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中材科技是一家大型综合性建筑材料制造商和供应商,其业务对原材料的稳定供应高度依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或供应中断可能对公司的运营和财务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原材料
中材科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包括:
- 钢铁
- 水泥
- 玻璃
- 石膏
- 铝材
供应风险
中材科技原材料供应面临的风险包括:
- 原材料价格波动:原材料的全球需求和供应动态可能会导致价格大幅波动,从而影响中材科技的成本和利润。
- 供应中断:自然灾害、劳工罢工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可能会中断原材料供应,影响中材科技的生产和销售。
- 贸易壁垒:政府政策或贸易争端可能会导致原材料进口关税或配额,增加中材科技的采购成本。
缓解措施
为了应对原材料供应风险,中材科技采取了以下缓解措施:
- 多元化供应商基础:公司与多个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减少对单个供应商的依赖。
- 长期供应合同:中材科技与一些主要供应商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以确保稳定的原料供应。
- 战略储备:公司维持着必要的原材料战略储备,以缓冲供应中断的影响。
- 替代材料探索:中材科技正在探索使用替代材料,以降低对某些原材料的依赖。
结论
原材料供应对中材科技的业务至关重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或供应中断可能会对其运营和财务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公司采取了多种缓解措施,包括多元化供应商基础、长期供应合同、战略储备和探索替代材料。通过有效管理原材料供应风险,中材科技可以增强业务弹性和提高长期盈利能力。
强大的工业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以下摘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作者:陈经
一、完整的工业体系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竞争力和国防军事力量。
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从国外进口比国内生产更有优势,所以保持一个完全100%的工业显的没有必要,反而会加重产品的成本。 这就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工业体系并不绝对完整的原因。
一个100%的工业体系,其最大价值体现在战争中,能够自主生产一切战争产品而不会被外国卡脖子。 在小国和大国的战争中,大国完全可以以少数尖端的产品就消灭小国,但是在大国之间的战争,尖端技术的差距还没大到一方完全无力反抗,所以在这种时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产中端武器,比慢慢生产少数昂贵的高端武器更有现实意义,例子可参见德国和苏联的坦克大战。
从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就是白人占统治地位,垄断全球最大数量的资源和利润,中国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就是一个异类。 共产党有一句话“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亡”。 中国不但先后和美苏两个发生过军事冲突乃至战争,甚至遇到苏美两国制定共同瓜分中国的情况,所以亡国的危险时刻勒在中国的脖子上,一个绝对完整,不求外人的工业体系,就成了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当然,到现在,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的价值还是很大的,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就算是各种被人诟病的高精尖产品,中国的技术能力很多也是排在全世界前几名。 落后与先进,要看跟谁比,更别说中国技术追赶,并购的速度那么快。
为什么完整工业体系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如果工业体系对外依赖,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在冲突中,就有可能受到严重的损害。
不要看中国很多东西仍然需要进口(比如芯片),如果真的被切断了供给,中国仍然可以生产低端芯片可供使用,尽管良率比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撑工业体系还是够的。
所以,完整工业体系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非常显著。 无论哪个国家想要威胁该国,他们都没有能力通过贸易禁运就打垮该国的经济体系。 这使得一个国家在国际冲突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由于一国产业比较齐全,外国投资时,很容易就能从本地找到生产厂家,大大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从外国进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运费,往往还要支付关税)。 这使得中国即便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产业还是不得不留在中国(当然,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但对国家安全有好处,还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助益。
二、世界上现在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恐怕只有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比较勉强。 日本算半个,受自然资源限制比较严重。 其中美国和欧盟最强,基本上各个领域都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在基础材料、精密仪器、电子等方面水平虽然堪用,但确实较差。 俄罗斯退化较严重。
