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至0.9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admin 57 0
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至 0.9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背景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指标,反映了银行贷款组合中无法收回的贷款比例。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会减损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稳定性。最新数据根据监管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 2023 年 6 月末,本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连续 12 个季度持续下降,降至 0.95%,创下历史新低。这一水平不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其他同类银行。主要原因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 严格的风险管理:本行始终坚持审慎的信贷审批流程,有效识别和规避高风险客户。 - 贷款结构优化:优化贷款组合,增加优质贷款比例,减少风险贷款的占比。 - 积极贷后管理:加强贷后管理,主动与借款人沟通,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 政府支持:受宏观经济政策支持,整体信贷环境向好,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增强。积极影响不良贷款率下降对本行具有以下积极影响:- 降低信贷风险:低不良贷款率降低了本行的信贷风险,增强了财务稳定性。 - 提高盈利能力:不良贷款的减少意味着损失准备金的下降,从而提高了本行的利润率。 - 增强客户信心:不良贷款率低表明本行具有良好的信贷管理能力,增强了客户的信心。 - 促进经济发展:本行不良贷款率下降释放了更多资金,可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展望本行将继续坚持审慎的信贷原则,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加强贷后管理,持续降低不良贷款率。力争不良贷款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为客户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服务。结论本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至 0.9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了本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卓越成就。这不仅为本行的财务稳定性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金融环境。未来,本行将继续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率,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清收不良贷款

一、不良贷款现状 所谓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无法收回的的贷款。 我国银监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五级分类法对贷款进行分类,即次级贷款类、可疑贷款类、损失贷款类,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6.17%,其中次级贷款余额2183.3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1.06%,可疑贷款余额4623.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2.25%,损失贷款5877.1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2.86%.银监会成立以来,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2007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6.17%,在上年末7.09%比例的基础上全年呈持续下降趋势。 2007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万亿2,684.2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较之上年末1万亿2,549.2亿元人民币的数据略有攀升。 分机构看,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最低,为0.46%;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15%;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是最高的8.05%。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来自由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 (1)借款人的因素。 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也有可能是借款人借改制之机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 (2)政策因素。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3)行政干预因素。 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2.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决策失误。 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现状及市场形势的判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上的失败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2)信贷人员素质。 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 (3)贷款结构不合理。 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 (4)道德因素。 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 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甚至蓄意营私舞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引起不良贷款的形成。 三、不良贷款的清收办法 银行不良贷款,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 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 近年来我国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不良贷款仍然威胁着金融的安全稳定。 。 如何采取合理的清收办法化解不良资产一直是银行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银行总行应有管理全行风险贷款的审批决策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如资产保全部具体管理与办理;各分行与支行设有风险贷款化解小组,逐级对风险贷款进行管理。 2.要加强对不良企业的管理 信誉不良的企业一般是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企业,不能正常还本付息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所以,应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原因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客观原因主要是在经营上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或经营管理不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的要求等,导致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无力还款;主观原因主要是企业利用非正常经营,故意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以实现其不还或少还贷款的目的,对于这种故意逃废债务行为必须从严,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3.采用法律手段保全资产 以诉讼方式更具有强制力,利用国家机器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利,通过诉讼方式化解风险贷款是否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财产保全工作的成效,一旦保全成功,诉讼案件便可以通过和解方式提前结束,全额收回贷款.金融机构在通过诉讼途径化解风险贷款时,在注重其实体权利的维护是不要忽视了司法程序的规定,导致由于程序上的延迟而丧失了实体权利,即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有些特殊情况下为1年。 4.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方式 运用拍卖方法是最公证、公平,资产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的一种方式。 以拍卖的方式拍出,盘活了不良资产,回收了资金,资金风险大大降低。 5.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 从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看有地方政府干预的因素,银行的贷款曾经支持过企业、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无论从受益的原则还是从造成损失的原因去追究,债务人和地方政府都应当在这种错位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承担相应份额的合理成本。 从本质上来说,不良资产处置是对历史上形成的错位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其尽可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但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的损失,如果全部由银行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 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改善当地的投融资和信用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如何看待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持续“双升”

