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如何才能再走牛?上证指数还能再走牛吗?上证指数再走牛的条件有哪些?
不要寄望于指数在短期内能“筑底”成功,现在还必须借助其他场外力量的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支持,大盘才能止跌。从根本上说,这一次股票现货市场的跌势,更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基本面,而不是股指期货。放空期指,本质上是由于300指数现货的弱势;而不是相反。
2007年3月19日,周一。在市场的一片紧缩性预期声中,央行不失时机地在两会闭幕之后扣响了加息扳机,这也是央行在2007年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第一次上调基准利率。当天上证指数以2864点开盘,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低开66点,但然后一路走高,尾市收于3014.44点,大涨84点。之后,上证指数一路高歌,直至6124点方才止步。到2007年年末,多数人相信,此生恐怕再也不会见到指数跌穿3000点的时候了。
正所谓世事无常。2008年4月22日,受某公司天量增发顺利通过股东大会的负面消息影响,上证指数再次向下击穿3000点。此后,“3字头”曾经无数次地“反复”,但“2字头”的阴影始终未能远去。
2010年开市,破掉“3字头”,同样不易。首先是“315”行情,受到货币政策的压力,上证指数首次跌破3000点整数关;其次是“419”行情,现货市场受到“房地产政策调整”(新“国十条”)的影响,上证3000点与年线同时失守,上证跌去150点,股指重回3000点上方的种种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与“315”所不同的是,“419”是股指期货开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中金所的四个交易合约均以大跌收盘。至5月17日收盘,上证最低探到2557点,相比今年年初开市时的3289.75点,已跌去700多点,两市约4万亿元市值就此灰飞烟灭。
其实,就盘口而言,期指一直在反复给我们讲着这样一个故事:“看多做空”。
所谓“看多”,是指中金所的四个期指交易合约开通之后,估值始终“看多”。无论远期还是近期,无论上涨还是下跌,股指期货与现货的差价,均为“升水(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高于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的状态。也就是说,价格信号始终不认可现货市场的“低估”,期现(之间)价差最少也有17个点。这说明,期货主力对于现货市场,无论短线、中线、长线,均为“谨慎看多”。
而所谓“做空”,是指中金所的四个合约,始终由空头控盘。期指交易的走势,一直是随现货市场不断走低的。
对于沪深300指数现货,4月16日当天的3388点,是期指开通后的最高点;对于期货,4月16日当天主力合约(5月合约)在盘中也最高只见到3488点,而到了5月17日,期指主力合约盘中最低见到2708点。短短一个月,空头套取“浮空”的盈利达到惊人的780点;以每点300元计算,每张空头的原始合约,如果一路持有,净赚约23.4万元。
我们知道,发生具有连续性质的“看多做空”是期货之大忌。目前,中金所的期指交易的(单边)总量,已经超过了沪深300现货成交量的3倍,但真正的持仓量仍在一万张附近徘徊。以5月合约观察,结算之前,产生有意义的反转困难重重。
对于后市,笔者个人感觉如下:
首先,炒股,前期的技术面,基本面,均不支持当时的现货市场上涨。事实上,上证指数自3478点回调以来,经历了近10个月,才从“无趋势”转变为“有趋势”。因此,这种选择本身肯定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大盘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不会选择向下破位。所以,不要寄望于指数在短期内能够“筑底”成功,现在还必须借助其他场外力量的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支持,大盘才能止跌;
其次,应重视市场之间的“交叉破位”。市场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之中。仅从近期的行情看,期指市场与现货市场出现的“交叉破位”趋势,有越演越烈的可能。期指不同于现货,期指是纯交易品,存在有输有赢的“多空结算”,这样就直接改变了期货市场的多空对比,并间接影响了现货市场,动摇了现货市场的操作心态。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如果解决不了“市场差异”的问题,市场的风险日益积累,越来越大,如果出现更坏的趋势以后,再想解决,损失就会更大,风险也会更高;
其三,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一次股票现货市场的跌势,最终是源于基本面的因素更多一些。比如金融、房地产、石油石化,此类个股的现货,近期走得较弱。因此,放空期指,本质上是由于300指数现货的弱势;而不是相反。
#p#分页标题#e#事实上,自从上证指数破位,“419”向下击穿3000点之后,上证指数还能否重拾升势,一直就是大家人人都很关心的话题。如果我们找到了本轮调整趋势的主要成因,而不是一味地怪罪市场的“非理性”(或者怪罪到“股指期货”),那么,暴跌后的市场,仍然有望迎来一波短暂的个股行情。期间,市场会有技术性的反弹、并且逐步盘稳、走稳。
综上所述,若想上证指数重返牛市,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在此期间,如果股市仍不具备更强大的基本面因素的支持,仅凭股票市场自身的力量,想在暴跌之后重拾升势,是很难的,就算不是绝对不可能,也仅仅是“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