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市场中的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偏差是始终存在的。有时候这种偏差很小,并且会相互接近,他称之为"近均衡"现象,索罗斯对此没有兴趣。有时候这种偏差很大,并且不会相互接近,他称之为"远均衡"现象。索罗斯感兴趣的正是"远均衡"现象。但是,"远均衡"现象又有两种:一种是尽管认识和现实相差很远,但是状态是稳定的,即"静态不均衡",这种状况仍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另一种是状态不稳定,市场变化迅速,认识和现实的偏差越来越大,直至两者之间的差距大到非发生一场灾难不可,即"动态不均衡",而这恰恰是索罗斯最感兴趣的。"动态不均衡"是"自我强化"的结果,"自我强化"的发展必然使投资者进入一种盲目狂乱或者"类兽性"的失控状态,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市场越不稳定,越多的人们被这种趋势影响;这种随趋势投机的影响越大,市场形势就越不稳定"。最后,当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局势失控、市场崩溃,相反方向的"自我强化"过程又会重新开始。市场参与者的任务不是要设法去纠正市场,而是要"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超前掌握趋势,"在混乱中取胜";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当设法主动去推动趋势的发展。这就是索罗斯的"大起大落"理论。
索罗斯的理论,反映了国际大金融投机家的思路。索罗斯几次投机操纵市场的得逞,使得他有时甚至会有自己是"上帝"的感觉。正是这种自我膨胀的"自我强化",使得他在1998年8月香港市场投机失败,招致大约100亿港元的损失。了解索罗斯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当代世界"金融战争"中知己知彼,在金融开放过程中防范风险,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主权独立。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普通的投资者该不该学习索罗斯呢?
索罗斯的理论确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他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第一,这是一种适用于"大起大落"市场的理论,这与我国当前以"稳定"为基调的市场是不和谐的。第二,这是一种利用混乱、制造混乱的理论。不要说一般的投资者,即使是大机构和庄家也极少能够有这个能量,普通投资者想学也是学不到的。既然如此,看来只能对他的理论欣赏一番,要想"心动不如行动"是不可能的。
让索罗斯赢得国际声誉的,是狙击英镑。
1992年英镑受到攻击,缘于当时欧洲汇率机制陷入困境。从1979年开始启动的欧洲汇率机制,是计划中建立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第一阶段,这种机制不是让参与的欧洲各国货币汇率固定在黄金上,也不是稳定在美元上,而是相互之间在一个规定范围内浮动。由于德国在欧洲经济中的火车头地位,核心的汇率以德国马克为基准。一旦汇率浮动超出这一范围,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干预。1992年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就建立欧元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将在2000年前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的货币。然而,事与愿违,德国由于承担两德统一的巨大成本而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得不维持高利率,致使马克走强。相形之下,英镑、里拉等则处于弱势。
"山雨欲来风满楼",1992年7月就有6位英国货币专家联名写信给伦敦《泰晤士报》,要求英国政府降低利率以克服经济的不景气,甚至考虑从欧洲汇率机制中退出。对于英国政府来说,可以降低利率,但前提是德国也降低利率,否则将意味着英镑与马克的固定汇率的破裂。
索罗斯看准了这个机会,他为此还和德国央行行长会谈过,他把赌注押在德国一边。事实证实了索罗斯的判断---德国联邦银行拒绝了来自英国政府方面的多次请求,坚决反对降低自己的利率。索罗斯相信货币汇率机制的分崩离析是一步步发展的:先是货币汇率,然后是利率,接着是股市的下跌。他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并购进了60亿美元的马克和少量法国法郎;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假定一个国家的股票会随着其货币贬值而升值);投资于长期的德国和法国债券市场,同时卖空德国和法国的股票(德国的马克升值将损害其股票,但对债券有益,因为利率将降低)。索罗斯在这场赌博中运用杠杆手法投入了100亿美元。结果不仅迫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还使他赚了10亿美元,赢得了"英格兰银行征服者"的称号。
