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中度提升: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规模化养殖,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将受益于市场份额的扩大。

admin 17 0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规模化养殖,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将受益于市场份额的扩大。

政策鼓励规模化养殖

自2018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政策,鼓励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
  • 提高土地流转效率,促进养殖用地集约化利用;
  •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加大对规模化养殖的信贷支持;
  • 加强技术推广和服务,提升养殖效率和效益。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养殖企业的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30%,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50%。

随着大型养殖企业不断兼并收购中小养殖企业,行业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高。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规模化养殖的市场份额将超过70%。

龙头企业受益于市场份额扩大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将为龙头企业带来以下好处:

  • 市场份额扩大: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养殖,可以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市场话语权,提高定价能力。
  • 成本降低:规模化养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养殖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 抗风险能力增强:大型养殖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抗风险能力更强。

因此,在产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下,龙头养殖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市场前景广阔。

投资建议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关注投资机会:

  • 投资龙头企业:龙头养殖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值得长期关注。
  • 投资饲料、兽药等产业链相关企业:随着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对饲料、兽药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 投资农业技术服务企业:农业技术服务企业可以为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养殖业受市场周期性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投资需谨慎。在投资前,建议投资者充分了解行业情况和企业基本面,并注意控制风险。


政策一片大好,风电龙头赚钱却越来越难?

双碳政策下,风电行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2019年5月发改委的一则政策通知宣告风电的平价上网时代即将来临。 在此之前,风电产业链从下至上均高度依赖补贴盈利。 补贴的逐步退坡,则意味着未来风电行业只能通过降本增效实现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在平价上网进程快速推进之下,行业出现“抢装潮”,近年来装机量持续激增。

在产业降本及装机量激增的情况下,位于产业链中游,承担产业主要降本任务的风机厂商陷入“价格战”泥潭。 以金风科技为首的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得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致使营收规模快速扩张。 受此影响,2019-2021年,金风科技股价累计涨幅超过90%,年化收益接近25%。

然而,在激烈的价格战下,一再下探的风机招标价格也持续挤压着风机行业的利润空间,行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愈发明显。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风机行业增收不增利的现象?金风科技在行业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未来是否值得长期关注?

本文试图解答以下问题:

1、金风科技是如何成为行业老大的?

2、风机厂商为何增收不增利?

3、金风科技是否值得投资者关注?

金风科技为何成为风机老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不断攀升。 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达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 截至202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左右。

用电量逐年增加的背后是对能源需求的加大。 众所周知,“以煤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不断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正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对水电、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产业给予大力财政支持。

其中,风力发电作为国内第二大清洁能源,在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21年,全国风电发电量达到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 截至2021年底,全国风电累计装机3.28亿千瓦,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纵观风电产业链,主要由上、中、下游共同参与完成。 其中,产业链上游由叶片、风塔、主轴、机舱罩等风机零部件构成;中游的风机厂商向上游采购零部件并集成、制造形成风电机组;风电机组发电产生的电能由下游风电场运营。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位于产业链中游的风机厂商承接了主要的装机需求,也是直接受惠于政策的关键环节。 受益于近年来风电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风机厂商的营收规模也得以快速提升。 以龙头金风科技为例,如图所示,在经历2016、2017连续两年营收下滑后,金风科技的营收规模快速回升,2020年营收首度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47%,2017-2020三年复合增长率超30%。

不仅如此,风机也是产业链中国产化程度最高的环节。 目前我国风电机组产量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国。 2020年,在全球前十大风机厂商中,中国企业占据7席。

风机是一个市场高度集中的行业。 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风机CR3达到50%,占据了一半的市场份额。 金风科技、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常年位列国内前三强,此外,上海电气、运达股份、中车风能、东方电气、三一重能等也在前十名。

在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金风科技作为成立20余年的老牌风机厂商,在市场规模及业绩能力上均领先于同行,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

以业务结构(风机制造、风电服务、风电场投资与开发)更为相近,且同位于第一梯队的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作为对比,2021年金风科技的市场规模达16.1%,在国内排名第二;明阳智能和运达股份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5.26%、10.89%,位列第三、五名。

