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竞争:金融行业竞争激烈,中国银行面临来自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

admin 7 0

金融行业竞争激烈,中国银行面临来自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

国内竞争

在中国国内,中国银行面临着来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城商行(宁波银行、常熟银行等)、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竞争。

这些金融机构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存款、理财、保险等,对中国银行的市场份额构成挑战。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在存款、贷款、资产管理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这些银行凭借着网点多、客户基础大、资金实力强的优势,对中国银行形成较强的竞争压力。

股份制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民营资本为主导的金融机构,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贷款、存款、理财等业务方面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

这些银行的特点是机制灵活、服务创新、注重客户体验,吸引了大量年轻客户和中小型企业客户。

城商行和农信社

城商行和农信社是根植于地方的金融机构,在当地市场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这些机构专注于小微企业贷款、个人金融服务等细分市场,对中国银行的市场份额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国际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国际金融机构也在中国市场上展开竞争。

这些机构包括跨国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等)、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先锋领航、富达国际等)。

国际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对中国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跨国银行

跨国银行利用其全球网络和强大资金实力,为中国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这些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等领域有着较强的优势,对中国银行的市场份额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专注于资本市场业务,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服务。

这些机构在投行领域有着较高的声誉和专业能力,对中国银行的投行业务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咨询服务。

这些机构在资产配置、投资组合管理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对中国银行的理财业务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应对竞争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国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挑战,包括:

  • 强化核心业务,提高市场份额
  • 大力发展创新业务,抢占市场先机
  • 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
  • 优化风险管理,保障金融安全
  •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全球影响力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银行在应对行业竞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持了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态势。

