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米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以其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和其他创新产品而闻名。小米股票自其于2018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备受关注,投资者对小米未来的增长和投资潜力充满期待。本文将深入解读小米股票,分析其投资机会和挑战。增长机会
庞大的市场规模小米专注于智能手机市场,这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市场之一。随着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小米有望从这一行业的发展中受益。创新能力强小米以其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闻名。该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线,如智能电视、智能音箱和智能家电。这些创新产品有助于小米扩大其市场份额。全球扩张小米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通过其全球扩张战略,小米能够获得新的市场并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生态系统优势小米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软件和服务。这种生态系统可以推动小米的产品销售,并增加客户粘性。投资挑战
竞争激烈智能手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小米面临着来自苹果、三星和华为等全球巨头的竞争。这些竞争对手拥有强大品牌和市场份额。利润率低小米以低利润率运营,无法与苹果等高端品牌相媲美。如果小米无法提高其利润率,其未来增长可能会受到限制。依赖硬件销售小米主要依赖硬件销售来获得收入。随着互联网服务和软件变得越来越重要,小米需要多样化其收入来源。地缘政治风险小米在全球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包括中国和美国。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会影响小米的业务和股票表现。估值分析
小米股票目前的市盈率约为20倍,这低于全球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股票似乎被低估了。投资者应考虑小米面临的挑战,并仔细评估其增长潜力和投资风险。投资建议
对于那些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投资者,小米股票可能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小米是一家成长型科技巨头,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创新能力和全球扩张潜力。投资者应意识到小米面临的竞争、利润率低和对硬件销售依赖度高的挑战。在投资小米股票之前,投资者应仔细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自己的研究。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应进行自己的尽职调查并咨询合格的财务顾问。你怎么看待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为什么阿里和小米都青睐他?
华夏能源网()
1996年2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中时,湖北黄石的小城青年何小鹏,便踏上了南下求学的旅程。
那一年,何小鹏17岁。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 在那趟飞机上,因为读到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何小鹏定下了第一个人生目标。
在这之后的10多年中,何小鹏一直努力的朝这个目标迈进。后来,他认识了丁磊、李学凌、俞永福、雷军等很多贵人,一路踩上了很多个风口,一路成长为如今炙手可热的小鹏汽车掌门人......
但最初激励他定下第一个人生目标的陌生女人,虽然早不记得名字,但何小鹏依然心存感激。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总是充满了各种机缘,何小鹏的人生故事,便从这个陌生女人开启……
20岁:在亚信门口下了车
在那个晴朗的日子里,窗外壮观的云海也没能夺走何小鹏的目光太久。 百无聊赖的航程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少年来说,或许满是新奇。
而身旁的一本故事书,成功吸引了何小鹏的目光。 令人羡慕的事业、豪宅、一千万存款,显眼的字句在这个少年心中勾勒出了美好的画面。 这个年近40岁的外国陌生女人,无意间成了何小鹏第一个追赶的目标。
“对一个学生来说,那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 我觉得那简直是人生巅峰了,于是我定下了自己第一个人生目标,40岁做到财务自由”。 何小鹏后来回忆说。
财务自由。 无论在当下,亦或过去、未来,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但人生总是需要那么一些梦想来支撑,万一实现了呢?
