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全员营销(恒大全员营销检讨)

admin 198 0

本文目录一览:

恒大首款新车“恒驰1号”今年亮相,上海广州基地2021年投产

3月29日,恒大健康发布2019年业绩公告显示,2019年累计实现营收56.36亿元,同比增长79.88%。2019年,恒大健康累计录得亏损49.47亿元。

其中,涉及新能源汽车业务部分,2019年累计实现营收6.6亿元,主要来自锂电池销售收入。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业务录得亏损32亿元。

对此,恒大健康CFO潘大荣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新能源汽车)我们现在处于初期投资阶段,相信亏损是阶段性、暂时性的,等陆续全面量产之后,财务数据肯定会有很亮眼的表现。恒大目前已经快速完成了全产业链的布局,相信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资肯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除了2019业绩报告之外,近期外界也对恒大新成立的公司“恒大宝”给予了高度关注。

据多家媒体报道,恒大从集团旗下各个部门已经抽调多名员工前往“恒大宝”,其中涉及恒大新能源汽车180名。据报道称,恒大宝正在实行“全员营销”政策,并让汽车工程师担负卖房KPI。对此,有媒体认为“对于那些从IT、工程、汽车领域调来的员工来说,这无异于变相裁员。”

对于上述消息,恒大新能源内部人士称:“汽车工程师卖房不属实,很多事情发酵得很离谱”。

另一位内部人士则表示:“恒大宝是我们新成立的销售平台,嫁接恒大所有产品的公司,不仅仅是卖房,抽调汽车销售人员过去也是为了卖车做准备。”对于所谓的“变相裁员”,其表示“我目光所及的同事都整整齐齐在。”

天眼查数据显示,恒大宝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2月28日,注册资金30亿元,经营范围为房地产销售、汽车、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等。

去年11月12日,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恒大新能源汽车发布会上勾勒出了一副大“画卷”。

据其表示,恒大新能源计划2019年投资200亿元,2020年150亿,2021年100亿,三年内累计将投资450亿元。除了中国之外,还将在瑞典以及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建设10大整车生产基地,并配套核心技术的零部件生产基地(例如电池、动力总成基地)。且整车基地计划2—3年内年产规模超过100万辆,要在10-15年内,年产规模超过500万辆。

产品方面,恒驰品牌(恒大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将同时研发15款产品,实现轿车,SUV,MPV等产品线全覆盖。

为实现上述规划,2019年,恒大新能源共计投资约3000亿元进行汽车产业链公司收购。收购对象包括NEVS(瑞典国能电动)、卡耐新能源、泰特机电、科尼塞格跑车、广汇汽车等公司或品牌的控股权,并与国家电网成立国网恒大智慧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并分别在郑州、天津、广州、沈阳建立四个生产基地,其中广州、沈阳的投资额分别高达1600亿元与1200亿元。

3月26日,恒大新能源投资的第5个生产基地将落户青岛也基本坐实。该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5年)》,提到“主要针对戴姆勒、麦格纳等世界500强企业,加快引进吉利、恒大等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

对于在过去一年的各项大手笔投资,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院总裁彭建军在今天(3月30日)举办的恒大健康2019全年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恒大新能源汽车上海松江、广州南沙基地将在2020年竣工,2021年投产,产能各20万辆。同时恒驰1号今年将正式亮相,目前14款车型已陆续进入工程样车测试阶段。”

业内分析师称:”2020年,是恒驰汽车量产前的关键准备期,研发、产线运作、营销渠道都需要大笔投资,因此,作为恒大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母公司,恒大健康在自身健康管理板块盈利的情况下预警亏损,非但不是坏事,反而证明了恒大造车的正向投入一直在持续。”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0多城二手房价“跌跌不休”,青岛一年跌了20.31%

最近,不少城市陆续迎来了下雪天,冬天的寒意渐浓。与天气变化同步的,是全国不少城市的二手房市场表现。

1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和《2019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11月33个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这也是连续两个月超过30城二手房价格出现下跌,10月是35城。

众所周知,自2016年调控以来,各地相继祭出了限价的政策,新建商品房被牢牢按住,波动幅度极小。在这个背景下,二手房房价的走势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如今,二手房“跌跌不休”,很多人对此有些忧虑。

其实,二手房价格下跌看似突然,实则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早在2018年,不少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已经开始下跌,只不过延续到现在,跌幅变大,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广泛注意。

二手房价格为何会持续下跌?房地产市场会走向哪里?库叔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二手房价格下跌早有端倪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图片,图表显示,2019年11月,25个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挂牌均价中,有20个下跌,下跌最厉害的青岛,降幅高达20.31%!