结论

金融行业竞争激烈,中国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通过强化核心业务、大力发展创新业务、提升服务质量、优化风险管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措施,中国银行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金融市场上保持了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态势。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待遇等。 同时,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在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向海外发展。 因此,“入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冲击和竞争的压力,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一、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从现状看,我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国有商业银行;②其他商业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④中央银行。 其中,其他商业银行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在上述四类银行中,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或历史包袱较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小可暂不讨论;中央银行则无论在现存状态下还是在完全开放情形下,所面临的只是监管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银行业,关键是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差。 我国银行业的人均利润只有0.13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美国是我国的41倍,德国是我国的45倍,英国是我国的40倍,而日本因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点就不与其相提并论。 2、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 尽管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总资产都相当可观,但人均资本只有2.28万美元,不足美国的12%,英国的15%,仅相当于德国的0.9%,日本的 2.2%。 所有者权益与贷款的比值,1997年末只有4.2%,在发行了特别国债补充了资本金后也不足6.9%。 3、资产质量差。 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25%,而这仅是保守的估计。 而国外银行这一指标一般不足8%。 因此,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在持续增长,但由于大量的不良资产,利润水平在逐步降低。 4、体制性弊病严重,人浮于事,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 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就业人员的下岗现象也会普遍化。 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员工人数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9.5倍,英国的4.8倍。 如此庞大的员工队伍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5、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其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就会向国际透明化,四大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我国银行业的全线崩溃。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正快速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给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大大增加了中、外资银行接洽、合作的机会,等等。 所有这些方面,在给国有银行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1、 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能够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更多金融业务需求 首先,我国加入WTO后,不仅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的竞争,国内的所有企业特别是国有 企业,也都面临着来自国外产品的挑战。 这种挑战促使着这些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兼并、联合、改制、改造、改组等措施,形成技术水平高、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参与竞争,带动目前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走出困境。 这样,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其次,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企业来华建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的数量已大量增加,国有商业银行以其国家信誉后盾和资金实力以及地缘优势,同样会受到一些外资企业的亲睐,这为国有商业银行选择优良信贷客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第三,我国加入WTO后已不再有过去一直纠缠不休的最惠国待遇、纺织品配额、倾销与反倾销等问题,我国的纺织品、家电等方面的出口已呈现大幅度增长,而在汽车、电信、农产品等方面的进口也同时在增加。 我国的国际贸易量因此而迅速增加,从而对银行的国际结算、国际卡收单和信用证业务的需求也在大量增加,并在资金配套服务、外汇买卖、远期结售汇、利率汇率保值等业务上提出更多的需求。 这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其国际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为拓展海外金融业务,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 首先,我国加入WTO后,WTO成员国赋予其他国家银行的优惠条件,同样要赋予我国的银行。 解决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所遇到的政策障碍和不平等的竞争待遇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外市场的竞争。 其次,虽然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会使国内银行让出一块市场,但是我国的跨国企业也因此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后,也需要国内金融金融机构走出去为它们服务,在国外市场争夺业务。 可以肯定,我国在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步伐已在大大加快。 3、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 外资银行来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既存在业务上的竞争,同时也存在着人民币配套业务、本外币结算和大型项目实行银团贷款等方面的合作。 由于目前四大商业进行商业化改革时间比较短,在1995年前还是国家专业银行,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后,开始全面向商业银行转轨。 虽然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努力推进商业化改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国有商业银行在组织体系、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经营机制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与现代化规范化的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建立和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制度,仍在探索之中。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提供了参照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学习国外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4、在强大的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下,有利于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但是这并没有动摇四大商业银行在商业金融中的地位。 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创新动力不强,经营机制转换很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没有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加入WTO后,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享有特殊的政策保护。 因此,在外资银行的挑战下,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加快内部改革,提高竞争能力。 否则,就要无情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我国银行业目前已感到了有很大的压力。 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银行业必须认清形势,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迎接挑战,在竞争中发展。 从近期看,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和银行业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应当考虑到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负面影响,其中值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业务范围问题 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强调金融自由化,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即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和投资银行发行、包销和承兑证券业务的结合,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 包括银行证券分业最严格的美国和日本,80年代以来都逐步以各种补充法规来放宽银证兼营的范围,直到最近美国通过了新的银行法案,这是对全能银行发展的全面肯定。 我国的银行法则坚持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业分管。 当世界上的银行家正在以全能银行的模式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之时,而我国的银行却走着严格金融分工的美日模式的旧路,显然同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格格不入。 在加入WTO之后,这个矛盾已变得更加突出。 因为外国银行会依仗全能银行或其一系列子公司的业务优势来争夺客户,而我们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不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妨碍了自己去积累全能银行综合服务的经验。 特别是信托业,这本来是银行与证券业的一个中间地带,业务范围很宽,西方称之为“金融百货公司”,我国银行不能兼营信托,又把信托业的机构作了很大收缩,管理上归属央行,而证券方面又对信托业作了诸多限制,比如不许介入证券的发行、经纪和承销。 加入WTO后,一旦国外信托公司介入我国,我国的信托业势必会面临灭顶之灾。 2、自主经营问题 国外银行有自主经营的优势,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则相对较弱。 比如,外资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掌握自主性较大,对呆账准备金的提取额度和呆坏账核销的自主性也较大。 而国内银行则有诸多限制,特别是呆坏账核销还要有众多行政部门的参与。 加入WTO以后,这些分权式管理,得不到改革,实际上也已成为国内银行参与竞争的障碍。 3、人才的争夺 这实质上是一个劳动报酬即分配制度问题。 外资银行能够以高薪挖人,而国内银行却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大锅饭”工资制。 如果不能在劳动报酬分配制度上有重大突破,则很难留住人才。 加入竞争之后,势必会导致不少既有国外工作经验、又熟悉国内客户和我国体制背景的优秀人才的流失。 这些优秀人才将使外资银行的竞争如虎添翼。 其实,金融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 4、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方面的竞争 据美国单方面公布的信息,外国企业和外资银行可以介入诸如汽车之类的消费信用领域。 这里说明外国银行将以某些国外已经成熟的而在我国尚未普遍推开的金融手段介入同国内银行的竞争。 