但只擅长读书,绝对实现不了40岁前财务自由的目标。 于是,在华南理工大学念书时,除了用功读书,何小鹏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与活动,以此补充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不足。
锻炼自己的口才,学着组织各种活动,争当班干部……何小鹏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学校的各种场合。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毕业总是来得那么匆匆。 1999年,在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何小鹏走出校门,投入到了充满活力的南方大都市——广州。
“我觉得不同的选择真的会使人生道路有很大不同”。 20年前的一个选择,为何小鹏的成功之路起了个头。
一次,导师带着何小鹏与几位同学去企业面试,他们先到了一家国企,有3个同学跳下了车。 导师跟他们说“想好了,每个人只能去一家企业面试”。
何小鹏留在了车上,因为他想去找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 当车停在私企亚信公司门口时,何小鹏无不犹豫地跳下了车。
华夏能源网()
享有“中国互联网建筑师”美誉的亚信集团,是一家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通信行业龙头企业,它的辉煌历程记录了中国通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加入亚信的第二年(2000年),亚信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每股价格高达20美元。 “你一来就有一套房了”,老大递给何小鹏一张亚信的股权协议书,一共1500股,当时相当于美元。
这对当时的何小鹏来说,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过,还没等他下手,亚信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就暴跌95%,最惨跌到4美元,何小鹏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好处。
但加入亚信的选择,为何小鹏今后的人生埋下了一颗“白杨种子”。 在这样一家全国知名的优秀企业,何小鹏几乎学到了一切做互联网的技术。
在亚信干到2004年,何小鹏再也待不住了。 “我觉得无论是形象、社会资源、阅历,都比不上我当时的老板,在那条道路上,我觉得我不可能超过他。 所以,如果我想做的更好,就必须选择创业”。
27岁:追赶互联网大潮
离开亚信后,何小鹏拉上大学校友梁捷一起创办了UC优视。 因为出身于计算机专业,又在亚信做了6年互联网,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了互联网业务作为实现自己财务自由的通道。
何小鹏和梁捷先做了UCMail。 当时,网易丁磊也在做邮箱。 试用了UCMail后,丁磊觉得这款产品还不错,打听到何小鹏跟梁捷是原来亚信邮箱团队的成员,就约他们出来一起喝酒。
在与何小鹏跟梁捷痛饮畅聊间,丁磊得知他们还没有办公场地,经济上也极为困难。 于是,大方的将自己位于北京的办公室借给了他们,另外还给了他们8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
2004年的何小鹏
丁磊的慷慨解囊更加鼓舞了何小鹏的信心,而此举也让何小鹏认识了他的第二个“贵人”——李学凌(YY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李学凌当时在网易做总编辑,在丁磊办公室隔壁办公。 何小鹏搬到网易办公后,两人自然而然的熟络起来。
办公室是有了着落,但第一款产品UCmail开发出来之后,何小鹏发觉用户还是习惯用短信交流。
随即,他把目光转到了WAP网站上,当时WAP网站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非常少,而且上网速度慢。
“快人半步就是机会!”何小鹏就此决定转向浏览器,2个月后,UCWEB诞生。 在技术上,UC采用了手机终端和网络服务器混合运算,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
方向对了,抓住了用户需求,UC开始起飞。 第1个月,注册用户就突破5万,短短1年后,用户超过100万。 刚开始是3台服务器,3个月后扩容到10台,到了年底,50台服务器都忙不过来。
2006年春天,何小鹏出人意外的击败了包括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在内的众多对手,一举夺得中国移动全国手机办公系统项目。 从此,何小鹏名声大噪。
虽然获得了大项目,但资金与人才的缺乏一直制约着UC的发展。
“我第一次创业做UC很苦,没有钱,2006年自己筹的钱快花完了,融资又没有进展”。 当时,何小鹏跟梁捷每个月都去找人借钱,同时继续找投资。