一、不良贷款现状 所谓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无法收回的的贷款。 我国银监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五级分类法对贷款进行分类,即次级贷款类、可疑贷款类、损失贷款类,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6.17%,其中次级贷款余额2183.3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1.06%,可疑贷款余额4623.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2.25%,损失贷款5877.1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2.86%.银监会成立以来,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2007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6.17%,在上年末7.09%比例的基础上全年呈持续下降趋势。 2007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万亿2,684.2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较之上年末1万亿2,549.2亿元人民币的数据略有攀升。 分机构看,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最低,为0.46%;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15%;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是最高的8.05%。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来自由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 (1)借款人的因素。 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也有可能是借款人借改制之机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 (2)政策因素。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3)行政干预因素。 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2.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1)决策失误。 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现状及市场形势的判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上的失败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2)信贷人员素质。 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 (3)贷款结构不合理。 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 (4)道德因素。 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 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甚至蓄意营私舞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引起不良贷款的形成。 三、不良贷款的清收办法 银行不良贷款,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 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 近年来我国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不良贷款仍然威胁着金融的安全稳定。 。 如何采取合理的清收办法化解不良资产一直是银行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银行总行应有管理全行风险贷款的审批决策机构,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如资产保全部具体管理与办理;各分行与支行设有风险贷款化解小组,逐级对风险贷款进行管理。 2.要加强对不良企业的管理 信誉不良的企业一般是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企业,不能正常还本付息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所以,应分类管理,对不同的原因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客观原因主要是在经营上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或经营管理不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的要求等,导致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无力还款;主观原因主要是企业利用非正常经营,故意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以实现其不还或少还贷款的目的,对于这种故意逃废债务行为必须从严,按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3.采用法律手段保全资产 以诉讼方式更具有强制力,利用国家机器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利,通过诉讼方式化解风险贷款是否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财产保全工作的成效,一旦保全成功,诉讼案件便可以通过和解方式提前结束,全额收回贷款.金融机构在通过诉讼途径化解风险贷款时,在注重其实体权利的维护是不要忽视了司法程序的规定,导致由于程序上的延迟而丧失了实体权利,即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有些特殊情况下为1年。 4.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方式 运用拍卖方法是最公证、公平,资产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的一种方式。 以拍卖的方式拍出,盘活了不良资产,回收了资金,资金风险大大降低。 5.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 从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看有地方政府干预的因素,银行的贷款曾经支持过企业、地方经济发展。 因此,无论从受益的原则还是从造成损失的原因去追究,债务人和地方政府都应当在这种错位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承担相应份额的合理成本。 从本质上来说,不良资产处置是对历史上形成的错位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其尽可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但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的损失,如果全部由银行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 政府承担不良金融资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改善当地的投融资和信用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有多大2017不良率见顶

一、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有多大?2017不良率见顶

2017年1月10日,银行业年度数据亮相。 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不良率的“峰值”。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一些商业银行专门负责不良贷款处置的部门总在加班。 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业界观点不一,最乐观预计是,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销进行管理,资产证券化和债转股等工具也已经被逐步使用。 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结合银行业175.5%的拨备覆盖率看,总体来看,银行不良贷款可控。 不过,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特殊资产部总加班“特殊资产经营部的同事总在加班。 ”某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今年压力确实很大,毕竟不良资产多了,报表不好看。 一些银行会主动降资产不良率,由特殊资产经营部进行剥离。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另一位行业内人士的认可,“主动、有效压降不良占比,应该是大部分商业银行都会做的,不过不会大张旗鼓。 ”很写实的一个情景,前述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某行下浮15%放贷款,我们问,为啥这么做?毕竟这样什么都赚不到,为什么放?答:做大分母。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去杠杆和去库存的大背景下,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还会有信用风险事件发生,这对于银行业而言也会带来不良的压力。 ”温彬称。 此次银监会并未公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此前官方数据是,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余额为亿元。 以国内商业银行不良率最高的农业银行为例,根据2016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2.39%;县域不良贷款率为3.04%,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发布的研报认为,小微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仍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因素,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和房地产市场深入分化风险正在发展。 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崔勇透露,在工行整个融资盘子里,现在小微企业的融资余额达到亿,比去年同期增长8.2%,增加余额达到1500亿。 “从这个数据来看,在整个工商银行内部小微企业占我们整个公司融资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一。 ”建行信贷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我们行出现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上,大中型客户很少。 ”不过,也有些大客户令银行头痛。 仅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2016年第三季度,新增3000万以上不良贷款大户10户,共9.48亿元。 其中,中太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平安银行大港分行的一笔2.7亿元借款,因其国外建设项目出现大额索赔,加之资金链紧张,已无法归还银行贷款。 2017不良率见顶?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用了六个“严”字来体现监管层对于风险的重视,“严控不良贷款风险,严盯流动性风险,严管交叉性金融风险,严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严治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处非法集资风险。 ”东方证券分析师唐子佩分析,根据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的部署,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2017年工作任务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次,强调严控不良贷款风险,“预计银监会将加大不良贷款监管力度,推进不良贷款加快处置,这有助于增强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的真实性”。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员黄洁表示,“看好2017年银行不良周期反转,甚至不良率的绝对水平也有可能见顶。 即使经济下滑,但只要不加速下滑,银行不良形成率回落依然有宏观上的支撑。 ”黄洁认为,自下而上地分析,长三角是本轮不良周期的领先指标,领先全国约2年。 长三角不良形成率2013年上半年见顶,而全国是2015年上半年。 而长三角的不良率绝对水平已于2015年下半年见顶,以2年时滞推算,2017年下半年全国不良率或见顶。 不过,对于不良率的预判有不同看法。 “2017年要确保‘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微企业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 ”前述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预计,2017年银行贷款不良率可能继续提高。 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能够维持这样的不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 ”但他坦言,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传统处置方式饱和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销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清收和核销,从财务角度看,要考虑利润、拨备和资本。 作为逆周期调控手段,拨备面临较大压力。 自2009年开始引入“动态拨备制度”以来,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在经济上行和利润较好时期多计提拔备,截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5.51%,达到历史最高点。 受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和核销不良资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12月末为175.5%,个别银行甚至一度低于150%的监管红线。 作为当前银行利用外部资源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途径,资产管理公司(AMC)在上一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了关键的主导作用。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省级地市”的三级AMC体系,包括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28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和4家地市级资产管理公司。 不过,温彬认为,AMC处置不良资产的容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按照监管规定,AMC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也就是说AMC的杠杆率在8倍左右,照此测算,AMC大概还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处置能力相对有限。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魏学坤告诉记者,“目前工商银行董事会已经通过了设立资管公司的方案,正在和监管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按照监管要求推进报批工作。 ”

