,经营管理和生产设备等各项经济指标位列行业前茅。 他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致力于熟悉国内市场,重视内部经营管理,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和营销网络,以及知名本土品牌等核心资产。 这些公司正为跨国公司所青睐,在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收购这样的公司,技术转移和管理磨合的成本较低,能够实现并购的战略目的。 三、中国市场孕育的机会和中国投资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是跨国公司改变其投资形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快速增长的经济实体。 近几年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9.11事件的影响,加上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北美、日本和欧洲经济疲软,增长乏力。 但中国经济却实现了快速增长。 2002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7.7%,2003年中国第一季度GDP实现9.9%的增长,第二季度虽有SARS的影响,但GDP增长也达到6.7%.据多家权威机构估计,中国2003年全年可实现8%左右的增长。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回暖的动力,吸引了无数跨国公司的眼光并使得众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中国市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而中国于2001年年底加入WTO以后,将按照协议的承诺,在“入世”后35年的时间内逐步开放非国家经济命脉性质领域的合资壁垒。 这意味着跨国公司打破在中国的“合资瓶颈”的机会来了。 因此,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在中国成立独资企业的形式。 四、强化管理,减少跨文化管理冲突的发生也是跨国公司改变其投资形式的原因 一般说来,跨国公司通过与中方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可以与东道国政府、顾客、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有利于当地业务的发展。 其次中方公司通常对当地的社会文化、风俗语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经济政治体制及经营环境十分熟悉,有利于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与当地的现实状况联系起来,减少判断偏差和决策失误。 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合资公司、中方公司拥有各自的立场,而且由于文化、管理、社会传统、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跨国公司通常很难通过成立合资企业来协调并实现它的全球战略。 例如有一家叫星海货运码头公司的中泰合资企业,一次公司出现失火,中方经理离开办公室赶去抢险,回来后反而遭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的泰方经理的责备。 泰方经理认为他去灭火,不仅不能起多大作用,反而是一种人才的使用不当和浪费。 可以想象,在此后的合作过程中,摩擦和冲突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建立独资企业的投资形式,以期提高决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全球战略,减少跨文化管理冲突的发生。 五、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性增强也是其改变投资形式的原因之一 跨国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技术的独占性。 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技术的竞争,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大都是专有技术,因此,如何控制和对技术保密就成为跨国公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总结以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越是要采取独资形式。 跨国公司在中国采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 通常来讲,在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合营企业中,跨过公司转让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国内领先的。 实际情况也表明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企业的技术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营企业,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营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大大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这也是这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大多选择独资企业的原因之一。 2001年外商投资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一趋势愈加明显,2002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进一步上升到65%以上。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性增强也是其改变投资形式的原因之一。 一、制定政策的原则和支持的重点 (一)制定政策的原则。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充分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反对铺张浪费,不搞“大呼隆”。 要加快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搞好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把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同各方面支持结合起来。 (二)重点任务和战略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 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到21世纪中叶,要将西部地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三)重点区域。 西部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二、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 (一)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 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在按贷款原则投放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区的项目。 对国家新安排的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投资主要由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和利用外资解决,不留资金缺口。 中央将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 中央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充分体现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鼓励企业资金投入西部地区重大建设项目。 (二)优先安排建设项目。 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 加强西部地区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制等制度的建设和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 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 对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粮食、种苗补助资金及现金补助,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 对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而受影响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中央财政适当给予补助。 (四)加大金融信贷支持。 银行根据商业信贷的自主原则,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设。 加快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根据建设进度保证贷款及早到位。 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逐年提高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 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 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势产业、小城镇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 在西部地区积极发放助学贷款及学生公寓贷款。 农业电网改造贷款和优势产业贷款中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由农业银行总行专项安排和各商业银行总行直贷解决。 有步骤地引入股份制银行到西部设立分支机构。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 (一)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 深化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 加大对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减负脱困、改组改造的支持力度。 