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企业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钢铁生产商。近年来,宝钢凭借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和稳定的财务状况,成为中国钢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本文将对宝钢股票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其竞争格局、财务状况和未来展望,以期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竞争格局
市场份额和竞争对手
宝钢在中国钢铁市场占有率超过20%,是国内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这些竞争对手实力较强,竞争激烈。
行业集中度
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大钢铁企业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宝钢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技术优势
宝钢拥有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在冷轧、热轧、镀锌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些技术优势使得宝钢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钢铁产品,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成本优势
宝钢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从采矿、炼焦、炼铁到轧钢,形成了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宝钢的竞争力。
财务状况
营收和利润率
近年来,宝钢的营收稳步增长,利润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2023年上半年,宝钢实现营业收入336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基金调研怎么做
最近有约3到5位来自基金公司的研究员或者基金经理,一路风尘仆仆,在这个西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只有120公里的厂区内座谈调研。 半天的时间过后,这些“来自基金公司的人”便匆匆踏上归程,一份份调研报告几天后草拟成稿,堆放在了基金经理、研究总监、投资总监的案头。 或者进而成为基金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上讨论的新话题。 从海石湾镇一路垂直向南,1200公里外的宜宾五粮液厂区内自是另一番风景。 五粮液发布的2008年报显示,全年内该公司共接待了共计518人来访调研。 基本上接近每个工作日有两人以上的来访者。 除去20人次的个人投资者外,基金经理、分析师、研究员甚至国外对冲基金经理,都夹杂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 知情人士透露参加过去年五粮液经销商大会的南方系基金,去年四季度内减仓五粮液1270万股。 此前参加过集体调研的广发基金旗下广发聚丰,景顺长城精选蓝筹则顺势闯入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 作为中国A股市场上的最大机构投资者,基金行业的一举一动牵动市场的眼球。 截至2009年2月19日,包括中小板在内两市共计有6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报告。 除ST个股和部分上交所上市公司之外,其余均在年报中披露了2008年度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个人投资者咨询以及新闻媒体采访的情况。 公募基金继续成为调研上市公司的重要主体。 对比已经发布完毕的基金2008年四季报可以发现,基金扎堆调研重仓股的现象继续存在,一些从前不为人注意的上市公司成为公募基金去年悄然调研的对象,而有些股票在基金调研之后被悄悄建仓或抛出。 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多家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表示,虽然对于上市公司的调研要求上差别很大,但如果一只股票要进入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中,一份详实、可以打动投决会的投资建议书都必不可少。 这些从基金公司撒向全国各地的“兵”,带着“去疑”和“求证”的任务,运用自己的调研方法,把脉每一家感兴趣的上市公司。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基金是加仓、减仓,还是继续持有。 2009年,对于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要求更高。 “除了扎实做好基本面案头资料研究之外,对上市公司的实地详细调研则可能是基金公司更需要做的一项工作。 ”有些公司已经提前行动,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年末华夏基金就已经大规模派出研究员和基金经理调研上市公司。 “我们公司的研究员现在只有1/3的人在家,其余都在各地调研上市公司。 ”泰信基金投资总监王鹏说。 国联安基金也表示,其研究员有一半以上也在各地频繁调研。 据了解,其实不止是大型的基金公司是这样做,中小型基金公司也已经在行动。 “集体表演”十几家基金公司、券商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在公司会议室座谈之后,由公司领导或者董秘办的人领着,浩浩荡荡去车间“看下热轧炉”,“每次去都要看下”。 上海一家内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讲到去宝钢股份调研时描述说。 “这种大白马,市场上都知道,而且集体调研居多”,更多的像一种“集体表演”。 2008年基金的四季报显示,有多达11只基金将宝钢股份列为其重仓股,持有市值均超过1500万元,持有超过1.4亿元的多达五家以上。 “没有列入重仓股,但是买了的更多。 ”目前披露的2008年年度报告显示,像宝钢一样得到基金重仓持有的上市公司,在去年年内也迎来了蜂拥而至的机构调研团队,十几家基金公司联合调研的情形不断发生,与券商、私募扎堆调研的情况也非常常见。 组团调研位于山西太原的煤气化,成为煤炭行业第一家公布2008年年报的企业。 日前发布的年报显示,在去年下半年煤炭价格大幅滑落的情况下,煤气化公告营业收入为47.35亿元,同比增长38.21%;净利润6.84亿元,同比增长117.83%。 “调研煤炭企业,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销售状况是调研时最关注的方面。 ”某基金公司行业研究员表示,尤其是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速很快,国内煤炭价格也随之上扬,但是下半年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这显然牵动了基金的神经,基金对煤炭企业的探访也颇为频繁。 2008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下跌47.7%,煤炭股却明显走强。 神火股份下跌32.82%,煤气化下跌了29.53%,西山煤电下跌20.54%,但是金牛能源同期上涨了57.77%。 煤气化的年报显示,去年1月15日一天,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以及山西证券、中天证券、国联证券、广发证券等15家机构集体调研了公司。 5月份,交银基金、信诚基金等与约30余家机构共同调研煤气化,除了有银河证券、平安资产、东方证券外,还包括来自浙江的私募基金浙江星火投资公司。 位于河南的神火股份上半年至少接待了4次公募基金的联合造访。 2月22日,诺安基金、东方基金、申万巴黎3家基金公司研究员调研了该公司;2月27日,华夏基金、中邮创业、鹏华基金、长城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新世纪6家基金公司对神火股份进行了调研;3月5日和5月16日,又先后有长信基金、银河基金、汇添富等基金公司去调研。 还没有发布年报的金牛能源,其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前后有11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员或基金经理到此调研,西山煤电上半年也有11次基金公司的调研记录。 川投能源发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共计接待机构投资者来访调研23 批次。 分道扬镳从年初到年末,五粮液董秘办和证券部的工作人员都在忙于应对接踵而至的调研者。 五粮液新近发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全年内该公司接待了共计518人来访调研。 除去20人次的个人投资者外,来自基金公司、券商和私募组成的调研团队占据其余名额。 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基金研究员或者基金经理到来。 去年2月间,就有宝盈基金、中银基金,以及中信证券、国元证券、光大证券研究员共11人,分4批赶赴五粮液实地调研,“参观厂区及生产设施”。 3月份,20几家基金公司参加了五粮液的2007年度股东大会。 8月,建信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等纷至沓来。 但集体调研结束,基金各有各的想法。 “集中调研对上市公司来说,一次做完,可能比较省事。 ”上海某基金合资公司行业研究员说,但这种场合下,上市公司讲的“很多都是场面上的话,从公开渠道已经可以获知”。 五粮液日前发布的年报就显示,在2008年度,三场由券商组织的投资者见面沟通会邀请了大批基金公司参加。 1月16日,高盛高华证券有限公司组织的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上海见面会上,上海所在地的部分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研究人员计50余人参加。 6月5日,中银国际证券组织的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见面会在杭州召开,100余位国内基金公司、券商到席。 9月11日,国金证券牵头拜访了上海、深圳、广州三地约20家基金公司,合计114人。 中信证券、国信证券牵头,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基金经理、研究员、分析师等计40人参加五粮液2008年12·18经销商大会旁听,并参加五粮液2008年投资者沟通见面会。 一位参与过上述活动的基金公司研究员表示,这种活动人多嘴杂,并不指望能和上市公司进行深入交流,更多的是为了互相认识一下,为以后的沟通做准备。 “这只是集中式的沟通,重仓股上市公司高管到公司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多。 ”上海某小型内资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说。 “我们也会参与这样的集体调研,但是还是以自己的单独调研为主。 ”上海某内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称。 部分基金公司研究员、基金经理、投研高层与上市公司私人关系较好的也时常沟通。 “有时候会打电话问一下情况”,有投资总监表示。 但集体调研过后,基金对上市公司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公开信息显示,去年三季度末,南方基金旗下四只基金,南方成分精选、南方隆元产业、南方稳健贰号、南方稳健位列五粮液十大流通股股东,合计持有超过1亿股,占到其流通股比例的4.95%。 但是在参加过去年12月份五粮液经销商大会后,南方系基金开始大力度减持。 去年四季度内,南方系基金减仓五粮液1270万股,南方稳健也因此退出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 而此前参加过集体调研的广发基金旗下广发聚丰,景顺长城精选蓝筹则顺势闯入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分别持股2300.69万股和1609.92万股。 2008年五粮液实现销售收入79.33 亿元,同比增长8.2%。 其中高价酒销售同比增长20.2%,收入占比由2007年67.4%升至74.8%。 净利润为18.11亿元,约合每股收益0.477元,同比增长23.3%。 中金公司日前发布对五粮液2008年业绩回顾的报告表示,公司产品升级之路仍在继续,2008年公司的业绩与早先预期一致。 并且认为包装资产注入在即,内供货价提高依然可期。 “2009年0.733元每股收益的预测高出市场平均近5%,我们相信该预测并不突兀。 预计2009年公司将新增盈利9.7亿元,主要来自包装资产注入(贡献近3亿元盈利)、关联供货价提高(贡献近5亿元盈利)以及自身业务盈利增长预期(贡献近2亿元盈利)。 公司估值虽高于可选消费股平均,但仍明显低于低价快消股均值。 ”报告表示,其盈利大幅增长可期,并维持了“审慎推荐”的评级。 他们为何被卖出被调研之后,便被基金立即抛出,这样的命运不仅发生在重仓股身上。 “一些笼罩资产重组、资产注入光环的公司,一旦确认其资产质量,达不到其承诺的价值,就会立即拿脚投票。 ”参与过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基金经理说。 被市场定义为“欺骗式”资产注入计划的江钻股份即是一例。 从去年二季度以后,江钻股份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再也看不到基金的身影。 江钻股份的半年报显示,中国太保集团自有资金组合012G-ZY001深,东吴嘉禾优势精选,嘉实服务增值华宝信托单一类资产信托R2008ZX012和博时价值增长贰号同时名列前十大流通股股东。 