购置住房是有各种成本的(利息、各种税费、维修基金等),这意味着,如果一个青岛人2018年11月买了房,即便能够按照挂牌价卖出去(不考虑不满2年要缴纳增值税的因素),也要亏掉四分之一。而现实中,在这么惨淡的市场下,真正的成交价大概率要比挂牌价低一些,亏损的幅度还要继续扩大。

不止青岛,北上广也难逃下跌的命运。

安居客数据显示,2019年11月份,北京二手房挂牌均价环比10月下跌约1%,这是北京二手房连续第5个月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北京二手商品房销售价格环比下跌0.3%,8月环比下跌0.4%,9月环比下跌0.5%,10月环比下跌0.6%。

楼市跟股市一样,大家往往都是买涨不买跌的。

根据中原地产统计,2019年1-9月,北京二手住宅网签10.97万套,同比下降10%,成交均价为6.4万元/平方米,成交量创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值。这是北京二手房市场2008年以来的最大调整。

北京市住建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0月份,北京二手住宅共计网签8844套,与9月份的12319套相比,减少3475套,环比降28.2%;与2018年10月的8879套相比,减少35套,同比下降0.4%。

合计来看,2019年前10月北京二手住宅网签为118558套,与2018年前10个月的130664套相比,减少12106套,降低了9.3%!

同为传统一线城市的上海和广州跟北京情况类似。

由于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成交周期延长(比如,广州全市二手住宅市场成交周期从2018年1-10月的约3个月,延长至2019年1-10月的约4个月),放盘的业主不得不多次下调价格才能最终成交。

合富置业的数据显示,降价幅度超过5%的大幅降价成交个案占比,达到年内的最高位,接近3成的最终成交价比最初放盘价下调5%以上。几乎所有的房产中介在朋友圈展示房源时都会贴心地附上说明:“价格可谈”。

可以看出,二手房价格的下跌,看似突然,实则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早在2019年2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就显示,二手房住宅挂牌价连续三个月下跌,其中三四线线城市下跌最多,其次是一二线城市。

从那时起,整个二手房市场就呈现出“有价无市”的状态。最近突然引起大家的极大关注,主要是跌得过久,跌幅已经比较大了。

长期以来,大家听了太多买房后价格暴涨,成功致富的故事。现在,二手房价格下跌的消息不断曝出,似乎颠覆了这一认知,不少人变得忧心忡忡。

市场预期悄然发生转变

二手房价格为何会持续下跌?

毫无疑问,政策层面在影响因素中,占据一席之位。

2019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只字未提房地产。这顿时被开发商、炒房者,乃至很多已经购买住房的人群视为天大的利好,认为房价要涨。毕竟,自2016年930调控以来,各地政策不断收紧。

然而,随后于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重申: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这样的戏码,在过去几年上演了无数次。

2018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没有提房地产。可是2019以来,有关部门先是多次重申“房住不炒”,到了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为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定下了基调。此后,整个行业的走势确实也如政策所预期的一样。

刚刚于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又再次强调:长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着力建立和完善房地产调控的体制机制。

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中央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的明确信号。

此轮调控以来,最厉害和让房企叫苦不迭的政策似乎是限价。

比如,2019年12月11日,长沙市发改委发布《关于明确我市成本法监制商品住房价格构成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房住不炒”和省市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商品住房价格管理,长沙市进一步明确,商品住房价格由成本+利润+税金构成,其中平均利润率规定在6%到8%之间。一时引发业内热议。

其实这份文件是2017年相关文件的延续,早在2017年11月30日,长沙市发改委就发布过《长沙市限价商品住房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提出限价商品住房价格由成本加利润、加税金构成,平均利润率为6%至8%。

长沙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还有比长沙限价更“狠”的城市,比如成都等。

限价的结果是一二手房价格严重倒挂,再加上有调查显示,全中国八九成的民众有“新房”情结,大家纷纷去追逐新房。

看上去,二手房市场势必会冷淡,不过,新房终究是有限的,能摇到号的也是少数。眼看市场狂热,买不上新房的刚需、投资者、炒房者自然将目光标准二手房,赌调控一旦放松,二手房价格还能继续往上冲。这跟开发商在市场狂热时高价拿地,楼面价贵过周边房价是一个道理,赌的就是预期。

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没预料到,中央调控的决心如此坚定。如今,三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大范围放松的迹象。新房的价格依然被严格限制,本来就比新房价格高的二手房,上涨的空间何在?

对投资客来说,房价一日不涨,就承受一天的损失。于是,刚需群体的预期悄然发生了转变,由此前的焦虑转为淡定,市场则由此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

因此,限价只是表面因素,预期的转变才是市场转向的关键。

“跌跌不休”背后真相

正常市场下,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二手房会比新房便宜两到三成。但在限价的背景下,二手房比持续供应的新房贵,所以,购买二手房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都变得不那么划算了,市场的供应量自然增大。

这样,原来高价购买的二手房,自然要降价才能出售。即便是次新房,价格同样不会高。这是因为在限价条件下,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部分管理粗放的公司可能面临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境地。为了控制成本,各种魔幻的事情频频发生:纸板门、竹子代替钢筋、一个小区绿化仅有6棵树、塑胶人工湖等等。

图为湖南长沙某小区用蓝色塑胶“画”出了人工湖

2018年,台风山竹袭击深圳,部分新建的豪宅在台风面前,竟然不敌很多“老破小”甚至城中村的农民房,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这样的次新房放出来卖,自然要低价……

还有一些二手房,虽然不是限价政策下建的,但是因为物业管理不善,整个小区显得“伤痕累累”。目前一二线城市均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存量时代,物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区的二手房价格以及未来的溢价空间。二手房所见即所得,这样的房子,自然也很难卖出好价钱。