加强西部地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 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原则上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 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除国家重大项目和有特殊规定的项目以外,凡是企业用自有资金或利用银行贷款投资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道按规定程序报批,初步设计、开工报告不再报政府审批,相应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消除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保护,加强依法行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企业。 (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 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对西部地区公路国道、省道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其他公路建设用地是否免征耕地占用税,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 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 对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 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国有荒山荒地,进行恢复林草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建设投资和绿化工作到位的条件下,可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减免出让金,实行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期满后可申请续期,可以继承和有偿转让,国家建设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依法给予补偿。 对于享受国家粮食补贴的退耕地种植的生态林不能砍伐。 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实行耕地占补平衡。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及时提供并保障建设用地。 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 制定促进探矿权、采矿权依法出让和转让的政策办法,培育矿业权市场。 (四)运用价格和收费机制进行调节。 深化价格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调节价格的比重。 合理制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价格,建立天然气、电力、石油、煤炭产销环节的价格形成机制。 加快水价改革步伐,根据节水的要求,逐步将水价提高到合理水平,完善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 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和水量分配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普遍实行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收费专项用于污水和垃圾处理。 加强江河上游和源头地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和保护工作。 西部省际间及省、区内航空支线票价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 对西部地区新建铁路可实行特殊运价。 加强西部地区邮政电信的普遍服务。 四、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政策 (一)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 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矿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及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扩大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将外商对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投资的试点扩大到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允许西部地区外资银行逐步经营人民币业务,允许外商在西部地区依照有关规定投资电信、保险、旅游业,兴办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程设计公司、铁路和公路货运企业、市政公用企业和其他已承诺开放领域的企业。 一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允许在西部地区先行试点。 (二)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在西部地区进行以B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开展以T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 允许外商投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 支持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 支持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 积极探索以中外合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引入外资。 鼓励在华外商合资企业到西部地区再投资,其再投资项目外资比例超过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对外商投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适当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适当放宽国内银行提供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贷款的比例。 允许西部地区的某些项目适当提高总投资中国外优惠贷款的比例。 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及出口创汇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国家在国外商业贷款指标安排上给予支持。 积极争取多边、双边赠款优先安排西部地区项目。 (三)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鼓励发展优势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投资办厂,放宽人员出入境限制。 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设备,在进口管理上给予适当照顾。 对从西部地区重要旅游城市入境的海外旅游者,根据条件实行落地签证和其他便利入境签证政策。 实行更加优惠的边境贸易政策,在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经营范围、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管理、人员往来等方面,放宽限制,推动我国西部地区同毗邻国家地区相互开放市场,促进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健康发展。 (四)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 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落后技术与导致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在投资、财政、税收、信贷、经贸、工商、劳动、统计等方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部、中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以投资设厂、参股入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指导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东西对口支援,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力度,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围绕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 五、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 (一)吸引和用好人才。 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 随着工资改革,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逐步使其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依托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投身于西部开发。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和参加开发的其他地区居民保留原籍户口,凡在西部地区地级以下城市(含地级市)和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鼓励农业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跨地区人口合理流动。 扩大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 中央有关部门、东部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对西部地区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 加强西部地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依托中央有关部门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加强对西部地区领导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二)发挥科技主导作用。 