业绩能力上,2019、2020年,金风科技的年营收规模分别达到300亿元及500亿元以上,而明阳智能年营收规模直到2020年才突破200亿元。

盈利水平方面,2016-2018年,金风科技一直以10%以上的净利率大幅领先于同行,2019-2020年金风科技的净利率略低于明阳智能,但仍高于运达股份。

金风科技之所以能成为行业老大,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资金实力雄厚。 风机制造属于重资产、资金密集型产业,从投产到盈利的整体周期相对较长。 在这种背景下,参与者需要进行相当大的前期投入(包括购买技术),且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产生效益。 大型风电机组从设计到获得认证并批量投产,周期通常以年计,这种游戏显然不适合资金短缺的小玩家。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补贴退坡、平价上网的加速推进,促使下游风电运营商将降价压力向上传导,倒逼产业链降本增效。 而中游的风机制造则承担了主要的降本任务,但由于在产业链中缺乏话语权,受上下游的双向挤压,因此风机厂商只能靠低价竞争抢夺市场份额。

持续的价格战致使风机制造行业利润空间一再缩水,同时受风电场建设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下游回款周期长,因此“借钱经营”几乎成为风机厂商的常态,导致相关企业资产负债率常年居高,资金压力较大。 随着价格战的愈演愈烈,没有资金和规模优势的中小厂商更容易出现财务危机导致经营不善,淘汰出局,最终加速市场份额向龙头的集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金风科技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因为资金实力雄厚,规模优势明显,因此整体的财务风险相对可控。 如图所示,在资产负债率方面,包括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在内的第一梯队厂商明显低于电气风电、三一重能等第二梯队厂商。 现金流方面,截至2020年底,金风科技的现金余额达77亿元,而运达股份、三一重能的现金余额仅约17亿元。

其次,技术优势明显。 风电机组的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核心传动链的设计上。 直驱和双馈是风电机组的两大主流技术路线。 直驱和双馈技术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含有齿轮箱(也称增速箱)这一部件。 一般情况下,风轮的转速较低,远远达不到让发电机发电所要求的转速,需要通过齿轮箱的增速作用来实现发电。 而在直驱技术下,风电机组无需安装齿轮箱,由风力直接驱动发电机。

简单来讲,对风机厂商而言,直驱技术的优势在于发电效率,双馈技术则具有成本优势。

目前,双馈是被采用最多的主流技术路线,而金风科技则是国内鲜有的深耕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企业。成本更高的直驱技术究竟为金风科技带来了哪些竞争优势?

首先是更高的发电效率。 没有齿轮箱来增速意味着想要达到同等的发电效率就要在技术上加大风机重量和体积,势必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金风科技引入永磁技术,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金风科技推出的直驱永磁风电机组,能够实现自身励磁的效果,从而通过降低电能损耗来实现效率提升。 Windpower Monthly曾发文称,研究结果表明永磁技术优于双馈技术,在部分负荷运行状态下,永磁发电机的效率要比双馈发电机高3%到4%。

其次是抛却齿轮箱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续维护成本。 Windpower Monthly数据显示,在风机零部件中,齿轮箱的故障率最高。

展望未来,海上风电项目已然成为行业最重要的增量空间,近年来兴起的半直驱式由于兼具直驱与双馈的优点,在成本优化和发电效率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同时故障率相对较低,被公认为是更适合海上风电项目的技术路线,目前金风科技已开始积极布局。

技术上的优势离不开金风科技对研发的重视。 研发投入方面,除2019年略低于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以外,近年来金风科技的研发费用率一直远高于同行。

行业为何增收不增利?

巨头也有苦衷——风电政策一片大好,钱却没那么好赚了?

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在双碳政策的利好刺激下,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风机厂商营收规模迎来快速扩张。 但与收入大幅增长相反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正不断下滑。 2021年,金风科技的毛利率由2017年30%的最高水平降至22.55%,净利率由2017年的12.53%降至6.90%。

而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不只发生在金风科技身上。 2020年,明阳智能营收同比增长114%,毛利率却同比下降4.09个百分点,净利率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

原因何在?