新房促销也是二手房价格下跌的催化剂。自2019年5月银保监会下发“23号文”以来,地产融资渠道步步收紧,信托、海外债、银行贷款、开发贷、ABS等监管新政频出。不少房企陷入危机,唯有靠自我造血续接现金流——在房价同比涨幅不断放缓、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的情况下,通过促销滞销盘、尾盘,“以价换量”回流现金。

比如,2019年8月,中国恒大便启动“全员营销”抢收计划,执行期8月20日至10月8日,5重优惠下最高可达6折。抢收计划包含27个地区,其中重点抢收四川、重庆和中原地区,共涉及505个项目,包括493个住宅和商办项目,12个旅游集团公司项目。

虽然促销使得恒大9月的销售均价创近几年新低,但销售额确实实现了大幅增长,9月恒大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831.1亿元,较8月增长约73.8%,较2018年同期增长约31.9%,刷新集团单月销售额历史纪录。

恒大的抢收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其他龙头房企也争先降价促销。中小房企只能被迫跟进,但你的品牌不够大,产品不一定有大房企的好,价格还比大房企贵的话,大概率要被剩下……

大规模的新房促销,极大地增大了市场供给,使得购买新房变得比之前容易,二手房市场自然更加无人问津,加速了其价格下跌。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放缓。

众所周知,中国的住房租金收益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根据全球资料库网站Numbeo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中,我国住房租金收益率在1.8%左右。不过,部分投资客购买一些老破小之后稍做整修然后出租,出租率可能可以达到4%左右,甚至能够覆盖其房贷。这样的情况下,投资客可以持有很久。

但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租房的需求和房租上涨的动力都有所减弱,投资客的持有变得愈发重,这同样影响到了二手房市场。

房地产市场会受影响吗?

二手房价格持续下跌,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市场的原因,那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是否会影响到整个房地产市场,引发价格下跌呢?

目前看来,不会。

首先,新房和二手房互相有影响,但在新房限价的条件下,二手房市场对新房市场的影响很微弱。虽然2018年以来,各地二手房价格陆续下跌,但2019年1-10月,新建商品房的销售均价却上涨了7.3%。

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房住不炒”,也不意味着利空,因为后面还有“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表述,可以看出,“稳”依然是2020年房地产行业的主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议通稿中,“稳”字被提及了29次,这说明“稳”也是2020年经济工作的重心,作为国民经经济第一大行业的房地产行业必须要稳。

最后,正如上文介绍的,此前的二手房市场略微有点畸形,自2018年以来价格的陆续下跌,是正常价值的回归,并不会无止境地跌下去。

事实上,跟新房市场一样,二手房市场同样表现出分化的特质。部分城市二手房虽然价格还没反弹,但成交量已经开始回暖。

比如,根据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的数据,2019年11月,全市含自行交易的全部二手住宅网签宗数较10月大幅回升14.00%。北京的反弹力度更大,11月二手住宅成交12296套,环比大幅上涨39.03%,同比小幅上涨9.76%。

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像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早已进入存量时代,二手房交易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北京,截至2019年10月,北京合计供应新建住宅7.8万套,其中4.76万套是限竞房,占比61%,同期,北京新建纯商品住宅成交同比增长95.4%,而二手房全市网签同比下降9.3%。但这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二手房的主导地位,如果将地段、学区等考虑进去的话,更是如此。

【注:限竞房为通过“限房价,竞地价”的土地出让方式产生的商品房。购买限竞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北京户籍家庭单位可购买2套,非京籍以家庭为单位只能购买1套,且需要有北京连续60个月社保或纳税,工作持工作居住证购房同于北京户口。】

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是最先启动本轮调控,也是最早见成效的城市。北京二手房均价自2017年3月便开始回落——从2017年4月持续跌至2018年2月,均价累计下跌13.5%。

不过,2018年春节后至今,北京二手房均价经历了两次季节性上涨和两次持续性回落,月度均价环比变化在2%左右。2019年11月份北京二手房成交价依然还是微跌的,但成交量的回升上涨可以说明,市场已经开始进入修复的通道。

因为,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场处于调控以来的中低位,按照以往的经验,春节后市场可能会出现季节性复苏。这样的逻辑,同样适合其他很多一、二线城市。

但是,很多三四五线城市的二手房价格恐怕还将继续下探。前两年,受益于去库存和棚改货币化拉动,三四五线城市楼市迎来一轮狂飙的行情。不过,绝大部分三四五线城市的新房成交量远大于二手房,相比于“别无选择”的一二线城市居民,其购买二手房的意愿更加弱。而且,很大一部分三四五线城市人口都在净流出,拥有厚实产业的也少,等2020年棚改收官之后,这些城市的买房主力将大面积减少,二手房很难找到买家。

目前,部分城市开始靠政策来“稳”了。比如,2019年11月29日,广东佛山市人社局联合住建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才住房政策的补充通知》,通知最大的亮点是,在佛山工作、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购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不久后的12月13日,广州南沙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便利人才及港澳居民购买商品房的通知》,通知显示,本科以上等,在南沙区范围内购买首套商品房不受户籍、社保、个税限制。

在人才争夺的背景下,三四五线城市二手房市场前景堪忧。

总的来说,全国二手房价格下跌,是楼市的狂热归于平静,是价值的合理回归,更体现了中央调控的决心。虽然“稳”字当头,2020年会有部分城市陆续按照因城施政的方针适度放宽调控,但“房住不炒”的政策是不能突破的,二手房价格下跌也正是政策调控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跟新房市场相比,二手房市场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市场化的挑战,该跌的地方会继续跌,不该跌的地方,跌下去还会再涨回来。

446家房企宣布破产!“80%开发商死掉”真的要来?