我国的差距恰恰在于我们在建国后的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禁止赊销和预付,禁止商业票据,实行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的原则,即使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商业信用和商业票据,但仍然存在着商业信用不完全、商业票据和票据市场不完全(只有银行承兑汇票,没有开放商业本票,实际是由银行信用承担了本应由企业本票承担的信用风险),消费信用没有推开(没有厂商赊销和分期付款的消费信用,却贸然推行消费品信贷),我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和外资银行来同我们竞争,很容易地利用我国信用方面的这块空白,来做大消费信用、消费金融和消费信贷的文章。 四、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纵观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封闭和自我循环的状态下得到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发展日益趋于一体化的今天。 我国加入WTO后,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在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和协作中获取比较利益,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而从近期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必须争取时间,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全力面对加入WTO后带来的各种挑战,把外资银行的冲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1.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科学设计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框架和步骤 需要解决的是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要审慎的把握好开放我国金融业的力度和速度。 从总体上讲,我国金融业要对外开放是必然的。 但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还不健全,包袱很重,金融法制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如果金融市场开放过快,将会对我国银行体系产生难以承受的冲击,甚至会造成大的金融危机。 因此,在加入WTO谈判的过程中,我国在承诺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克服了急于求成的心态,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新的金融服务协议(FSA)中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一些保护性条款,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使金融业的开放步伐与我国法制建设、中央银行监管能力、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的改革相适应。 第二,制定引进外资银行的规划。 外资银行的引入时间、每年的引入量、引入的国家、引入后在国内的区域布局和中央银行如何监管等方面,都应该制定出具体的规划,避免出现盲目性。 第三,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按照国际通行的准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条件,并严格进行审查。 同时,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将来也存在外资银行市场退出问题,因此还应该抓紧出台和完善外资银行退出方面的法规。 2、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 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发展我国的跨国银行业。 否则,不可能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充分享受GATS和FSA赋予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所带来的利益。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跨国银行的途径,主要有企业向金融性公司或银行业渗透和现有的的国内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向其他银行参股、控股这两种途径。 由于我国发展跨国银行,一开始就面临着跨国国际银行强大的竞争压力,这要求我国的跨国银行要高起点、高标准。 因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选择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依托,在其现有业务范围和经营实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向国际金融领域拓展。 如果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可以通过跨国企业 向银行参股的形式,促使国有商业银行跨国化发展。 近几年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迹象表明,商业银行间的国际联合和并购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 3、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特别是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目前仍有一个缓冲的时间。 在这期间,必须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一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无论是提高国有商业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经营和竞争能力,还是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的跨国经营,都有必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参股,使国有商业银行与这些企业建立利益相连的紧密型信用伙伴关系,为最终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创造体制条件。 二是加快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改善银行资产结构。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袱较重,特别是不良贷款较多。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 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很难与外资银行竞争。 目前国内已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不良资产,但今后更加重要的问题是,防止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象菜园中的韭菜,“割了又长”,必须建立防范不良贷款产生的机制,把“韭菜根”拔掉。 三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重组步伐。 按照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按经济区域设立金融机构,对现有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加快重组,特别是工、建、中行的县级机构要迅速撤并,集中精力和财力,开发城市业务和国际业务。 为此,人民银行撤并各省人民银行,在全国成立了九大分行。 四是落实和维护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 商业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开展经营活动,任何地方、任何部门特别是地方党政部门不能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更不能强迫银行贷款或对外提供担保。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监管,防止出现超负荷经营和流动性风险,让商业银行根据信贷资金的“三性”原则,自主决定资金的运用,自负盈亏。 4、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来讲,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各种挑战 一是强化员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加快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建设进程。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操纵系统,一方面提高业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完善风险监控机制。 二是借鉴、引进国外同业先进的经验,加快金融创新,改变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单一、类似和低层次竞争的局面,积极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在远期结售汇、外汇买卖、利率汇率保值方面不断开发业务品种,适应市场的需求 。 同时,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整体营销机制,加大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主动向客户推荐和出售自己的服务。 三是要及时调整信贷投向,抓住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优秀客户。 应系统分析银行目前的主要客户自我国加入WTO后受到的影响,重新评估客户的资信状况和行业风险,采取措施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四是抓紧人才培养,尽快造就一支符合国际金融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要十分珍惜现有人才,高薪延揽高级人才,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并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5、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和兼并重组的保险机制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国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有些商业银行将在竞争中破产倒闭,退出金融市场。 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并和重组,已经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近两年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合并,通过优势互补,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国加入WTO后,商业银行正面临国外“超级银行”的竞争,在这种压力下,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联合和重组也将会出现。 因此,国家要及早制定政策和法规,规范国内银行业的兼并和重组行为。 6、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引导与监管 对外资银行必须依法进行必要的科学监管,加强引导,健全监管机制,是外资银行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一,加强对外资银行科学管理的法制建设,早日制定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外资银行管理法规。 逐步建立遵照《巴塞尔协议》精神的对外资银行的科学管理体系。 第二,有条件、有步骤的开放我国银行业务,对外资银行业务的开放程序必须与我国境内的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 在服务品种方面,银行业可先开放国际结算、金融租赁、外汇及其派生业务、金融信息的提供与交换,后开放外币存放款和利息工具交易。 人民币存放款业务、政府债券和人民币A股的放开应慎重进行。 第三,加强政府的有效保护。 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要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新的金融服务协议(FSA)中的有关规定,保护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国家加入WTO的经验,合理地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利润汇出等有关项目进行有效的限制。 第四,要取消或逐步降低对外资银行实行的诸多“超国民待遇”,为国内银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科学监督管理,加强培训工作,建立起一批业务素质强、作风正派、办事负责的涉外金融监督管理队伍。 我国加入WTO后,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转形时期内,我国银行业依然与国外银行业存在巨大的差距,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的生存。 同时,入世对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彻底改造,引进外资、先进业务品种和管理经验,强化竞争机制等方面是有利的。 总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认清形势,抓住契机,继续深化改革,变压力为动力,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研究》(2003.11):“我国金融产业规模化发展问题研究” (熊德平) [2]《金融与保险》(2000.1):“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银行业” (梁艳芬)

