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工业建设工程是指1950年到1955年期间,当时的苏联政府答应帮助中国建设的一批工业项目。它起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贯串于“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
苏联援建的项目是经过多次研究商谈并陆续确定下来的。由于“一五”计划公布晚于156项的计划,所以仍称“156项工程”。实施过程中,实际施工的为150项,其中在“一五”计划期间开工的有146项。
填补了空白 平衡了区域布局
“156项”工业建设的特点是从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等方面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大部分填补了我国工业空白或提高了技术水平,因此习惯上将156项为核心的工业建设,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也是建国以来国营企业第一次较大的技术进步。
不仅如此,以“156项”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区域经济分布的不平衡状况,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从“156项”的产业构成来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国防工业共44项、冶金工业20项、能源工业52项、机械工业24项、化学工业和轻工业共10项。
这是基于当时的情况考虑:一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须将国家安全放在最紧迫的地位;二是旧中国留下来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新中国工业化过程的瓶颈部门;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长远的工业发展的需要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从“156项”的地区布局来看,特别是能源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分布是比较均衡的,照顾到内地发展的需要。
旧中国留下的有限的工业设施,70%左右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的少量工业也主要是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工业布局极不平衡。“156项”则尽可能地改善这种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实际建设的150个项目中,国防工业的44个项目大部分都放在了内地。
再从电力工业的布局来看,除东北地区布置7个外,遍及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新疆,都是过去电力工业比较落后的地区。
“一五”:重化工业为核心的“苏联式”工业化
我国从“一五”时期开始实施的工业化战略,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市场为导向、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模式相比,则是以政府主导的、重化工业为核心的“苏联式”工业化。
这点从投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
根据“一五”计划的安排,五年内国家对经济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总支出数为766.4亿元。其中,用于各产业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27.4亿元,占总支出的55.8%。
而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在工业部门(占58.2%)和运输邮电部门(占19.2%),两项合计为330.6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77.4%。
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重工业部、燃料工业各部、机械工业各部合计202.1亿元,占75.9%。
这些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用于创建新的国营企业。
根据计划要求,五年内工业方面重点建设限额(国家对各类基本建设单位的投资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
这694个建设项目,新建的共455个,其中苏联设计的123个;改建的220个,其中苏联设计的22个;恢复的19个,均为国内设计。
从管理体制上看,这694个项目中,属于中央各工业部的是573个,属于中央其他各部的是39个,属于地方的是82个。
在全部限额以上建设单位中,属于重化工业的有559项,占80.5%,而且均为苏联设计的;这些建设单位以新建和改建为主,两项合计为675个,占总数的97.3%;此外,这些建设单位以中央各部管辖为主,占总数的88.2%。
政府投资效率高、效果明显
从投资效益看,“一五”时期的政府投资效率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高。这个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588.5亿元,而五年内因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固定资产492.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83.6%。
二是建设周期短,投产率高。“一五”时期工业建设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921个。五年内全部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595个,大中型项目平均每年投产率为15.5%,按此计算,平均建设周期为6.44年。
三是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好。“一五”计划时期的政府投资重点是156项工程。其设计总投资为202.7亿元(执行中调整为150项,187.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6.3亿元。到1957年有146项已经开工建设,其中68项已经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按实际工期计算,156项工程平均建设工期为3.6年。
四是投资效果系数高。“一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为511.58亿元,新增国民收入319亿元,投资效果系数为0.52,这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也是比较高的。有资料显示,1956-1978年间,美国的这个数值为0.41,日本为0.45,西德为0.49,英国为0.44,苏联为0.25。
从“一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88.5亿元,年均完成投资都超过三年恢复时期所完成投资的总和,其中属于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项目的投资占82%,地方政府占18%。
“一五”期间,国家财政收入总计1354.9亿元,而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则占了39.2%,这在当时工业化水平低、剩余少的条件下确实是很高的。
由此可见,在“一五”时期,通过国家投资以及将要看到的对资改造,国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国家工业化的建设主体。
链接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任务是:
1.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矿工业和石油工业;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基本化学工业;建立制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和汽车、拖拉机、飞机的机器制造工业。
2.相应地建设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建设为农业服务的中小型工业企业。
3.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地扩展公私合营企业。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主要采取直接举办国营企业和将私营工商企业逐步国有化的办法。政府举办的国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和重化工业领域;对私营工商企业的逐步国有化则主要集中在具有较强竞争性的轻工业领域,主要办法是先实行公私合营,然后再转变为完全国营。
链接2:
政府投资的产业分布
从行业来看,“一五”时期政府投资的产业分布情况是:
冶金工业完成投资46.6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8.13亿元;
化学工业完成投资13.6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8.75亿元;
机器制造工业完成投资38.4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0.25亿元;
煤炭工业完成投资35.55亿元,开工建设的新矿井共194处,设计生产能力7537万吨;
建材工业则主要新建了山西大同、甘肃永登、新疆乌鲁木齐、云南昆明、四川江油、河南洛阳6个水泥厂,湖南株州和河南洛阳两个平板玻璃厂。
纺织工业国家安排投资15.5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7.05亿元,共新建扩建棉纺织厂68个(基本建设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印染厂6个、毛纺织厂3个、麻纺织厂7个、丝绸厂4个、化纤厂4个、纺织机械厂1个。
在交通运输方面,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和企业专用线约1万公里,宝成、鹰厦铁路建成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使得北京至广州铁路全线贯通。
民用航空在此期间也获得迅速发展。到1957年底,航空运输线路达到2.64万公里,比1952年增长101.5%,飞机数量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9架增加到118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