当然,这里也有英国政府的功劳,为了政治的原因,他们居然决定不惜代价要留在欧洲汇率体系之内,在9月16日英国政府最终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黑色星期三",他们甚至在一天内两次提高英镑利率(从10%提高到12%、15%)。当然,最让索罗斯们高兴的是,英国政府决定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几百亿外汇储备对上万亿投机资金,这是包赔不赚的买卖,英国纳税人的血汗钱转眼成了索罗斯们的利润。更使索罗斯得意的,是他因此得到了媒体的集中报道,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大明星。
此后整个90年代可以说国际汇率体系动荡频仍,给索罗斯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在墨西哥、在俄国、在东南亚,从卢布到泰铢、港币,到处可见索罗斯活跃的身影,不管他最后落得盆满钵满还是折戟沉沙的结果,都不负他"金融大鳄"的大名。其实,在媒体集中炒作下,索罗斯常常成为一些政府机构与社会势力的替罪羊,体制的缺陷与错误的决策遁形于"国际阴谋"的舆论烟幕中。客观地说,正像大型食肉类动物在自然生物链中有不可取代的功能一样,"金融大鳄"通常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金融市场的缺陷,加强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当然,这一切都遵循"森林法则",表现为血淋淋的教训。
1984年,一度把基金管理外发给外部经理的索罗斯为了"让自己在心智上重新与投资结合",开始了"即时实验"。用索罗斯的话来说,"我的构想是在决策过程逐步开展时,把过程记录下来,因为我认为投资是一种历史过程。"说白了,"即时实验"就是记投资日记,把认识市场机会、形成决策、操作实施与战果检验的原始过程忠实地记录下来。
索罗斯在其著作《金融炼金术》中系统地整理了"即时实验",为我们追踪他的投资经历留下了宝贵的轨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即时实验"正碰上国际货币史上极其重要的"广场协定(PlazaAccord)"。
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德(当时的西德)、日五大工业国("五国集团")的财长齐集纽约广场大饭店(PLazaHotel)开会,一致认定80年代初期极为强劲的美元汇率已经过高,达成联手打压美元的协定。
"广场协定"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以日本为例,1971年8月15日以前,日元和美元之间是固定汇率:360元兑1美元,这是1949年美国根据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确定的。30多年后日本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26.1倍,1960年是11.8倍,1970年是5倍,1980年是2.6倍,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元对美元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与此同时,德国在欧洲的崛起也使马克挑战美元。"广场协定"的结果,日元从1985年的250日元兑1美元升值到1996年的87日元兑1美元。从此开始的日元的强劲升值,带来日本经济的泡沫化及其后长时间的困境。
对于索罗斯来说,"广场协定代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结束",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从里根上台后实行"强势美元"政策起,索罗斯就预见到一个新的"盛衰周期"将临,因为强势美元政策与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背道而驰。尽管马克和日元正在贬值,他却大量持有。
当索罗斯得知广场大饭店会议后,他便通宵达旦地加磅。协议公布后的第一天,美元兑日元从239下降到222.5,下降4.3%,创下历史纪录。人们欢呼雀跃纷纷获利回吐,索罗斯却进一步大量买进日元。到10月底,美元下跌13%,兑换205日元。到1986年9月,下降到兑换153日元。外币兑美元平均升值24%-28%。
索罗斯这一盘下了15亿美元的赌注,大部分押在马克和日元上,他赚了大约1.5亿美元。在1985年9月28日的日记中,索罗斯把当时的突击行动称之为"一生中的一次消遣,最后那一周的利润比最近4年金融交易损失的总和还要多……"
这是奠定索罗斯专业声誉的一战,也预示着国际货币市场更大的风暴。
把握索罗斯,还必须了解他的另一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历史狂,因为我真的希望能改变历史"。