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哪些冲击?

楼主,给你文章(6748字)目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国内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 但同时也蕴含着不少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 在过去两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穿透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升级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趋势日益凸现。 这对我国持续多年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工业生产显著放缓,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资产市场持续低迷。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从出口行业传导至与出口相关的原材料、加工、运输等众多行业,从沿海发达地区扩散至内地边远地区,从中小企业蔓延至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国经济正面临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 由于国内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还不深,加之近年来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实行隔离,以及监管当局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并不大,国内银行受到的直接损失是有限的。 但是,金融是经济的反映,经济出了问题,金融肯定要出问题。 目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国内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 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支付中介和财富管理中介的职能发挥受到很大抑制,无论是公司信贷、个人信贷和贸易融资等一般性贷款业务,还是公司负债、同业负债等对公负债业务;无论是POS消费、代理服务、托管受托、结算清算等支付类业务,还是QDII、外汇投资、结构性产品等财富管理业务,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呈现出系统性、连锁性和突发性的特征与趋势,包括行业风险、信用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银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深渊;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超常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 然而,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的因素,正如英国作家布瑞杰所说,“中文的‘危机’分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一个意味着机会。 ”确实如此,危机总是与机遇相伴随,危中有机,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把握,牢牢抓住“危”中之“机”,“危机”就会成为“转机”。 从事物发展规律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而矛盾双方的力量会随着形势变化而此消彼长,主次地位也会出现逆转,由此发生质的转变。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经济周期理论看,经济总是按照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运行,萧条之后便是新一轮的复苏,因此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曾说过“为危机而担忧是大可不必的,对市场经济来说,萧条是一服很好的清醒剂”;从历史实践经验看,众多企业就是因为抓住了“危”中之“机”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大萧条后IBM的全球崛起,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汽车业的辉煌,亚洲金融危机后三星电子的腾飞,等等。 总之,危机往往会动摇旧的规则,促成变革,从而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 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看到美国的银行不是一无是处,看到了花旗受到了冲击,但是也有一两家银行表现的不错。 我们可以看到前天美国股指大涨,主要是得益于富国银行业绩的上升。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家原以为这次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过程当中中国的商业银行会出现惜贷。 因为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商业银行普遍惜贷。 这种经营不仅可以平滑我们实体经济波动的程度,对我们银行业可以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对于我们中国的经济,在这一轮金融危机率先走出是一个前提。 所以我觉得如果中国银行业保持增长的态势,我们觉得未来中国银行业怎么走,是否采取一种逆周期的策略。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有效整合企业资源而形成的、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 在金融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形势下,以加速之势融入全球化竞争中的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构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其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 那么,我们就要认识,加快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加快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银行市场结构的快速演变,加大了银行业务拓展的难度,也加速了银行新增利润的分化;金融游戏规则的剧变,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提出严峻挑战;社会需求结构的升级,对银行传统、单一的业务结构带来巨大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能否加快构建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事关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 参与全球化金融竞争的迫切要求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纵深推进,以及外资银行的纷纷涌入,国内银行业市场上的国际化竞争态势日益凸现。 与外资银行特别是发达国家(地区)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比如,在一级资本利润率方面,英国《银行家》杂志1000家大银行平均为19.9%,美国的银行平均为26.3%,而国内银行平均仅为16.0%;在资产收益率方面,1000家大银行平均为0.90%,而国内银行仅为0.59%;在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1000家大银行平均为4.53%,而国内的19家大银行平均仅为3.74%;在不良贷款率方面,美国、欧盟的银行平均为0.79%和0.90%,国内的银行则在10%左右。 这些数据对比表明,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对较弱,在金融对外全面开放后,如果不能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那么,我们的未来发展将会陷于被动。 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我国社会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长;消费信贷需求快速增长;企业理财需求日益高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银行融资服务、产品创新和理财顾问等业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面对社会需求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只有增强自身的市场反应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够赢得市场和客户。 有效应对金融制度变迁的战略举措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度不断加强和进程的日益加快,国内金融制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内银行面临的风险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信用风险,扩展到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种风险。 商业银行能否在控制住信用风险的同时,对我们管理经验不足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掌控,对我们的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再比如,随着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变革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与模式,能否实现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顺利调整,直接关系到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随着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手段、技术等不断向国际靠拢,国内银行面临的规则约束日趋刚性。 如何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如何实现规模扩张型向价值效益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构筑核心竞争力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 我国商业银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现代企业理论表明,作为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过程,它涉及到制度建设、产品创新、技术水平、人才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种因素简单作用的结果。 而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由于经营对象和性质不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 着眼于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转轨阶段以及商业银行的内在本质特征,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应该着重从制度创新能力、服务供给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才凝聚能力等五个方面构筑核心竞争力。 以完善公司治理为核心,努力提升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创新是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企业成长的保障。 从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看,大型现代商业银行的崛起与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高度相关。 