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收益率为4.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admin 9 0

该公司的股息收益率为 4.0%,高于该行业 3.5% 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对于每 100 美元的投资,您将获得 4 美元的年度股息收入。

股息收益率的重要性

股息收益率是投资者衡量股票相对于其当前价格所提供收益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收益率越高,您从投资中获得的收入就越多。

股息收益率也可能表明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一家以可持续方式支付股息的公司通常是财务稳定且盈利能力强的公司。

影响股息收益率的因素

影响股息收益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

  • 公司的收益: 公司的收益越高,它能够支付的股息就越多。
  • 公司对股息的政策: 一些公司选择将大部分收益再投资于业务,而另一些公司则选择向股东支付更多股息。
  • 当前的利率环境: 当利率较低时,投资者倾向于寻找收益更高的投资,这可能导致股息收益率上升。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股息收益率的含义

该公司的股息收益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它对股东非常慷慨。这意味着您将从投资中获得更高的收入。重要的是要注意,股息收益率并不是衡量股票价值的唯一因素。

在评估任何股票之前,也应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公司的增长潜力、财务状况和竞争地位。

结论

该公司的股息收益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它对股东非常慷慨。在评估任何股票之前,也应考虑其他因素。

如果您正在寻找收益更高的投资,那么该公司的股息收益率值得考虑。


中国平安2021年保费收入

香港,上海,2022年3月17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平安,集团或公司,股票代码:香港联交所2318,上海证券交易所)今日公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年度业绩。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挑战,中国平安坚持“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品牌理念,不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升级,加快寿险改革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保障民生的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这一年,中国平安创新打造‘综合金融HMO管理医疗’,积极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为大众提供专业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服务,让客户享受‘省心、省时、省钱’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消费体验。 得益于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和抗风险能力,科技生态圈赋能金融主业的有效性不断增强,平安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向客户、股东和社会交出了一份稳健而温暖的年度业绩答卷。 2021年,公司整体业绩保持稳定增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业利润1479.61亿元,同比增长6.1%;经营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8.9%;净利润1218.0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6.18亿元,同比下降29.0%。 关注平安股东回报,以现金方式向股东派发年度股息每股人民币2.38元,同比增长8.2%。 该公司于2021年8月开始新一轮股票回购计划,截至2021年12月底,已回购约7777万股,总额39亿元。 1.营业利润稳步增长,股东回报持续改善。 2021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业利润1479.61亿元,同比增长6.1%;经营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8.9%。 同时,中国平安注重股东回报,以现金方式派发年度股息每股2.38元,同比增长8.2%,持续增加现金分红。 根据2021年8月公司第十二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a股回购方案,截至2021年12月底,公司已回购约7777万股a股,共计39亿元。 2.客户管理体系完善,精细化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截至2021年12月底,个人客户数量超过2.27亿;同时,持有数家子公司合同的个人客户数量增加至39.3%。 2021年,集团业务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26.9%。 3.寿险和健康险业务改革转型继续深化。 平安人寿实施“渠道产品”双轮驱动战略,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代理商渠道对团队实行分级精细化管理,推行数字化管理。 2021年,代理商首年人均保费同比增长超过22%,人均产能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依托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平安创新推出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保险居家养老等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4.财产保险业务保持良好质量,积极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 2021年,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优化1.1个百分点至98.0%;承保利润同比增长145.7%至51.36亿元。 平安房地产公司。 意外险全力应对河南特大暴雨等重大灾害,认真落实‘赔付全、赔付早、赔付快’的号召。 河南暴雨总赔付超过31亿元。 5.该银行的经营业绩增加,其资产q6.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升级,产业布局深化,初见成效。 平安推出HMO家庭医生O2O’集团管理医疗模式,打通供给、需求、支付闭环,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省钱’的医疗健康服务。 截至2021年12月底,平安健康注册用户近4.23亿;2021年,累计付费用户快速增长至3800万以上;截至2021年12月底,平安智慧医疗已服务187个城市,赋能超过家医疗机构,惠及约132万名医生;未来,中国平安将通过将北大医疗的优质资源与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科技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医疗健康产业的战略布局。 7.科技业务持续增长。 平安继续探索创新商业模式,加速业务扩张。 2021年,科技业务总收入达到992.72亿元,同比增长9.8%。 8.核心技术能力持续深化。 截至2021年12月底,公司科技专利申请量较年初增加7008件,累计达到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位居前列。 平安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金融业务。 2021年,平安AI座椅驱动产品销售额约2758亿元,同比增长66%;AI座椅覆盖2158个场景;全年AI坐席服务人次约20.7亿,占客服总量的84%;AI催收30天退款率77%。 9.全面深化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绿色投融资规模为2245.8亿元,绿色银行业务规模为898.13亿元;2021年,环境可持续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45.69亿元。 同时,中国平安持续推进‘三村工程’项目,截至2021年12月末,累计为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提供帮扶资金418.5亿元;荣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和第三届首都慈善奖。 10.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位居全球金融行业第一。 2021年,公司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16位,比去年上升5位,全球金融企业排名第2位;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由第7位升至第6位;BrandZTM在全球品牌价值100强中排名第49位,首次在全球银行和保险机构中排名第一,6次在全球保险品牌中排名第一。 p>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和服务理念,深耕个人客户、培育团体客户,持续推进综合金融战略,夯实客群经营。 得益于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模式及金融 生态战略的持续推进,个人业务经营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集团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5.7%至1,299.96亿元,占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的87.9%。 