到了第三季度末,信托资金和基金悉数出逃,只留下了逐步减持的中国太保。 而据知情者透露说,虽然中国太保是逐步撤离的,但也早已经清仓。 这一切都源于江钻股份的资产注入。 “他们当初是有承诺的。 ”曾经位列十大重仓股的某基金的基金经理这样说。 2008年3月9日,江钻股份股改方案高票获得通过。 媒体报道称,当时公司董事会负责人郑重承诺,“利用上市公司平台,通过增发或其他合适方式,将其拥有的机械制造行业的优质资产注入江钻股份,把江钻股份建成中石化石油钻采机械制造基地。 ”而当时,除江钻股份,江汉石油管理局旗下还有三机厂、四机厂和沙市钢管厂三家机械制造企业。 当时市场普遍预期,大股东将会把资产最好的四机厂注入上市公司。 一年时间内,机构对江钻股份的投资态度是先加仓后争相,而这正与机构调研江钻股份的时机比较符合。 江钻股份的2008年年报显示,当年共有13家机构到公司实地调研,包括3家公募基金、1家信托机构,一家保险机构和7家券商,以及1家证券服务机构和1家投资公司。 而且时间多集中在去年一季度和二季度。 年报显示,2008年1月10日,华宝信托李俊彦到公司实地调研。 1月15 日当天,嘉实基金的张淼和国信证券的分析师郑国同时抵达公司实地调研。 两天后,中信证券分析师殷孝东随后来到江钻股份。 此时,市场对于即将股改的江钻充满了资产注入的预期。 江钻的一季报显示,多只基金和资产机构进驻。 到了3月份和4月份,机构调研江钻更加频繁。 海通、光大、长江、中信建投等券商研究员密集到访,易方达、东吴基金也参与调研。 “去现场调研,很重要的就是去确认其关键数据和前景是不是属实。 ”泰信基金的投资总监王鹏说。 “注入第三机械厂之后我们预测2008、2009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43元、0.56元。 目前股价明显高估。 ”平安证券机械行业研究员王合绪去年3月份的研究报告就称。 并且将江钻股份的评级调低至“回避”。 去年6月12日,江钻股份公告称,大股东中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将下属的三机厂审计评估作价1.89亿元,以出让方式转让给上市公司。 江钻股份公告显示,三机厂净资产2006年为万元,2007年为万元,2006年净资产收益率0.99%,2007年5.88%。 “从净资产收益率上来看,其指标竟然还要比现有业务要差。 ”一位曾经前去调研的基金经理表示,跟江钻股份相关人士“沟通了一下,判断其注入的资产与卖方研究员的预期有差距。 ”该基金经理回忆说。 一场逃离江钻股份的赛跑随后开始。 江钻股份的股价也随即迎来三个月暴跌七成的结局。 此后,基金对江钻股份再无问津。 它们为何被买入有上市公司从基金的股票池、核心股票池、重仓股中被卖出,就会有新的股票被筛选进来。 从已发布的年报披露信息来看,一些并不为人们注意的的上市公司在2008年获得了基金的关注。 方大炭素和建投能源,这两只股票就是如此。 “我们曾经去调研过深圳一家上市公司的新项目,先是坐火车到青海西宁,然后再坐长途火车到塔里木盆地,随后换上汽车赶赴项目所在地。 ”前述规模居于前15位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回忆其调研情形时说,由于这个项目是昼夜颠倒作业,他和助手便身披大衣在夜里观察其生产。 “调研的结果是,这个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 ”虽然方大炭素并没有披露其接受机构调研的信息,但其证券事务代表马杰表示,2008年有3到5家基金公司赶赴这家位于兰州市远郊区的上市公司调研。 但其并没有透露基金公司名称。 “自从2006年重组以后,公司变化很大,开始有基金公司过来调研。 ”持有该公司股份的上海某银行系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公司的基金经理去年就去过该上市公司调研,今年也去过了一次。 方大炭素2008年年报显示,2008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万元,同比增长61.27%,实现利润总额万元,同比增长107.13%。 净利润为万元,同比增长95.22%。 基本每股收益0.95元,期末股本摊薄后每股收益为0.85元。 炭素行业的上游是石化行业(原料石油焦、针状焦等),下游是钢铁行业。 中信建投对方大炭素的年报点评表示,钢铁行业目前仍处于景气度下行周期,209年经济形势可能更为严峻,对于钢材产品的需求也会下降,从而对方大炭素业绩构成巨大压力。 “但是公司目前较高的行业地位和产品定价权以及2009年产能的释放将有助于适度缓解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不利因素。 预计2009-2010年EPS分别为0.92元,1.01元。 ”并给予了中性评级。 方大炭素的年报显示,泰信基金旗下的泰信先行策略,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和新增长进入其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 按照基金进行选股的一般程序,如果该上市公司引起了基金的兴趣,并且被列入到股票池中,基金公司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以及投资研究总监都有可能对该公司进行详尽的调研。 各家基金公司在进行投资研究时,对上市公司的调研程序有所不同。 以汇添富基金为例,该公司规定,对于要建仓2%以上的股票,基金经理必须要亲自调研,并作出调研报告,对于建仓超过5%的股票,则需要投资总监亲自调研。 如果该股票不换,还要定期出具对该上市公司的的实地调研报告。 “但也会有些特殊情况,比如招行、平安等大白马股票,卖方机构每年都要去调研,而且平时的联系也比较多,所以并不一定每只都需要去调研。 ”上海某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表示,反倒是有一些冷门的股票,即使要建仓0.1%,可能都需要去实地调研。 接受基金调研后,被买入的还有建投能源。 建投能源年报显示,去年三四季度,华宝兴业基金、建信基金、银河基金、长盛基金等扎堆调研该公司。 国信等券商同时也纷至沓来。 与此对应的是,三季度中只有博时新增长一家基金公司位居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但是到了第四季度,基金的数目增加到两只。 持股也从375万股增加到913万股。 两家房地产企业银基发展和中天城投也逆市成为基金频繁调研的对象。 “基金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其实就是基本面分析的一部分。 ”东吴嘉禾优势魏立波表示,对于上市公司的报告,尤其是未来展望的部分予以确认,尤其是在公司实地调研中,通过了解作业现场和与其员工,同行,上下游公司人员的交流中,这些虚的东西就能很直观。 调研讲究方法私募领军人物赵丹阳调研上市公司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之前有业界传言“9·11”事件时,赵丹阳大量买进同仁堂科技之前,就对其供货商和经销商都进行了专门探访,甚至还向同仁堂的竞争者——广州药业了解市场实情。 另外,还自己到药店看同仁堂六味地黄丸瓶底的生产日期,侧面了解其库存情况,并到各大中医院去了解医生对同仁堂药品的评价。 泰信基金基金投资总监王鹏说,各基金调研也都有自己的“歪门邪道”。 他举例说,其持有的某医药上市公司,通过现场调研其生产线的开工情况,来确认公司目前的状态。 “我们的化工研究员去年10月份去了工厂现场,那时候三条生产线还只有一条在生产,现在已经有两条了。 ”王鹏还表示,公司印制了一本名为《上市公司调研40问》的小册子,在每次调研之前,公司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都会据此提前做大量准备。 “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在上市公司坐上半天,走马观花的参观一遍,这样的调研才会有效果。 ”
