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6、偷窥者三(3)
一夜夺走1700条人命!非洲的“杀人湖”是怎么回事?
这个一夜夺走1700人命的非洲“杀人湖”,就是喀麦隆的尼奥斯湖。这个湖泊非常美丽,可惜位于一个死火山口上,多年来火山灰中所含有的碳酸与湖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大量二氧化碳积聚在湖底,在一天半夜忽然这些二氧化碳都被释放了出来,很快弥漫了周围的村庄,导致1700多位村民以及其他动物的死亡。
美丽的湖泊
在非洲的喀麦隆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尼奥斯湖,这里环境优美,四周的树林里有许多野生动物,还聚集着几个不小的村庄。可是在美丽的外表下,这个湖泊危机四伏,因为湖里已经聚集了储量庞大的二氧化碳气体,一旦释放出来将对附近的生物造成致命威胁,氧气会被二氧化碳抬升到高空,在地面生活的人和动物,会因为呼吸不到氧气、只能呼吸到二氧化碳而快速死亡。
杀人之夜
1986年8月一个很平凡的日子,这天夜晚村民早早都进入了梦乡。可在半夜的时候灾难降临了,尼奥斯湖底部的二氧化碳终于打破湖水的压力,激起一条巨大的水柱冲向天空,同时湖中积聚了多年的高浓度二氧化碳也像皮球泄气一样排了出来,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弥漫在湖边四周的村庄和山林里。很多村民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就因为缺氧而死,也有的人在窒息中醒了过来,但由于吸入了过量二氧化碳,全身无力抵抗,也只能停止了呼吸。
如同噩梦
这次灾难一共夺去了1700多条生命,附近山林里更是有大量的野生动物死亡。这样的经历真的如同噩梦一般,幸存的人每次回忆都感到很恐怖,他们醒来的时候感觉呼吸很艰难,看到身边和村里的人都已经身体僵硬,没有呼吸,就连村里的家畜也都趴在地上没有反应,这种情景让他们一辈子都忘不掉。
二氧化碳含量在湖泊中是夏季高还是冬季高?
二氧化碳在湖泊中冬季比较高,因为温度比较低,二氧化碳重量比较大就沉下去了。
人类还能不能拯救全球变暖?
在科学界中,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大气污染造成的,而大气污染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二氧化碳,现在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方案就是,完全可以解决大气污染排放的问题,就是将二氧化碳进行转换,日本这次提出不仅是拯救自己,还要拯救全球的海岛国家,让他们避免海平面的上升,导致被淹没消失在海中。
危险的气候变化解决需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就是在海床上形成液态二氧化碳的湖泊,并将温室气体保持在空气中做适当的处理排放。除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之外,我们还需要解决现有空气中的污染问题,将地球的温度保持在一个安全的水平上,减少再一次对大气的污染。这些被液化的二氧化碳我们应该处理放在什么地方,大部分的科学家都认为放在地下是最合适的,并且这种方法已经经过测试,似乎有效,还需要看大家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方案。
新西兰科学家也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将二氧化碳倾倒在深海海域,可以永久的沉入在湖底下面,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二氧化碳一旦达到3000米左右,其密度就会超过水,所以它自然会沉入底部并留在那里。并且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地方,探索海底并找出合适的存储站点,科学家发现距离印度尼西亚群岛南部约六公里的深海沟,称为Sund a沟,“它足够容纳19万亿吨二氧化碳,比全球化石燃料排放量的二氧化碳还多。”
这样二氧化碳的湖泊就自然形成了,早在2006年,日本科学家研究院就提出,在我国东海的深处建立二氧化碳湖,我们要付出了?但是这一方案没有得到同意。在2008年加拿大科学家提出同样的方案,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深海中。这个想法最终失去了青睐,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将与水反应形成碳酸,使得水更具酸性 - 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危害和影响。
科学家表示,如果要实施这样的方法,就是需要在深海二氧化碳湖设置一个物理障碍,这样避免与水的反应,以保持液体被隔离。像巨型塑料包裹的液态二氧化碳管放在海底,可能会安全可靠地储存二千多年的二氧化碳。”但是这些方法解决后,需要的就是运输。所以科学家们提出,最好是建立在碳存储的电力厂附近最为合适。
日本科学家提出的这个方法看上去似乎很有效果,但是真的实现了,二千多年后这些存储在海底的液态二氧化碳又怎么去处理还是一个问题,这只能说可以解决暂时的问题。日本要拯救全球变暖的计划能不能实现,需要全部科学家的支持才行,东海建立液态二氧化碳湖泊拒绝是肯定的,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的海洋生态系统,到日本海建立?
