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大辉(谭大辉 宁波)

admin 190 0

本文目录一览:

宁波火车站搬迁了吗

9月8号开始,宁波火车南站搬迁至东站

昨天,记者从承建火车东站站房的中铁二十四局宁波东站工程项目部了解到,目前站房主体结构已经完成。根据目标,火车东站8月25日有望竣工,月底基本具备启用条件。

2万平米的广场功能齐备

公交站、出租车候车点、商铺等一应俱全

火车东站将是一个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集结的枢纽中心,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比起现在的火车南站,有过之而无不及。

火车东站广场面积在2万平方米左右,开辟有公交场站、出租车候车点和集散广场。为了方便市民出行,新规划建设了一条从桑田路到福民路的公路。

集散广场:安有电子导视牌

火车东站广场将有一块宽敞的集散区域,方便乘客休息。广场地面重新铺砌,全部采用火烧板。目前已完成80%左右,预计月底可以全部铺设完毕。

在集散广场有8处石板坐椅,方便乘客候车,同时还有电子导视牌、公共信息栏等。

公交:14条公交线路从火车东站始发

目前公交场站的建设已经进入尾声。按照初步方案,将有14条线路从火车东站始发,连接重大交通枢纽站。

记者昨日从宁波公交总公司获悉,该公司有9条线路将移至东站始发,这9条公交线路分别是:388路、541路、18路、12路、335路、516路、10路、505路和522路,其中新开通505路公交线路从火车东站发往客运中心。不过,从南站始发或途经的线路并不会全部移至火车东站,一些客流量较大,对市民出行带来较大便利的线路仍然会保留。

出租车:5000平方米的候车区

在火车东站2万多平方米的广场上,就有5000平方米的位置作为出租车候车区。出租车可以按秩序等候,乘客排队有序上车,这和目前栎社机场的出租车候车点有些类似。

商业:西侧餐饮旅店一应俱全

在广场的西侧将有一排两层的商业用房,面积在2000平方米左右,将涉及餐饮、旅店、购物等,方便进出车站的旅客。

候车厅达3600平方米 是目前南站的两倍

全玻璃幕墙、钢结构网架屋面、凹凸有致的造型……虽然现在建成的火车东站只是一个简单的“骨架”,但从效果图来看,火车东站俨然是一座现代感极强的车站,站房设计简洁利落,比起现在的火车南站要大气许多。

据透露,宁波东站改造工程将新建3个站台、3个股道(加之原有的股道,建成后车站将有10个股道)、3座雨棚。

候车大厅是目前南站的两倍

宁波东站站房长107米,宽45.2米,高22.8米,其中地下2.38米,地上20.42米。站房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网架屋面,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

站房有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各有1个候车室,面积共达3600平方米。而目前,宁波南站候车室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这就意味着,火车东站的候车室面积将是目前南站的两倍左右。

此外,站房还设有旅客上车自动扶梯。旅客活动区域配备空调、消防报警系统、客服服务系统等。一位姓胡的工程师说,虽然进度非常赶,但等火车东站启用以后,配套设施都会配备,不会影响旅客的正常候车。

地下一层开设22个售票窗口

地下一层实际为架空层,内有候车室和售票大厅,从车站正前方的左侧楼梯进入,正前方就是约1000平方米的售票大厅,设有22个售票窗口,其中1个为退票窗口。右侧则是候车室。该层设有盥洗室。

地上一层为候车大厅,大约1900平方米,其他主要为客运值班室,作为车站的办公区域。

地上两层为设备用房,加之其他办公用房。

全玻璃幕墙采光良好

外立面采用全玻璃幕墙,现代感十足,这样的设计会有很好的采光。中铁二十四局宁波东站工程项目部的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马上要进行站房外立面的装修,届时车站的雏形将更加清晰。

改建后的南站不但有铁路、地铁

还有公交、出租车等多种运输方式

未来宁波交通重头戏:

打造无缝对接的枢纽站

今年宁波全市100个会展攻坚项目中,交通建设工程就占了30个。在昨天举行的宁波交通重点工程项目推进会上,一组数据令人振奋:1-7月份,宁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6.2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近70%,超额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谭大辉说,如果“天公作美”,各个部门再使把劲,今年宁波的交通投资有望超过200亿元。