截至2021年12月末,集团个人客户数超2.27亿,较年初增长4.1%;全年新增客户3,240万,其中35.8%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 随着综合金融战略的深化,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高。 2021年集团核心金融公司之间客户迁徙近3,301万人次,截至2021年12月末,个人客户中有8,926万人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在整体个人客户中占比39.3%;集团客均合同数2.81个,较年初增长1.8%。 聚焦战略客户、中小微客户和金融机构客户的分层经营,围绕一个客户、N个产品的1 N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团体业务稳步增长。 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9.9%,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26.9%。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深化改革转型,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2021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970.75亿元,同比增长3.6%;营运ROE为32.3%。 公司持续深化渠道 产品改革,代理人渠道坚定向三高队伍高质量转型,结构逐渐优化。 2021年代理人渠道全年人均新业务价值元,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超22%。 2021年全年绩优队伍规模稳定,人均新业务价值提升超20%。 三大创新渠道社区网格化、银行优才及下沉渠道并行发展。 产品方面,依托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通过保险 健康管理、保险 高端养老、保险 居家养老三层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养老服务,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带动寿险获客及黏客,让客户的生活更精彩、养老有尊严。 近30%的新增寿险客户来自健康医疗服务转化。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叠加改革期间代理人数量下滑等影响,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23.6%至378.98亿元;若不考虑假设调整影响,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8.6%。 银行深化转型激发强大动能,经营业绩稳健增长。 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693.83亿元,同比增长10.3%;净利润363.36亿元,同比增长25.6%。 平安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平稳,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2021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1.02%,较年初下降0.1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88.42%,较年初上升87.02个百分点。 零售转型持续突破发展,打造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 2021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零售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长17.3%;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1,826.34亿元,较年初增长21.3%。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近3.9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7%。 受资本市场波动、市场利率下行及减值计提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2021年,净投资收益率4.6%,总投资收益率4.0%。 2012-2021年,10年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3%,10年平均总投资收益率5.3%,均高于内含价值长期投资回报假设(5%),持续领先行业。 2021年,证券业务及其他资产管理业务营运利润实现良好增长。 2021年,平安深化金融 科技金融 生态建设,持续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科技业务总收入达992.72亿元,同比增长9.8%;归母营运利润79.48亿元,同比增长19.5%。 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核心技术能力持续深化。 截至2021年12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7,008项,累计达38,420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排名从全球第三位跃居至第一位,金融科技、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数排名亦位居全球第一位。 将领先科技广泛应用于金融主业,以科技赋能金融促销售、提效率、控风险。 截至2021年12月末,平安AI坐席覆盖2,158个场景,AI坐席服务量约20.7亿次,覆盖平安84%的客服总量,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2,758亿元,在整体坐席产品销售规模中占比29.3%。 平安持续升级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 创新推出以HMO 家庭医生 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闭环,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医疗健康服务。 医疗健康生态圈与金融主业协同效果逐步显现,平安超2.27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达3.3个,客均AUM达4.0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0倍。 截至2021年12月末,平安智慧医疗累计服务187个城市、超4.5万家医疗机构,惠及约132万名医生及1,048万名慢病患者。 平安自有医生团队与外部签约医生的人数超4万人,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覆盖99%的三甲医院,实现百强医院全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9.6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0.2万家。 平安健康作为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会员专属的家庭医生为入口,覆盖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及养老管理等五大医疗健康服务场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 健康服务平台。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平安健康累计注册用户量近4.23亿 ;2021年累计付费用户数快速增长至超3,800万。 2021年营业收入增长至73.34亿元。 陆金所控股积极服务小微企业,持续推进战略转型,业务保持稳健增长。 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18.35亿元,同比增长18.8%;净利润168.04亿元,同比增长36.0%。 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1.3%,30天以上逾期率为2.2%。 金融壹账通推动金融服务生态的数字化转型,持续改善经营业绩。 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8%至41.32亿元;优质客户数同比增加202家至796家,其中百万级合作客户数同比增加44家至212家。 汽车之家推进生态化战略升级,积极打造新业务格局,实现营业收入72.37亿元,净利润25.82亿元。 得益于汽车厂商和经销商营销方式的转变和不断推进的数字化转型,在线营销及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6%,占比30.9%。 汽车之家于2021年3月在联交所二次上市,并于2021年6月初获准纳入恒生综合指数。 2021年,中国平安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1年12月末,累计投入逾5.9万亿元,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深化绿色金融工作,绿色投融资规模达2,245.80亿元,绿色银行业务规模达898.13亿元,2021年环境类可持续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445.69亿元;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持续推进三村工程项目,截至2021年12月末,累计提供扶贫及产业振兴帮扶资金418.50亿元。 展望2022年,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公司将持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立业初心,坚定推进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的战略愿景,全面深化以寿险改革、数字化赋能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对内推动新价值文化重塑、强化核心竞争力,对外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为广大客户、股东和社会创造稳健增长的价值,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5.12”大地震对德阳的损失

