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支配收入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趋势,这导致人们更多地花钱旅游。

admin 6 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也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对各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旅游业。

可支配收入与旅游支出

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扣除税收和必需开支(如住房、食品和交通)后的可用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花钱用于休闲和娱乐活动的机会,其中包括旅游。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83元(约5,400美元),比上年增长4.7%。这一增长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可用于旅游和其他非必需品支出的资金。

旅游业的繁荣

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直接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繁荣。近年来,中国游客的数量大幅增加,既包括国内旅游,也包括出境旅游。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7%。出境旅游人数也达到1.9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7.4%。

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旅游业的繁荣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旅游业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并支持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酒店业、餐饮业和零售业。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2022年旅游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约为10.3万亿元人民币(约1.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1.9%。

未来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预计可支配收入还将继续增加,这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增长。

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推出有利于旅游业的政策措施。例如,中国政府正在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和可达性。

基于这些因素,预计中国旅游业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这一增长将为中国经济做出积极贡献,并为中国民众提供更多享受旅游体验的机会。

结论

中国旅游业的崛起是可支配收入增加的结果。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花钱用于旅游和其他非必需品支出的资金,导致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人数大幅增加。

旅游业的繁荣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并支持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展望未来,预计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和政府支持政策的实施,中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软饮料行业中国市场销售数据

近年来随着单身经济、颜值经济以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等,200ml以下的Mini容量饮料迎来畅销,其上新也越来越快,2020年上新的Mini容量饮料数量占比达到了上新饮料总量的37%。 但软饮料产量近年来波动变化,说明Mini容量饮料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其他容量饮料的市场空间,这进一步佐证了Mini容量饮料受欢迎程度高。 未来随着消费理念的不断升级,还将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出现在软饮料行业。

1、软饮料行业逐年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软饮料消费需求始终处于较快的增长阶段。 在经历了碳酸饮料、瓶装水、茶饮料、果汁、凉茶、含乳饮料等多次产业浪潮后,我国软饮料行业发展也步入“新常态”阶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19年,我国软饮料产品产量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不断下降。 2017-2018年,我国软饮料产量下滑,到2019年有所恢复,2019年我国软饮料产量为1.78亿吨,同比增长13.29%。 2020年受疫情影响,软饮料产量为1.63亿吨。

饮料属于大众消费的基本生活品,行业具有刚性需求特征。 但近两年,随着制造业“去产能”的不断推进铺开,饮料产量呈不断下滑态势。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碳酸饮料的市场需求逐步下降,而碳酸饮料作为软饮料行业规模较大的主要产品分类,碳酸饮料行业下滑也导致软饮料行业整体产量下降。

2、碳酸饮料商品上新较快

据统计,2020年天猫上线商品数量中,饮料行业整体增长了100%,其中饮用水增长50%,碳酸饮料增长超过了150%,说明碳酸饮料的受欢迎程度较高。

3、Mini罐饮料受欢迎程度高

在上新的众多碳酸饮料中,200ml以下饮料新产品数量占当年饮料新产品数量比重也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这一占比达到了37%,较2019年时提升了约10个百分点。

200ml以下的饮料也叫mini罐饮料,这一类饮料产品逐渐受欢迎主要是受单身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随着人们消费的审计,mini罐饮料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尝鲜心理,又不容易造成浪费;除此之外,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颜值经济的兴起也促进了mini罐饮料产品的畅销。

目前市场上较受欢迎的mini罐饮料产品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与七喜等,售价约在2.25元/罐,具体情况如下:

注:图表中所列举饮料的价格统计于天猫超市,统计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26日。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软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什么是旅游线路产品市场是我国公民旅游的主要旅游国家地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境旅游业继续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客源国和世界旅游最为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 本文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和梳理,对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作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中国出境游市场现状分析1.出境游市场需求旺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呈现出旺盛的需求。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1212.31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人数为694.54万人次。 2004年,中国公民出境的总人数上升到288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的人数为2298万人次,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37.98%和230.87%。 2001年,因私出境的人数占出境总人数的比重为57.29%,2004年,这一比重上升为79.65%,增长了22.3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发展潜力。 出境游的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迅速。 2001-2004年,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三大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8%、29.3%和7.3%。 其中,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均出现了负增长,只有出境旅游市场仍保持了21.80%的增长率。 由此可见,出境旅游市场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成为增长势头最猛的旅游市场。 我国的出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东部地区。 2004年,来自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等5个省市的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人数占当年全国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总人数的72.16%。 其中,北京市是我国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地,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人数占全国当年出境旅游总人数的29.93%,其次是广东省,占21.9%。 位居第三、四、五位的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人数分别占11.70%、4.31%和4.25%。 另外,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开发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刺激了当地居民出境旅游的动机,从而导致我国西部地区的出境旅游客源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 .亚太地区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按出境的首站目的地统计,2005年上半年我国公民赴亚洲旅行的人数为1310.4万人次,赴美洲旅行的人数为36.27万人次,赴欧洲旅行的人数为82.04万人次,赴大洋洲旅行的人次为21.55万人次。 从接待的人数上看,亚洲显然是我国公民出境旅行的主要目的地,占全部出境人数的90.4%。 另外,在我国公民出境旅行的前10个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中,有8个是亚洲的国家和地区。 这些情况均反映出我国公民出境旅行主要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 从增长率的角度分析,距离我国较远的大洋洲和美洲成为我国公民出访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而欧洲和亚洲的增长速度较低。 一方面,作为我国公民出境旅行的主要目的地,亚洲接待我国出境旅游者的基数巨大,导致其增长率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和余暇时间的延长,更多的旅游者能够进行远程的洲际旅行,从而使美洲、大洋洲等距离我国较远的地区成为更多旅游者出游的首选目的地。 购物消费是境外的主要消费项目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前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等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进行了消费项目的抽样统计和分析。 本次抽样统计的样本数为128人。 从中发现,我国的出境旅游者在境外的人均消费为8879元人民币(不包括飞机票、酒店和参加旅游团所包含的其他费用)。 其中购物消费占71.2%,娱乐消费占12.9%,参观游览占11.6%,餐饮消费占1.2%,其它消费占3.1%。 在支付方式上,使用现金消费的游客占76%,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信用卡消费的游客占24%。 通过对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旅游者的境外自主消费中,购物是最重要的消费项目。 这种现象既显示出我国出境旅游者的强大购买力,也反映出当地导游人员对我国出境旅游者的自主消费具有较大的诱导作用。 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出境旅游者往往需要购买礼品或纪念品以馈赠其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亦是其购物消费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3.团体旅游为主要出游方式我们在对前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澳大利亚的128位旅游者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中发现,在出境旅游者中,选择团体旅游方式出游的人占59.4%,选择自助游方式的人占26.6%。 这表明目前大多数旅游者在出境旅游时选择团体旅游的方式,即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到境外进行旅游活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旅行社主要经营团体出境旅游产品,而自助游产品相对较少。 另外,我国的多数出境旅游者对境外情况不熟悉,旅行经验少、外语水平低等也是导致我国出境旅游以团体旅游为主要出游方式的重要因素。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以及人们旅行经验的丰富和外语水平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旅游者通过互联网选择境外旅行社的全套旅游服务或直接预订境外单项旅游服务。 出境旅行社业的业态分析1.出国组团社的数量有较大增长近年来,我国的出国组团社数量有较大的增长。 2002年,全国共有528家出国组团社。 2005年,国家旅游局再次对出国游组团社进行了调整,取消了5家组团社资格,并批准新增143家,出国组团社的总数达到672家,比调整前增长了25.84%。 截至2005年8月,出国组团社已占全国国际旅行社总数的43.75%,占全国旅行社总数的4.37%。 出国组团社数量的较大增长,既反映了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对更多从事出国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的迫切需求,也说明了我国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队伍在不断壮大。 2.批发零售体系正在形成我国的旅行社行业采取水平式分工体系,按照业务范围划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而没有像欧美国家的旅行社那样,采用垂直式分工体系,将旅行社划分为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 然而,由于各地的旅行社业发展水平和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不一,导致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着旅行社经营地域的局限性和客源分散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单体旅行社独立完成销售、组团、操作全部业务程序的运营成本很高,而我国出境旅游的业务资源(如航线、签证、信息等)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口岸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口岸城市的旅行社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业务资源以及境外畅通的接待服务体系,以有竞争力的出境旅游产品批发价向客源地旅行社进行推广,形成客流数量的规模效应,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批发商。 与此同时,内地许多拥有出境旅游经营权的组团社实际上已成为这些批发商的代理商或零售商。 从利润和成本两项指标来评价,对许多出境旅游线路产品,内地旅行社独立操作出境旅游团所获得的实际收益还低于作为代理商所获得的收益。 因此,受旅游市场内在经济规律的影响,我国的出境旅行社行业已经自发地形成了批发零售营销体系,出现了一批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专业批发商。 但是,这种批发零售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3.市场营销方式趋向差异化我国的旅行社在进行出境旅游的市场营销时,一直沿用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传统营销方式,即由单体旅行社独立开展和完成全部的市场营销任务。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的作业人员,导致旅行社的营销效果差强人意,规模化运用的程度较低。 随着我国出境市场的扩大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开始重新审视出境旅游的市场营销方法问题。 近来,我国的一些出国组团社开始尝试在线营销与传统营销相结合,根据我出境旅游市场中存在着因私出境旅游市场和公务出境旅行市场的现实,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直接营销、企业对企业(B-to-B)在线营销、人脉关系营销等营销方式,使出境旅游的市场营销方式朝着差异化方向转变。 目前,在因私出境旅游市场上,大型旅行社多采取直营为主,充分利用企业品牌的营销策略,专业批发上则利用产品的品牌,通过拥有地方性企业品牌和人脉关系的代理商进行营销。 在公务旅行市场上,旅行社主要采取人脉关系营销方法。 出境游市场的发展趋势1.出游人数继续增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出境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 通过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出境旅游人数增长相关关系的分析预测,在今后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保持10-15%的年增长率。 200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突破3200万人次,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突破5600万人次。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将超过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2.周边国家(地区)为主要目的地自从中国公民出境游市场以来,中近程的出境游产品一直是我国出国组团社经营的主要产品。 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旅游者受支付能力、余暇时间、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仍将选择中近程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作为出游的主要目的地。 3.远程目的地最受欢迎近年来,前往美洲、大洋洲等远程目的地国家的中国旅游者的增长率高于中近程的周边国家和地区。 另外,前往欧洲的旅游者人数占全部远程旅游者人数的59%。 这些情况说明,远程目的地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出境旅游者的青睐。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出境旅游者的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余暇时间的延长和对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国家了解的加深,远程目的地将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4.分销渠道竞争将逐步代替产品竞争出国组团社之间的竞争将从目前的产品竞争逐步向分销渠道竞争过渡。 由于多数出境旅游者尚不成熟,对旅行社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旅行社仍将是出境旅游的主要运营渠道。 但是,随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日渐成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企业对企业(B-to-B)、企业对顾客(B-to-C)、在线营销等新的出境旅游产品的分销渠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将逐步形成对传统的以旅行社为主的出境旅游产品分销渠道的威胁和挑战,并将对中国出境旅游的分销渠道形式产生深远影响。