临近年关,许多房企的日子正在变得异常辛苦。销售遇冷、拿地困难、债务违约阴霾笼罩,承受重重压力的房企坦言“活下去太难”。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产开放商的破产数量已经高达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产企业倒地破产,创下历史记录。

从海外市场高息举债到频频出售地皮及项目股权回笼资金,再到降价销售、鼓动“公司全员卖房”,一系列动作背后都透露着房企身处的困境:“缺钱”。糟糕的是,在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房企融资却面临多重阻碍。

毫无疑问,房地产“暴涨”大戏已经落幕,行业凌冬已至。经济学家马光远曾断言,“未来中国将只有20%的开发商活下来,80%的开发商都会死掉!”。这也意味着,这张房企破产名单还将继续增加。

房企“破产潮”开启

年内近450家已经出局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2019年的冬天早已开始。在行业融资“紧箍咒”下,金融去杠杆直接压垮了不少房地产公司,部分还不得不面临着出局的命运。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产开放商的破产数量已经高达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产企业倒地破产,创下历史记录。

在这张长达30页的房地产破产名单中,多数为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但也不乏一些知名度较高甚至跻身百强的知名房企。

过去,房地产行业都被视为最赚钱的行业,因房地产致富的老板不胜枚举,如今,一年可能接近500家房企走向破产结局,实属历史罕见。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近期,一份来自广东证监局的监管罚单可能透露着当下房企深陷的普遍困境。

11月14日,广东证监局对外公布了对颐和地产信披与违约等违规行为的情况以及对公司董事长予以警示的行政监管措施。据广东证监局调查,截至5月31日,颐和地产共有9笔超过1000万的未披露到期债务违约,合计金额超过50亿元。

债券违约的导火索很快引爆了颐和地产这家老牌房企的资金问题,而这只是行业普遍面临的资金危机的冰山一角。

10月,三盛宏业集团董事长现场洒泪的图片刷屏朋友圈,原因是三盛宏业集团难以向员工兑现公司理财。随后,三盛宏业因涉及交叉违约条款被中诚信托查封旗下资产,并宣布该信托计划提前结束。曾是地产百强企业的三盛宏业,如今则需要成立临时监管小组来推进债务重组。

更早之前,宁波首富熊续强掌管的上市房企银亿集团突然申请破产重整,消息流出后也引来市场热议。6月17日中午,上市公司ST银亿发了公告,银亿集团、银亿控股已于2019年6月14日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重整。一家原本400亿市值的公司很快跌落到50亿市值。

从资金吃紧、销售紧张到债务问题集中爆发,几乎所有出现问题的房企都经历着相似的过程。行业拐点的过程中,让不少房地产企业感受到了凌冬已至的阵阵寒意。

不少房地产大佬还公开发表了对地产投资的看空言论,引来网友热议。近期,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就公开表示,“楼市政策太过严格,现阶段持有房产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自己手里有多余的房产,就会卖了换成别的流动性大的资产。”

高杠杆模式难以为继

房企普遍融资困难

事实上,不仅是中小房企集体破产,过去经营良好的大中型房企也开始频频“爆雷”。除了上述知名房企之外,今年五洲国际、新光集团等先后爆出资金链危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背后的信号十分明显,那就是房地产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向终结,房地产的“高光时刻”不再出现。

北京某中型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大家积极拿地、集团发展多元化业务,依赖的是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和不受限制的高杠杆。如今这种高杠杆扩张的模式,却成为压垮房企的沉重枷锁。“财务杠杆过高、资金断流、融资跟不上、借钱还不了,这就是很多公司活不下去的原因。”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认为,现在涉及违约或严重流动性困难的房企以小型房企为主,且这些企业多在业务扩张或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财务数据上看,财务费用率快速上升、筹资现金流恶化、现金短债比快速下降是房企违约前比较常见的现象。高杠杆是违约房企比较一致的财务特征,多数违约房企的净负债率在100%以上。

一边是资金问题日益紧张,一边却是各种融资渠道的“关闭”,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双面夹击,导致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

11月15日,深交所披露,美的置业一笔债券被中止审核,该债券拟发行金额为10.13亿元,债券类别为ABS。与此同时,近期先后有鑫苑供应链1-10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融创长租公寓一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两家公司ABS项目先后被“终止”。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个月,房企获批的ABS产品不足5只。