论并购重组与企业价值评估
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社会资源调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以及企业、中介机构等市场参与者不断规范化发展的背景下,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日趋活跃,各种创新形式层出不穷,不仅成为引起广大股东及众多媒体“眼球”关注的证券市场热点问题,例如TCL、百联股份、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进行的并购重组均被媒体评为当年度证券市场重大事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并购重组已成为证券市场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价值发现等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 并购重组的核心是价值发现与价值再造,它离不开企业价值评估;并购重组的蓬勃发展又大大推动了企业价值评估技术的进步,二者互相依托、互相促进。 下面我结合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的多年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中企业价值的群体,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经过十年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成长为一个资产规模庞大、行业分布广泛、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展优势的群体。 目前,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377家。 截至2005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已达7.11万亿元,2005年前三季度主营收入占同期我国CDP达28.71%。 许多上市公司在各自所属行业处于地位,中国石化、中国联通、宝钢股份等许多上市公司充当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公司在自身迅速成长的同时,直接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整合和优化;同时,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上市公司也为资本市场、国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活力。 上市公司更是国内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 资本市场建立以来,上市公司的总体业绩逐步提高,净利润由初创时的24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742亿元,净资产年收益率基本都保持在7%以上,2004年达到了9%,不断给几千万中小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回报。 从这个角度上说,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围绕上市公司展开企业价值评估服务。 二、近年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大大促进了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经多年努力,中国证监会已基本形成以上市公司收购和资产重组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发挥市场自治功能的较完善的规则体系。 在证监会的积极支持和规范下,近年国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不断发展,从规模上看,每年发生100多起,且呈逐年上升之势,据有关统计,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涉及的资金额已超过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资金额,凸显出市场利用并购重组进行存量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趋势;从规范程度上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日趋规范,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 并购重组行为最常见的是两种形式,一是上市公司进行出售、购买、置换资产或其他交易,导致其资产结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或盈利能力发生变化,这称之为资产重组;二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动,这称之为公司收购。 相应地,并购重组对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上市公司迅速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的有效手段自1998年证监会颁布文件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加以规范至今,共有约30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 从总体上看,这些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迅速调整了资产结构,改善了资产质量,提升了经营业绩。 尤其在2001年末证监会修订有关文件后,资产重组的积极作用随之进一步体现:以倒卖壳资源、掏空上市公司、配合二级市场炒作为目的的投机性重组受到有效遏制,以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产业整合为目的的实质性重组、战略性重组渐成主流。 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积极作用可划分为“雪中送炭型”和“锦上添花型”两类。 