加大各类科技计划经费向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科技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数额。 围绕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级织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 支持军转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支持西部地区科研机构、高校加强有特色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向企业转化,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允许并提高西部地区企业在销售额中提取开发经费的比例。 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西部地区具备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 对科技人员在西部地区兴办科技型企业,简化工商登记,提高股权、期权和知识产权入股比例的上限。 (三)增加教育投入。 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努力加快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对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建设予以支持,扩大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 加大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的力度。 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培训。 (四)加强文化卫生建设。 国家安排的补助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建设投资和文物经费,向西部地区倾斜。 进一步落实国家文化宣传单位经济政策,繁荣文艺创作。 推进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面。 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支持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对西部地区卫生、计划生育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1)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在2001-2010年间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 (3)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严寒生态林、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国家为实现东西部之间的优势互补实施了哪一区域发展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西部地区能够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做出应有贡献 能源原材料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工业,而矿产资源又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物质基础。 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与现有生产力发展状况“错位”,已经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拥有辽阔的土地资源、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而东部地区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熟悉国际商务活动惯例,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比较先进,资金比较充裕,有着广泛的国际经济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缺乏矿产资源,出现低水平的生产过剩。 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源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不可能全靠进口解决,必须立足于国内,着眼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产品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开拓市场,也应着眼于中西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已有的资产存量和科技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等结合起来,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这对开发国民经济需要的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改造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向能源原材料工业渗透扩展,带动当地中小型企业发展,兴地富民,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将对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的迫切需要;并将为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战略构想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战场,是指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区市。 但是,自去年6月17日,江总书记在西安国企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中部地区感到,当年东部沿海地区开放,中部地区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现在国家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仍然享受不到优惠政策。 于是,中部省区尤其是与西部接壤的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甚至广西(虽然属于东部,但在历史上往往归类于西部)等省区都积极争取进入西部“笼子”,希望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 我国中西部地区19个省区市土地面积占全国的86.1%,地域辽阔,各省区市内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以“让与西部接壤的中部省区中的部分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的方式,体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因为与西部接壤的中部省区中的部分地区大多是该省区的落后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还是应该有所侧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应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区位和增长极(点)区域,不可能使中西部地区整体推进,必须在中西部地区选择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结合点,确定重点布局框架,以改革开放促进开发,以开发促进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 具体构想与建议如下: (一)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培养南昆经济带,新设立“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大珲春经济特区 1.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 长江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其宽度为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围的地带,并可延伸到西藏、云南、贵州的国土区域。 长江经济带包括了我国的上、中、下游产业群,可以说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全图之一。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继沿海国土开发主轴形成后又一条国土开发主轴。 振兴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是我国“十五”计划必须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 促进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有利于形成沿海和沿长江T字型结构的国土开发主轴,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内需,有利于形成新一轮引进外资的高潮。 长江经济带面临着80年代沿海经济带同样的背景和机遇。 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是以“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为依据的具体构想,1994年就提出来了,而且长江沿岸省市和有关部门已取得共识。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出台的背景,从设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88年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中央决策确定下来。 