现状

东站启用开始“倒计时”

站房主体结构已完成

铁路南站改建、东站启用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根据原先的计划,火车东站9月份将正式启用。这段时间,每天有上千名工作人员奋战在火车东站一线,加班加点抢工期。

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火车东站进展顺利,目前站房主体结构已经完成。来自中铁二十四局宁波东站工程项目部的最新消息,火车东站8月25日有望竣工,基本具备启用条件。

规划

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市民出行越来越便利

宁波是国家确定的42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和长三角物流区域的3个中心城市之一。下一步,宁波交通建设中的重头戏是打造“无缝对接”的枢纽站。

“宁波交通目前正处在由‘通’到‘畅’的整合期、转型期,接下来的重头戏是通过建设项目形成体系。”谭大辉说,重大工程项目要实现功能互补。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建多个功能互补的项目,强化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化衔接,加强公路、水路和铁路、航空、城市道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以改建后的火车南站为例,宁波南站是一个交通综合体,既有铁路,也有地铁,还有公交、出租车、自备车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要相互衔接,规划、设计、建设、功能上都要实现一体化。同时,还要考虑南站在整个大市交通中怎样与其他客站功能互补、合理分流客源,实现整体交通布局的再优化。

宁波市副市长

宁波市有八位副市长,有一位姓徐的,具体名单如下:

王 勇 常务副市长

余红艺 副市长

邬和民 副市长

成岳冲 副市长

陈炳水 副市长

苏利冕 副市长

徐明夫 副市长

谭大辉 副市长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信息

谭大辉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主持市市政委全面工作。主管组织人事和计划财务工作。

鲁荣平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分管的工作:办公室、委机关管理、市政监察执法和后勤服务工作。

分管的部门(单位):办公室、执法监督处、市市政管理监察总队、后勤服务中心。

郑如彬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分管的工作:市容环卫管理、广告管理、市政环卫监测工作,协助谭大辉同志分管组织人事工作。

分管的部门(单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广告设置管理处、组织人事处、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市环卫集团、市市政环卫监测中心。联系长江上游水文局、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李勇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分管的工作:政策法规、水务管理、安全与督查工作,牵头组织区县市政管理目标考核工作,协助谭大辉同志分管计划财务工作。担任市市政委新闻发言人。

分管的部门(单位):政策法规处、水务处、安全与督查处、计划财务处、市供水管理处。联系市水务集团。

成肇兴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分管的工作:市政设施维护管理、照明灯饰管理和路桥收费及停车楼场管理工作。

分管的部门(单位):道桥管理处、照明灯饰管理处、市市政设施管理局、市城市照明管理局、市路桥收费管理处(市停车楼场管理办公室)。

李然旭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纪检组长、监察专员、党组成员

分管的工作:委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

分管的部门(单位):纪检监察室。

张建华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党组成员

分管的工作:科技信息、技术标准、数字化城市管理和行业规划工作。

分管的部门(单位):技术标准处、科技信息处、市市政信息中心。

谢应贵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主任助理、党组成员(副厅局长级)

分管的工作:机关党委、群团和老干部工作。

分管的部门(单位):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和群团组织。

刘建东

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党组成员

分管的工作:宣传教育工作。

分管的部门(单位):宣传教育处和城建技工校。

彭贵华

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正厅局长级干部

未参与委领导分工,主要从事市政府参事工作。

谭大辉现任什么职位?