提升制度创新力,是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商业银行而言,提升制度创新力,核心问题是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一是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重组上市等途径,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二是健全董事会及其各专门委员会功能,强化监事会职能,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独立、相互协调而又相互制衡的关系;三是实施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手段,塑造银行管理层和员工的长期、理性行为;四是强化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 以价值创新为重点,努力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价值创新是企业竞争的一个新理念,它不是通过单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竞争力,而是通过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来争取客户,赢得竞争。 作为服务业,银行业内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服务能力的竞争,而服务能力的强弱,集中体现在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否给客户增加价值。 增加客户价值,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一要树立服务理念,建设良好的服务文化,通过不断地创造客户满意的服务需求来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使银行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二是要进行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产品;三是要以市场细分为起点,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优质化的服务、多元化的渠道以及现代化的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快捷和价值更高的服务。 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努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看,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着重需要构建起以RAROC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的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特别是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 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的公布为标志,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传统的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导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重,并引起了银行的组织体系、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银行要牢固树立全面风险观念,学习、借鉴和掌握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在准确量化风险的基础上,以产品的风险定价覆盖银行预期损失,以经过科学计量的经济资本覆盖银行非预期损失,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进行全面管理,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中心,努力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在信息化生存时代,银行的产品创新、数据处理、业务操作以及管理决策,任何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是决定银行竞争能力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国际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看,提升银行技术应用能力,重点是强化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有效的成本核算系统、高效率的操作服务系统,为商业银行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服务效率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基点,努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服务功能的拓展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变,对银行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能否适应这些变化,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未来的竞争和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水平还不能适应银行国际化竞争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金融全面开放的到来,国内银行必须以更高、更远的视野,抓紧制定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通过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商业银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在金融即将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未来经营发展优势,国内商业银行必须认真关注和深入思考。 我们认为,在策略上做出以下安排是非常现实的。 颠覆传统理念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性,我们对现代商业银行运营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我们的经营行为,如果不创造性地破坏、革命性地扬弃那些传统的理念和模式,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从招商银行的实践看,未来一段时间必须努力实现“十变”。 通过“十变”,创新确立全新的经营发展模式。 这“十变”就是,在发展模式上,变规模导向为价值导向;在考核评价标准上,变账面利润为经济利润;在营销方式上,变粗放营销为精准营销;在客户选择上,变以大论优为以质论优;在风险管理上,变控制风险为管理风险;在收入结构上,变单一盈利为多元盈利;在产品定价上,变被动定价为主动定价;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变比例管理为资本管理;在组织架构上,变部门银行为流程银行;在内部联动上,变行政调节为利益调节。 调整经营结构战略转型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主题。 我们认为,要成功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切入点就是要大力调整经营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抓住四个方面。 一是资产结构调整。 在总资产中,逐步降低信贷资产的比重,适当提高本外币债券投资的比重;在信贷资产中,逐步降低一般性贷款的比重,不断提高票据贴现的比重;在一般性贷款中,适当降低对公贷款比重,逐步提高个人信贷比重;在对公贷款中,逐步提高贸易融资比重。 二是负债结构调整。 积极发行一定量的金融债,提高主动负债的比重,以增强对负债的整体调控能力。 三是客户结构调整。 努力实现从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向大中小型客户并重的客户结构转变。 四是收入结构调整。 努力提高对私业务收入的比重和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形成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并重发展的盈利模式。 推进综合经营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金融业实行综合化经营,已是大势所趋。 商业银行应该在法律、政策许可的框架内和在监管当局的大力支持下,以金融创新为动力,在综合化经营发展方面积极探索。 目前可以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交叉销售,积极创新跨市场、复合性的金融产品;二是以资本市场为平台,推出更多的商业银行的产品,如信贷资产证券化、主动负债、资产支持票据等;三是努力办好基金管理公司;四是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探索建立银行保险、银行信托等组织体系。 改革组织体制借鉴国外现代商业银行经验,运用流程银行的思路,分业务条线构建垂直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实行业务条线管理和分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式管理体制,是组织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正在按照“流程银行”的思路和事业部制模式改革自己的组织体制,有的银行已取得初步成效,这项工作应进一步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提升管理技术加快推进管理国际化进程,特别是加快促进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向国际优秀银行靠拢,是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从招商银行的实践看,提升管理技术应当加快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技术和工具的运用,在全面推广应用财务成本核算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债项评级系统、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经过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以及科学的经济资本分配机制,进而强化资本覆盖风险以及资本回报约束的经营理念,引导经济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同时,要加强数据仓库建设,完善数据仓库信息内容,为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千方百计地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是商业银行决胜未来的战略要求。 我们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一是改革薪酬分配体系,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同时探索启动长期激励计划,将员工的长远利益与银行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启动大规模培训计划,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客户经理的经营管理素质,特别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一批既有深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既能驾驭全局又有专业特长,既有海外工作经历又熟悉中国国情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三是加强对各级班子与干部的考核与管理,通过加大公开竞聘和360度考评力度,造就一批德能勤绩俱佳的优秀干部队伍;四是稳妥推进专业职务序列建设,构建简明、清晰、科学的专业职务序列体系,拓宽员工职业生涯通道;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宽松、互帮互助、充满朝气、拼搏进取的工作氛围。

