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什么意思

admin 97 0

本文目录一览: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意思是:真正聪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启示人们只有加强内在修养,不事张扬,善于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出自《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意思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智出众但并不处处表现在外,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出处:《老子》、《周训》

原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若:像。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指:真聪明的人,并不会轻易显露其才智,他们不显摆,所以被人以为傻。

扩展资料:

《老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二千多年来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巨大。而自帛书本与竹简本《老子》出土后,有关《老子》及其思想的研究更成为学术界的一大反响。

《周驯(训)》道家古佚书,存竹简211枚,近5千字,另有约40余枚竹简、千余字的内容散失。《周驯》篇发现将“还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周驯》现存竹简211枚,近5千字,另有约40余枚竹简、千余字的内容散失。全书主体分为十四章,采用“周昭文公”于每月“更旦之日”(初一)和“岁终享贺之日”训诫“龏(共)太子”的形式,通过讲述古代圣主贤君的故事来阐发治国为君之道。

所引述的历史故事上起尧舜,下至战国中期的秦献公,其中有些见于传世文献而互有出入,更多的故事则是前所未见。从《周驯》记载的史事以及文字、用词、语法各方面的特征看来,其成书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出自哪里,什么含义?详细一些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都是出自《老子》,只是出现的章节不同,具体如下: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出自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2)白话译文如下: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2、“大巧若拙”

(1)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白话译文如下: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3、“大智若愚”

(1)出自《老子》《周训》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白话译文如下: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扩展资料

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六种解释:

1、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2、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3、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

4、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5、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6、认为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巧若拙

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百度百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道之简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意思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大巧若拙,是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大道至简,是中国道教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也说大智如愚,指真正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大智若愚”出自先秦周驯《周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此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

(dàzhìruòyú)

解释:若:好像。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不炫耀自己。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老子》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

示例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二·骆文忠公遗爱》:“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耶?

近义词大巧若拙、虚怀若谷、不露锋芒

反义词深藏若谷锋芒毕露、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大巧若拙

(dàqiǎoruòzhuō)

解释拙:笨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示例马南邨《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真正的大画家,却是~,独创新面貌。

近义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反义词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词目大辩若讷

发音dàbiànruònè

释义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