“5.12”大地震,全市社会、经济各方面受到重创,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城镇居民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消费萎缩,消费信心发生显著变化。 据德阳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和市城市经济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受地震影响,2008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回落超过2004年以来的最低增幅。 灾区生产、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的灾后重建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 人民生活的灾后重建直接影响灾区家园重建、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人民生活包括居住、食品、衣着、文化教育、交通等生活消费构成元素,同时受社会制度、经济收入、身体素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 为客观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现状,为政府制定重建城镇居民的人民生活的规划、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主要从地震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影响程度两方面进行震前灾后对比分析、谏言献策。 一、地震前全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发展水平及变动特征(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现状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全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总体稳定提高;工资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县域经济强县的收入水平发展迅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问题和矛盾依然严峻: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贡献不适应;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绝对水平极差加大;与全省的优势逐年减少,与全国的差距逐步加大。 (1)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定提高。 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三年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为全市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 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人均9150元,到2007年迅速攀升至元。 2007年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全省487元,在全省21个地、市名列第三位。 (2)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家庭总收入的七层以上。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形成是由居民家庭总收入的多少和构成决定的。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9119元,占总收入的70.5%;经营性收入为809元,占总收入的6.2%;财产性收入为109元,占总收入的0.8%;转移性收入为2909元,占总收入的22.5%。 从城镇居民收入的构成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的变动是影响全市城镇居民总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 (3)各县(市、区)收入水平不平衡。 受各地经济发展制约,各县(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近几年,什邡市、绵竹市县域经济强县和德阳市区明显高于全市人均水平。 2007年,什邡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旌阳区达到元,绵竹市达到元,比全市人均水平分别高出1425元、1019元、694元;而广汉市、罗江县、中江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未达到全市人均水平,比全市人均水平分别低1028元、1461元、2482元。 (4)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绝对水平差距加大。 2007年,政府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城镇低保户的救济补贴,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了较快增长。 据2007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表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68元,同比增长13.3%,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同比增长9.2%,10%最低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比10%最高收入户提高4.1个百分点。 但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是10%最低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的8倍,人均水平差距达到元,比上年人均差距扩大1924元,同时10%最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仍低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 (5)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近两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2006年增长12.1%、2007年增长17.2%,分别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1个和5.8个百分点。 我市2006年、200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3.3、0.5个百分点(6)优势逐年减小,差距逐步增大。 从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绝对水平看: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50元,比全省人均高787元,比全国人均低1345元。 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为元,比全省人均高783元,比全国平均低1626元。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达到元,比全省人均领先优势缩小到487元,而与全国人均水平的差距扩大到2201元。 从动态发展速度看: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7%,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全国0.8、1.4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3%,增幅与全省、全国的差距扩大到4.4、2.9个百分点。 (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构成及变动趋势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能力,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增加了居民生活消费的时尚元素,引导消费升级换代,但物价的上涨削弱和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城镇低收入群体陷入了生活困境,居民消费呈现更加多元化、多层次格局。 (1)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消费水平提升。 城镇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拉动全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 全市城镇人均消费支出从2005年人均7578元,到2007年迅速提升至9175元。 2007年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全省483元,在全省21个地、市名列第二位。 