中国银行面对中国其他银行有那些优势?

中行的优势在于外币业务,中行的前身是人民银行国际业务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行都开立有分支机构。 因此,如果你有很多外币业务需要做的话,中国银行绝对是你最佳选择。 2、中行有国际化优势。 中国银行于全球27个国家及地区拥有超过600家境外机构,并与超过1400家国外银行有业务往来。 而且控股子公司中银香港在香港拥有280多家分行,在香港银行中拥有最大的分行网络。 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以总资产计算,为澳门最大的银行,占有当地30%的市场份额。 相比较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只在美国设有一家代表处、职员2人,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均未在国外开设代表处或分支机构。 可见,中国银行拥有在中国商业银行之中最广泛的国际网络,国际化发展领先于其他银行。 由于中国银行曾经是我国的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在外汇业务享有垄断地位.这使得中国银行成为目前国内银行中最国际化的商业银行。 它在香港、澳门、伦敦、大阪、新加坡、纽约、曼谷、东京等地均设立有海外分支机构。 目前拥有遍布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网络,境外机构数目达到603个.凭借广泛的海外网络、出众的实力和国际金融、外汇业务优势,其国际业务在国内银行中一直居于首位。 3、奥运合作伙伴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合作银行,中国银行为北京奥运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奥运金融服务。 在为广大市民提供奥运门票销售服务的同时,中行还推出了一系列与奥运主题相关的金融产品,今年以来,中行结合各项奥运工作的开展,又陆续推出或代销了众多奥运产品。 可以说中行借助奥运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平台,可以全面改善服务水平,提升品牌价值,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标签: 金融行业竞争 中国银行面临来自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 金融行业竞争激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