前者指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彻底摆脱劣质资产、换入优质资产,实现“乌鸡变凤凰”。 典型如 * ST 吉纸、宁城老窖等公司资产重组与债务重组并举,使上市公司脱胎换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得以彻底改观,有效地化解了市场风险,其中 * ST 吉纸还成为2005年股价涨幅的股票。 后者上市公司藉此进行战略业务整合,打造更完整的产业链。 典型如 TCL 、百联股份通过吸收合并,实现了集团整体上市;中石油、中石化以要约收购方式,一举实现对下属多家上市公司石油、石化资产的战略性业务整合;鞍钢、本钢、太钢定向发行新股购买优质资产,既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质量大幅度提升,又减少了关联交易,提高上市公司独立性。 下面再以2002-2003年进行了资产重组的85家公司为目标从总体上考察重组公司的盈利能力变化情况。 就整体而言,这85家公司重组后平均每股收益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重组前的2001年平均每股收益为-0.1252元,重组后2004年中期平均每股收益为0.0775元。 此外,重组后盈利公司所占的比例已经从2001年的65.88%增加到2004年的85.88%。 重组前(2001年度),85家公司中有56家公司(占65.88%)盈利,平均每股收益0.1024元,29家公司(占34.12%)亏损,平均每股收益-0.5646元,而重组后(2004年中期),85家公司中有73家公司(占85.88%)盈利,平均每股收益0.1064元,12家公司(占14.12%)亏损,平均每股收益-0.1069元。 同时,2002-2003年重组的85家公司中,有17家公司实现了摘帽。 可以看出,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有利于上市公司改善业绩、提升价值。 2002-2003年重组公司的平均业绩项目 样本 2004年中期 2003年度 2002年度 2001年度 每股收益(元) 85家平均 0.0775 0.0917 -0.0937 -0.1252 净资产收益率(%) 85家平均 3.8048 5.1706 3.0462 -2.4369 2002-2003年重组公司的盈利亏损情况项目盈利家数 占重组公司比例 平均每股收益(元) 亏损家数 占重组公司比例 平均每股收益(元) 2004年中期 73 85.88% 0.1046 12 14.12% -0.1069 2003年度 71 83.53% 0.1611 14 16.47% -0.2601 2002年度 59 69.41% 0.1222 26 30.59% -0.5837 2001年度 56 65.88% 0.1024 29 34.12% -0.5646 统计分析还发现,在2002年重组的44家公司中,有27家公司(占61.36%)2003年度较2002年度业绩提升,但只有13家公司(占29.55%)在2004年实现连续两年业绩提升(2004年较2003年、2003较2002年均业绩提升)。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重组第一年业绩都实现了明显的提升,其后能继续保持业绩提升的公司数量有所减少。 (二)有利于发展控制权市场,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新古典控制权理论等主流经济理论发现,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的实质是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即上市公司收购。 上市公司收购有助于强制性地纠正公司经营者的不良表现。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即使公司股票价格正确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但公司仍然存在着经营不善的倾向和情况,当公司股价下跌时,公司的经营者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提出辞职,但公司经营并未得到改善,这时并购可以使得外部力量强制进入公司,介入公司经营和控制,重新任免公司的经营层,或者使得经营者由于面临“下岗”的威胁,不断改进经营管理,以避免出局。 因此,作为外部治理的重要手段,控制权市场已经成为避免管理者将收益从所有者手中转移,并保证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性,减少代理成本给公司价值带来的耗损的一种有效激励机制。 此外,上市公司还可能因并购而产生规模经济、协同效应或税收利益等,从而提升公司价值。 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也表明:兼并收购机制的确能在激励管理者更加努力方面发挥作用,虽然不是十分完美;并购完成后,大多数公司的经营业绩及股价有所提升。 2002年末证监会颁布了有关上市公司收购的一系列文件,2003-2005年共发生394家上市公司收购案例。 以2003年130家、2004年118家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样本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均表明收购后上市公司业绩均有所提升。 其中2003年130家被收购公司业绩前后变化情况如下: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净利润 324.34 -2296.90 1702.70 2672.65 4574.82 净资产收益率 1.27% -5.69% 3.21% -0.44% 0.86% 2004年118家被收购公司业绩前后变化情况如下: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净利润 1965.22 1912.20 2071.57 2125.19 2959.56 净资产收益率 -5.57% -0.80% -2.86% -9.80% 0.16% 三、并购重组的核心是发现价值、判断价值,企业价值评估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购重组的核心是发现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或可以通过协同效应等为自身带来更大价值的公司,因此离不开企业价值评估,以下具体分析之。 并购重组通常包括重大资产重组、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定向发行新股购入资产以及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四类,企业价值评估在这四类业务中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重大资产重组。 按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进行这类交易时若以评估价值为作价依据,需提供资产评估报告,而按国资委的规定,国有上市公司应按评估值为定价依据。 