从风机制造业务的盈利模式可知,风机制造的收入端主要是向风电运营商销售风电机组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端包括营业成本和销售、管理、研发等一系列费用,其中营业成本主要由向上游采购零部件的成本构成。

逐项分析,营业成本方面,对于风机厂商而言,成本高企是常态,近三年金风科技风机及零部件销售业务的营业成本率均高达80%以上。 受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上游零部件制造所用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增加了风机制造商的成本压力。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跟随风电场建设周期(年初开工,年内建设,年底竣工投产),风机制造业务的业绩周期呈季节性特点,销售收入和贷款回收集中在每年的四季度。 由于是在商品控制权转移时点确认收入,因此获得订单后并不能马上生产交付,所以存在“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周期,以往的低价订单影响当期利润”的情况。

除了上述成本压力以外,风机“价格战”也进一步压缩了厂商的利润空间。

众所周知,风电属于高度受政策主导的行业。 2020-2021年国家陆续取消陆上风电项目的政策补贴,新核准的项目实行平价上网。

在补贴不断退坡的背景下,风电行业开启“抢装潮”,带动风电项目招标量大增。 据GWEC数据,2019年风电公开招标规模达到历史最高的65GW。 市场盘子的急速扩大,使得头部企业产能不足以满足全部的新增市场份额,部分需求外溢至二、三线风机厂商,为了借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二、三线风机厂商采用低价竞争策略,率先掀起行业“价格战”。

根据国融证券数据,以3MW风机为例,仅在2020年,招标价格便从2020年初的4040元/kw跌至2021年9月的2410元/kw,中广核云南曲靖风场招标更是创下了1880元/kw的历史低价。

综合来看,作为产业链的中游企业,风机厂商对上下游均不具备明显的话语权,因此既需要承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又要不断靠低价竞争来抢占市场份额。 而收入、成本的双向挤压,最终导致行业的整体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出现了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现象。

金风科技投资价值几何?

尽管在“双碳”目标下,风电和光伏作为主要的清洁能源均为政策大力支持的产业。 但在二级市场却是另一番光景,风电的估值水平一直明显低于光伏。

从龙头股来看,光伏产业龙头隆基股份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元,通威股份市值一度超2600亿元,阳光电源市值一度超2400亿元。 而相比之下,风电产业上、中、下游的龙头股估值均处于较低水平,中材科技和金风科技的最高市值均不及1000亿元,龙源电力的最高市值为1500亿港元左右。

那么,资本为何如此冷落风电?

首要原因在于风电龙头的盈利水平普遍低于光伏龙头。 如图所示,2018-2020年隆基股份、阳光电源的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均显著高于金风科技、明阳智能。

除了经营上的区别以外,根据双碳目标,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这意味着,在明确了总量的情况下,风电和光伏产业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 二者中,谁能率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更低的度电成本以及更高的发电效率,谁就能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光伏与风电的估值也因此拉开差距。

光伏行业与半导体行业类似,未来可以通过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等方式不断降本。 而风电行业则属于传统制造业,未来很难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 这也就意味着风电行业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会远低于光伏行业。

此外, 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维持行业地位,并以此抵御价格战,保持盈利的稳定性。 而属于传统制造业的风电行业,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一旦发生价格战便只能牺牲自身利润。 因此,综合来看,风电行业的估值要远低于光伏行业。

那么在行业整体估值普遍偏低的情况下,金风科技是否值得关注?

短期来看,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在双碳政策的支持下,风机行业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但价格战导致了金风科技等企业增收不增利的现状,使得市场对风机厂商盈利能力的预测有所保留。

但展望未来,随着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即将双双进入平价时代,从IRR(内部收益率)水平来看,风电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增强,有利于产业整体估值的提升。

民生证券研报显示,风电项目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随着开发规模的扩大,单瓦造价持续下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风电项目规模越大,单位千瓦投资越低,投资的降低对项目收益的提升效果明显,当容量由50MW扩容至400MW,项目全投资内部收益率将由9.33%提升至10.60%,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则由0.3453元/千瓦时降低至0.3085元/千瓦时。

与此同时,随着价格战的加剧,预计行业将加速出清落后产能,以金风科技为首的龙头将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站在长期的角度,相比陆上风电,由于基数小、地理限制少等优势,海上风电未来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前景。 而在海上风电领域,同为第一梯队的明阳智能已显现出较强的技术优势。

