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
不必过度悲观
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此后各地陆续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防控措施全面升级。
疫情被控制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及时有效的隔离,二是特效药或者疫苗的投入使用,三是季节改变或其他环境因素导致病毒传播途径受阻。
对比非典时期,这次疫情对经济短期影响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从经济周期来看,2003年处于经济上升周期,目前可能属于弱企稳阶段;二是2003年非典爆发节点在春节后,这次恰逢春运,影响范围比较广泛;三是消费的反弹有限,因为春节期间的聚会等多属于一年一次性活动,炒股入门,疫情过后再进行的概率不高;四是当前消费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而这两块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部分;五是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对居民消费心理的影响也要大于非典时期。
笔者将短期内受到影响的行业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由于居民减少外出,明显受到冲击的行业,包括电影、旅游、餐饮、航空运输等;二是由于一季度或者春节期间往往为旺季,受到一定影响的行业,比如线下教育(寒假期间往往为线下教育高峰)、商超零售(减少人口聚集)、商业地产(受租金收入的影响)、航空以外交通业、服装(春节前后一般为旺季)、食品饮料等;三是影响生产节奏的行业,一季度受到冲击之后,后面三个季度大概率可以弥补,比如电子、化工、计算机、通讯等;四是在疫情影响下,激发部分整车购买需求,以及未来对物流配速需求的长期提升带动智能驾驶、汽车电子等行业发展。
整体来看,对全年经济不必过度悲观。从可恢复性的角度看,消费的可恢复性最差,其次是出口贸易,而工业与投资的可恢复性最强。相比非典疫情,本次影响的地区预计在消费和贸易占全国的比重这两个指标上会略低一些,在工业和投资占全国比重这两个指标上相对略高一些,因此这次疫情结束后经济的可恢复性更强。“决胜之年”的逻辑没有改变,后续的逆周期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财政、货币、产业和区域等方面政策将齐发力,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疫情、自然灾害等只要没有演化成持续性冲击,最终都不会改变经济的周期性行为,短期回调反而积蓄了之后的上涨动能。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一轮短周期的上升阶段,预计疫情冲击之后,这个上升阶段特点仍会有所表现。
更多逆周期政策有望推出
日前,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列出了金融层面的30条措施来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工作。笔者认为,这对于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金融更好地帮助实体企业和居民渡过难关以及更好服务于疫情防控均起到较好作用。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涉及四方面扶持:一是保持整体流动性的合理宽裕,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二是对帮助防控疫情的企业进行定向信贷资源倾斜,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其中定向提供总计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三是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和居民将采取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并保持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合理延长受影响居民的还款期限;四是对帮助控制疫情的企业在发债、国外物资进口所涉及对外付汇等业务予以快速通道支持。在2月3日和4日,央行还分别进行了1.2万亿元和5000亿元的逆回购,并降低了7天和14天期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10个基点。笔者认为,这也是对该通知的具体落实措施之一,体现了政策托底的决心,目的是稳定市场和企业的信心,预防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超预期波动风险。
在证监会方面,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区域和企业作了政策部署,如对股票质押融资、融资融券业务的特殊政策安排、延期披露定期和年度公告、免收湖北地区上市公司2020年上市年费等具体措施,细致且可落实,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扶持受影响企业。
在地方政府层面,自2月2日起,地方政府也在陆续出台针对各自区域的扶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苏州、上海、北京、青岛、临沂、滨州、宁波等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总的来看,各地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企业进行扶持:提供人才保障、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支持。在人才保障方面,实施援企稳岗,帮助企业尽量减少裁员,按规定返还部分失业保险费;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引导创业载体为租户减免租金,同时减免、延迟税费缴纳;在金融支持方面,要求稳定信贷规模,降低融资、借贷成本,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缓解企业资金流动性困难,同时优化金融服务,开设线上和高速审批通道。除此之外,青岛、临沂、宁波等地还为企业积极提供相关的法律支持,解决受疫情影响的停产、停工,无法按期履行涉外合同的问题。
#p#分页标题#e#可以预期,一方面政府将继续全力以赴科学精准地防控疫情,另一方面将会有序恢复民生供应、恢复生产、恢复经济活动。笔者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更可能集中在一季度,疫情之后,后续的逆周期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适当弥补疫情带来的增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