由于目前简单地出售、购买单项资产或以资抵债式重组,获取现金或突击产生利润达到扭亏为盈目的的重组事例逐渐减少,以购入或置入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股权为手段进行业务整合、战略转型重组已成为主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标的主要是企业股权,因而重组中越来越多地涉及企业价值评估。 05年共发生25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全部涉及企业产权交易。 例如中国凤凰近期拟以与石化业务相关的经营性资产与相关负债,与长航集团与干散货运输业务相关的运输资产与相关负债进行资产置换,置入资产、置出资产均构成完整经营主体,交易金额达13亿元,以资产评估价值为作价依据。 评估机构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置入资产、置出资产进行评估,并运用收益现值法加以验证,评估值取重置成本法得出的结果。 再例如香江控股近期拟以持有的临时工机械98.68%的股权与南方香江持有的郑州郑东置业有限公司90%股权、洛阳百年置业有限公司90%股权、进贤香江商业中心有限公司90%股权、随州市香江商业中心有限公司90%股权进行置换,从工程机械行业转型为房地产、物流行业。 置入、置出资产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出租房产等少部分资产采用市场法或收益现值法。 其次,上市公司收购。 现行法规不强制性要求对这类业务进行评估。 如果交易标的系上市公司流通股,其定价当然依据二级市场价;如果交易标的系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实务中逐渐形成了按账面净资产值加上一定幅度溢价的定价惯例;若属于间接收购行为,其定价依靠产权交易中心的价格(指国有企业股权转让)或其他方式。 因而大多数情形并不直接涉及企业价值评估。 但是,在交易标的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等情况下,因缺乏客观的定价标准,有时会由中介机构对有关股权估值,并参考估值结果确定交易价格。 由于上市公司收购行为中收购人往往需要按证监会的要求聘请证券公司作为财务顾问,且证券公司对行业前景分析、业务整合操作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等,在这个估值领域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延揽了大部分业务。 例如05年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德隆系公司持有的湘火炬28.12%非流通股股权时,国内外有十多家公司参与竞争,潍柴动力聘请了某证券公司对湘火炬这部分股权进行分析,测算其价值约在11亿元,并据此报价,参加投标,最终赢得了这场股权收购战的胜利,该证券公司也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财务顾问费。 再次,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证监会目前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期间要求上市公司定向发行新股所购买的资产构成完整的经营实体,且通常应具有两年以上的持续经营记录,同时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指标均高于以前。 按国资委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若属于国有公司,这部分资产应进行评估;从出售方的角度,这部分资产盈利能力较强,公允价值可能远远高于帐面值,出售方不愿意按账面值计价而选用以评估值为作价依据。 因此,这类业务往往需要对购入资产进行企业价值评估。 例如中国重汽近期拟向重汽集团发行6866万股流通A股以收购重汽集团汽车相关资产,其中的主要资产是桥箱公司51%的股权,该部分股权依据评估值作价3.1亿元,较账面值溢价17.55%,评估方法采用重置成本法。 在中国重汽、弛宏锌锗等定向发行案例中,购入的资产均有利于上市公司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上市公司带来的价值可能大于遵循独立、客观原则得出的评估值。 最后,上市公司回购非流通股。 近年来有些上市公司大股东无力偿还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只好以所持的该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抵债,或上市公司因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等需要,回购非流通股股东所持的股份。 非流通股股份不在二级市场流通,缺乏客观的定价标准,同时,这类交易需动用上市公司大量现金,对其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尽管证监会对此不作硬性规定,但部分公司仍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拟回购的股份进行评估,并据此确定回购价格。 例如承德露露近期拟回购控股股东露露集团所持的.4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8.9%),每股作价2.64元/股,较账面值溢价16%,交易价按评估值确定,评估方法采用收益值法。 此外,在部分上市公司回购流通股的案例中,由于其二级市场股价被人为操纵,已背离公允价值,在这种情形下,评估机构有其用武之地,可以进行价值发现,使公司避免支付过高的代价、利益受损。 例如近期某上市公司拟以5.3元/股回购流通股,尽管该公司流通股的股价最近一段时间内基本在5元以上,但该公司曾于03年7月按10元/股增发新股,从这点上看,回购价似乎偏低,再从市盈率的角度看,该公司05年每股收益0.09元,回购价的市盈率倍数高达59倍,又似乎偏高。 对此,应由评估机构或其他中介机构结合该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等寻找相对合理的股价区间,供公司决策使用。 简言之,国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有效需求和广阔舞台,企业价值评估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有作为。 这一点与国外情况是相一致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资产评估业务大部分属于企业价值评估和不动产评估,而企业价值评估主要的服务对象即并购重组。 四、理论研究、规范制定与经验交流并举,加速改进企业价值评估,以适应并购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内资产评估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将被评估企业视作一个整体,从其整体获利能力角度评估其价值的历史并不长,这期间还出现了多起滥用收益现值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案例,典型如已退市的科利华公司1999年收购其关联企业控股权的案例。 