在股权融资市场,涉房融资项目趋于停滞状态。据了解,目前多家上市房企的定增项目仍处于停滞状态,而其他上市公司若融资项目涉及房地产业务,也会受到监管的从严审核以及反复问询。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约有19家上市房企发布定增的预案(部分修改定增预案),但仅有4家被证监会核准,而中洲控股、新城控股的定增方案早在2016年就已经被证监会受理,近期的进展也仅仅是发审委通过,尚未拿到批文。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对于房地产项目融资的严格程度已经从上市房企扩散到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多家上市公司推动再融资项目时,监管层都会对发行人提出问询,“补充披露公司和子公司是否存在房地产业务”、“未来是否会有开发和销售房地产计划”、“定增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房地产调控的监管政策”等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之所以强化再融资涉房业务的审核,主要目的是防止一级市场募集的资金流入到房地产市场,进而影响到房地产调控的整体效果。有投行人士指出,目前监管层对再融资项目涉房业务,几乎是零容忍,若想要推进再融资项目,公司可能需要证明项目涉房属性较小,或者剥离相关房地产业务。

海外疯狂借钱不停

房企回笼资金花样多

面对生存压力,不少房企甚至患上了“资金饥渴症”,通过各类融资和回笼资金的方法,寻求突破当下的资金困局。

1、中小房企海外高息举债

越来越多的房企认为,在境内融资渠道收紧的背景下,走向海外市场融资成为解救当下资金问题的核心手段。据悉,今年以来,海外美元债发行放量明显,其中高息举债成为这波债券发行的主要特点。

7月12日,泰禾集团公告披露称其全资子公司拟计划在境外完成4亿美元债券,并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债券期限3年,债券票面年息15%,每半年支付一次。

除了泰禾集团之外,当代置业更是以最高利率15.5%的美元债发行刷新纪录。此外,天誉置业、弘阳地产、新湖中宝、阳光城、中南建设等多家房企均在今年发行了数额不等的高息地产美元债新券。

有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2019年以来内地房企赴海外发债规模约为610亿美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发行总额(约616亿美元),已经公布的融资计划则达624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房企海外举债,从企业的美元融资成本看,相比之前有所上涨,不过其中分化也非常明显,从不足6%到超过10%都有,其中大型房企的融资成本优势比较明显。比如龙头房企万科的票面利率低至3.15%,其他中小房企的美元债融资利率均在10%以上。

2、售卖地皮、股权“断臂求生”

为了求得生存空间,不少房企开始精兵减将、削减库存,同时对旗下项目频频售卖股权,用来回笼资金、解决高额债务压力。

今年9月,房地产行业资深人士杨红旭通过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负债千亿的新湖中宝开始准备卖地求生。

就在此前新湖中宝还发布公告,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新湖地产集团将与融创房地产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书》,融创地产或其指定方将受让公司持有的浙江瓯瓴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玛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股权及相应权益,交易总价款为67.05亿元。这项交易,让新湖中宝一次性获益5亿元,不过也被业内称为“割肉之举”。

除了新湖中宝之外,今年包括华侨城、阳光100、上置集团、粤泰股份等在内的多家房企均选择出售项目股权。

3、房企“全员营销”、降价销售回笼资金

当然,对于很多房地产企业而言,缩短房地产销售周期、加快资金回笼,也是纾解当下资金问题的方法之一。

今年8月,恒大启动“全员营销”抢收计划,执行期8月20日至10月8日,5重优惠下最高可达6折。抢收计划包含27个地区,共涉及505个项目。多重优惠之下,恒大实现了快速抢收。不到一个月,恒大便实现了合约销售金额831亿元,刷新了集团单月合约销售金额历史记录。随后,时代中国、融创天津等两家房企先后被曝出要求全员卖房、打折销售。

今年双十一,房地产的促销力度较强,出现了大量五折房源,其他优惠减免及抽奖活动更是数不胜数。据阿里淘宝显示,上万套特价房源进入双11活动,而京东平台上一次性提供全国各种房源6000套,新房全款5折起等。同时,还有上万套恒大房源即将登陆苏宁进行销售。

不过房企这种“以价换量”的方式并没有改变行业整体销售疲软的态势。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王若辰表示,10月二手住宅价格有31城上涨,35城下跌,相比9月,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增加7成。国都证券分析师王树宝表示,未来两个月由于销售压力增加,房企可能会将去化困难的项目进行降价促销,以实现回款目标。

80%房企都死掉?

房企马太效应加剧

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遭遇资金和债务问题、融资困难的房地产企业,正在面临着一轮巨大的洗牌潮,越来越多的房企可能在这一轮洗牌中淘汰出局。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表示“中国房地产将重回三个“20%”:未来市场只有20%的开发商能活下来,80%会死掉,中国的开发商太多了,死掉80%,不缺房子;只有20%的城市,只有20%的楼盘。”

11月6日,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发表观点指出,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前五名的市占率大约18%,在未来五年,前五名能占到30%。

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行业的洗牌局开始,实际上也是行业周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未来缺乏资金、土地等规模优势的房企,将逐渐淘汰出去,或者被更多头部的房地产企业吸纳并入,可以预见,房地产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指出,对房企而言,我们认为后续要规避两类风险。一是货币资金与债务(尤其是短期债务)之比较低的风险,如果自有资金规模小,对外部融资过于依赖,信用风险相对来讲会比较大。二是土地存量储备不足,同时又积极拿地的风险,房地产销售是下行的趋势,后续回款能力可能没有那么强,外部融资又偏紧,房企的经营可能会比较困难。

在应对策略上,房企首先应注意控制扩张速度,提前储备现金流过冬,在监管全方位封堵房地产债务融资渠道的情况下,行业分化加大在所难免,未来可寻找互有优势且能互相借力的同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收紧带来的负面影响。