但由于我市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导致了近三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升速度低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2007年分别低于全省、全国2.7和2.3个百分点。 (2)消费升级换代,生活质量提升。 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的消费总体水平也在快速攀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 2007年底,德阳城镇居民家庭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热水器等已经基本普及,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99.7台,90.4台,146.7台,79.1部和94.0台。 目前已进入更新换代阶段,质量和性能更优的产品开始进入家庭。 数码照相机、消毒碗柜、微波炉、洗碗机、健身器材等新型产品以较快速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2007年德阳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48.6台、照相机39.3部、微波炉41.3台、消毒碗柜7.9台、摄像机5.8台、钢琴1.7架、移动电话166.7部、健身器材3.8套,拥有量比200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家庭,家用汽车的消费热潮已经悄然兴起,2007年德阳市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已经拥有汽车5.9辆。 汽车消费的迅猛增长成为十六大以来城镇居民消费的一大亮点。 (3)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 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服务性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7年德阳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270元,比2003年的1680元增长了35.1%。 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上升到24.7%,服务性消费支出持续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4)旅游、健身保健等享受型消费再为居民生活增添亮点。 城镇居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旅游消费,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达到321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578元,比2003年增长66.6%; 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059元,比2003年增长61.7%。 二、地震灾害对城镇居民生活的损害程度 “5.12”汶川大地震灾害,破坏力大,波及范围广,给我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我市6县(市、区)128个乡镇全部受灾,绵竹、什邡尤为严重。 受灾人口327.3万人,占总人口的85%。 截止5月31日,我市累计死亡人,失踪566人,受伤人,临时安置123.6万人。 (一)地震对经济发展的破坏程度我市80%的工业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灾面达96%。 地震灾害影响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29.2个百分点。 地震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元,经济发展首次出现负增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3.3%。 (二)地震对城镇居民财产的损失状况地震灾害造成我市城镇居民住房不同程度受损,倒塌或毁损14.6万平方米,严重破坏223.8万平方米,一般破坏1338.7万平方米。 同时,居民住房装修、家庭设备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等也遭受损失。 据测算,全市城镇居民经济损失达65.6亿元。 (三)地震对城镇居民增收的影响程度及变动趋势(1)增速显现新变化:重灾区负增长运行,轻灾区增势明显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同比增长14.6%。 地震灾害发生后,5月、6月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大幅减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回落。 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32元,同比增加414元,增长6.8%,增速比一季度回落7.8个百分点。 分县市区看:经济强县绵竹、什邡受重灾上半年呈负增长,同比下降4.4%、4.0%,分别影响全市增幅下降0.6、0.49个百分点,中江、广汉受地震影响较小,人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基数较低,在扩权强县后,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上半年中江、广汉分别实现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为18.1%、10.0%,拉动全市增速提高2.64、1.48个百分点。 (2)收入来源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增速回落,影响显著,其他收入相对平稳(见表四)——工资性收入增速回落导致全市城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 我市经济以工业为主体,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构成达到45%左右。 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工资性收入。 同时由于各县(市、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尚未推行国家统一的津、补贴改革,地方财政的充裕程度影响机关工作人员的奖金及补贴。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119元,占比重为78.7%。 今年一季度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4.3%。 受地震影响,企业失业人员增加,在岗职工收入显著减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停发所有奖金、补贴。 二季度居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减少,同比下降10%,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减少209元。 地震影响全市上半年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至6.7%,增速比1季度降低7.6个百分点。 ——经营性收入增速回落。 一季度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迅速增长,人均增加39元,同比增长18.5%,但由于地震影响,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436元,同比增加44元,增长11.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7.3个百分点。 ——财产性收入同比下降。 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62元,同比减少2元,降低3.1%。 主要是地震灾害发生后,5月和6月居民出租房屋收入大幅缩减。 同时,证券市场震荡导致居民股息与红利收入减少。 ——转移性收入平稳增长。 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554元,同比增加80元,增长5.4%。 主要是由于地震之后灾区居民救济补贴普遍增加。 (四)地震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1)地震灾害导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同比下降,导致消费支出同比下降。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00元,同比减少154元,下降6.8%。 地震灾害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八大类消费支出呈现出“三增五降”的态势。 人均食品913元,同比增加21元,增长2.4%。 本季内粮油、肉类、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价格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本季度消费支出高的仍然是肉、糖酒、禽蛋、奶、和蔬菜、水果。 人均居住194元,同比增加8元,增长4.3%。 地震灾害导致居民住房不同程度受损,为躲避余震风险,居民纷纷在外住帐篷,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增多。 人均医疗保健165元,同比增加2元,增长1.2%。 