捕捉二氧化碳并把它“关”起来!最前沿技术将控制全球变暖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小漫科普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才刚刚进入6月,空气就像着了火,汗流浃背不说,高温更是让人心烦意乱。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导致地球温度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散发,导致地球表面变热。地球变热的结果可不仅仅是要多吃几根雪糕这么简单,温室效应正引发冰川加速融化、生物环境恶化以及频繁的极端天气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引发温室效应的直接原因,正是人类过多地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尾气所造成的。目前,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气体的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地球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所以,指望大量种树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是来不及了。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二氧化碳气体,人类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有!人类想到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捕捉”二氧化碳气体,并把它“囚禁”起来。而这一过程,就是全球各国政府、环保组织都非常重视的“碳捕集与封存”项目(CARBEN CHAPTURE STORAGE),简称CCS。
CCS简单来说,就是在需要大量燃烧能源的石化厂、发电厂、炼油厂等大型工厂中,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把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收集起来,通过施加8MPa以上的压力,使其变成二氧化碳液体,再转移到选定的地点进行封存。这一过程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CCS项目涉及了非常丰富的科学与工程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手段之一。
二氧化碳气体平时都扩散在大气中,如今要把它大量封存起来,应该怎么做呢?打个比方,天气热时,买一瓶可口可乐,拧开盖后,一股气流冲瓶而出。喝下一口可乐,感觉胃里立刻有气体往上冲,于是爽爽地打了一个响嗝。这样爽快的感觉,你一定经历过。可乐里的气体,正是被压缩溶解到可乐中的二氧化碳。既然可乐可以储存二氧化碳气体,那么,把二氧化碳封存在水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为了封存大量二氧化碳,人们选择了辽阔浩瀚的海洋。通常是用船把液态的二氧化碳运到海洋中,再向海洋深处倾倒二氧化碳液体。当把液态的二氧化碳注入深度为200-500米的深海时,二氧化碳将上升100米左右,并全部溶解在海水中。通过这种方法,二氧化碳可以封存50年左右。
继续往深海倾注,当注入的深度大于500米时,由于海水巨大的压力,二氧化碳将保持液态的形式存在,但密度小于海水,有可能缓慢浮到海面并最终逸出。这个深度下可以封存二氧化碳长达200至300年之久。而当注入深度大于3000米时,二氧化碳液体的密度将大于海水密度,并自动沉淀到海底,形成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湖”。通过这种方式,将有可能让二氧化碳在海底沉睡上千年。
海洋封存二氧化碳虽然立竿见影,但这种方法却存在一些隐患。比如,大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海水,将导致海水酸化,从而对海洋中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另外,如果海洋升温,或海底地质变动,都有可能使封存的二氧化碳逸出,重新回到大气中。还有一点必须要考虑的,就是海洋上的运输成本不菲。如何安全、可靠、便宜地封存二氧化碳,是人们在关注环保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的。