如前所述,半直驱是更适合海上风电项目的技术路线,而明阳智能是国内最早布局半直驱技术路线的风机厂商,已掌握一定的先发优势。 在风机大容量方面,根据国信证券,目前明阳智能的海上风机最大容量已突破16MW,而金风科技海上风机的最大容量仅为8MW,与明阳智能有不小的差距。

综合来看,通过前文的对比, 在市占率、营收规模、盈利水平等方面,金风科技均在行业中占据第一梯队,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未来受益于市场份额的提升,公司有望逐步实现业绩回升。

而长远来看,海上风电领域,明阳智能等强劲对手技术优势更为领先,金风科技压力不小,未来如果在海上风电领域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部分市场份额很可能被对手吞食。

船舶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概况

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在近十年中展现出了显著的全球市场份额增长态势,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 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为中国船舶制造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尤其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正对韩国和日本的领先地位发起有力挑战。 然而,设计能力的不足和配套产业的滞后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短期内,国际和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支撑,但油价上涨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则构成了运营压力。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企业必须学会规避风险。 2005年,中国船舶工业成绩斐然,造船完工量达1212万载重吨,新接订单1699万载重吨,手持订单3963万载重吨。 全年出口船舶752万载重吨,占总量62%,出口交货值478亿元。 2006年,造船业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完工量和订单量均有显著增长,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均有大幅提高。 2007年,船舶工业全面增长,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53%和70%,显示出快速且健康的增长态势。 2008年和2009年,中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国家出台《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以支持产业发展,包括财政金融支持、产能控制、技术创新等措施,以应对产能过剩和提升行业竞争力。 然而,我国船舶制造业也面临挑战,如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中小企业风险抵抗力弱、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同时引导中小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非船产品市场,并支持专业设备自主研发。 总的来说,尽管中国船舶制造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需在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提升,以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化工行业将迎来全面价值重估