美国很多东西不生产,并不是它不能生产。 只是生产无利可图。 具体的技术,它仍然是有的。 必要时刻,美国依然能够恢复相关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巴统”的存在,八十年代末开始武器禁运。 北航买不到正版的adobe,美国前些日子禁止了英特尔向中国出口XEON处理器。 呵呵,自由市场下居然有禁运。 (坐观君[ID:china_2049]插播:同学们知道“巴统”是啥吗?我来给你解释一下。 巴统是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简称,正式名字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 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 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 1994年4月1日,巴统正式宣告解散。 然而,它所制定的禁运物品列表后来被瓦森纳协定所继承,延续至今。 )
制造业。 据说某五轴出来后,外国的产品价格直接腰斩。 而且,国产五轴据说还各种糙。
但这东西差100年,那是别人吃肉你喝西北风。 差60年是别人吃肉你喝剩汤。 差10年,你还是喝汤,但人家也只能跟着喝汤了。
这东西急不来,就耗着吧。 要做好继续亏本几十年的决心。 看的不是自己的产品赚多少,而是进口产品价格能不能腰斩再腰斩。
再举通信行业的,来说说交换机吧。 15年前,一块板20万。 10年前,10万。 这是正常的技术进步。 但请注意,并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 都是成熟了十几年的技术。 但人家技术垄断,就可以5年才减少一半的价格。
不过最坑的是导流板,就一个铁板,用来填补空槽位,引导气流,控制设备温度的。 35美金一块。 1斤重。 还不是不锈钢。 。 。 。 多年不降价。 你能说这是技术好么?但人家垄断交换机技术,别的牌子人家不认,你敢自己装,人家整台机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了。 BUG超多。 但是价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开始用。 用了3年,稳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欧美产品的1半了。 这个结果一出来,进**换机价格就开始了跳水过程了。
10万的板子,5年后1万,再5年。 。 。 很多欧美厂已经倒闭不见了。 。 。 。
至于那块35美金的铁板?免费送。后来明确说,其实没有铁板也没事,就别配了……
这就是现实。 重要的不是自己的产品是否精致。 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让老外老老实实降价。
后进者是很悲哀的,只能隐忍着。 所谓的双赢。 其实是美丽的谎言。
一开始是落后的没能力,人家说一万就一万。 后来落后者有一些能力了。 人家说我让利5000吧,你的产品别出来抢市场了。 。 。 。 嗯,双赢。 。 。 。
以前我们的国家产业水平较低。 水泥厂的磨机用减速机,当年国外的减速机卖1000万一台,国内减速机还开发不出来稳定的产品。 等到国产化之后,国外的大型减速机已经基本退出国内市场。 因为国产可能只要三百万。 同样的整个体系的各种设备价格都降下来了。 然后才有了国内水泥产业的大发展,然后到了今天水泥价格已经快降成了白菜价。 再然后水泥行业大发展才有了中材国际这个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总包商的技术积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国际的海外总包业务占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业务。 再反过来造就了非洲,东南亚水泥行业大发展。 你能想象五年前非洲没有几个水泥厂,只有水泥进口商的时代么?所以,听别人说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我听了很爽。 欧洲人的生活不是凭空出来了,当中国人不能造东西的时候,他们能把五块钱的东西卖成五十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一辈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给了欧美国家养着他们可以休闲度假。 可以让他们长着一张没被欺负的脸。
还是减速机行业的。 看看欧美国家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 2005年西门子并购了一家公司,对于巨头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12亿欧元的收购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但是却深刻影响了世界减速机行业的格局。 被收购的公司叫弗兰德,是减速机行业的第一把交椅。 被西门子收购后西门子填补了自己在这块的空白。 但是对于与西门子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竞争的GE来说却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尤其是在风电领域,风电主机的关键部位就是减速机,而之前GE主要是跟弗兰德买,而GE和西门子在这个领域是最直接的对手。 这两家一个是美国巨头,一个是德国巨头,弗兰德也是德国公司。 就算不合作无间也不至于影响GE和弗兰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结尾应该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对。 只是那是故事。 GE最直接的反应是在中国找了一家企业合作,断掉了与弗兰德的合作因为他们怕西门子在关键时候卡自己的脖子,于是培养了一家中国企业,短短几年让这家企业从产值从十几亿变成百亿级别,风电主机出货量全球第一。 国际巨头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国这么多产业被中国人攻陷后发现原来老外赚了这么多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以一种纯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该说傻呢还是天真呢?
