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恒大股票大跌:背后原因及市场影响分析

admin 6 0

背景

2021年以来,中国恒大集团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危机,导致其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恒大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其负债总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

背后原因

恒大股票大跌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的杠杆经营:恒大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其负债水平过高。资金链断裂: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和恒大自身经营不善,其资金链出现了断裂,无法偿还巨额债务。监管收紧:中国政府近年来收紧了房地产行业的监管,限制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缺乏流动性:恒大的资产大部分为房地产项目,缺乏流动性,无法快速变现偿债。

市场影响

恒大股票大跌对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产生了 significant impacts:股市:引发市场波动:恒大股票大跌引发了中国股市的大幅波动,导致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双双重挫。打击投资者信心:恒大的危机打击了投资者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导致整个房地产板块股票下跌。增加金融市场风险:恒大的债务问题可能蔓延至其他金融机构,增加金融市场风险。房地产市场:下调房价预期:恒大股票大跌引发了市场对房地产行业前景的担忧,导致房价预期下调。减少新房供应:恒大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其危机导致新房供应减少。加剧行业洗牌:恒大危机加速了房地产行业的洗牌,中小房地产开发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政策应对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恒大危机,包括:增加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以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政府明确表示将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加强监管: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要求房地产开发商降低负债水平和改善资金管理。

总结

中国恒大股票大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已采取措施应对危机,但恒大的危机仍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 long-term consequences。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采取审慎措施来管理风险。

恒大地产所有公司债券停牌 1 天,这一举动背后有哪些原因?

原因如下:

1、恒大的问题因为一个“恒大金服”理财产品,最近几天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但如果回顾最近一年来,恒大的近况,或者“恒大金服”仅仅是一个缩影而已。

今年8月31日,根据恒大集团的中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226.9亿元,同比下滑16.5%,净利润105亿元。 尽管营收和净利都大幅度下滑,似乎还没有想象的“跑产”那么可怕。

2、但恒大的负债却惊人。 根据财经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上半年,恒大的负债达到1.2万亿,手中的现金流仅有1600多亿。 这样的负债,相当于碧桂园负债的两倍,比其他几大房地产巨头的负债都要高出许多。

3、而恒大的问题,主要来自人祸:第一,疯狂拿地盖楼,热炒房价。 近些年越来越严厉的房地产政策陆续发布,“房住不炒”成为主流。 而恒大却依然在肆意热炒房价,四处拿地盖楼。 在万科曾喊出“活下去”口号时,恒大还在全国各地疯狂拓展它的房地产版图。

据公开数据显示,恒大仅仅在大湾区,就拥有城市更新项目131个,未来总建面超8500万m²,总货值近2万亿元。

近两年,大湾区房价水涨船高,恒大在其中难逃责任。 而贵阳恒大童世界,沈阳恒大养生谷等项目,不仅短时间没有为恒大造血,却似乎拖累了恒大的盈利能力,也进一步加速了周边房价的提升。

4、第二,拓展汽车、金融等众多不靠谱项目,负债越来越高。 除了地产外,恒大物业、恒大体育、恒大冰泉、恒大汽车、恒大文化、恒大金融等等,似乎是没有恒大不伸手的领域。 仅仅是汽车项目,恒大汽车去年就亏了77亿,今年上半年又亏了48亿,恒大汽车累计亏损超过了百亿。

根据2020年年报显示,恒大汽车累计投入已经达到了474亿,其中200多亿是用于购买技术跟研发的费用,另外200多亿是用来建设厂房的费用。 而近日传闻恒大汽车正在寻找接盘侠,没有造出一辆量产车的恒大汽车,却已经烧了几百亿了。

5、第三,1500万挖来经济学家任泽平,继续鼓吹房价泡沫。 根据2017年恒大发布的一份文件显示,恒大集团聘任经济学家任泽平,年薪就接近1500万元,月薪达到了125万元(工资+奖金)。

而这位经济学家最近也遭到了另一位经济学者的炮轰,在文章《三年前,许家印误服了一剂叫“任泽平”的药》中,刘胜军称任泽平缺乏经济学家的独立精神,在恒大时许家印想听什么,任泽平就说什么,投其所好,让原本就胆子大的许老板在激进的路上走得更远。

而任泽平的一些观点,如“中国未来10年一二线城市房价翻二倍,三四线城市房价翻三倍”、“中国城镇化还有至少一二十个百分点,一二十年的空间”等等,在他离开恒大后就自己打脸了,任泽平曾称“房地产是中国最坚硬的泡沫”。