地震灾害导致居民死亡或受伤人数增多,同时,为预防灾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居民用于购买药品的支出增多。 居民用于食品、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增多,导致其它方面的支出减少。 人均衣着220元,同比减少36元,下降14.1%。 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51元,同比减少24元,下降13.7%。 人均交通和通讯223元,同比减少23元,下降9.3%。 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220元,同比减少41元,下降15.7%。 其他商品和服务人均14元,同比下降81.3%。 (2)上半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幅放缓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62元,同比增加384元,增长8.4%。 除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外,其余七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但受地震影响,增幅较一季度放缓。 其中,人均食品2059元,同比增加230元,增长12.6%;人均衣着617元,同比增加48元,增长8.4%;人均居住380元,同比增加20元,增长5.6%;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90元,同比增加29元,增长8.0%;人均医疗保健309元,同比增加28元,增长10.0%;人均交通和通讯527元,同比增加41元,增长8.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521元,同比减少12元,下降2.3%;人均其它商品和服务159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三、地震灾害后城镇居民生活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城镇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特大地震使数以百万计的群众失去家园,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民以食为天,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 地震发生后,政府对灾区困难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及时出台3个月救助政策:每人每天1斤口粮、10元补助金;孤儿、孤老、孤残人员每人每月600元基本生活费。 在3个月临时救助政策到期后,政府对生活仍不稳定的受灾群众继续给予救助。 后续救助政策以现金补助为主,人均每月补助200元,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三孤”等人员的补助标准。 补助期限为9月至11月。 临时生活救助政策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困难。 但后续救助政策到期后,灾区困难群众生活又将面临困境。 其次,需要解决的是住房问题。 灾害发生后,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将在地震灾害中住房倒塌或严重毁损的居民临时安置在救灾帐篷居住。 然后借助对口支援省市的力量建设大量的活动板房安置受灾群众。 活动板房一般可居住3~5年,同普通住房相比,过渡房存在功能局限,城镇居民永久性住房建设刻不容缓。 (二)“三孤”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社会遗留问题地震灾害造成的孤儿、孤老和孤残人员,简称“三孤”人员,他们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法定扶养人,是受灾群众中最困难的群体。 据统计,我市因地震灾害造成的“三孤”人员有1084人。 必须对他们予以妥善安置,给予特别关爱。 低收入层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发展水平滞后。 低收入人群除了领取数额较低的下岗补助、失业救济或者社会救助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稳定收入来源。 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10%最低收入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69元,仅占全市平均水平的29.9%。 全年人均消费支出3562元,仅占全市平均水平的38.8%。 其中,食品类人均消费2000元,占全市平均消费水平的53.8%。 10%最低收入层居民处于入不敷出边缘。 10%最低收入层居民已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2007年全年人均支出比收入高出93元。 从支出构成看,2007年,我市10%最低收入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6.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6个百分点。 低收入群体绝大部分收入均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三)生产恢复和与城镇居民就业恢复问题地震灾害导致我市工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东汽厂、宏达集团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生产设施设备的严重破坏使全市工业的可生产能力大幅下降。 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力量,严重影响了一大批工业建设项目进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恢复,一些企业甚至需要异地重建。 机械、化工、食品三大产业的产业链严重受损,企业生产恢复难度极大,磷化工产业尤为突出,机械加工产业中众多配套企业围绕东汽、二重等几个大型机械设备集团提供机械加工服务,随着东汽等支撑企业的严重受损,众多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在地震灾害中受损严重的企业由于厂房、经营用房倒塌或设备设施受损,被迫停产停业或减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大幅下降,恢复生产经营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直接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由此产生大量的城镇失业人员,生活面临困境,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四)物价上涨与城镇居民消费信心问题地震灾害后,由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市场价格管理监控,对有关居民生活的基本消费品和医药品以及部分商品采取了限价政策,大地震后市场没有出现抢购和涨价的现象,但我市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仍在高位运行,同比增长7.6%,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8.6%,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6.4个百分点。 由于地震灾害对我市城乡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及各类建筑物损毁严重,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启动,短期供求矛盾使建筑用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价格和房屋租金价格出现上涨态势,6月建房及装修材料类价格指数上涨1.3%,租房价格指数上涨2.9%。 随着建设项目的大量开工,预计居住类价格将会持续上涨。 下半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在高位运行,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 物价上涨削弱了城镇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导致城镇居民消费意愿减弱。 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3元,同比增长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0.7%,物价因素影响增速减少了7.5个百分点。 人均消费支出4962元,同比增长8.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0.7%,物价因素影响增速减少了7.7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预期收入水平下降,消费信心受到较大影响。 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物价上涨带给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减量降质消费。 主要表现在购买价廉质次的商品或改变生活方式,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 四、城镇居民生活恢复的对策及建议(一)保障城镇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受灾困难人员基本生活。 