进入90年代,长江经济带以浦东新区的设立,三峡工程上马,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为标志,其开发开放已经具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过严格限定的中西部地区的长江经济带(100-200公里范围)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区位和增长极(点)所在,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让西部地区的这些区域享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让中部地区的这些区域享受比西部10省区市略有差别的政策,这样就可以承东启西,体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的连续性,解决中部地区“不是东西”问题。 中部地区的长江经济带范围包括4个省的省会城市及若干地级城市。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与政策的一个重要规律或原则就是: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连接点和线是经济发展的最佳区位。 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要通过长江经济带优势区位——节点城市和轴线(交通干线、通信干线)构成的网络。 我们说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第二条国土开发主轴,是指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公里范围都是在这个轴线上。 长江经济带实际上分成上、中、下游三个经济圈,长江上游经济圈是以成渝为中心,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的成都;长江中游经济圈是以长沙、武汉、南昌为中心;长江下游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 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除了上、中、下游三个经济圈为核心以外,还可以延伸到西藏、云南、贵州。 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要采取点——轴——网络方式推进,具体构想是:以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合肥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一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或高速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水路、空路、管道、通信主干线等构成的连接轴线为一级轴线;以地级城市为二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二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通信干线等连接轴线为二级轴线。 由节点城市和轴线构成网络,形成优势区位。 呈点——轴——网络状。 把拉萨、昆明、贵阳确定为“可延伸节点城市”,并确定“可延伸轴线”,如上图所示。 因此,根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长江经济带实际上可以界定两个政策适用区域,即属于西部10省区市的区域采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优惠政策;属于中部地区的区域采取比西部略有差别的优惠政策。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将开工的渝怀铁路并不在“重庆——长沙”一级轴线上,有必要从渝怀铁路的某一点建一条连接线到石门,使“重庆——石门——长沙”一级轴线形成,这样,有1亿多人口的成渝地区的客货流就可以经过湖南省会长沙,从而带动湘西北的发展,这也是重庆东通道中到华东和华南最便捷的沿江大铁路的一段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 陇海——兰新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其宽度垂直于陇海——兰新铁路及其100-150公里范围的地带构成的国土区域。 陇海——兰新经济带也包括了我国的上、中、下游产业群,也可以说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全图之一。 陇海——兰新经济带可以说是次于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第三条国土开发主轴。 振兴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产业,是我国“十五”计划乃至21世纪必须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 促进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国内市场和需要,有利于巩固西部边疆。 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实施必须以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为前提。 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要采取点——轴方式推进,具体构想是: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通信干线为轴线,以沿线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节点城市,呈串珠状。 中部地区的陇海——兰新经济带范围包括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郑州及若干地级城市,如下图所示。 2.以加强同东南亚、南亚经济联系为目标,培养南昆经济带,新设立“北海——钦州——防城港”经济特区 云南是我国西南最重要的对外通道,而且与东南亚国家“山脉同缘,江河同源”。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至此,一个包括10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大东盟终于成为现实。 东盟10国拥有5亿人口,4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 近10年来,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市场经济规则已初步建立,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南半岛经济圈正在形成。 东盟各国对我国都比较友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迅速发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亚太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中心。 澜沧江——湄公河是中南半岛最大的河流,有“东方多瑙河”之称。 她流经6个国家,流域面积2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 流域内资源丰富,特别是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南昆铁路已于1997年12月建成通车,穿越滇、黔、桂3省区,西起昆明,南至南宁,北接贵州红果,全长899.7公里,年输送能力近期为1000万吨,远期为2000至3000万吨。 南昆铁路为沟通西南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南昆经济带是西南地区潜在的重要国土开发主轴,昆明是南昆经济带的西桥头堡,昆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南昆经济带的形成。 铁道部正在对连接东盟与我国云南的泛亚铁路进行可行性研究,修建泛亚铁路,对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议给予云南的昆明某些类似上海浦东的政策,鼓励云南和东盟国家加强经济互补联系,积极参予中南半岛经济圈的形成,使之成为我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桥头堡。 这是世纪之交我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之一。 广西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也是南昆经济带的东桥头堡。 早在1992年党中央就把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地位加以确定。 目前,大通道的框架基本形成,并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广西连结大西南腹地和东南亚地区桥头堡作用正在显现出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这一作用将更加明显。 因此,建议在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新设立一个经济特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515.8万人,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副省级。 3.在图们江地区新设立一个面向东北亚的大珲春经济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老大难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找到解决的“良方”。 关键是迄今为止没有给东北地区创造一个便利的对外开放窗口,把它与国际市场以最便捷的通道直接连接起来,而图们江地区就是我们建立这样的对外开放窗口的最佳区域。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华南地区以广东省为中心的广州——深圳——香港来比较,我们可以把UNDP推出的“图们江流域开发计划”中的“小三角”当成一个“虚拟香港”来看待,吉林省的长春市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就相当于广东省的广州市,那么,一个包括现在的图们市、珲春市和汪清县的大珲春经济区就相当于东北的“深圳”。 换句话说,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方针,在我国的图们江地区完全有必要新设立东北第一个经济特区——大珲春经济特区,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副省级,由图们市、珲春市和汪清县两市一县构成,总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5.63万人。 