去找投资的时候,何小鹏和梁捷的名片印的都是副总经理。 这样,万一谈得不顺,两人可以抽身,告诉对方自己要回去请示一下总经理。 另外,两人都不是管理型人才,空着总经理的位子想留给更适合的人。
凭着好运气与不懈的努力,UC拿到了广州市天河区政府资助的10万块中小企业科技扶持基金。
“那个印象,我特别、特别、特别深刻,我拿着10万块的支票不停地抖,心里想两个月可以不用去借钱了,那种感觉真是高兴的不得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 当时李学凌将何小鹏介绍给了联想投资(现在的君联资本)副总裁俞永福。
两人认识后,俞永福觉得UC不错,想投资。 但没有通过联想投资的投票。
于是俞永福就找了雷军,雷军当即表态“你去UC,我就投。 ”2006年,俞永福带着雷军给的400万从联想的大船下到了UC的小艇上。
左起:俞永福、雷军、梁捷、何小鹏
37岁:实现财务自由,痛苦、空虚、彷徨
俞永福的加盟与雷军的投资让UC一下子活了过来。 紧接着晨兴、联创策源等风投机构就开始蜂拥而入,从此,何小鹏再也没有为融资发过愁。
2007年8月,晨兴投资和联创策源合计投资UC 1000万美元。 2009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对UC进行了战略投资。 2010年3月,UC获得诺基亚成长伙伴战略投资。
而雷军带给何小鹏的不只是资金。 2006年末,雷军建议何小鹏放弃企业业务,“必须聚焦,全力做个人市场。 ”
从此,何小鹏专注于个人UC浏览器的开发。 2007年以后,苹果手机横空出世,智能手机市场迎来大爆发,UC就此搭上顺风车,用户量很快突破4个亿。
而俞永福的加入,同样给UC带来了巨大帮助。
“这哥们真强,是一个‘画大图’的人!”这是何小鹏对俞永福的第一印象,而这也正好符合何小鹏与梁捷对“总经理”人选的要求。
比何小鹏大一岁的俞永福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 2001年初,俞永福加入联想投资负责电信、新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工作。 在联想的5年间,俞永福在柳传志身边受益匪浅。
俞永福加入后,UC进行了一场持续15个月的团队扩充运动。 在何小鹏、俞永福、梁捷三驾马车的拉动下,UC逐渐走向成熟,陆续收购了十几家大大小小公司,估值一路上涨。
“今后,市场不会再谣传UC被谁收购,只会有UC收购了谁!”2013年,俞永福大放厥词。
然而,一年后,俞永福被强势打脸。 2014年6月,UC以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高并购金额(截至当时)43.5亿美元,卖给了阿里巴巴。
那一年,何小鹏37岁,从2004年创业到被阿里收购,UC正好做了10年。 何小鹏也提前3年实现了他的第一个人生目标——财务自由。
“我曾经想过40岁以前实现财务自由,后面就不干了,但是我发现,当我不干了,我会更空虚,更痛苦”。
同样是在2014年年中,小鹏汽车在何小鹏熟悉的广州正式成立。 团队联合创始人有3个:夏珩、何涛、杨春雷。
左起:杨春雷、夏珩、何涛
夏珩出身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从清华毕业后,便加入了广汽传祺。 那时,广汽传祺刚刚成立,还没有推出新车,夏珩参与了传祺诞生的整个过程,真正从0到1做出来了能够量产的车型。
创立小鹏之前,夏珩的身份是广汽新能源中心控制科科长,在广汽负责开展多款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的控制系统开发工作。
本来,夏珩在广汽呆的好好的。 但一阵风,把何小鹏吹了过来。 UC被收购两天后,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该公司将采取“开源模式”,对外开放所有专利。
特斯拉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大洋彼岸的蝴蝶效应。 中国互联网造车大潮涌来,何小鹏找到夏珩,跟他讨论能不能搞个团队,造一个中国“特斯拉”?这个想法让夏珩很兴奋,考虑之后,夏珩毅然离开了广汽。
另一位小鹏汽车创始人何涛,是夏珩的学弟和同事,在清华读硕士时,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教授。 2010年毕业后进入广汽研究院工作,从事新能源汽车车辆控制相关系统的研发工作。 由于技术能力较强,何涛随后又以项目经理的身份统筹广汽的无人驾驶项目推进。
现在已经离开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团队的杨春雷,也是传统车企出身,曾担任一汽大众电动车项目经理以及广汽丰田电动车开发项目经理。
而何小鹏起初只是小鹏汽车的天使投资人。 除何小鹏外,李学凌、俞永福等互联网圈好几位大佬也被何小鹏拉了进来。
UC并入阿里后,何小鹏也跟着去了阿里,先后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等职务。
然而,正如何小鹏后来讲到的,在实现人生第一个目标后,他开始痛苦、空虚、彷徨,人生需要寻找新的方向,而小鹏汽车就是!