二、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有多大?2017不良率见顶

2017年1月10日,银行业年度数据亮相。 初步统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不良率的“峰值”。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一些商业银行专门负责不良贷款处置的部门总在加班。 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何变化?一,最乐观预计是,2017年银行不良贷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券化和债转股等工具也已经被逐步使用。 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结合银行业175.5%的拨备覆盖率看,总体来看,银行不良贷款可控。 不过,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特殊资产部总“特殊资产经营部的同事总工作人员在接受《国际金者,“今年压力确实很大,毕竟不良资产多了,报表不好率,由特殊资产经营部进行剥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另、有效压降不良占比,应该是大部分商业银行都会做的,不过不会大张旗鼓。 ”很写实的一个情景,前述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某行下浮15%放贷款,我们问,为么都赚不到,为什么放?答:“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去杠杆和去库存的大背景下,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还会有信用风会带来不良的压力。 ”温彬称。 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此前官方数据是,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4939亿元。 以国内商业银行不良率最高的农业银行为例,根据年9月30日,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2.39%;县域不良贷款率为3.04%,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发布的研报认为,小微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仍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因素,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和房地产市场深入分化风险正在发展。 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崔勇透露,在工行融资余额达到亿,比去年同期增长8.2%从这个数据来看,在整个工商银行内部小微企业占我到了将近三分之一。 ”建行信贷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我们行出现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上,大中型客户很少。 ”不过,也有些大客户令银行头痛。 仅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2016年第三季度,新增3000万以上不良贷款大户10户,共9.48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平安银行大港分行的一笔2其国外建设项目出无法归还银行贷款。 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用了六个“严”字来体现监管层对于风险的重视,“严控不良贷款风险,严盯流动性风险,严管交叉性金融风险,严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严治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处非法集资风险。 ”东方证券分析师唐子佩分析,根据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的部署,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2017年工作任务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次,强调严控不良贷款风险,“预计银监会将加大不良贷款监管力度,推进不良贷款加快处置,这有助于增强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的真实性”。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员黄洁表示,“看好2017年银行不良周期反转,甚至不良率的绝对水平也有可能见顶。 即使经济下滑,但只要不加速下滑,银行不良形成率回落依然有宏观上的支撑。 ”黄洁认为,自下而上地分析,长三角是本轮不良周期的领先指标,领先全国约2年。 长三角不良形成率2013年上半年见顶,而全国是2015年上半年。 而长三角的不良率绝对水平已于2015年下半年见顶,以2年时滞推算,2017年下半年全国不良率或见顶。 不过,对于不良率的预判有不同看法。 “2017年要确保‘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微企业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 ”前述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预计,2017年银行贷款不良率可能继续提高。 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能够维持这样的不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 ”但他坦言,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传统处置方式饱和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销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清收和核销,从财务角度看,要考虑利润、拨备和资本。 作为逆周期调控手段,拨备面临较大压力。 自2009年开始引入“动态拨备制度”以来,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在经济上行和利润较好时期多计提拔备,截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5.51%,达到历史最高点。 受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和核销不良资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12月末为175.5%,个别银行甚至一度低于150%的监管红线。 作为当前银行利用外部资源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途径,资产管理公司(AMC)在上一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了关键的主导作用。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省级地市”的三级AMC体系,包括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28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和4家地市级资产管理公司。 不过,温彬认为,AMC处置不良资产的容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按照监管规定,AMC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也就是说AMC的杠杆率在8倍左右,照此测算,AMC大概还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处置能力相对有限。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魏学坤告诉记者,“目前工商银行董事会已经通过了设立资管公司的方案,正在和监管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按照监管要求推进报批工作。 ”