这样,在东北地区由长春、哈尔滨和大珲春经济特区形成一个增长大三角,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就会活起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难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从东北地区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图们江地区设立东北第一个经济特区——大珲春经济特区,已经显得十分迫切。 为了推动我国中部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的发展,以及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迫切需要以大珲春经济特区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二)在中西部地区确定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 在中西部地区确定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的标准是:(1)坚持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2)符合国家国土开发总要求,列入国家国土开发纲要的重点开发区;(3)有较好的交通、通讯设施,或可能安排重大交通、通讯设施,靠近铁路、江河等交通干线,和城市体系沟通,或者处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全国全省都有较大的辐射能力;(4)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已探明储量大或远景极大,水——能源——原材料配套程度较好,资源质量、结构好,近期或中长期有开发前景,可能形成大型综合重工业基地;(5)具有庞大的工业固定资产存量,通过技术改造,能够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做出贡献,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需求前景良好,特别是重要能源或进口替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重大意义。 根据研究,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限定范围内有以下14个区域可供选为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西部地区:(1)蒙陕宁河套地区以煤为中心的能源、稀土、特种钢材业综合开发区。 (2)陇海线西段——黄河上游以能源工业为基础的铜、镍、铅、锌、铂族有色贵金属材料工业综合开发区。 (3)兰新线西段——准噶尔盆地以石油为主的石油、煤、金、铬能源多金属综合开发区。 (4)塔里木盆地石油及石油化工综合开发区。 (5)长江上中游的三峡经济开放区。 (6)云贵川攀西——六盘水以煤、铁、铜、铅、锌、铝、磷开发为基础的能源、钢铁、有色金属重化工综合开发区。 (7)西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区。 (8)阿尔泰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宝石综合开发区。 (9)柴达木盆地以钾盐为主的盐化工综合开发区。 中部地区:(10)河南以火电、铝冶炼和煤化工为主的焦作——郑州地区。 (11)湖南以岳阳、湘潭、株洲、长沙、益阳、常德、张家界、湘西自治州等长江经济带城市构成的经济重点开发区。 (12)湖北以黄石、鄂州、武汉、荆沙、宜昌、襄樊、十堰等地市构成“三角”形的经济重点开发区。 (13)江西以九江、南昌为主的经济重点开发区。 (14)安徽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巢湖、合肥等长江经济带城市构成的经济重点开发区。 (三)在中西部地区确定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 针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贫困面大的特点,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大精神,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宗旨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要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建议在中西部地区(考虑到少数民族问题,这里也包括广西和内蒙古)的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个省区市内,各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或相当于自治州的地区,根据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在该地区选择一个有可能成为当地经济增长中心或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区域,确定为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实行特别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 这些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主要由各个省区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中央和国务院给予支持、协调和指导。 湖南省只有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该州的永顺县芙蓉镇至古丈县罗依溪一带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所在,如果在这里设立一个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则可以促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从而带动周围县市的发展,而且可以为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旅游业是目前全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中西部地区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的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在这些地方建立旅游经济开发区,可以逐渐培养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此,建议在中西部地区确定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西双版纳,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陕西的西安,青海的青海湖,甘肃的敦煌等为旅游经济开发区。 总之,由于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根据工业化战略论、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论、以及区域经济学的点——轴开发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根据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提出了上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框架(见附图)。 第一个层次之所以选择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联系起来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是考虑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的连续性。 这里考虑到国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选方案。 而且笔者认为,新设立两个经济特区和支持昆明的发展也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 第二个层次有的区域是在两大经济带上的,这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以选择的范围。 第三个层次,应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导,委托省区市政府操作。 我们选定了这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框架后,最重要的就是政策设计了。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宜采取“超特区”模式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绩以及国内外情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应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应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针对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针对云南昆明,针对新设立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经济特区、大珲春经济特区,针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应实行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也就是说,把过去20年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的取得成功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结合中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用于上述区域。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投入。 东部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有大量的游资需要向区外寻找投资机会。 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只占4.2%,而自筹和其他投资已占到67.4%,利用外资占到9.1%。 可见,中央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投资。 因此,国家只要向上述区域投入已经在东部取得成功的政策措施,就可以吸引东部地区和国外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从1992年以来,由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 但从那时起到现在,无论是政策制定部门还是学术界,人们都忌讳谈论在中西部地区实行特区的政策或设立新特区。 