40岁:坐进小鹏汽车董事长办公室
2017年2月16日,何小鹏的孩子刚刚出生一个小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制造业升级,出行行业升级,已经大势所趋了。 你要赶紧出来,再不出来这个Windows(窗口期)就没有了。 ”电话那头是何小鹏的哥们儿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
看着怀抱中的孩子,何小鹏顿时感觉到了中年危机。 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我应该去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
半年后,在UC 13岁生日那天,何小鹏正式离开阿里。 时任阿里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在内部信中说,何小鹏将正式“荣退”,并“开启自己新的一段追梦之旅”。
逍遥子(张勇)问何小鹏,第二次创业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多久?何小鹏的回答是“All in 十年。”
“创业一轮回,苦辣酸甜咸,归来还是少年!感谢所有,祝福UC,感谢用户。 新轮回,终点亦是起点,颠覆自己,享受出发。 ”离别之际,何小鹏在个人微信和微博上发出感慨。
离开阿里后,何小鹏便坐进了小鹏汽车的董事长办公室里。
在何小鹏正式加入之前,小鹏汽车的造车计划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包括获得数轮融资、发布首款量产车Beta版、开始自建广东肇庆生产基地、获得销售资格等等。
富有创业经验、人脉、资源、能力、眼界的何小鹏,也给小鹏汽车带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一年之内,何小鹏完成了20亿融资,股东包括阿里、富士康、IDG等投资巨头。
与此同时,他还挖来前特斯拉Autopilot机器学习负责人谷俊丽、前一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明辉、前马自达汽车设计师赵谦、摩根大通亚太区投行主席顾宏地与原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宝洁大中华区美尚事业总裁熊青云等众多人才加入小鹏汽车团队。
何小鹏加入小鹏汽车两个多月后,2017年10月12日,小鹏汽车首款量产车型正式下线,在互联网造车行业中率先实现量产,这意味着小鹏汽车已经完成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以及售后的完整布局。
小鹏汽车成为中国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中,首家产品取得国家工信部产品公告并率先实现量产的互联网汽车公司。
随之即来的是小鹏G3的频繁亮相。 2018年1月10日,小鹏汽车G3在美国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全球首发。 在国内,小鹏汽车G3现身极客公园创新节展台。 同月,小鹏汽车交付了首批39辆新车。
2018年3月,小鹏汽车1.0量产车型顺利通过审查,获得中国造车新势力量产车落地的首张新能源号牌。
然而,在这之后,何小鹏开始冷静下来,小鹏汽车的发展速度也开始降温。 他把第一批产品留给员工,在不同的场景继续驾驶测试。
“消费者绝不应该是我们的首批用户。 ”何小鹏态度很坚决。
直到2018年12月12日,小鹏汽车宣布G3正式上市,并同期启动交付。 彼时,小鹏汽车已经成立4年半。
进入2019年,按照小鹏汽车的发展计划前端要建成200座超级充电站,增幅为50%;中端小鹏汽车要将公司规模拓展至5000人,增幅为40%;后端肇庆工厂要开工并交付4万部新车,增幅超过7563%。
于是,小鹏汽车开始搭建VIE结构,启动在美IPO 的消息不胫而走。 但政策风向的突变让市场猝不及防。
42岁:风未停、雨更大
2019年3月,国家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到6月底,新能源车国补减半、地补直接消失。 消息一出,整个市场为之震荡。
“目前,小鹏汽车对于IPO的时间和地点都没有计划表。 ”3月28日,何小鹏对外宣布。
IPO还未列进计划,新车却迎来了来自用户的质疑。
7月10日,小鹏G3 2020款一经推出便引起小鹏汽车老车主的强烈不满。 原因在于一些此前买下2019款G3的老车主看到新款车型不仅续航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且价格还低于老款。
“新版本G3续航增加了,价格却下降了的说法存在误解,网上更多是拿没有计入优惠的G3 2019款中高配和G3 2020款的最低配做比较,这样是会产生歧义的。 ”面对老车主的不满情绪,何小鹏表示。
另外,小鹏汽车给出的补偿方案是:老车主在3 年之内增换购小鹏汽车任何一款车型时,在享受拟购买新车当期所有促销政策权益的基础上,额外享受 1 万元专属补贴权益。
一个多月后,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出感叹,“在汽车行业里面除了体力累、脑力累,还有一个心累”。
进入汽车圈后,状态、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此前从不喝白酒的何小鹏为了缓解身体、精神上的压力,购置了上千瓶白酒放在仓库里,时不时喝一点。
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从互联网圈的“舒适区”进入了汽车圈“艰苦区”。
每个月的交付数量不断的督促着何小鹏不断前进,但在这个极度“烧钱”的战场上,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圈内的各个玩家。
在资本寒冬中,10月30日,何小鹏在朋友圈讲述了自己的一个美梦。 在梦里,一个疑似正评估是否投资小鹏汽车的投资人说要先穿越到未来观察一下,再决定投资与否,而最终答案是决定对其进行投资。
半个月之后,这笔投资真的穿越梦境,来到了何小鹏面前。 11月13日,小鹏汽车宣布完成C轮4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和公司创始人何小鹏。 除了4亿元美元融资外,小鹏汽车还宣布获得招行、中信及汇丰银行等多家银行总额达数十亿人民币无抵押信用贷款。
在经济下行,汽车销量持续走低,新能源贴补大幅退坡后,这样一笔融资,对何小鹏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2020年,何小鹏43岁,已经过了不惑之年。 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怎么得到?何小鹏心里一清二楚。
然而,即将到来了下一个1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残酷。何小鹏究竟能否实现自己的第二个目标“做一件不一样的事”?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对创业者何小鹏来说,来过,战过,足矣!