6、第四,10年投入200亿烧出来的金元足球。 从2010年进入足球市场以来,恒大成为了“金元足球”的代名词。

2010年一个亿收购广药足球,再砸一个亿挖来郑智、孙祥、郜林、穆里奇,孔卡等明星球员,2021年投入6个亿拿下中超冠军,2015年球队开支13.33亿、2016年13.73亿、2017年17.6亿、2018年24.3亿,2019年28.92亿。

2020年接近20亿,根据媒体统计,过去10年恒大在足球市场的投入至少超过200亿元。 这些年恒大足球获得的亚冠冠军、中超冠军,成本相当高昂。

为什么大公司都有负债,有钱也要借银行的.

一、为什么大公司都有负债,有钱也要借银行的.

除了个别公司,如阿里巴巴、苹果不缺钱,其他公司在应收账款没收回以前一般是缺流动性资金的。 而且大公司的贷款利率比较低,这点资金成本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买个理财产品就可以覆盖了,相反他可以通过贷款融洽与政府和金融业的关系,带来很多政治利益和个人利益。

二、为什么大公司都有负债,有钱也要借银行的。

除了个别公司,如阿里巴巴、苹果不缺钱,其他公司在应收账款没收回以前一般是缺流动性资金的。 而且大公司的贷款利率比较低,这点资金成本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买个理财产品就可以覆盖了,相反他可以通过贷款融洽与政府和金融业的关系,带来很多政治利益和个人利益。

三、上市的企业都有负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收入就会有负债,只要投入资本,就会有一定的负债,而且上市公司的资本并非是自有资本,也并不是所有者投资而获得的资产,也会有向他人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这种负债在上市公司是非常常见的。

四、一个大企业为什么有负债?

(原创文章/益辉时评)以恒大、绿地、万达等著名多企业巨额负债的实际事例,回答大企业为什么要负债?负债原来有这么多好处!

“借钱”和负债,听起来多么让人可怕的词语!但如让负债可以人生提速,让企业腾飞,很多时候借钱却是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都不敢借钱,也不会借钱。 认为借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认为借钱就是借,怕自己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还款压力,不仅不借钱,还拼命的存钱。 负利率时代下,10万块存银行,一年要亏537元。 没有出门捡钱的技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10万块的存款。 这样只会越存越穷并不能守住财富。 相反,借钱可以让很多人变得更富有,所以越有钱的人越喜欢借钱,因为借钱有许多好处适当负债可大大缩减人摸索时间成本。

举个例子:一个销售经理,穿着38块的衬衣坐了两小时的公交车,到客户公司推销价值10万元的产品。 同样一个销售经理,衣服得体开着体面的小车(贷款买的),到同一个客户公司卖价值10万元同一款产品。 如果在销售员的销售技能没太大差别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后者成功的机会大很多,因为成功吸引成功,财富聚集财富,尽早让自己拥有财富会加快财富积累速度。

不懂投资和理财,有机会用好我们的信用,借钱生钱,那会是我们财富自由的快车道。 人们常常关心个人的有形资产,很容易忽视更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信用。 银行的钱借的次数越多,信用评分越高,未来借款额度越高,利息越低,这就是信用的资产。 比如信用卡,用的越多越久,额度就越高,越借钱信用价值越高,前提是按期还款。 印象中朋友借钱往往是破坏感情最有效手段,都说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 前提是借钱不还的情况。 如果准时还款而且支付相应可观的利息呢?相信感情会一次比一次更好的吧。

企业融资要在企业经营得好的时候去融,这个时候是强化信用,加强企业实力最好的时候,等企业碰到困难了再融就很难了。 中国最有钱的人群被称为“中国大妈”,这些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存了一辈子钱,当人老了消费已经是一种奢求。 中国人穷了很多年,刚刚富裕一点,财富的思维观念还没形成可以理解。 人其实越老越值钱,经验、知识、能力都在随着年龄提升,收入也在同步提升,可是人最需要钱的时候是年轻的时候,需要成长,需要机会,需要人脉,样样都需要钱,省,意味着时间成本的消耗。

在现在的金融体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表内”、“表外”两个名词,而这里的“表”指的就是“资产负债表”,所谓的“表内”就是指这项经济活动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之内的;“表外”就是指这项经济活动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之内。 故而,“表外融资”就是不计入到资产负债表之内的“融资”。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比较疑惑的是,按照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企业发生的涉及资产负债的经济活动不是都必须要计入资产负债表吗?为什么还会有“表外融资”?

