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股票:电商巨头的崛起与跌宕

admin 14 0

诞生与崛起

阿里巴巴集团于1999年在杭州成立,由马云等18位创始人共同创立。最初,阿里巴巴作为一家B2B电子商务平台,致力于连接中国供应商和全球买家。

2003年,阿里巴巴推出面向消费者的淘宝网,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零售平台。2009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筹集了创纪录的250亿美元。

鼎盛时期

2010年代初,阿里巴巴进入高速增长期。2014年,阿里巴巴收购优酷土豆,成为中国最大的视频流媒体平台。2015年,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进军外卖市场。

2019年,阿里巴巴的市值达到峰值约6300亿美元。当时,阿里巴巴是全球第五大市值公司,仅次于苹果、微软、亚马逊和谷歌。

监管风暴与反垄断调查

2020年,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政府监管风暴的焦点。中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巴巴展开反垄断调查,处以182亿元人民币的罚款。

监管风暴导致阿里巴巴的股价大幅下跌。2021年,阿里巴巴的市值缩水超过一半,至2700亿美元左右。

复苏与转型

面对监管压力,阿里巴巴开始转型,专注于云计算、数字娱乐和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2022年,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业务收入首次超过电子商务业务。

2023年,阿里巴巴的股价开始反弹,市值重回4000亿美元以上。阿里巴巴仍面临着来自腾讯、京东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

未来展望

阿里巴巴的未来充满变数。中国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格局将继续对其业务构成挑战。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在云计算、数字娱乐和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布局为其提供了新的增长机会。如果阿里巴巴能够成功转型,它有望继续成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公司之一。

总结

阿里巴巴股票经历了起起落落,从电商巨头的诞生到监管风暴的冲击,再到复苏与转型的尝试。阿里巴巴的股价波动反映了其业务的演变和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阿里巴巴股票既是一个潜在的高回报机会,也是一个具有潜在风险的投资选择。在投资阿里巴巴股票之前,仔细研究公司、市场和监管环境至关重要。


阿里一夜飙涨超4000亿!如何看待反垄断下科技股的危与机?

近期我国的电商和云计算龙头公司阿里巴巴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大涨。

昨日阿里巴巴-SW在恒生指数下跌的环境下逆势大涨超6%。而到了晚间美股时段,阿里巴巴股价更是涨幅进一步扩大至超过9%,一夜之间总市值增长了6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17.5亿元)!

究竟是什么利好促使了阿里巴巴股价的暴涨呢?这或与其反垄断监管的“靴子”落地有关。

在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强制“二选一”等垄断行为对阿里巴巴处以182.28亿元的罚款,而后续阿里巴巴也表示会积极整改,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预计182.28亿元的反垄断处罚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在4月13日阿里巴巴进一步发布公告,蚂蚁集团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

有机构认为至此,市场对于阿里巴巴此前监管的不确定性已经较大程度消除,而长期来看阿里巴巴作为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其长线发展前景仍然非常乐观。

有趣的是被罚款的阿里巴巴股价实现了暴涨,但是其他并未受到反垄断处罚的 科技 巨头却纷纷股价持续陷入调整。

比如腾讯控股从2月18日创下股价新高的775.5港元后,截至4月13日盘中股价已经跌至614港元,调整幅度超20%。

而互联网生活服务龙头美团-W从2月18日的股价高位460港元到目前的281港元水平,累计调整幅度更是接近40%。

包括京东集团-SW、拼多多等互联网平台型公司都在近2个月股价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 市场上也有关于反垄断后续将对互联网平台型公司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有所影响的担忧,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上述 科技 股的估值。

究竟反垄断对这些 科技 公司会有多大影响,背后蕴含的是风险还是机会呢?我们来看看。

一、以美 科技 巨头为例,反垄断对长期影响较小

美国互联网 科技 起步较早,在此轮中国开启对 科技 公司反垄断之前,美国早已经历了对平台型 科技 公司反垄断的过程。

从中美互联网平台经济反垄断法对比,中国《反垄断指南》与美国反垄断法在基本原则上存在较大一致性,因此对于脸书、谷歌、亚马逊等反垄断案例的分析可以值得国内借鉴。

2020年10月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的反垄断小组委员会发布了《数字市场竞争调查》。 这份调查报告以128万份文档和通讯记录、38位证人证词、近2000页听证记录和240多个市场参与者的调查为依据。

《数字市场竞争调查》发现这些大型 科技 平台公司能够做到垄断最大的原因都是他们有极强的生态,生态越大,所涉及的业务越全面,有越强的溢价能力。

比如谷歌、亚马逊、苹果和脸书四大巨头的生态均依赖自己的核心硬核技术,谷歌通过算法建立了搜索引擎系统;苹果通过IOS的非开源框架直接从应用商收取费用;亚马逊的仓储体系让用户有极难的转换成本;Facebook也在全球有近45%的市占率。