关于小米港股IPO的一些科普
在金融世界中,首次公开募股(IPO)是一个企业向公众揭示其财务状况并筹集资金的重要里程碑。 小米,这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近期在港股市场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IPO,其全球发行中,港股份额占据了5%的比例,路演活动更是备受瞩目。
然而,IPO并非一帆风顺,小米港股上市之路似乎遭遇了一次“抽飞”——部分投资者取消了预定,这无疑对市场热情产生了影响。 在小米的承销团队中,我们看到了全球顶尖的金融机构如摩根士丹利(大摩)和高盛,它们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为小米的股票发行提供了专业的投资和咨询服务。
“打新”是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的热词,倍数的高低往往反映了市场的追捧程度。 小米的打新倍数高,但中签率相对较低,这意味着竞争异常激烈。 基石投资者,如国开基金、天海投资和中国移动等,他们以42.9亿港元的投资为小米的信誉背书,但其股份在上市后的6个月内将被锁定。
与基石投资者不同,锚定投资者则无禁售期,他们通过买卖股票赚取折扣收益。 然而,Facebook的破发案例提醒我们,投资并非总是顺利,短期收益可能并不稳定。 对于小米的股票投资,作者,作为一名金融顾问,虽然并非专家,但强烈建议投资者采取长期持有策略,而非追求短线操作。
参与小米港股的投资,需要开通港股通账户,费用包括券商手续费和银行转账费。 在投资的道路上,理性与耐心往往比冲动更为关键。 记住,每一个决定都应基于详尽的研究和理解,而非盲目跟风。
作者在此澄清,自己并非股票投资的权威,只是希望帮助大家在小米IPO的热潮中保持清醒,做出明智的决策。 毕竟,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 祝愿每一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实现稳健增长。
为什么小米的股票跌得这么厉害?
为什么小米的股票会经历如此剧烈的下跌?首先,让我们来分析小米集团的股价变动情况。 不言而喻,自上市以来,股价呈现出明显的左上右下趋势,这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对于那些不熟悉股票市场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小米作为高科技企业,凭借手机行业的领先地位、互联网生态、智能家居和AI技术,理应受到市场追捧。 然而,股价的下跌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大环境和行业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股市普遍下跌的大背景下,小米难以独善其身。 比如,港股市场的龙头腾讯控股,自今年年初以来已下跌了33%。 在A股,茅台和五粮液等白酒股也经历了下跌,而房地产板块的代表万科和泰禾集团同样遭遇了困境。 这种领头羊股票的下跌趋势,往往会带动整个板块跟随。
而放眼全球科技股,纳斯达克指数也显示出警告信号,其股价虽然高企,但指标却不匹配,呈现出上升楔形的走势,预示着可能的回调。 像英特尔和京东等科技巨头也早已经显露出下跌趋势,尽管苹果和亚马逊等权重股还在高位,但它们同样显示出末升段的特征。
小米的投资者面临的问题是,即使企业基本面良好,但在下跌趋势中,如果没有主力资金的支撑,股价下跌是合理的。 只有当底部形态形成,主力完成进货后,股价才有望反弹。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理解这个市场逻辑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我之前的回答着重于筹码面的分析,解释了主力为何会选择卖出而非买入,但这种分析对于持股的投资者来说可能并无帮助。 对于想要避免股价下跌的投资者,真正的技术分析方法能够提供及时的预警。 技术分析的核心是量价关系和趋势,通过这些技术指标,我们可以预判股票主力的动向和市场走势。
在小米上市初期,主力通过明显的拉升动作将股价推高,这样的举动显然不是散户所能完成的。 关键的量价节点,如上市首日低点、7月12日和17日的价格点,如果主力有意继续推动股价,它们不会轻易被跌破。 实际上,我早前的分析就准确预测了伊戈尔和华能水电等股票的走势,跌破关键价位意味着趋势逆转。
因此,对于小米集团20.55的价位,投资者需要明确其在技术分析中的重要性。 在下跌趋势中,提前了解并应用这些分析技巧,对于把握股价走势和做出决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