三、你以为制造业,是你有钱就能买来的?是你想买就能买来的?
我想说的是,一种仪器,如果国产没有,那么国外产品会以翻一番的价格卖给你。 唯有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产品生产出来,他们的价格才会不约而同地大幅下降。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随时面临技术封锁和禁止出口。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国内庞大的采购需求最后仅仅养肥了一批买办,而我国工科学生只有顶尖的一批人能够加入国际高精尖企业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厂。
举大家熟知的行业举例,并进行粗浅的讨论。
1、集成电路行业国产化。
无论精密机床、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还是导弹、雷达、舰艇、航空航天等尖端产业,都需要集成电路作为核心。 在上世纪80年代初,8086的芯片都需要进口,那个时候全国才有多少外汇?靠出口纺织品工艺品出口家具之类换回来的外汇,再花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8086/8088这种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动辄遭到“巴统”的封锁,这种酸爽,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微电子所、复旦微电子所等一批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应对很多国家对中国微电子行业主流制造技术实施的技术封锁,那一阶段,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是开发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 简而言之,当某微电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后,我们就会展示给美帝和巴统一个信息:我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贵国如果继续封锁0.6um工艺的芯片出口我国,或者卖高价给我国,那么鄙国将用五年时间自行开发并生产,不再进口贵国芯片。 于是美帝的行业协会就会游说国会批准开放此项产品的对华出口。
现在中国仍然在进口大量的芯片,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芯片绝对能够国产,只进口高端芯片。
给大家讲个故事,我们做模拟集成电路和射频电路的时候,如果想借鉴国外某些重要芯片的话怎么办呢?我们会先打磨掉封装,然后拆出芯片;用蚀刻的方式一层层的脱掉芯片上层的覆层,然后照相,人工扒版图,分析出电路,用Spectrum仿真工具进行仿真,Ohyeah!鄙国的学习、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这样的野蛮生长的手段,从90年前后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行业先以掌握先进制造工艺为目标进行尖端研发,获得新型芯片的进口权;然后通过多个渠道寻求世界先进的芯片代工厂落户中国,遂有了台湾人张汝京2000年开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国际(SMIC),04年开始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养2000名以上的工程师输送到IC行业。 07年时候西安那边的英飞凌、奇梦达等IC企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机时候,有没有哪家公司收购了国际上的IC行业核心技术,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了25年后,北方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28纳米等离子硅刻蚀机全面通过中芯国际(SMIC)生产线全流程工艺验证,并获得订单。这TMD就是零的突破!
2、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
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困难,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更不能长期受制于人。 中国无法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 (除非13亿人民加班加点种地纺织搞代加工来支撑5千万上等人的现代化生活)
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一个标准例子。 记得到2010年,发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个城市50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每条地铁的成本大约为200亿,其中机电设备(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等等)至少80亿,50条线就是4000亿。 只有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铁造价。
如果购买全进口设备,机电设备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这么多钱,有哪些人得到好处呢?国际产品生产商啊!他们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产品生产商的工程师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个小时,一年有一个多月假期,到中国都是商务舱+五星酒店。 产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业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润,增值税17%(地铁建设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就是左手倒右手),进口退税,清关报关什么的,代理商做了4000亿的生意,只留下300亿的利润,仅仅直接创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如果实现国产化,4000亿的工业销售额额会养活多少人?反正华为2013年有2390亿元销售额,有15万员工(华为的员工工资还很高),为华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业也不计其数;4000亿的机电设备采购直接创造40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我认为是比较保守的。
40万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能带动多大的餐饮娱乐家电汽车住房市场?