在强大的护城河下,巨头通常会出现的垄断问题包括第一是巨大的数据安全问题,第二是对小企业的不友善坑害,第三是捆绑销售,第四是强大到几乎无法抹去的转换成本。

机构申万宏源认为根据回溯反垄断对互联网巨头影响,诉讼风浪短期影响最大的是公司股价表现,但是这个影响的时间非常的短。

根据数据统计,比如IBM、微软、谷歌以及苹果在反垄断调查初期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股价下跌,但在反垄断一年后股价涨幅相较于标普500指数,均实现了超额收益,其中有部分甚至实现了40%-50%的超额收益。

其次就是大额罚单或者公司业务等调整会对短期的利润产生影响,但是长期影响最大的是公司的估值,公司在反垄断中估值中枢需要未来长时间的业绩消化,长期而言在反垄断的限制下,公司的资本扩张收购并购等行为是会受到影响。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公司未来的成长更多的还是取决于自己的硬核 科技 的发展。

尽管阿里巴巴的处罚和整改落地,但反垄断对于腾讯、美团、拼多多等中国 科技 巨头,就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应该如何看待当下 科技 股的危与机呢?我们来看看机构中信对于这些公司有可能整改的方向以及影响预测。

首先是美团-W,美团的外卖业务自2020年初以来就已取消和独家商户之间绑定,佣金费率方面提供较大的优惠空间。 同时外卖业务平台收费很大程度是对应于提供配送服务的相关费用,并非单纯交易佣金。

即使当前外卖业务规模和市场格局下,美团外卖1P (美团配送)业务仍处在亏损阶段(2020年四季度亏损约0.09元/单)。

从 社会 责任方面,美团相比其他互联网平台承担更多就业和线下商户运营的扶持,因此判断受到反垄断监管处罚的可能性低。 对于骑手管理优化,预计大概率将转移为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柔性保障(骑手工商责任险等方式)。

其次是拼多多,截至2021年一季度,根据调研数据拼多多市场认可的品牌数量约6,500个,GMV占比约20%,但品牌商品供给主要由品牌经销商和中小品牌构成。 “二选一”取缔后,头部品牌官方折扣供应链的引入有望提速。

另一方面,市场对于拼多多面对的两大监管隐忧均处于可控范围。

首先是平台无序补贴扰乱市场定价: 百亿补贴栏目已经从早期大单品的大额现金补贴逐渐转为品牌折扣商家在追求“高周转”下的主动降价,而社区团购也从早期依赖补贴的野蛮生长期迈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后续补贴将趋于合理和规范。

其次用户数据深度挖掘、各类 游戏 玩法有侵犯隐私、诱导分享之嫌: 预计强监管下平台将细化用户信息权限获取通知、显性化展示 游戏 类玩法细则,在更透明的运营环境下继续追求人货匹配效率的提升。

腾讯的C端产品商业模式,主要是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和流量,通过增值服务如 游戏 、广告赚取利润,这一点与中心化平台利用平台优势进行业务开展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同。

比如大摩认为本次对阿里巴巴的罚款金额仅占其当前净现金的6%,而在市场消除顾虑后,阿里巴巴仍然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和云计算公司,具备极强竞争力和长线投资价值,目标价给到300美元。

对于芒格的这笔投资,你又怎么看呢?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 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 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

阿里的困局:曾经与腾讯齐名,如今却渐居下风,难以和腾讯对抗

1998年,毕业不久的马化腾,在深圳创建了腾讯。

1999年,辞去英语老师的马云,则在杭州创建了阿里巴巴。

从此,中国互联网界的两大巨头开始诞生,它们一直相爱相杀着,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二十多年里,有许多著名的互联网公司折戟沉沙,辉煌不再,比如曾经与腾讯,阿里同称为“BAT的网络。

但是腾讯与阿里,却一直齐头并进,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界的双子 星座 。

然而,时至今日,阿里似乎也在逐渐步入网络的后尘,在各个方面渐居下风,已经越来越难以和腾讯对抗了。

阿里与腾讯,多年来一直齐头并进,双方虽然有时略有差距,但是却极其微小。 然而时至今日,阿里却渐居下风,越来越难以和腾讯对抗。

阿里的渐居下风,主要体现在 商业市值 , 竞争现状 以及 负面影响 这三个方面。

首先是商业市值方面,阿里已经离腾讯越来越远。

腾讯上市比较早,在2004年的时候,腾讯就已经到香港上市了。

当时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次子,盈科拓展集团主席李泽楷手持腾讯20%的股份,算得上是腾讯的大股东了。

然而后来李泽楷不看好腾讯,卖掉了腾讯的所有股份。 如今的腾讯,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港股之王”,李泽楷早就悔不当初了。