放映我国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事例并加以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央视报道】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 展望“十二五”美好未来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一天天殷实起来的日子里,亿万百姓满怀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中国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国盛在于民生“十一五”规划发布时,最吸引人目光的当数其中多项“民生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左右,让 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 80%……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列入五年规划,见证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高度重视。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在随后的 5年中也成为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 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笔笔“真金白银”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社会保障的支出从 2006年的 2010.02亿元提高到 2010年预算安排 3185.08亿元,连年递增;医疗卫生支出从 2006年的 138亿元增加到 2010年预算安排 1389.18亿元,高达 10倍。 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已超过 1.6万亿元。 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 2008年末确定的 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 7000亿元。 经济企稳回升的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1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4.3%,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 5%以内的控制目标。 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回眸 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 2006年的 7.64亿人增加到 2009年的 7.7995亿人。 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06年的 元增长到 2009年的 元,年均实际增长 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 10.6个百分点。 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 私人汽车拥有量从 2006年的 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 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在 2006年末为 4.6106亿户,今年上半年则突破了 8亿户;旅游消费大大增加,不仅国内黄金周假日消费红红火火,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 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不仅是百姓的殷切期盼,也成为“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2006年到 2009年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 1100万人以上 ,2010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 638万人 ,我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 5年城镇新增就业 4500万人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过去 5年,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突破不断、惊喜连连。 1200元——“十一五”期间,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目前平均达到 1200元以上,全国 4000多万退休老人受益。 55元——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 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 目前,试点地区年满 60岁的老人均已领到每人每月 55元的基础养老金。 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 12亿人——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到今年 6月底,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人数达 4.1亿,加上新农合 8.3亿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超过 12亿人口,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安居是民生之愿。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通过廉租房制度,实现了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 公共租赁房大规模起步,圆了不少“夹心层”家庭的安居梦。 今年底 ,全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5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力度为历年之最。 数字连着百姓生活。 一张更加结实细致的安全网,提升着幸福指数,让亿万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疾苦民间疾苦,枝叶关情。 党和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 “十一五”开局的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也拉开了之后 5年为数亿农民减负增收的大幕。 “多予、少取、放活”,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 从2006年到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3587元增长到 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 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 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 2005年的 45.5%下降到 2009年的 41.0%。 还是同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这份 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通篇贯穿着一条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进得去,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 到今年 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 2950万人、4475万人、1811万人、5876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两免一补”,让至少 1.5亿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 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 500多元,还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 “十一五”期间,我国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等措施,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国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 ,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十一五”规划中的这段阐述分量十足、字字千钧。 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02年7703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均保持在7.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 2006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2万亿元,比2002年底的8.7万亿元增加7.5万亿元,人均由2002年的6766元增加到2006年的元,年平均增加1381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比2002年的37.7%下降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0%,比2002年的46.2%下降3.2个百分点。 说明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均在不断下降,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支出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 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 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 2006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万人、万人、万人、万人和6459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4029万人、6331万人、1005万人、5862万人和2971万人。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 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 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比2002年的2820万人减少672万人。 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2006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500万人,比2002年增加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0%,比2002年上升7个百分点。 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34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8%。 2006年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0%;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3%。 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 2006年就业人员达万人,2002年达万人,年平均增加665万人。 在面对就业高峰仍比较大的形势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2003-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4.3%之间。

标签: 这导致人们更多地花钱旅游 可支配收入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趋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