???????大家知道,绿地控股是一个著名的大企业,该企业净负债率超200%,负债总额近9000亿。 8月26日,绿地控股()发布2019年半年度报告。 数据显示,该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14.46亿元,同比增长27.59%;归母净利润为89.87亿元,同比增长48.40%;净资产收益率达12.04%,较去年同期上升2.8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88.3%,较上年度末减少1.19个百分点;总资产规模同比小幅下滑3.35个百分点至.06亿元。 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绿地控股在半年度报告中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主业保持稳步发展势头,共实现营业收入900.91亿元,同比增长25.58%;大基建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共实现营业收入1077.46亿元,同比增长39.47%。 这些企业为什么要负债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众所周知,银行是典型的高负债企业,我们假如一家银行总资产为100亿,其中负债90亿,其资产负债率为90%。 然后现在这家银行看中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但是这个项目总价值是900亿,也就是说如果银行自己一力承担的话,就会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900亿的融资负债,这样一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就会变成990/%=99%,这对于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已经很高了,不符合监管的要求,也不利于之后经营融资。

?????这个时候就会出来一个第三方,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由SPV融资购入这个资项目资产,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项目资产“证券化”,由这家银行出头寻找投资者,投资者直接投资这个项目,银行从中收取代理费,当然了,银行自身也可以用其资产投资该项目获取投资收益,这样一来银行不但完成了这笔投资,而且还获得了一笔代理费,而且这900亿的负债不会被体现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这就是所谓的“表外融资”。 事实上,严格来讲,表外融资也是财务操纵的一种,只不过目前是“合法的”、“有限制的”操纵而已。 目前来讲,“表外融资”从传统的银票、信用函证之类的融资行为逐渐扩大到现在我们常见的银行代理理财等理财融资,甚至ABS等融资行为也逐渐被划归到“表外融资”中。 只不过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表外融资”相对于“表内”而言,其透明度不足,投资的风险也较大,当然了在收益上相对也高一点。 可以说,“表外融资”是目前融资产业链衍生出来的被承认了的“灰色地带”。

恒大和万达同样是巨额负债,为何大众感受却完全不同?首先说万达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负债,钱万达还是还的起的,但资本市场恐慌万达是干预不了的。 投资者对万达股票的严重不信任,造成了近三个月的三次股价暴跌,对比同期其他地产巨头们股价变化,这个差别就更明显了。

?????恒大,恒大的负债确实非常高,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其土地储备总面积高达2.78亿平方米,居行业首位。 恒大资产万亿的神秘面纱:负债八千亿,每天还利息七千万。 16年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恒大可谓是当之无愧。

???????恒大用39.39亿元购入险企新大东方50%股权,成立恒大人寿。 新收购的险企,让恒大在今年的资本市场得以叱咤风云,疯狂买买买,卖卖卖!实力雄厚企业万亿资产背后重要支撑又是什么?恒大前十个月的销售额已达3167.1亿元,同比增长104.9%,提前超额完成全年3000亿元的销售目标。 恒大已超越万科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大房企。 万科连续8年销售冠军宝座在今年被恒大取代之。 恒大年报显示,14年恒大总资产为4740亿元,现金为595亿元。 15年年底,恒大总资产达到7570.4亿元,而手头的现金上升了175.7%,达到1640.2亿元,较14年增加超过1000亿元。 2016年年中恒大总资产已飙升9999.15亿元,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资产翻番。 恒大已成为房地产界航母级的公司。 地产公司的基本模式就是:借款—拿地—买房—还贷,通过这样来实现现金流的循环,所以土地储备越多的公司,其负债率往往越高。

???????资本市场反应和万达相比也完全不同,恒大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好的半年报,股价累计涨幅高达350%以上。即使身处高位境外机构和投资人,

对恒大的股价依旧保持相当的乐观,长期呈看好的态势。 许家印首谈海外投资:恒大未来几年没有境外拍地计划。 万达实际控股人在某校演讲时口无遮拦,并扬言“自己辛苦赚的钱,爱往哪投就往哪儿投!”后者在把恒大打造得很红的情况下,许家印说,恒大一切都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给的。

???????“资产荒”带来“负债荒”,核心矛盾引领未来债市走势。 银行资金是债券市场的主要配置力量,而配债作为银行主要的流动性管理方式,起到了债市稳定器的作用。 从2017年2019年的严监管态势下,银行主动负债与被动负债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去杠杆、限同业、控表外背景下,“负债荒”制约银行配债力量。 而对银行来说,资产和负债是硬币两面,负债的渠道受限于高成本,对银行的资产端有那些影响?银行“资产荒”的逻辑是否成立?负债荒与资产荒共存的逻辑:高成本与高收益的互相强化。