恒驰5“大卖已成定局”?网友:害怕买到“烂尾车”

恒大真把车造出来了。

从“大干三个月”到“推迟三个月”,就当人们以为恒大 汽车 将再演“狼来了”戏码之时,7月6日晚,恒驰5终于迎来上市并正式开启预售。

近日,恒大旗下恒驰新能源 汽车 集团总裁刘永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恒驰5市场反应非常好,大卖已成定局。

7月20日,恒驰 汽车 在“首届720恒驰节”活动上公布,截至当天18:04左右, 恒驰5预售订单数超3.7万辆。

为了推销这款车,恒大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交易方式:交车时才需付车款,提车后15天内可退车并退款,购车款打到公证处专户而非恒大账户,且三年六折保底回购。

一系列操作都在向市场表示:没问题,放心买!但卖车真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吗?

更何况是债务违约、资金链断裂、地产几乎已陷停滞状态的恒大下场卖车?

1

量产三月复三月

恒驰能否救恒大

亲自下场造车三年,恒大的造车路可谓是一波三折。

2019年11月,许家印曾豪迈地提出了“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造车“三字经”。之后恒大便开启“地产式造车”,开始大手笔收购。

2020年8月,恒大一口气发布6款新车。从恒驰1到恒驰6,覆盖从A级到D级各类级别,和轿车、轿跑、SUV、MPV、跨界车等全系列车型,实现产品线全覆盖。

2021年春节前夕,恒驰7、8、9三款车发布,“恒驰九子”自此集结完毕。

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下半年,恒大造车危机浮出水面。受恒大集团债务危机拖累,恒大 汽车 造车节奏被打乱。

为了应对债务,恒大 汽车 一度被摆上货架,频频传出项目停工或资产被出售等消息。

2021年10月,为鼓舞士气,许家印追加10亿元,喊出“大干三个月,确保恒驰首车下线”的口号。三个月后,恒驰5顺利在天津产线首车下线。

今年3月22日,许家印再次立下军令状,“大干三个月实现恒驰5量产。”熟悉的口号,结果却并不一致。恒大的 汽车 量产计划未能在6月22日完成量产目标。

经历了大干三个月、又延迟三个月的一再跳票,到了7月6日的恒驰5发布会上,总裁刘永灼终于定下“小目标”: 10月开始正式交付,2023年一季度实现首1万辆的交付。

连续“大干三个月”,反映了恒大的急迫。

2021年下半年以来,恒大深陷经营困境和债务违约,甚至出现破产传闻。截至目前,中国恒大、恒大 汽车 和恒大物业3家“恒大系”上市公司的2021年财务报告仍处于“难产”状态,并处于停牌状态中。

恒驰5实现量产交付,被认为是恒大走出危机、再度翻盘的关键事件。

然而,按单车17.9万的售价来算,即便完成销售预期,一万辆恒驰5顺利交付的总收入不过为17.9亿,不及目前恒大总负债的千分之一。

2

盯上1200万恒大业主

恒大卖车如卖房?

造车量产难,但在卖车上,恒大显得很“专业”。

恒大造车卖给谁?

首先被盯上的,是恒大业主。按照恒大官方的信息,全国有1200多万恒大业主、13万员工,仅恒大物业的员工就有好几万。

早在今年5月,恒驰5便在全国多地的恒大楼盘展开巡演。天津恒大帝景、郑州恒大御景湾,西安恒大江湾......工作人员把车开进小区,摆上展台,准备好抽奖礼品,“恒驰5业主品鉴”活动便开场了。

全员营销是恒大集团的经典传统,其在卖车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媒体报道,恒大物业向全体员工派发了恒驰5销售考核任务,销售数量根据楼盘内业主的数量而定。除了员工,物业的小区管家也要对业主们轮番“轰炸”,完成下载注册恒驰APP的任务。

营销手法上,花样则更多。

交了“小定”的前1万名购车者,可以在交车的时候再支付车款,同时可以提车后15天内退车退款,提车后三年内可6折回购;“大定”1万可抵1万5,免费送智能辅助驾驶包,整车终身免费质保。

此外,还有号称“业内绝无仅有的”的公证处卖车模式,预售订金、购车尾款等均会全部支付至天津津滨公证处专户监管,用户在交车时才需付车款。

原有“期房”,现有“期车”,已在悬崖边的恒大,卖房式卖车能获得成功吗?

3

谁来买单?

网友:害怕买到“烂尾车”

经历多个楼盘项目停工烂尾,恒大早已被冠上了“透支信用”的标签,诸多消费者已对其不能产生信任。

网上的质疑声,与恒驰总裁的自信形成了强烈对比。观望恒驰5的人们担忧,其是否会像恒大楼盘一样出现烂尾。

信任比黄金更珍贵。

恒大在证明恒驰5是辆好车之前,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该如何证明自己不是“骗子”?

全员营销怎么做?