对符合规定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人员,纳入城市低保范围,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符合享受临时生活救助条件的人员,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减轻个人税收负担。 (二)加快城镇受灾群众住房恢复重建城镇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群众自助的原则,实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优先安排维修加固轻微损坏和中等损坏住房。 与现行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相衔接,在搞好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要抓紧做好永久性住房建设与过渡性安置的衔接。 对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城镇居民和其他城镇无房可住居民住房建设,财政应采取对项目投资补助、居民个人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 受灾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组织建设安居房出售或出租给符合条件的家庭;由政府投资建设适量廉租住房按照低租金出租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对居民购买各类住房(包括安居房)或其他方式自行解决住房的,每户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助。 对城镇居民住房经鉴定需除险加固的,给予适当补助。 调减居民购置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下限、最低首付款比例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三)采取措施解决“三孤”人员救助安置采取亲属监护、家庭收养寄养、集中供养、学校寄宿和社会助养等多种安置方式,保障孤儿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保护儿童权利,开展残疾孤儿医疗康复,做好孤儿成年后的住房和就业工作。 采取机构照料、居家照料、亲属照料和社区照料等多种安置方式,保障孤老、孤残人员的基本生活和身心健康。 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医疗康复和促进社会融入。 (四)保障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提高低收入家庭生活费补贴标准。 建议相关部门在出台对低收入家庭相关保护性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价格上涨给低收入家庭带来的影响,使补贴额度到位。 建立城市贫困户动态监测制度,及时掌握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 通过对贫困户监测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基本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监测,为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贫困问题提供可靠及时的决策依据。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低收入户生活的基本保障。 目前还有较大部分低收入群体没有纳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建议继续扩大范围,为更多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努力提高低收入家庭就业率。 低收入家庭成员中,下岗人员居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劳动技能,且无资金,因而就业难度大,就业空间小。 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优先给低收入家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低收入户创业提供贷款、办证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和条件。 有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就能有稳定的收入,这是提高低收入户家庭生活水平的根本出路。 (五)加快城镇生产恢复重建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受灾企业的原地重建、异地迁建和关停并转,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大旅游业恢复重建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带动就业、拉动消费和增加收入的重要作用。 引导各类企业适度集中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节约使用和环境综合治理。 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国有大企业集团多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各类企业到灾区投资兴业。 对地方工商、旅游等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地方可通过注入资本金、项目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 实行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允许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对损失严重的企业,免征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 对受灾地区吸纳就业强、产品有前景、守信用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六)做好城镇受灾群众就业恢复工作组织引导好受灾群众参加以工代赈和生产自救活动。 企业恢复生产,基础设施和对口支援项目建设,要优先吸纳当地受灾群众。 制定异地务工经商的灾区群众及其家属由就业地政府安排就地落户的政策措施。 鼓励企业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当地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城镇职工,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各种税费。 加大就业援助力度。 因地震灾害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及时纳入就业援助的对象范围,优先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对企业在重建中吸收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对因灾中断营业后重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对因灾失业人员,参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执行。 (七)进一步稳定物价着力提高农产品持续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市场供给。 物价大幅上涨,除生产成本提高的因素外,部分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也是其重要原因。 要在努力增加农产品供给上狠下功夫,重点是依靠自身力量,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量,尤其要着力形成粮油肉蛋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的持续生产能力,这是稳定市场物价的基础。 掌握好调价政策出台的时机,控制好政策影响的程度。 在出台调价项目时,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事前要做好与物价监测部门的沟通和测算工作,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事中要加强物价运行的监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预报;事后要加大横向比较分析力度和监督工作,确保物价涨幅在可控范围。 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市场物价监管力度。 一是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应急预案,对市场出现的异常波动,及时掌握,妥善处置。 二是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和整治力度,坚决打击合谋涨价、囤积居奇、造谣惑众等价格违法行为。 加大对恢复重建所需重要物资的价格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主要建材价格,必要时可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工商银行 每股分红