????????从配置资金的角度来讲,资产荒的主要产生逻辑在于:资金多而配置途径少造成的过多,资金无处可分配,流动性充裕可投资产匮乏,进而导致充裕的流动性追逐高风险资产,造成的风险偏好上行和资产泡沫;高成本负债渠道导致需要高收益资产配置,而相应的资产匮乏引起的资产荒,流动性紧平衡高收益资产匮乏。 2015年是典型的流动性充裕,而可配资产少造成的资产荒。 无论从政策取向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看从银行体系内可配置资金M2银行理财来看,整体流动性状况都较为充裕。

????? 央行在2015年连续三次降息,释放大量流动性进入银行体系,M2银行理财同比增速达历史新高18.09%,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达到69.42%。 但大量资金配置压力带动的社融规模放量,并非实体融资需求的表现,从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来看,2016年全行业平均ROA仅有7.23%,连续4年下跌。 信贷量涨价缩,传统信贷在银行的配置压力下,利率不断走低。 2017年开始的金融强监管,去杠杆对资金配置逻辑产生了根本性转变。 货币政策中性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流动性充裕的状况不再。 银监会“4号文”、“6号文”、“7号文”、“46号文”和“53号文”要求银行去嵌套,限制银行被动负债,减少银行存款派生道;MPA考核与银监会“6号文”,限制银行同业业务也表外理财,限制银行主动负债能力。 银行系的负债难和负债贵是一个问题两面,货币政策“削峰填谷”下流动性紧平衡,不断推升短端负债成本,强监管和金融业去杠杆下,银行负债回表而滚动发行的压力下,中长端负债成本也在不断抬升。

???????未来“资产荒”的逻辑,不再是资金多而配置资源少的矛盾,负债端成本高和高收益资产配置量不足矛盾。 从银行的负债端成本来看,除了传统的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外,其他可支配负债如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理财产品的利率水平,在2017年下半年严监管“负债荒”快速上行。 而当负债端成本倒逼银行追逐高收益资产时,资产的稀缺性就会出现,资产荒也就难以避免。

杠杆一词,我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概念。 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 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 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去杠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 政府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 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 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杠杆,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 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 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 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 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 这一点对承销商,如银行、券商们,是利好。 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 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 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 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 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的。 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 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 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 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政府去杠杆了。