很多企业在使用加推数字化营销软件时,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好全员营销推任务系统的使用方案,下面给大家介绍下结合多维度渠道和方式交大家如何做全员营销

1.全员推任务

推系统是加推全新推出的营销板块,可与公众号打通,通过获客文章、获客海报、朋友圈、助手、筛选、编辑合适图文,进行推送;一推一/一推多/多推多的互动场景,提升企业的宣传效应。

2.文章营销

每日推送新文章,吸引访客点击,便捷的推文共享为企业提供热门好文,支持全员共享,可绑定企业公众号,支持企业文库一键转载,吸引更多访客点击,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3.海报营销

吸睛海报图文并茂,每日推送不重样,多种海报样式,玩法新颖,含每日推荐、早安问候、励志、轻松等多模块选择,简单几步即可制作文字图片海报,与访客互动,自定义编辑,帮助员工提升宣传效率。

4.短视频营销

我们希望通过更吸引人、更丰富的视频内容,来帮助销售更全面地展现企业及个人风采,同时支持在视频中插入商品、表单,推广获客更加高效。

5.朋友圈营销

企业动态同步转发,活跃你的朋友圈,朋友圈打通公众号链接,可将公众号推文,企业动态一键转发,推文与名片主信息同步更新展示,推动员工积极转发,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6.商品推荐

员工可选择新上架的产品、热销产品、拼团产品等进行推送,客户快速知道商品内容,提升销售业绩,同时员工可以拥有名片主专属的推荐语,每一份商品推送都是贴心分享。

7.公文包

在公文包中既配备销售人员高频率使用的名片、宣传册、案例库等各种内容工具,里面的所有销售资料都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给客户,并通过雷达实时反馈客户信息,智能分析客户意向,实实在在地帮你提升业绩。

8.文件夹

“文件夹”工具,支持图片、视频、PPT、PDF、Word等各种格式文件上传,方便了销售做资料整理和查找;同时文件夹里的所有销售资料都有雷达功能加持,只要资料被销售人员分享出去,雷达就会实时反馈客户动态,智能分析客户的意向、兴趣点。

加推是数字化营销技术提供商,实现企业全员营销,全员推广,在线销售;加推将企业智能名片小程序、宣传册、案例库、文件夹、文章、海报、视频、直播等智能化,让每个人与客户连接起来,使推广变成每个人触手可及的事

恒大员工独家透露:月度淘汰5%属实 今年不会推出汽车产品

3月22日,恒大健康发布2019年盈利预警公告,披露恒大新能源汽车业务净亏损32亿元。就在两日后,有消息传出恒大集团内部部分员工接到调令,调往恒大新成立的公司“恒大宝”。有舆论称,此次人员调动或将涉及到恒大新能源汽车约180名员工,甚至有员工曝出借考核变相裁员的嫌疑。

“恒大宝”是什么?为什么将员工抽调到这一公司?恒大汽车业务目前的发展情况是什么?对此,3月25日,汽车预言家分别联系到恒大内部涉及地产、健康与汽车的相关员工了解情况。

据悉,恒大宝是恒大围绕集团业务设立的线上销售机构。由于恒大2019年业绩出现下滑,因此内部已经大范围推动“全员营销”。包括汽车在内所有业务的中高级负责人都有一定的销售任务,但一位恒大相关业务的底层负责人透露,确实存在月度考核末位淘汰5%的情况,但对网上传出按周淘汰并不知情。对于恒大汽车业务的发展,恒大内部有员工表示,恒大的很多做法和传统汽车有很大不同,但2020年拿不出产品,最早也要到2021年,目前欧洲研发业务在平稳推进。不过对于接下来的发展,很多员工对恒大在汽车领域的投入与产出管理持保守态度。

1

“裁员漩涡”恒大宝是什么?

3月22日,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集团2019年度净亏损约49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亏损32亿元。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恒大健康公开表示购买NEVS、柯尼塞格、德国Hova等股权约计23亿元人民币,电动车研发费用约30亿人民币,汽车生产基地土地款、设备投入约150亿元人民币,汽车预言家汇总发现,2019年恒大公开表示汽车投入合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恒大健康财报公开表示2020年还将继续投入150亿元。

不过汽车预言家查阅恒大健康半年报发现,截止到2019年6月,恒大除了在收购相关企业产生的几亿元成本外,其他投入还始终处于规划阶段,是否确实像恒大对外宣布已经投入还有待最终年报披露。另外,汽车预言家查阅恒大健康2019年半年财报数据发现,恒大规划5-18年摊销新能源汽车专利、专有技术与特许权成本;规划2-10年摊销已收购的电脑软件特许使用权;针对研发成本,恒大健康财报显示这笔资金尚未支出,确认支出后将核算摊销时间。从这些数据看,恒大汽车做好了长期投入对公司财务影响的准备。

恒大宝集团有限公司关系图

就在恒大健康对外发布盈利预警的同时,有消息传出恒大集团内部不少员工接到调令,调岗至“恒大宝”。3月25日,有内部员工给向汽车预言家证实了这一消息。天眼查显示,恒大宝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2月28日,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恒大地产集团副总裁刘雪飞担任执行董事、总经理,恒大集团旗下金碧物业董事长兼总经理徐力担任监事。

恒大宝刘雪飞、徐力关系图

采访中,恒大内部多位不同业务线的员工向汽车预言家透露,恒大宝是恒大内部近期推动的线上销售业务,灵感来源于“恒房通”不久前的网上售房尝到的“甜头”,因此恒大内部开始将地产、健康、粮油、汽车等各业务进行汇总,最终成立“恒大宝”。有员工推断,之所以取名恒大宝,多多少少有点效仿淘宝的味道。