所以,工业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 否则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来。
随便讲个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国产化的故事。 主角是上海华虹。 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AFC全部从美国CUBIC公司的产品,于1998年9月完成1号线调试。 1999年3月运营。 但是全部进口的缺点有造价昂贵、运营费用高、关键技术保密导致系统维护和升级困难、备品备件不足、资深维保人员要从美国飞过来,而且工时费从美国出发时开始计算。 于是在3号线招标时候,政府就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国产化措施,遂由上海华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联合体中标,在实施中逐步实现应用软件本地化,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
其实这个时候上海华虹的水平还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认为上海华虹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于是在2001年末1号线北延线的AFC招标中,上海华虹用6000万的价格干掉了CUBIC公司,并且实打实的在2004年把活干完了,而且培养了一票人,被高新现代、上海邮通、上海华腾之类的单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时,国内AFC行业就基本没外国公司什么事了。
一条线一个亿的合同额,50条线就被上海华腾、上海华虹、南京熊猫、高新现代、北大方正、浙大网新这些单位给瓜分了大头。
而且这个时候,上海华虹还跟复旦微电子(你看我第一个说的就是微电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统的提供国产化产品,还带动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
这个故事厉害的地方在于,从引进技术到踢开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时间,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从业人员。
3、石油化工领域设备国产化
前面两个例子的规模都不算大,真正大头的在这里呢!
请问:一个百万人口地区的基本生产需要哪些工业?
回答: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食品厂。
其实是1970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方案,具体内容是由中央财政拨出8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当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其中投资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辽阳石油化纤总厂(29亿人民币)、武钢的一米七轧机(27.6亿人民币)、大庆化肥厂(日元贷款,汇率调整,投资增加到26.7亿人民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亿人民币)、天津石油化纤厂(13.5亿人民币)
注意啊,这是1970年的116.5亿,那时的官方汇率是人民币兑美元是2.46哦!47亿美元哦!!!1970年外汇储备花得只剩2000万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另外,197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为26亿元,GDP为272亿美元(数字均来自网络,请有识之士打脸)
中国那点外汇,拿来引进乙烯化肥装置都不够,还想要买什么电视机?
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一览表:
1、齐鲁第二化肥厂1974年4月开工,1976年7月建成,投资万元;
2、四川化工厂1974年5月开工,1976年12月建成,投资万元;
3、泸州天然气化工厂1974年4月开工,1977年3月建成,投资万元;
4、大庆化肥厂1974年5月开工,1977年6月建成,投资万元;
5、沧州化肥厂1973年7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资万元;
6、辽河化肥厂1974年6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资万元;
7、云南天然气化工厂1975年1月开工,1977年12月建成,投资万元。
8、栖霞山化肥厂1974年9月开工,1978年10月建成,投资万元;
9、安庆化肥厂1974年3月开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资万元;
10、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1976年1月开工,1978年12月建成,投资万元;
11、洞庭氮肥厂1974年4月开工,1979年7月建成,投资万元;
12、湖北化肥厂1974年10月开工,1979年8月建成,投资万元;
13、广州化肥厂1974年12月开工,1982年10月建成,投资万元;
以上13套装置中,除洞氮、安庆、枝江三套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外,其余均以天然气为原料。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套装置主要的技术进口国为美国和荷兰,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凯洛格生产工艺,尿素装置采用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产工艺。 部分企业采用了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艺。