王健林退出房地产的原因王健林宣布退出房地产万达告别房地产

王健林退出房地产的原因,王健林宣布退出房地产,万达告别房地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恒大会不会像万达退出房地产市场?老实说,很难,目前来说基本无可能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的20年,恒大从房地产这个超级赚钱的行当赚了多少钱,只有他自己清楚,赚大钱的日子过久了,你让他过点赚小钱的日子,怕是有点难。 昨天全网盛传的恒大负债高达8000多亿,已被证实是谣言,恒大目前自称银行现金余额2000多亿。 2000多亿是什么概念,说老实话我真的没概念,只能说钱就是一个数字而已。 万达退出房地产市场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王健林是深知商业规律的,任何一个商品都不可能无限制的上涨下去,国内的房地产已经过了那种粗放式的上涨期,后期再想赚快钱,肯定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再加上自身的债务,激流勇进退出民生房地产项目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万达退出针对个人的住宅商品房市场,但并没有放弃商业地产这一块。 毕竟商业地产现金流来的块,属于轻资产投资,不像住宅市场开发周期长,占用资金大。 万达不做房地产了,是否意味着房价会降?今天估计又被万达刷屏了,1月29日万达官方平地一声惊雷,腾讯控股(以下简称“腾讯”)作为主发起方,联合苏宁、京东、融创与万达商业在北京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计划投资约340亿元人民币,收购万达商业香港H股退市时引入的投资人持有的约14%股份。 这将是全球互联网公司和实体商业巨头之间最大的单笔战略投资之一,腾讯、京东、苏宁、融创无论哪个拿出来都是大咖,此番强强联合,携手万达,打造商业管理巨无霸,利用各自优势,打造线上线下消费新格局,可谓是一大壮举。 去年,万达商业与融创中国签订转让协议,融创以总额631.7亿元接手万达集团13个万达文旅项目以及76个酒店项目。 最后富力横空出世,来了个三人行,但目测万达并未如预期轻装上阵。 万达抛售文旅项目进行瘦身,饱受市场质疑,2017年可谓是它的多事之秋。 资本市场,没有筹码怎么玩下去。 当时万达商业在香港上市,说实话表现是so so,真的很一般。 最高价到过78,最低31.1,真的是跌破发行价啊。 万达自己也觉得市值被严重低估,于是去年退市,准备A股上市。 去年很多中概股开启私有化,掀起回A热潮。 分众传媒,聚美优品、陌陌……一大批正在路上。 很大原因就是股价被低估,融到的钱钱少了,没人愿意。 本来一块钱的苹果,在你这卖8毛,我去路口说不定卖2块,于是万达跟港股say goodbye.私有化过程需要大量现金流,万达虽是以房产著称,但近年来逐渐将重心转到文化电影娱乐,甚至放言出完大配套住宅,不再拿建筑用地。 加之万达开启n个文旅项目,动辄就是就几百亿,甚至很多都是刚开始建设,花钱如流水一点不为过,背后肯定需要大量的财务支撑,自己前期钱不够怎么办?贷款呗。 此次投资就是收购当万达H股退市时候的投资股份。 此次还有一个重磅消息,就是万达宣布彻底告别地产,房子可以说是现在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此前万达进行一系列的瘦身计划,目的就是轻装上阵,谋求A股上市。 中国房产开发商负债率普遍都很高,12亿的项目,2亿就开工,贷款和预售获得流动资金,至于利息和盈利自然是客户买单,房价上涨决定了只赚不赔。 越是激进,摊子铺得越大,负债率越高。 成熟的企业肯定有自己的风险把控,万达作为行业中的翘楚,自然不在话下。 万达私有化中39.7亿美元(约310亿港元)用作万达商业股私有化的资金,除此以外,万达集团还有10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未偿还债券,将在2020至2024年到期。 而万达文旅项目大部分都未建成,前期投入浩瀚,仍需要大量的现金来维持运作,承受巨大资金压力,大家说可以继续贷款啊 。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去年流传出各大行提示万达债券风险,建议对万达债券做减持清仓处理。 万达紧急出来辟谣,总有刁民想害朕,万达运转良好,希望大家理性。 各种是非曲直难以判断,但是现实就是万达股债遭遇双杀,多只债券被机构疯狂抛售,闪崩。 万达影业也遭了池鱼暴跌,在即将跌停之前,宣布停牌。 市值瞬间蒸发近70亿,word天,这是多少个小目标。 2017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几次下调过大连万达评级。 但是有业内人士表示“单纯从经营层面来看,公司确实存在持续的投资性现金流缺口,年约400-600亿,但暂停资本开支的情况下公司在账现金和经营性现金流入能够勉强覆盖筹资性现金流出。 ”据说是因为当时万达在伦敦买了块地,监管部门为防范大规模资本外流带来不可控风险而要求银行系统对海外投资金额较大的企业进行排查,银行自主采取了避险措施,导致万达债券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抛售,甚至上演雪崩式的债股双杀戏码。 短期来讲万达不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但是大量的未尝还债,文旅项目前期巨大的资金投入,甚至不可预知的风险,都是前在潜在事实。 长期来讲出手这些项目也算是明智之举,且不论万达商业重心并不在此,此举避免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债务,减缓了资金压力,给万达带来现金流。 此番彻底告别房产,应该是一个信号,于是这一个时代的终结。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同世界经济一样开始复苏,但金融危机后强势的经济刺激也留下一些风险,而金融地产业首当其中,央行期待的是经济体系的稳定,任何极端的措施都是不适合的,而当前经济也不需要过激的措施,因此只要政策不变,房价不会有太大变化,暴涨?