近几年来对企业价值评估日益增大的需求和其重要性的提升有力推动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实务的进步,有关部门在反思实践案例、反映实际需求以及考察国外评估行业发展的基础上,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及规范企业价值评估的制度。 例如证监会2001年的《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2004年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等。 这些文件的特点之一是对收益现值法的运用予以严格约束,之二是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聘请的财务顾问也介入资产评估事宜,并为此承担更大的责任,典型如要求资产重组的财务顾问对评估方法的适当性、评估假设前提的合理性独立发表意见等。 2004年中评协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出台了多项评估准则,可谓成果卓著。 这些准则、尤其是05年初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全面、针对性强,借鉴国外较成熟的经验,就评估方法选用、评估资料收集等方面作了较系统而具体的规定,其发布与实施对引导、规范企业价值评估实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受制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评估机构缺乏足够专业人员、有关规范的贯彻实施需要一个过程(例如《指导意见》05年4月开始实施,距今刚刚一年)等,企业价值评估目前尚存一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专家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结合证券市场的监管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企业价值评估: (一)消除对收益法“谈虎色变”的理论误区,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从纯理论的角度,企业价值评估可以采用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 实际上,成本法将企业看成单项实物资产的简单加总,忽视了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管理水平、营销网络、核心技术等“软资产”,不能反映其整体盈利能力,而购买者所看中的往往不是单项资产,而是企业未来能带来多少利润、现金流即整体盈利能力;企业通常拥有独特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地理位置等,除非上市公司,其他公司难以比照样本公司进行调整,得出其市场价值。 因此,有必要为收益法“平反”,明确对企业价值评估而言,收益法往往是最适当的评估方法,重置成本法、市场法仅仅是备选性、参考性的方法,在被评估企业因面临特殊风险、难以量化其未来收益及风险时才改用其他方法取代收益法。 换言之,当前企业价值评估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的现状应予以适当扭转。 (二)积极出台操作性更强、更能满足实际需要的相关规范。 证券市场多年来,收益预测及折现率选取被人为操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收益法,正是这两个突出问题导致收益法可能沦为“魔术”,让一文钱不值的垃圾变为评估值高昂的优质资产或反之,上市公司因此遭受重大损失,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对收益法的担忧主要亦在于此。 因此,要使收益法切实发挥正面作用,让监管部门及投资者接受、认可收益法,必须依靠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教训,针对这两个问题制定操作性更强、更切合实际情况的制度。 对折现率,有关评估报告的取值公式大同小异,但实际取值却从7%—18%不等,例如某上市公司购入房地产企业的股权,在对该房地产企业股权使用收益法评估时折现率设定为7%,显然这样的折现率与大多数同类企业股权评估时的取值差异不小。 对盈利预测,由于盈利预测、尤其是较长时期后的盈利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似乎可以考虑允许公司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区间值表示价值分析结论,这种模糊比强求的准确更合理。 (三)加强与财务顾问的经验交流,高度重视行业研究能力。 收益法的实质就是分析、测算企业的未来收益及风险,这项工作的基石不是计算能力、猜测能力,而是扎扎实实的行业研究。 只有把行业研究透了,才能把握大局,相对准确地描述企业大的发展前景、面临的重大风险,并进而结合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竞争优劣势,对其未来收益、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测算。 对比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购买或出售企业股权时提供的财务顾问报告以及资产评估报告,财务顾问首先用较长的篇幅阐述有关的政策、政府规划,描述该企业所处行业历史及未来长短期、国内外的发展轨迹,其次详细分析该企业产品所面对细分市场的情况,再剖析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最后预测收益时“水到渠成”、令人信服;反观资产评估报告则多半惜墨如金,对行业、细分市场甚至企业自身的特点不作详细分析,其得出的盈利预测数相应缺乏足够的支撑。 例如岷江水电04年拟购买一水电公司股权,财务顾问对该股权价值的分析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为电力供需增长平稳、冬季形势依然紧张,电价调整可期,煤电价格联动政策影响以及加息政策对行业总体影响状况四方面;第二,四川省电力工业现状及规划概述,分为四川电力工业现状以及四川省电力工业规划概述两方面,前者又分为四川电网装机情况以及电力市场情况;第三,福堂公司具有持续良好发展的前景,分为该企业上网电价稳定以及上网电量较高两方面;第四,风险因素分析,分为对外投资比例高,政府电价政策风险,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风险,未来利率变动导致盈利变动的风险以及现金分红风险五方面。 按照这样的线路分析下来,被购买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测与折现率选取势必建立在相对可靠的基础之上。 在企业价值评估领域,资产评估机构面临着证券公司等财务顾问强大的竞争压力,国内外这部分市场目前主要由证券公司占据。 