“碳中和+新能源 ”依然为最强主赛道,化工行业全面价值重估在路上“双碳”战略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能源转型、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底层逻辑,而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是多方面的。 在供给端,作为典型高耗能行业之一的化工行业必将深度参与其中,化工行业已迎来新一轮的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 在需求端和能源端,偏中上游的化工行业为新能源 行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和原料,而这些资源和原料往往是战略性资源或“双高”的产物。 “新世界 ”与“旧世界”并非泾渭分明的切割,而是相伴相生的发展。 在国家“双碳”战略大方向的指引下,出于资源保护和能耗管控的要求,部分化工材料供给将被约束,同时 新能源 行业的高速发展又将显著拉动其需求,相关化工行业迎来 历史 性的黄金发展期。 另外,化工行业传统领域极具实力的龙头白马,在供给约束下将依托自身资本和 资源优势 ,全面进入空间足够大、前景足够好的新能源赛道。 在“碳中和”大战略和新能源 加持下,化工行业将迎来全面的价值重估。 未来化工行业的行情将紧紧围绕“碳中和”、“新能源”和“重估”三个关键词展开。 纯碱、氟、磷、硅等上游化工原料将继续受益于“碳中和+新能源 ”因“碳中和”以及资源安全问题受限的,同时又显著受益于新能源 需求拉动的纯碱、氟、磷、硅等上游化工原料将迎来 历史 性的变革。 纯碱:光伏玻璃投产逐步兑现,纯碱华丽转身为“光伏碱”。 在纯碱行业供给呈收缩趋势的情况下,光伏玻璃需求却将高确定性的持续增长,这也将使2022年纯碱行业或存在一定的供给缺口。 氟:新兴产业创造新的需求增长极,萤石供给将现缺口。 萤石作为稀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正被逐渐加大保护力度,同时随着新能源 的高速发展,将改变萤石行业过去一贯的发展逻辑,新能源、新材料未来将取代制冷剂成为萤石最主要的下游应用。 磷:新能源 的快速发展将重塑行业发展逻辑。 磷矿石作为国家战略资源以及下游“双高”特点,扩产严重受限。 而磷酸铁锂当前作为锂电正极最主流的产品对磷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行业有望持续高景气。 硅:双碳背景下工业硅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光伏景气有望拉动工业硅刚性需求增长。 工业硅需求将随着光伏产业 蓬勃发展以及有机硅渗透率提升而快速增长,在需求增量可观情况下,预计未来工业硅行业开工率或将提升,供给偏紧态势有望边际改善,行业或将保持较长期景气。 新能源 变革带来的化工材料行业大机会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 市场需求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带动上游材料需求同步增加。 而今年以来,化工龙头加速布局新能源材料领域,有望凭借资源、规模效应、产业链一体化能力获取较高竞争优势。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需求爆发是传统磷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 汽车 以及储能市场的需求爆发,磷酸铁锂需求量快速增长,未来5~10年可能呈现10~20倍的增长,从而带动磷酸铁锂上游磷酸铁及净化磷酸需求增长。 目前磷酸铁锂龙头公司未来几年都规划了较大的扩产计划,但在原材料方面都依赖外采,因此有迫切寻找上游磷资源配套的诉求。 锂电池电解液溶剂 电解液是锂电池的“血液”。 电解液作用为在正负极之间输送和传导锂离子,被称为锂电池的“血液”。 电解液由溶剂、溶质(锂盐)、添加剂三种成分组成,添加量分别为80%、12%、5%。 用作电解液溶剂的主要是碳酸酯类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等。 电解液添加剂VC、FEC VC和FEC是目前用量最大的电解液添加剂。 电解液添加剂是生产锂电池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在锂电池中质量分数占比约5%。 其中,碳酸亚乙烯酯和氟代碳酸乙烯酯由于具备优化SEI膜的成膜、降低低温内阻、提升电池低温性能等多种功能,目前仍是电解液中用量最大的常规添加剂。 除此以外,常用的电解液添加剂还包括丙烷磺酸内酯、硫酸乙烯酯、二氟磷酸锂等。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0年我国电解液总需求量约27.9万吨,其中动力电解液16.47万吨,数码电解液9.49万吨,储能电解液1.94万吨。 未来,在新能源 汽车 和储能拉动下,VC、FEC需求将高速增长。 PVDF 聚偏二氟乙烯(PVDF)性能优异,主要应用于高附加值领域。 PVDF的传统下游为涂料,以重防腐工业涂料(化工、船舶、海工)、高端建筑涂料(地标性建筑、机场)为主。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0年我国PVDF需求为7万吨,其中1.39万吨用于锂电池、0.57万吨用于光伏,下游需求受新能源 崛起拉动高增长。 近年来,PVDF下游需求结构由传统防腐涂料向新能源 行业转型。 2020年新能源需求占PVDF总需求约28%,预计2025年需求占比将提升至63%。 EVA 近些年由于应用于光伏胶膜、发泡、电缆料EVA树脂需求的持续提升,我国EVA树脂表观消费量持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EVA树脂消费量上升至186.4万吨,同比增长5.25%。 光伏胶膜是EVA的最大下游应用领域,需求占比约35%左右,国内2020年EVA光伏料需求量约60-70万吨,但国内生产厂家不多,进口依存度仍在70%以上,供需紧平衡状态下EVA价格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幅上涨。 由于EVA行业扩产周期长,尤其做到光伏料需要较长爬坡期,未来2年预期供需紧张下EVA仍将保持较高景气。 化工龙头白马依托资金、成本、资源优势 全面进入 新能源 材料领域新能源 行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实力雄厚的化工龙头具有天然吸引力,化工龙头白马全面进入新能源材料领域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化工龙头借助自有原材料优势、成本优势、资金优势,将不断向下游拓展,积极布局新能源材料业务,而国家政策支持也将大大提升企业与 社会 资本持续投资新能源产业的信心,助推我国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利好化工龙头迎来价值的全面重估。 