而今天,印度都提出要学习中国的特区政策,我们却忌讳再提。 实际上,80年代初期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4个经济特区和后来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时,就把经济特区作为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拓展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场。 当初,由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创办经济特区是非常成功的。 今天,为了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加强装备工业的进口替代,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完善工业生产力的纵深配置,巩固国防,增强综合国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被提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 中央领导提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拿出过去办经济特区那样的气魄来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让国内外的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有利可图,才能吸引他们前往。 近年来,国家采取增发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扩大中央财政赤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对策,这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两年民间资本的投资没有带动起来,外商直接投资也明显减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办法,如何把外商和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采取重大举措把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推向世界。 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不是要不要采取特区模式的问题,而是必须采取“超特区”模式(笔者在这里提出的“超特区”模式,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政策概念,指在选定的区域内,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资源开发项目、新上项目和既有企业改造项目,给予比当年的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并且要对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同等重视,平等对待。 这是与东部经济特区有所不同的),制定比特区更优惠的政策,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由于中西部地区地域很广泛,即使是我们选定的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昆明、“北海——钦州——防城港”和大珲春经济特区,重点资源和产业综合开发区,少数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面积也很大,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必须落实到在这些区域内的资源开发项目、新上项目和既有企业改造项目上,而且要对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同等重视,平等对待。 就是说,在上述区域内采取引进外资和内资并重的引资政策,坚持对区外开放和对国外开放并举,这是与东部经济特区有所不同的。 (二)对于上述新设立的2个经济特区以外的区域,针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具体项目实行改革开放优惠政策,其优惠的程度要超过特区,如企业所得税可以定为8%-10%,从获利年度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6-10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可以规定时限,如从获利年度起15-20年内享受。 (三)国家根据国力的增长,适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国家主要负责大型引水工程项目,以铁路干线为主的骨干交通、高速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尖端科技军事工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进行财政贴息,甚至直接的投资补贴,从而让国内外投资者成为开发中西部的主力军。 积极引导他们投入上述区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既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于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等领域。 (四)由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是以对规模经济要求很高的资源开发产业和重加工工业为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国家要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创造投资渠道,可以利用现有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或者组建一些新的产业投资基金,以集中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开发,甚至可以探讨设立从证券二级市场直接筹资的西部开发基金(限定只能投资西部上市股票)。 国家开发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政策性贷款方面给予支持。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制定《西部开发法》。 国家已设立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应对各部门制定的西部开发政策措施进行统一协调,并设立西部开发政策咨询委员会,由产官学(有经验有学识的人)和西部地方代表组成。 (六)借鉴美日等世界上先进国家支持本国落后地区发展的经验。 如日本针对占国土面积22%的北海道开发,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厅(定员88人)、在当地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局(定员7466人)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从1952年以来,制定实施了6次开发计划。 目前,我国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只有10个编制,可以考虑适当的时候把国务院扶贫办并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充实其行政能力。 在企业登记方面进行改革,降低投资者到上述区域内投资的进人门槛。 (七)日本最近把以前的政策银行{包括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合并设立了日本政策投资银行。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持,建议在国家开发银行内设立承担该项职能的机构,并且加强它。 允许西南西北分别设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发展银行。 (八)在用足用好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同时,中西部地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 在吸引人才上要先从吸引干部人才着手,作为指导性政策,建议县及县以上干部从精简后的编制中预留20%到30%向东部发达地区、军转干部和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中公开招聘;县以下干部从精简后的编制中预留30%到50%向当地的打工仔、打工妹、复转军人、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进行短期培训。 这样,短期内可以全面提高当地干部素质。 (九)中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开发,保护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效用,切不可一哄而起,滥采滥挖,以免破坏资源。 (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一定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江河的上游和发源地,生态十分脆弱,在资源开采和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保护环境。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建议实行“超特区”模式,实行比当年的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 如果这一政策出台,必将大大鼓舞中西部人民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并将形成对一般劳动力和高级人才巨大的有效需求,减缓中西部地区的“民工潮”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力,扩大就业;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就像当年南下深圳、海南那样,到中西部地区去建功立业;就会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一轮内外资投资高潮;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也会为东部沿海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

标签: 分析其合理价值并确定潜在的投资机会 评估西部建设股票的估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