而阿里的上市相比于腾讯,就相对较晚了。

2014年9月19日,创始人马云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敲钟,阿里巴巴正式挂牌上市,创造了史上最大IPO记录,股票代码“BABA”。

同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又在香港上市,其总市值超过4万亿元,登顶港股成为港股“新股王”。

当年的阿里,其市值力压腾讯,跑在了腾讯的前头,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优势。

然而,2020年12月24日的一则消息,很快就打破了这种局面。

2020年12月24日,阿里巴巴因为“二选一”涉嫌垄断,被国家立案调查。

在短时间内,阿里巴巴的股价马上应声暴跌,一天市值就蒸发掉超过4300亿港元。 同一时间,腾讯的股价顺势而起,很快就比阿里巴巴多出4400亿港元。

时至今日,阿里巴巴始终没有恢复元气,在商业市值上和腾讯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 截止2021年3月7日,阿里巴巴的港股市值为4.91万亿港元,腾讯的港股市值则为6.51万亿港元。

腾讯足足比阿里巴巴多出了1.6万亿港元的市值,换算成美元,大概为2061亿左右,相当于两个网络的市值。

阿里与腾讯的市值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是竞争现状,阿里已经深陷腾讯众小弟的包围之中。

阿里和腾讯在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都掀起了对抗战争,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比如2014年快的与滴滴的打车大战,2016年小黄车与摩拜的单车大战,还有美团与饿了么持续不断的外卖大战等等。

在各个领域的大战中,阿里往往是败多胜少,而腾讯则往往是大胜而归。

由于腾讯的主业是社交和 游戏 ,所以阿里持续想要入侵腾讯的社交和 游戏 腹地。

在社交领域,阿里连续推出了来往,钉钉,支付宝圈子,而且还投资了陌陌和微博。 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对腾讯的社交霸主地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在 游戏 领域,阿里2016年的时候正式入局,成立阿里 游戏 ,通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做到了全国第四的位置,可是和腾讯 游戏 还是相距甚远。

因此,阿里对腾讯社交和 游戏 腹地的入侵,一直以来都没有成功。

然而,腾讯对阿里电商腹地的入侵,却可以算得上是颇有成效了。

2014年,腾讯投资电商巨头京东;2015年,腾讯入股团购霸主美团;2016年,腾讯又扶持了电商新秀拼多多。

这三家公司犹如三头恶狼一样,持续不断地围攻阿里的电商主业,将阿里这头猛虎滋扰的不胜其烦。 而阿里因为“二选一”涉嫌垄断被调查一事,也是因为与这三家公司竞争而导致的。

如今的阿里,已经深陷腾讯的众小弟包围之中;而腾讯却一直安然无恙,阿里对它的进攻,完全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阿里与腾讯,已经难以平起平坐,齐头并进了。

最后是负面影响方面,阿里已经掉入了舆论的漩涡。

先是2020年10月24日的时候,马云在上海外滩演讲言辞激烈,后来被国家媒体点名批评,然后其所主导的蚂蚁金服上市被上证叫停。

后是两个月后,也就是2020年12月24日,一则重磅消息再一次将阿里巴巴推上了风口浪尖,因为“二选一”涉嫌垄断,阿里巴巴被国家立案调查。

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已经将马云和阿里巴巴推入了舆论的漩涡,难以自拔。

人们谈到马云和阿里,就是资本家,垄断这些负面词汇,网上对他们的口诛笔伐更是不绝于耳。

许多人对马云和阿里的观感,已经完全从正面变成负面的了。 这对阿里巴巴的影响,可以说是严重而深远的。

反观腾讯,除了其 游戏 产业常年遭人谩骂之外,一直以来都是四平八稳。

不管是腾讯误伤老干妈的神奇操作,还是微信与抖音的多年官司纠葛,这些负面消息,都没有造成腾讯的重大公关灾难,一直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腾讯的公关和法律团队,真的不是一般的强。

一方面是阿里深陷负面影响难以自拔,另一方面是腾讯长期以来四平八稳。 双方此消彼长,阿里已经远远不是腾讯的对手了。

因此,时至今日,阿里在与腾讯的竞争中,已经渐居下风,难以再与腾讯平起平坐,齐头并进。

曾经与腾讯齐头并进的阿里,现在却已经不再是腾讯的对手了,难复当年辉煌。

为何当年笑傲江湖的阿里巴巴,如今却发展乏力,渐居下风了呢?我觉得,这可以从 主业属性 , 投资策略 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说说主业属性,这几乎决定了腾讯和阿里的发展方向。

大家都知道,腾讯的主业是社交和 游戏 。那么,这两个主业到底有什么属性和特点呢?