三、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有多大?2017不良率见顶

2017年1月10日,银行业年度数据亮相。 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不良率的“峰值”。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一些商业银行专门负责不良贷款处置的部门总在加班。

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何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业界观点不一,最乐观预计是,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

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销进行管理,资产证券化和债转股等工具也已经被逐步使用。

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结合银行业175.5%的拨备覆盖率看,总体来看,银行不良贷款可控。

不过,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特殊资产部总加班

“特殊资产经营部的同事总在加班。 ”某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今年压力确实很大,毕竟不良资产多了,报表不好看。 一些银行会主动降资产不良率,由特殊资产经营部进行剥离。 ”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另一位行业内人士的认可,“主动、有效压降不良占比,应该是大部分商业银行都会做的,不过不会大张旗鼓。”

很写实的一个情景,前述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某行下浮15%放贷款,我们问,为啥这么做?毕竟这样什么都赚不到,为什么放?答:做大分母。”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去杠杆和去库存的大背景下,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还会有信用风险事件发生,这对于银行业而言也会带来不良的压力。 ”温彬称。

此次银监会并未公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此前官方数据是,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余额为亿元。

以国内商业银行不良率最高的农业银行为例,根据2016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2.39%;县域不良贷款率为3.04%,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发布的研报认为,小微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仍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因素,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和房地产市场深入分化风险正在发展。

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崔勇透露,在工行整个融资盘子里,现在小微企业的融资余额达到亿,比去年同期增长8.2%,增加余额达到1500亿。 “从这个数据来看,在整个工商银行内部小微企业占我们整个公司融资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一。 ”

建行信贷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我们行出现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上,大中型客户很少。”

不过,也有些大客户令银行头痛。

仅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2016年第三季度,新增3000万以上不良贷款大户10户,共9.48亿元。 其中,中太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平安银行大港分行的一笔2.7亿元借款,因其国外建设项目出现大额索赔,加之资金链紧张,已无法归还银行贷款。

2017不良率见顶?

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用了六个“严”字来体现监管层对于风险的重视,“严控不良贷款风险,严盯流动性风险,严管交叉性金融风险,严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严治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处非法集资风险。”

东方证券分析师唐子佩分析,根据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的部署,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2017年工作任务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次,强调严控不良贷款风险,“预计银监会将加大不良贷款监管力度,推进不良贷款加快处置,这有助于增强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的真实性”。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员黄洁表示,“看好2017年银行不良周期反转,甚至不良率的绝对水平也有可能见顶。 即使经济下滑,但只要不加速下滑,银行不良形成率回落依然有宏观上的支撑。 ”

黄洁认为,自下而上地分析,长三角是本轮不良周期的领先指标,领先全国约2年。 长三角不良形成率2013年上半年见顶,而全国是2015年上半年。 而长三角的不良率绝对水平已于2015年下半年见顶,以2年时滞推算,2017年下半年全国不良率或见顶。

不过,对于不良率的预判有不同看法。

“2017年要确保‘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微企业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 ”前述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预计,2017年银行贷款不良率可能继续提高。

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能够维持这样的不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 ”但他坦言,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传统处置方式饱和

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销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清收和核销,从财务角度看,要考虑利润、拨备和资本。

作为逆周期调控手段,拨备面临较大压力。 自2009年开始引入“动态拨备制度”以来,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在经济上行和利润较好时期多计提拔备,截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5.51%,达到历史最高点。

受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和核销不良资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12月末为175.5%,个别银行甚至一度低于150%的监管红线。

作为当前银行利用外部资源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途径,资产管理公司(AMC)在上一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了关键的主导作用。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省级地市”的三级AMC体系,包括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28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和4家地市级资产管理公司。

不过,温彬认为,AMC处置不良资产的容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按照监管规定,AMC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也就是说AMC的杠杆率在8倍左右,照此测算,AMC大概还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处置能力相对有限。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魏学坤告诉记者,“目前工商银行董事会已经通过了设立资管公司的方案,正在和监管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按照监管要求推进报批工作。”

标签: 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至0.95%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