1979年索罗斯在纽约建立了"开放社会"基金会。开放社会是索罗斯当年的老师、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Popper)在1945年出版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索罗斯将其发展成一种个人的社会理想。1984年他在自己的祖国匈牙利建立了第一个东欧基金会,1987年建立了苏联索罗斯基金会。到1994年,他创建和提供资金的许多非盈利性基金会和机构,已构成索罗斯基金会网络,在31个国家中运作,遍及中欧和东欧、前苏联、南非、海地、危地马拉和美国。纽约开放社会研究所(TheOpenSocietyInstitute-NewYork)和布达佩斯开放社会研究所(TheOpenSocietyInstitute-Budapest)通过为基金会制定共同发行计划,对这些基金会和机构提供行政、财务和技术支持。索罗斯还创建了中部欧洲大学,国际科学基金会和公共媒体研究所。每年的花费超过3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索罗斯通过这个基金会网络深深卷入了苏联东欧的历史巨变。对于他来说,社会制度的变迁也像金融市场的涨跌一样,遵循着"盛衰周期",他甚至淡出量子基金的日常运作,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冲浪。从让基金会资助那些"持不同政见者"开始,到介入不同政治派别的倾轧,以至在中东欧国家进行实业投资,索罗斯以他的财富、名望与人脉,大过了一把"历史狂"的瘾。
在历史转折关头,索罗斯充分显示了他的特性:其一,他是"思考型的参与者",亦即把自己放在所思考的事情之外。他自己说过:"我确实乐于从外面看事情,包括看我自己";其二,他喜欢冒险,他曾经这样自我表白:"没有什么事比集中心智更危险,但我的确需要这种和冒险有关的刺激,才能清楚地思考,这是我思考能力的根本。对我而言,冒险是清楚思考的一个根本要素";其三,他自认是一个战略家。"我善于操控浪潮,却不善于驾驭游泳池里的涟漪"。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索罗斯的投资理念。所谓商场即战场、股市如人生,此之谓也。
尽管索罗斯从小就有要做救世主的幻想,不过时过境迁,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苏联东欧虽然江山不再,"开放社会"却仍是个画饼------这些国家"强盗资本主义"横行的同时是黑帮猖獗、民族主义盛行、种族冲突烽烟四起。索罗斯为此还慨叹,西方错过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些正说明了索罗斯的书生气------对于美国与西欧国家的政府,他们真正关注的是"苏东"巨变带来的地缘政治的实惠,而不是"苏东"国家人民社稷的福祉。身为匈牙利裔的犹太人,索罗斯感受自然不同。然而,影响力如此之大的索罗斯,对此也只能徒唤奈何。历史会给你机会,却永远不会听命于你。
其实,即便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索罗斯的"开放社会"也只是一种理想。他对美国也持批评态度,因此他的基金会也对美国的许多项目(比如教育)提供资助。他还时常抨击美国、西方的财经制度,如他的新著《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近来还多次抨击小布什的经济政策。
曾经沧海,索罗斯壮志未泯:"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一名演员仍是我乐此不疲的事,但我已不再追求一定必须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他对自己的历史定位还是有清晰地评价:"对我而言,金钱只是达到某些目的的手段。在事业上,我拼命赚钱,原因是我认为未来的社会趋势,一定是金钱至上,金钱成为个人价值的尺度。""我这个人家喻户晓,不是因为我的哲学或慈善功德,而是因为我能日进斗金。
附:乔治·索罗斯简介
乔治·索罗斯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年他移居到英国,并在伦敦经济学院毕业。1956年去美国,在美国通过他建立和管理的国际投资资金积累了大量财产。
1979年索罗斯在纽约建立了他的第一个基金会,开放社会基金。1984年他在匈牙利建立了第一个东欧基金会,又于1987年建立了苏联索罗斯基金会。现在他为基金会网络提供资金,这个网络在31个国家中运作,遍及中欧和东欧,前苏联和中部欧亚大陆,以及南非,海地,危地马拉和美国。这些基金会致力于建设和维持开放社会的基础结构和公共设施。索罗斯也建立了其它较重要的机构,如中部欧州大学和国际科学基金会。
索罗斯曾获得社会研究新学院、牛津大学、布达佩斯经济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波伦亚大学(意大利)将最高荣誉──LaureaHonorisCausa授予索罗斯先生,以表彰他为促进世界各地的开放社会所做的努力。
索罗斯是LCC索罗斯基金董事会的主席,民间投资管理处确认它作为量子基金集团的顾问。量子基金在量子集团内是最老和最大的基金,普遍认为在其28年历史中在全世界的任何投资基金中具有最好的业绩。
以上就是股票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干货知识,除了以上的入门知识,小编认为个人投资者在股市需要尽可能多的学习股票知识,做好充足的投资思想准备,在股市想要更好的投资盈利,希望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学习,打好基础。
推荐阅读:《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股市最新资讯》 《股票每日行情》
,炒股入门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转摘于网络,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