一亩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进了390万吨化肥生产设备,约能满足2.6亿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着当年的引进装备加技术,抽调人力进行攻关,如11万吨乙烯设备攻关,30万吨乙烯设备攻关,大化肥攻关等等,靠着当年那帮善于借鉴、学习、研究的前辈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来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别不当回事,没有这些基础工业体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车床就能要你300万,高端的还禁运,更别提搞什么螺旋桨、潜艇、大飞机了。 到老百姓这里,就一辈子跟绿皮车打交道吧。
第一个,液晶面板行业。
2004年,我在某国企当15inch面板的产品经理。 当时我才是研究生毕业刚工作不到两年的愣头青。 整个团队花了3个月做设计,一个月做mask定材料,2个月试做,正式投产前我们的预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 这时候市场价格260美金。 6个月后我们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inch市场份额,这时候市场价是可怕的160美元,我们的成本是180美元,亏的姥姥家都不认识。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财报,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 按市场经济的说法,这种企业应该关门?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关系在2005年,中国面板行业每亏损1块钱,中国的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企业就会成本下降20块钱。 这就是国产化的力量。
感谢BOE、tianma、SVA、TCL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面板业国家的巨大投入,就没有国产电视机行业的成功。 中国政府在液晶面板行业的投入大约是1000亿,而2014年中国液晶电视产量1.4亿台,多少年的投入几个月电视机行业就赚回来了。
第二个例子是新能源。
2010年,我们和所有的气体国际巨头,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公司谈一种烷烃类气体的供应。 他们的报价很接近,一公斤,即使我们知道他们背后的供应商成本在以下。 然后我们努力培养了福建的一个国内供应商,成本高一些,的水平吧,我们用的价格买。 然后不到一年,这些五百强又来找我们了,说卖给你们。 那按某些自由市场经济信徒的观点,我们应该抛弃国内厂家,和国外大企业合作?鬼才这么干。 我们很清楚等国内这家死了,这些国外大鳄会毫不犹豫的涨价到以上的。 顺便提一句,和我们谈判的,都是这些国际大公司中国子公司的中国籍买办。
再举一个例子,2013年,我们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这家公司债务缠身,假如中国土豪不出手,绝对死的透透的。 即使这样,这笔收购受到了美帝议会的反垄断调查,收购拖延了三个月。 而所谓的反垄断,过程中美帝议员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垄断,而是我们企业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军事应用。
这家公司的生产技术需要使用0.5毫米厚的卷绕式钢板,当我们国产化之后希望在中国生产时,美国和日本的供应商都表示不能对中国出口,因为根据巴统规定,这是战略物资对中国禁运。 而在我们和宝钢达成一致由宝钢开始生产这种钢板样品6个月后,美帝果断取消了这种钢板对中国的禁运。
所以为什么要工业化国产化?因为这个世界从过来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仍然是典型的丛林法则。 任何时候,只有你能造的出来,别人才和你谈自由市场。 当你造不出来,面对的或者是高价倾销,或者是彻底禁运。
当然,假如我们的目标不是工业化,仅仅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目标是人力和原材料输出国外加高级产品倾销地,那国产化什么的确实没什么必要。
------------------------第四、五章请见附件。
很抱歉,回答者上传的附件已失效玻璃纤维龙头股有哪些
玻璃纤维,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天然矿石为原料,经过粉磨、高温熔化、拉丝、后加工等工序制成,主要用作复合材料如增强材料、绝缘材料、过滤材料。 那么,玻璃纤维龙头股有哪些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2017年美国复合材料行业表现强劲,尽管受飓风哈维和厄玛的影响,一些原材料供应中断,海运集装箱短缺,航运时间延长以及墨西哥湾沿岸和东南部的工厂关闭。 2017年第四季度,飓风带来的影响趋于稳定,各个环节都显示出积极的结果。
在复合材料工业中,玻璃纤维是主要的增强材料。 美国玻璃纤维市场在2017年增长了4%,达到约113.4万吨的销量和21亿美元的价值。 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0.6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3.4%。
玻璃纤维概念股有哪些?