我们不吹泡泡。 李嘉诚退出房地产,为何王健林也急抛售房产,是为了转型吗?春江水暖鸭先知,房企总是能最先捕捉到楼市的走向信号。 先说结论吧,也不能全说是为了转型,主要还是响应中央的的号召。 房住不炒、限购、调控依旧是现阶段的主旋律,在加上房地产税出台、取消预售制、空置税的声音不断,楼市调控的周期还要多长并不好说。 有数据统计,李嘉诚近3年卖掉了800亿的资产,尤其是内地的资产,目前李嘉诚在内地的房产几乎不剩下什么了。 去年7月,王健林把13个文旅项目和76个酒店卖给了融创,其实有数据显示,王健林已经卖掉国内近8成项目,国内轻资产的目标持续前进中。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房地产商们的动作。 融创行政总裁曾表示,2018年融创将成立专门的文旅集团,与地产分开,10月29日晚融创中国发布公告,将持万达文化100%股权。 潘石屹从2014年以来售出旗下资产套现236亿元,现在更是整天以摄影师身份自称,给各个企业家拍摄人物照,办办影展。 最近很多地产公司暴雷,难道地产行业的好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宁可不接工程,也不要为了业绩而承接工程,经营口对准市政、基建、财政项目,房地产项目要慎之又慎”!公司高层会议的记录里的领导讲话如是说。 在工程行业摸爬滚打近十年,见证了行业的兴盛和繁荣,也目睹了行业的没落与惨淡。 去年340家开发商宣布破产,郑州春节期间新房交易20套。 刚过春天,地产却进入了寒冬,建业地产结构调整,死不承认裁掉了61%的员工,名门地产简单粗暴放假3个月。 高周转的时代已经到来,如同郁亮所说,地产进入了黑铁时代。 毫无信心的需求者郑州去年春节销售销售了16万套,最高的2016年销售了33万套,不是房子太好卖,而是需求太旺盛。 反观现在,市场冷静得可怕。 或许是大家“买涨不买跌”的从众心理,或许是疫情经济双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尽管中央出台降准、降息,地方也纷纷出台限跌令,可没有信心的需求者,让楼市成为了一潭死水。 随便问一个人,随便在网上搜一搜,得到最多的是:“房价还会继续跌”。 而有些地方又存在着房价腰斩、膝斩、脚斩,跌倒吐血的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法拍房纷纷出现。 焦虑不安的供给者去年年底,我负责项目的甲方董事长莅临现场,对进度十分不满,但他仍然没有改变一贯的强硬姿态,当着我的面训斥他们的高管,又是力度不够,又是执行力差,总之我们的进度不利,就是他们的管理不够强硬。 而他最务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担心我们拖欠的那一点点工程款,我手里有十几个亿的资产,你们不要有顾虑,只管推进就可以”!是的,放在前几年,正在进行的工程约等于钱,而如今却变成了烫手山芋,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本来成本增加,利润下滑,但利息却在持续攀升。 无奈之下只能降价变现,越降价越没人购买,走进了死循环。 惴惴不安的下上游在这样的背景下,谁会再投资增加供给,增加了供给没有需求,又有谁来承建、谁来供应材料。 年前和一个长期承接恒大精装修项目的老板吃饭,联系材料供应商,业务很难达成。 喝了一口酒,他慢吞吞的说到:“以往,这些供应商听说我接了恒大的活,纷纷上门,表示愿意垫资,如今他们只想不接到我的电话”。 同样的,我们集团下属的商混站也实行了现金交易的制度。 你如何看待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从王健林到李嘉诚,大佬们为何纷纷“告别”房地产?2018年全国各地方政府土地交易收入达到65,096亿元,年增长25%。 而2018年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7,905亿元,年增长7%;由此可知,地方卖地收入占整个地方财政比重达66.48%。 房地产对于地方财政来说何其重要!而2018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达9.5%。 但商品房销售额达到近15万亿元,增长12.2%。 可以说开发商的表现在2018年还是十分惊人的。 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表现看:碧桂园以7280亿排在第一,可高周转也让碧桂园焦头烂额;万科、恒大、融创、保利排在其后;而以超高层商业地产为主的绿地以3800亿排在了第6;可曾经与绿地起名的万达跌到了第52名,销售额只有547亿。 甚至还不如同有商业地产的华润和龙湖,这两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额都超过了2000亿。 王健林和李首富加快退出国内房地产业,但并不是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在退出房地产业。 从2018年的销售业绩看,大部分开发商还是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让这些开发商离开房地产又能做什么?只不过是房地产业已经达到了顶峰,未来企业要发展必须拓展新的产业。 这也是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的第一要务。 现在的房地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转折期,改变经营方向是当务之急。 如果不能做到及时转型升级,或者接下来的就要面临的更大的困境。 本月中旬,在香港股市中的地产股票特然暴跌。 如佳源国际控股跌幅超过80%;阳光100,跌幅达到6成;仁天科技控股跌幅则是73%。 真是惊心动魄、变幻莫测。 房地产股票的不景气也就是对房地产业的未来迷茫,融资成本也会跟着上升,房地产企业囤地的财务成本也会增加,因而会导致利润的下滑,收益率自然也就下降了。

标签: 中国恒大股票大跌 背后原因及市场影响分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