万华化学 万华化学 以MDI、TDI为核心,重点提升聚醚、改性MDI两个支撑平台能力。 作为全球聚氨酯领域的龙头企业,万华MDI业务占据中国50-60%和全球超过25%的市场份额。 公司依托石化及产业链一体化平台,不断拓展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业务,未来柠檬醛及衍生物一体化项目、合成香料、水性涂料、ADI、尼龙12、锂电三元材料、磷酸铁及磷酸铁锂、生物降解聚酯项目、大规模集成电路平坦化关键材料、POE高端聚烯烃等项目将持续为其成长性提供保障。 湖北宜化 10月12日,湖北宜化 集团与 宁德时代 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 科技 有限公司、宁波邦普时代 新能源 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总投资约32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落户宜昌,该项目以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整合“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等多环节业务。 根据湖北宜化 的公告,磷酸铁锂行业有望在未来数年持续享受新能源 汽车 等下游需求拉动的高景气度。 精制磷酸、磷酸铁作为磷酸铁锂的原料,预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公司与宁波邦普合作建设一体化电池材料项目,有利于公司抓住 新能源 市场发展机遇,优化和升级磷化工产业链布局,发挥煤化工、磷化工、 氯碱化工 协同效应,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及持续盈利的能力。 卫星化学 卫星化学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在成本、环保及能耗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同时副产物氢气未来还可用于氢能项目,符合氢能战略,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潜力大。 此外,公司加速推进连云港 基地乙烷下游聚醚大单体、乙醇胺、乙烯胺以及EAA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同时围绕 新能源 电池及光伏等下游快速发展的行业,计划于2022年底到23年建成15万吨锂电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项目(包括DMC、EC、DEC、EMC和PC5种溶剂和FEC、VC两种添加剂),同时利用副产氢气推进氢能业务,进一步扩大双氧水在半导体、光伏等行业影响力,加快乙烯齐聚法合成长链α-烯烃及POE技术开发项目的中试。 $荣盛石化(SZ)$ 荣盛石化 依托炼化平台,不断延伸产业链,积极布局下游新材料。 其控股子公司浙石化一期20万吨/年工业级DMC去年投产,浙石化二期规划的30万吨EVA装置有望年内投产,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产能释放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华鲁恒升 目前,华鲁恒升 拥有5万吨/年DMC产能,依托乙二醇装置建设的30万吨/年DMC生产装置,已于10月3日一次性开车成功,品质直接达到优等品标准。 公司此次规划建设的高端溶剂项目,不仅进一步扩大DMC产能,同时也将溶剂品种拓展至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形成较为完善的溶剂产品矩阵。 随着锂电池消费量的快速提升,作为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等溶剂需求量大增。 相信未来随着高端溶剂项目的投产以及进一步开发出电池级溶剂产品,华鲁恒升 将有望充分享受 新能源 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奥克股份(SZ)$ 奥克股份 是我国环氧乙烷衍生物(EOD)龙头企业,上游一体化优势显著,目前正由传统建材领域向高附加值电解液材料领域延伸。 公司拥有2万吨电解液溶剂EC/DMC产能,同时通过参股电解液添加剂龙头苏州华一,进一步布局高壁垒、高附加值VC、FEC材料。 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环氧乙烷(EO)酯交换法生产DMC,原材料成本相比环氧丙烷(PO)工艺大幅下降,成本优势显著。 2021年5月,苏州华一拟投资10亿元建设11.65万吨新能源 锂电池电解质及添加剂项目,项目计划落地多种高壁垒添加剂品类,产品布局走在行业前列。 $联创股份(SZ)$ 联创股份 传统业务为互联网数字类产品,该版块业务于2020年剥离,目前公司主营含氟制冷剂、聚氨酯新材料业务。 公司通过中国石油 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 科技 成果鉴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采用开发的新型环保制冷剂四氟丙烯成套工艺技术。 公司拥有R142b产能2万吨/年,具有国内上市公司中最大的R142b外售配额1.265万吨。 公司8月已投产投产PVDF产能3000吨/年,2022年投产项目包括:5000吨/年PVDF项目;6000吨/年技改PVDF项目。 东岳集团 作为全国最大的R142b、锂电级PVDF供应商,东岳集团 主要从事新型环保冷媒、含氟高分子材料、有机硅材料、氯碱离子膜和氢燃料质子交换膜等的研发和生产。 公司具备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布局,业务覆盖氟、硅、膜、氢四大产业,通过外购萤石生产氢氟酸,并向下游延伸至含氟高分子材料。 截至2021年中报,公司拥有PVDF产能1万吨、R142b产能3.3万吨。 同时公司具备锂电级PVDF生产能力,公司PVDF新增产能1万吨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A股# #股市点评# #股票#

标签: 产业集中度提升 龙头企业将受益于市场份额的扩大 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规模化养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