中国巨石:巨石集团拟实施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生产线扩建项目,总投资为93.23亿元,项目将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其中包括年产15万吨玻璃纤维智能制造生产线扩建项目,三条年产6万吨电子纱暨年产2亿米电子布生产线项目,并配套建设公司新总部大楼。
长海股份:各项募投项目顺利推进,预计18年产能继续扩大。 随着公司主业进入稳健期,热塑等新产品投放将带来新的增长点,切入军工领域后,产业链延伸至复合材料领域将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建议关注。
华建集团:立足重庆、辐射西南,全国化布局基本完成。 华建集团2016年上海市外营收占比仅为38.9%,全国市场开拓潜力巨大。 西南中心是集团全国化布局战略实施过程中继西北中心、华中中心后迈出的第三步。
中材科技:公司2017年12月29日发布公告,泰山玻纤拟投资4.96亿元建设“年产5000吨超细电子纱玻璃纤维生产线建设项目”,拟投资4.91亿元建设“年产6700万米电子布生产线建设项目”,拟投资2.84亿元建设“2号经编车间建设项目”。 项目投资总计约12.71亿元。
「干货」风电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风电产业链分为上游材料及零部件、中游风机整机及运维、下游风电开发运营。 上游风机部件中的叶片是产业链中供应最紧张的环节,风电叶片的关键材料巴沙木和PVC泡沫依赖进口。 目前,风电产业链代表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区,其中,江苏风电产业发展领先。
风电产业链全景梳理:核心原材料供应紧张
风力发电是指利用风力发电机组直接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 我国已将风电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全国风电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可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优势的产业。 风电产业链中上游为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及运维,下游为风电场的开发建设、风电运营及销售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游的风力发电叶片是捕捉风能的基础部件,也是产业链中供应最紧张的环节,叶片核心原材料中的巴沙木依赖进口厄瓜多尔,PVC泡沫依赖进口意大利。
巴沙木体积形态稳定、不易变形,强度以及柔性适中,完美吻合风力发电机组叶片所需特性,被称作是风机叶片夹层中不可替代的优质材料。 其生长期通常在4-5年,主产地在南美厄瓜多尔,由于早前风电行业的发展相对低迷,对风机装备需求不是很大,原材料供大于求导致材料价格相对萎靡,利润偏低。
如今,由于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叶片生产商对于巴沙木的需求会迫切增加,导致巴沙木供应紧张,进一步影响了风机叶片的供应。
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飞快,由此诞生了一批优秀的龙头企业。如上游叶片环节的中材 科技 、株洲时代等,风电铸件环节的日月重机、华锐重工等,塔筒环节的天顺风能、大金重工等,主控系统环节的南瑞 科技 、禾望电气等,发电机环节的中电电机、中车株洲等;
中游整机环节的金风 科技 、明阳智能、远景能源、联合动力、上海电气等,风电电缆环节的中天 科技 、哦东方电缆等;风电运维环节的大唐集团、中广核等;
下游风电总包环节的华仪电气、特变电工等,风电开发建设环节的国电集团、龙源电力等,风电运营环节的国电投、三峡集团、华能集团等等。
风电产业链区域热力图:江苏发展领先
风电产业链代表性企业主要集中于江苏、北京、上海、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 风电产业是江苏发展形势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 风电场对场址选择比较敏感,需要在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开发建设。 江苏位于中国风能资源较丰富区域,沿海尤其是近海海域风能资源更为丰富,为大规模、超大规模海上风电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
江苏风电装备产业链完整,以风电整机领域的远景能源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快速成长。 如风电叶片材料领域的九鼎材料、恒神股份、天晟新材等,叶片领域天顺风电、中复连众等,主控系统领域国电南瑞、科远智慧等,发电机领域明阳风电、中电电机等,风电铸件领域吉鑫风能、高精传动、高速齿轮、高精齿轮等,塔筒领域天顺风能,风电涂料领域中海油,风电电缆领域中天 科技 、亨通光电、大丰海缆等等。 江苏省正抓住当前国家风电政策的机遇和现有资源的优势,促进风电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布局完善、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标签: 中材科技依赖于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供应中断 可能会对其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原材料供应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