浙江省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

 谭大辉,男,汉族,重庆市垫江县人,1963年4月生,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82级学生,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习简历

1982.09—1985.07,长江师范学院(原涪陵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

1996.09—1998.12,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函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

1997.09—1998.02,重庆市第一期年轻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8.09,中瑞合作管理培训班第一期学习;

1997.09—2001.07,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法律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任职简历

1985.07—1985.11,涪陵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教师;

1985.11—1991.03,四川省涪陵地区行署办公室秘书、副科长、科长

1986.02—1986.07,酉阳县兴隆区木叶乡挂职扶贫;

1991.03—1993.06,四川省涪陵地委副秘书长(其间:武隆县中嘴乡、龙河石板水电站挂职);

1993.06—1995.12,四川省涪陵地区行署副秘书长;

1995.12—1996.03,四川省涪陵地区行署秘书长、党组成员;

1996.03—1997.06,四川省涪陵市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

1997.06—1998.02,重庆涪陵市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

1998.02—1998.06,重庆涪陵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98.06—1999.10,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1999.10—2004.05,中共重庆市丰都县委书记、丰都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4.05—2006.12,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正厅局级);

2006.12—2007.02,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委员、常委、书记;

2007.02—2009.06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重庆市南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9.06-浙江省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

长江师范在哪里?好不?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其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 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9.44万平方米(1,642亩),建筑面积达50.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49万元。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系共管实验教学中心6个及各类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有1000座的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1间现代化微格训练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有藏书157.09万册、CNKI数据库1,564.5万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25.88万条。校园网光缆22.5公里,信息点12,153个。建有篮球馆、体操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体育设施完备。

学校现有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9个二级教学单位,设有3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8个。现有市级精品课程7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41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75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3人,副高职称的19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69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8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5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0人。另有兼职教授26人,外籍教师5人。

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报》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特色明显。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17项。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录3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获省部级以上奖55项、区级政府奖29项。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0,702人。1977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学校因此被誉为“培养‘三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市级奖30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0多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00多人次。

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三年来,学校先后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交流和合作,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20人次。

学校是“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校园网络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戴伟

校 长:彭寿清

副 校长:傅之平

副 校长:彭规荣

副 校长:傅显捷

党委副书记 :王官成

纪委 书 记 :卢吉庆 [编辑本段]【校 训】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学高身正。“学高”,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后学的师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师者惟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学高身正”充分揭示了德与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而且也是学子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子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学高身正”作为我校校训,是学校师范性质的精神阐述,也是实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做知识传授者;又具备高尚的师德,做道德引导者。

敬业自强。“敬业”,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严肃认真地干好本职工作,对学业﹑职业﹑志业均应敬而重之,且要立志全力追求自身能达到的事业顶点。“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应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敬业自强”作为我校校训,要求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气节、操守、品德等方面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

[编辑本段]【办学理念】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

育人为本。从教育的意趣上讲,育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机器;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它要求学校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质量为先。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永远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反映人的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质量为先,就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基、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重学崇术。“学”是为了“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法则及其抽象理论。这是一种“为学问而学问”或“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其旨趣是“求真”;“术”是为了“求用”,即为人类、为政治、为现实服务。这是一种“为实用而学问”的态度,其目的是“求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根本,“两者并进始可”。“重学崇术”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术并举:既注重学理的探索与习得,又崇尚学识的实际运用;既重视学术的生成与完善,又推崇学术的实践与转化。所谓“学随术变,术因学存”。“重学崇术”还倡导教师共同营造钩深致远、精进学业的学术环境和教学环境,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尚知笃行。尚知,崇尚知识,尊重知识,进德修业,使学有所得。笃行,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见之于行动。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才干、增强能力。子曰:“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又云:“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笃行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尚知笃行”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意即广大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问学、身体力行,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 [编辑本段]【优秀校友】宋剑华 1955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我校中文系78级学生,现任暨南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剑华1988获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教授,海南省跨世纪人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之一,“芙蓉学者”候选人;2004年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顾问兼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王瑶学术基金奖”专家评选委员会成员。

谭大辉 1963年4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南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正厅级)

杨宏伟 1964年6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我校中文系81级学生,经济师,历任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政府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现任重庆市黔江区区长(正厅级)

冉冉 原名冉艳丽,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任社长。1999年西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结业。先后在长江师院图书馆、涪陵文联《乌江》文学杂志、重庆《红岩》文学杂志工作。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岩》文学杂志副总编辑,副编审。重庆市政协第二届委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集《暗处的梨花》、《从秋天到冬天》、《空隙之地》先后获1997年台湾薛林怀乡诗奖、2002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04年首届艾青诗歌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