资产评估机构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充分学习财务顾问的先进做法,高度重视行业研究能力,为客户出具更富技术含量、更可靠的评估结论,而不能靠要政策、偷工减料式的低成本策略,如此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 (四)其他方面。 包括监管部门从加强后续监管,严加约束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履行诚信义务,减少对评估机构施加不正常压力可能性等角度出发,加强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监管。 证监会近期正在制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在《办法》草案中拟规定:评估机构采取收益现值法、假设开发法等基于未来收益预期的估值方法对拟购买资产进行评估的,上市公司应当在资产重组实施完毕的当年及其后两年的年度报告中单独披露相关资产的实际盈利状况及与评估报告中预测数的差异情况,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对此出具专项审计意见。 重大资产重组实施完毕后,凡不属于上市公司管理层事前无法获知且事后无法控制的原因,上市公司或者相关购买资产的利润实现数未达到资产评估报告中预测数80%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对此承担相应责任的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应当在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在指定报刊作出解释,并向投资者公开道歉等。 此外,对收益法而言,收益、风险等方面的数据库建设不可或缺,有关部门及执业机构应群策群力,抓紧做好这项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评估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展望未来,随着并购重组市场的进一步活跃,企业价值评估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规范程度上可望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反过来对并购市场形成积极推动作用,二者间的良性互动将可以更好地实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保护社会公众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共同目标。
宝钢包装股票(宝钢包装股票趋势分析)
本文将对宝钢包装股票的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宝钢包装股票作为宝钢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包装材料供应商,股票走势对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通过对宝钢包装股票的历史数据和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宝钢包装股票的过去走势我们来看一下宝钢包装股票的过去走势。 根据历史数据显示,宝钢包装股票在过去一年内表现相对稳定。 股价波动范围较小,整体呈现出稳步上涨的趋势。 这与宝钢包装公司的业绩和市场地位密切相关。
宝钢包装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包装材料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工等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产品品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对包装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宝钢包装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市场份额,稳定的业绩和前景使得投资者对其股票持续看好。
宝钢包装股票的关键指标分析我们将对宝钢包装股票的关键指标进行分析。 首先是市盈率(PEratio),它是衡量股票价格相对于每股收益的指标。 较低的市盈率意味着股票价格相对较低,投资价值较高。 根据过去几年的数据,宝钢包装股票的市盈率一直保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高估或低估情况。
其次是市净率(PBratio),它是衡量股票价格相对于每股净资产的指标。 宝钢包装股票的市净率也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没有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这表明宝钢包装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其净资产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
最后是股息率(Dividendyield),它是衡量股票每年派发股息占股票价格的比例。 宝钢包装股票的股息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宝钢包装股票的未来趋势展望我们来探讨一下宝钢包装股票的未来趋势展望。 根据相关行业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包装材料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随着消费升级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对高品质包装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作为市场领导者之一,宝钢包装公司有望继续受益于行业的发展。
同时,宝钢包装公司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这将进一步巩固宝钢包装股票的投资价值,并有望推动股价继续上涨。
投资股票存在风险,投资者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做出明智的决策。
通过对宝钢包装股票的趋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过去一年内表现相对稳定,关键指标也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未来,宝钢包装股票有望继续受益于中国包装材料市场的增长,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竞争力。 投资股票存在风险,投资者应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