腾讯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社交霸主,其qq和微信早已风靡全国。 特别是微信,截止2020年,其月活人数已经达到了12亿。

社交的最大属性和特点,就是它是互联网的流量起点。 人们每天使用完微信后,总要找点事情干,这个时候腾讯就可以引导流量有目的性的流动了。

因此,腾讯依靠社交主业的优势,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流量地主,流量对它来说唾手可得,它需要的是广泛的变现渠道。

而腾讯的另一主业 游戏 ,其最大的属性就是暴利吸金。 腾讯把自家的社交流量引流到 游戏 上,很容易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除了自家的 游戏 产业外,腾讯还将社交流量引流到它所扶持的众小弟身上,加速它们的发展。 比如京东和拼多多,它们在微信上都有着一级入口。

因此,腾讯依靠着流量起点的属性优势,一方面靠自家 游戏 产业赚钱,一方面将流量导入给自己入股的众小弟身上,腾讯也因此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而阿里的主业则是电商,那么电商到底有什么样的属性和特点呢?

阿里是中国的电商之王,其淘宝和天猫成为了中国人最常用的两款网络购物软件。

电商的最大属性和特点,就是它是互联网的流量终点。 互联网企业聚集再多的流量,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变现,而电商则是变现的有力渠道。

因此,阿里缺的不是变现渠道,而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流量。 这也导致了,阿里的各种投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自己的电商产业增加足够多的流量。

然而,互联网领域,流量为王。 只要有了流量,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变现渠道。 增加流量和变现渠道相比,显然增加流量更为困难。

所以阿里选择的电商主业,显然比腾讯的社交+ 游戏 主业,路显得更加的难走。 阿里在长时间的竞争中,渐渐处于下风,也就很正常了。

其次说说投资策略,腾讯的投资策略比阿里的投资策略更成功。

从腾讯的众多投资公司中,我们可以看到,腾讯采取的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投资策略。

比如京东,美团和拼多多等,腾讯不仅入股这些公司,给它们提供发展资金,而且还将自己的社交流量开放给它们,扶持它们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腾讯从来不干涉这些公司的“内政”,准许它们独立运营,只需要按时分红给它就行了。

你想想,如果有一位大哥,他不仅给钱给人,还不干扰你自己的战略和决策,你会不会非常欢迎它?你的公司会不会发展得更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被腾讯投资的公司,大多数发展得都比较好。 像京东,美团和拼多多等,都已经对阿里的电商主业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而阿里的投资策略则偏向于强势掌控,大多数情况下,阿里更喜欢全资收购。

许多公司被阿里收购之后,阿里都会换掉原来的创始团队,派来自己的嫡系部队进行管理。 因为这样做,阿里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战略以及决策,让这些公司为自己的电商主业提供流量。

但是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

其一是被收购的公司,已经完全无法按照创始人的规划来发展,严重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这些公司发展得好不好,其实阿里并不在意,只需要它们给阿里提供源源不断的流量就行了。

其二是阿里这样做,给自己在投资界带来了很不好的观感和名声。 许多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正是因为不想自己的创业心血被阿里毁于一旦,才拒绝被阿里收购或者入股的。

比如美团的王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美团最开始是阿里投资的,后来王兴因为不满阿里的做法,才转投腾讯,成为了阿里的死敌。

如果你是一家要被入股或者收购的公司创始人,相信你也会更加欢迎和青睐腾讯吧。

因此,腾讯和阿里在投资策略上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方公司的日后发展。

当然,阿里逐渐落后于腾讯,其原因还有很多,篇幅所限,我在此也不再赘述。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加以补充。

如今的阿里,已经不复当年辉煌,在与腾讯的竞争中渐渐处于下风。 这是阿里的困局,也是对商业模式的重新思考。

可以预料的是,如果阿里无法在后续的发展中积极转型和改变,它就很有可能会与腾讯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也会走上网络的老路,和腾讯严重掉队。

各位朋友,你们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各抒己见,踊跃评论。

阿里巴巴是什么股

阿里巴巴是一家中国的电商巨头企业,其主要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 下面进行详细解释。

阿里巴巴是一家中国的技术公司,涵盖了广泛的电商、支付和科技领域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和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其主要业务包括电商服务、云计算服务、数字媒体和娱乐等。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和天猫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商平台之一,吸引了大量买家和卖家。 此外,阿里巴巴还在支付领域拥有领先的地位,其支付平台支付宝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并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业务。

阿里巴巴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阿里巴巴的股票来参与其业务的增长和盈利。 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阿里巴巴的股票价格受到全球市场关注,其股价的波动也反映了市场对阿里巴巴业务前景的信心变化。

总之,阿里巴巴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企业之一,其在电商、支付和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通过购买阿里巴巴的股票,投资者可以分享其业务的增长和盈利。

标签: 阿里巴巴股票 电商巨头的崛起与跌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