30家银行发布了实施公告。

按月份来看,5月份有6家银行分红,分别是张家港银行、瑞丰银行、苏州银行、江阴银行、江苏银行、青岛银行。 6月份有14家,包括华夏银行、常熟银行、贵阳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等。 7月份有10家,其中齐鲁银行和无锡银行已经分红,其余8家在等待。

近期将要分红的银行有建设银行、上海银行、清农商业银行。 根据相关公告,三家银行于7月7日实施股权登记,并将于7月8日开始分红。 三家银行a股每股分红分别为0.364元、0.4元、0.1元(含税)。

此外,7月11日,交通银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宁波银行将进行股份登记,7月12日将进行分红。 四家银行每股分红分别为0.355元、0.2933元、0.2474元、0.5元;7月13日,杭州银行也将分红,每股分红0.35元。

除上述30家银行外,还有平安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10家银行。 2021年度分红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2021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将于稍后发布。 随着公告的发布,预计7月份将会有更多的银行红利发放。

事实上,近年来,考虑到股东对回报的诉求、业务发展需要、监管要求等多种因素,几家国有银行的分红比例都在30%以上。 工行董秘青雪曾表示,适度的现金分红比例和适度的资本充足率,既能满足当前的现金分红需求,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增长。

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首次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排行榜中,国有大行的排名也位居前列。 具体来看,在“上市公司丰厚回报排行榜”中,前十名中有七家是银行机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包揽前四;紧随其后的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排名第七、第九和第十。

12家银行股息率超过5%

基于较高的分红水平,很多银行的股息率表现相对亮眼。 所谓股息率,是指股息与购买时股价的比值,是投资收益率的简化形式,也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红,主要和分红有关,也受银行股价表现的影响。

整体来看,大部分银行的股息率高于存款利率和理财收益率,所以很多投资者认为“买理财不如买银行股”。 中国银行行长刘劲此前表示,2021年该行股息率为6.99%,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虽然对机构投资者来说不高,但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也是一个稳定可靠的选择。

“对于个人理财经理和个人客户来说,作为资产组合的一部分,它已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能通过选择理财产品、基金定投等各种投资工具达到这样的收益水平就好了。 ”刘进说。

银行理财收益率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近年来理财收益率持续下降。 据国海证券研究报告统计,2021年,理财产品加权收益率整体在3%~4%区间波动,收益率波动相对平稳;但在延长期限方面,2021年理财产品收益率继续下降,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3.55%,较上年下降34BP。

银行登记托管中心此前披露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也显示,2021年各月银行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97%和2.29%。

这意味着投行股票不仅取决于股息率,还取决于银行的基本面、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近年来,银行股

不过,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疫情回暖、政策发力、经济复苏仍是今年银行投资的主线。 招商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智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如果疫情继续好转,房地产销售改善,经济有望复苏,那么2020年第三季度至2021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可能会重复疫情后的复苏。

浙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梁凤杰也表示,5月份信用社增持是序幕。 预计6-8月份数量和质量将有所提升,供需两旺。 预计2022年以来信用社增量将首次连续增长,增速将首次逐月回升。 届时,市场对宽信用可持续性的预期将迎来拐点,进一步催化银行板块的行情。

“政策加码助力实体经济增长,宽信贷转换方向明确,信贷规模扩张可持续。 同时,房地产销售数据回暖,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缓解。 整体来看,该行未来业绩增长空间较大。 ”财新证券提到。

相关问答:工商银行每年什么时候分红?

