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ST股有何线索?
1、保壳急迫用“非常手段”
摘星脱帽是ST公司年末的重头戏。一些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让年报变得好看,避免退市。他们或是售卖资产,或是依赖政府补贴,依靠非经常性损益等方式来实现盈利。很明显,这些非常手段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上市公司控制方之所以煞费苦心地进行财务运作,目的是为将来的重组机会留下时间。
统计显示,已有32只ST股预计今年前三季度经营出现亏损。留给这些ST公司摘星脱帽的时间不多了。特别是*ST公司,如果今年继续亏损,将因为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暂停上市处理。这也促使这些公司采取非常措施来实现盈利,而大部分公司会借助重组来保壳。
此前,有政府参与的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大多可以通过破产重整方式摆脱巨额债务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产重组。
因此,获准破产重整消息出来后,*ST金顶股价9月26日、27日连续涨停。
2、净“壳”惹眼更受青睐
除了陷入亏损泥淖的*ST公司急需重组保壳外,一些经营无法短期内改善的ST股同样存在潜在重组预期。在这些公司中,股本小、市值低、债务轻的ST公司更受重组方青睐,也更有可能最终重组成功。
按照以往的惯例,股本在3亿元以下、市值低于30亿元、每股净资产为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左右等,是衡量一家ST股是否是好“壳”的标准。如果上述要素都在标准范围内,则容易受到重组方和投资者的青睐,比如ST祥龙、ST国发等公司都基本符合上述好壳的标准,也因而在二级市场受到投资者甚至是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反之,那些股本大、市值高、债务重、股权分散的ST公司则是重组的困难户,有的公司甚至多次重组未有结果。比如,ST梅雁、*ST吉药、*ST广夏等。
3、国资背景点亮重组前景
大股东背景同样是ST公司是否有重组意愿、能否顺利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两类ST公司的重组前景较为明朗,一是地方国资独“子”,二是央企下属公司。
A股有不少ST公司是央企下属三、四级子公司,在央企国资整合、整体上市的大背景下,这些“壳公司”,或是按照央企自身的产业板块划分,成为各个产业板块的资本运作平台,从而有望注入集团的其他优质资产,股票入门基础知识,或者因为央企整体上市,成为集团旗下多余的“壳”而被推向市场。
与央企子公司同样受到关注的是地方国资下属公司,比如上海国资旗下的ST二纺。此外,类似ST迈亚、ST北人这样的地方国资“独子”,同样存在保壳重组的预期。
4、二度重组机会可挖掘
房地产和矿业曾经都是资本市场的重组重头戏,但2010年4月份以后,受宏观政策影响,房地产企业已经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一些已发布房地产公司借壳重组预案的ST公司的重组迟迟未见进展。为保壳,这些公司仍然存在重组预期,有的公司已经开始摒弃旧方案,另起炉灶寻找新的重组方。
标签: ST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