对于调动汽车等业务板块人员的问题,有员工回应确实属实,包括汽车业务线之前从地产等部门调派的人员也被调往这一机构。对此,部分员工认为确实有很多不妥的地方,这与恒大一直推动的全员营销有直接关系,只不过这次做的更极端了。

2

恒大宝5%末位淘汰出现两个版本

综合恒大宝备案信息以及内部员工透露出的信息发现,恒大宝主业聚焦线上贸易,产品包括房产、汽车以及奢侈品等。恒大宝员工以销售工作为主,形成一个类似于“淘宝”的线上交易平台,将恒大全类产品进行整合通过线上售卖。

恒大宝工商注册信息出现“汽车销售”

资料显示,疫情期间,恒大通过自有平台“恒房通”三天销售47540套房产完成580亿销售额,后续又推出低门槛认购、7.8折购房优惠等活动,截至2月底,恒大网上认购99141套,认购金额人民币1026.7亿元,目前恒房通平台的会员已突破1000万。汽车预言家通过梳理信息发现,销售人员成交房屋后将获得35000元+1%佣金的提成奖励。

根据恒大员工提供的信息,恒大宝将提供“11500+提成”的薪资待遇,但是,诸多员工在社交平台抱怨“这是一次变相裁员”,而这一说法的来源是IT岗位、工程岗位、管理岗位甚至恒大新能源汽车约180名员工均调至销售岗位。

与此同时,3月24日有媒体同步报道称恒大进行正在裁员。对此,内部员工告诉汽车预言家:“确实存在每月5%末位淘汰制”。不过在查阅知乎等网站发现,有员工表示淘汰考核是按周。

对于全员营销带来的裁员问题,采访中部分员工认为,由于调派到恒大宝的员工很多是来自IT、工程与汽车领域,对地产等业务并不熟悉,而且对于员工自身的业务也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因此他们认为这种粗放式销售模式并不可取。但也有员工认为,这就是恒大的文化,近期也在围绕恒大宝展开招聘。不过,对于恒大宝注册信息显示的汽车销售业务,采访中员工表示,现在还主要集中在地产,汽车业务最早也要到2021年才有眉目。

3

恒大汽车现在的发展情况是什么?

根据许家印此前推出的规划,恒大汽车品牌“恒驰”第一款车型计划2020年上半年亮相,2021年量产交付。不过恒大汽车内部人士透露,恒大汽车产品乐观估计也要到2021年。

这位员工透露,尽管2019年进行了很多布局,但恒大产品还处于研发中。据他了解,目前在欧洲这些工作正在开展。对于恒大汽车业务内部发展情况,他没有具体介绍,但交流中他表示,这家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汽车企业有很大不同,这让很多汽车专业员工适应难度较大。

据了解,目前,恒大汽车布局仍按照此前的三条业务开展,分别是整车制造业务、动力电池业务和动力科技业务。但由于短期没有盈利预期,因此此次恒大宝成立,也调走了一批原本从其他业务转岗支援汽车的员工,这让汽车业务内部有些不太适应这种临时调整。

对于恒大汽车的产品布局,另一位员工表示,尽管2019年恒大亮相了与科尼赛克成立合资公司后的首款新能源车型Gemera,但80%还是原有老的技术,因此,2020年很难按照规划拿出产品,乐观估计也要到2021年之后。

Gemera

资料显示,恒大汽车三个业务板块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规划,恒大制造业务包括投资NEVS以及柯尼塞格,同时承担对外投资收购工作;动力电池业务包括三元软电池包公司卡耐新能源电池公司;动力科技业务包括收购的泰特机电有限公司以及NEVS收购的英国电机公司。

对于汽车业务造成恒大健康盈利预警的问题,采访中多位员工表示,地产主业是恒大发展的核心业务,汽车还处于规划中。尽管外界看到恒大对汽车的”兴趣很浓“,但毕竟短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因此汽车仍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早在2019年,汽车预言家梳理恒大跨界业务发展发现,恒大的跨界投资逻辑有几个现象:

1、围绕地产开展跨界投资,不久前恒大总裁就曾透露”买房送车“的想法,形成”百万元地产“与”十万元汽车“两大投资引擎;

2、紧跟国家战略,从粮油、健康、光伏再到汽车产业,恒大一直紧跟国家战略,此次入局汽车产业也正是在国家重提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关键时间点;

3、大投入大规划、进的快出的快。从光伏、粮油等此前业务可以看出,恒大跨界的目标与投入很大,不过一旦出现发展问题,或者行业前景不好,恒大退出速度很快,这也是近两年恒大进入汽车产业后有舆论曾经担心的问题。

恒大健康半年报数据

不过汽车预言家查阅恒大健康2019年半年财报数据发现,恒大规划5-18年摊销新能源汽车专利、专有技术与特许权成本;规划2-10年摊销已收购的电脑软件特许使用权;针对研发成本,恒大健康财报显示这笔资金尚未支出,确认支出后将核算摊销时间。以此可以看出,短期内,恒大还是做好了长线投资汽车的心理准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