工商银行股票每年都分红,基本上在6-7月份,以现金方式,将其分的份额转到你的股票账户上。

相关问答:用100万买工商银行或中国银行靠分红可以生活吗?

作为国有银行的大堂经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100万用来购买银行股,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比投资理财安全,比存在银行利息高。

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又是我国六大国有银行里的佼佼者。 股价稳定,分红每年增长。

那100万购买这两家银行股,靠着股票分红,能生活下去吗?

100万购买工商银行或中国银行的股票,每年分红有多少?

1 . 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今天的股价是4.8元/股,100万可以购买大约20.8万股。

工商银行股票最近的一次分红,是今年的3月31号。 每十股派息,税前2.933元。 如果是持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分红是不需要纳税的。

20.8万,如果就按照十股派息2.933元算,那总共的分红就是:

20.8万 ÷ 10 × 2.933元 =6.1万

持有100万人民币的股票,一年分红6.1万,换算成年化收益高达6.1%。 这个利息收入,已经可以秒杀所有的银行存款了。

一年6.1万,平均到每个月就是5084元。 这个收入放在工薪阶层里面,也是平均数以上的水平。

只要不花钱大手大脚,保证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像我自己,工作在二线省会城市,一个月生活开销也才2000多块钱。 如果能把5084元,都花在生活上,已经可以过相当不错的物质生活了。

2 .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今天的股价是3.3元/股,100万可以购买大约30.3万股。

中国银行最近的一次分红,同样是3月31号,每10股派息,税前2.21元。 我们假设长期持有,那就不需要纳税。

持有30.3万股,总分红就是:

30.3万÷10×2.21=6.7万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银行的分红比例,要比工商银行的要高。

持有100万的中国银行股,可以分红6.7万元。 换算成年化收益,高达6.7%。

一年分红6.7万,平均到每个月就是5583元。 这个收入虽然不算高,但是在工薪阶层里面,也至少可以达到中等以上的水平。

即使你生活在大城市里,只要没有额外的开销,保证生活衣食无忧,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如果把100万存在银行,每年能拿到多少利息?

现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特别低,像六大国有银行:

定期一年,利息只有2.1%。 定期两年,利息2.6%。 定期三年,利息只有我3.25%。

最新一期的国债,三年期利息,只有3.35%。 五年期利息,只有3.52%。 即使是小银行的大额存单,利息也不会超过4.0%。

另外,像银行稳健型理财,预期收益也都是在3.5%-4.0%之间。 和银行股高达6.0%以上的分红,差了很多。

我们就按照年化4.0%的利率计算,100万一年的利息是:

100万×4.0%=4万

平均到每个月,只有3333元。

和购买银行股,每个月有五六千的利息相比较,存款的利息几乎差了将近一半。

所以,单从利息收入上来看,银行股的分红收益,可以说是秒杀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

银行股不适合投机,适合长期持有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一个事情:银行股在分红以后,会进行除权。 每股分给你多少的红利,就会从股票中减去多少的钱数。

所以,每次分红除权后,股票价格都会降低。

如果你只是抱着投机的目的,分红以后就把持有的股票抛出,那你基本上就没有赚到任何的钱。

如果你是准备长期持有,那除权就对你没有任何的影响。 每年可以拿到高昂的分红,哪怕股票价格一直下降,对你也无所谓。

而且从最近十年来看,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股票,还算是比较稳定,一直都是保持在一个范围里。

股票下降,后面还会慢慢的涨起来,不需担心。

银行股稳定,分红收益也远远高出银行存款的利息。 如果你是准备长期持有,用分红来生活。 把100万投入到中国银行或工商银行股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标签: 股息收益率为4.0%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