因此,除了海洋封存,人们还选择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当深入地下800到1000米处时,二氧化碳即呈现出液体特性,可以被封存在地下岩石的间隙中。此类机理研究较为全面,如果天然气能够安全封存在地下,人们找不出其他理由为什么二氧化碳不能老老实实待在地下。这种封存方式可以一劳永逸地把二氧化碳深埋在地下,是解决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有效方案。目前,已在多个国家获得应用。
此外,人们还将用于封存的二氧化碳液体,注入到已开采枯竭的油气田或煤气层中,用以驱赶岩缝中的原油或天然气,使得这些宝贵的资源可以进一步供人类开采。通过这种废物利用的方式,在油田或煤层气中封存二氧化碳不仅更加安全,而且还可以为企业实现盈利。这是一种集环保与经济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到多哈会议的召开,中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一直都在履行对全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此,中国也一直非常重视CCS技术研发与项目建设。
2017年3月底,中国首个大型碳捕集与封存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一项目每年将捕集41万吨二氧化碳。5月23日,参考消息网援引《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还有7个类似项目正在筹备,未来将可储存共900万吨二氧化碳。中国计划将这些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日益贫瘠的油田中,可以有效提高油田产量。此外,中国的科技人员们还一直在积极探索新技术,将二氧化碳泵入国内北方日益干旱的平原地区的含水层,以获得剩余的水源。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不仅不会再危害人类,反而会成为人类的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建设美丽地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洋中的水是从哪里来?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内部的水蒸气不断地喷出来,在天空中形成云层并产生降雨。经过长时间的下雨以及复杂的地质变化,在地面较低的地方,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洋。这就是海水的来历。
春天的时候,气温升高,积聚在高山上的冰雪就会融化掉一些。融化了的水顺着山坡流到山谷里,形成了一条条小河,千万条小河汇集到一条大河里,就形成了大江和大河。
扩展资料
人们偶然之间在海洋的深处发现了“黑烟囱”,三四百摄氏度的高温热液滋养着“黑暗食物链”,大海的深处存在着许多裂缝,海水沿着海底的裂缝下渗,到了四五千米的深处与熔岩接触,温度升高后再返回海底。
全大洋的水每隔五百万年到一千一百万年就要到海底热液系统中循环一次。这是海底世界的“第一漏”。当大洋地壳向下俯冲时,海洋沉积层的水就会被挤出地层,带出一部分的冷泉。海底可燃冰的分解、二氧化碳湖,都会有冷泉以及气体溢出。这是海底世界的“第二漏”。
海底的地下水就是“第三漏”。海底地下水渗漏十分平常,靠近岸边的多泄漏淡水,大洋底下的多泄漏咸水。海洋是一个双向系统,地球表层物质沉降的同时,也会有内部物质的交换。海底是“漏”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海洋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洋
偷窥者三(3)
? ? 龙番市公安局法医学尸体解剖检验室,是四间解剖间相对而立的,对同时进行六具尸体的解剖检验也在受理能力范围之内。
? ? 市局调集了七名法医以及五名实习生投入了尸检工作,加上我和大宝,我们一共分成了三组。
? ? 因为人员多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我也可以腾出手来,研究研究六名死者的衣着和随身的物品。
? ? 现场的空间太狭小了,不方便检验,我们只能将现场情况固定后,把所有的随身物品全部带到解剖室进行检验。
? ? 四间解剖室大门以对角线的方式相互相对,而中间是一个小广场。这是在几间解剖室同时检验时,各解剖室的主检法医互相交流的地方。
? ? 现在,这个小广场成了我检验衣物和随身物品的地方。
? ? 喜欢户外的背包客的装束几乎都是一样的,一套不太厚的冲锋衣,背上一个大背包。为了区别每个人的衣着和背包,我们按照尸体的编号,给衣物和背包进行了编号。四名男性死者分别编为1至4号,两名女死者编为5号和6号。
? ? 六名死者的外衣都被脱了下来,在小广场上排成一列。
? 衣着都很整齐,没有破损也没有撕裂。所有的口袋里虽然没有东西,但是也没有翻动的痕迹。至少从衣着上看,一切都很正常。
? ? 背包也是这样。六个背包里,装着一些旅行的用具、睡袋和野外生存的工具,还有一些干粮。看来非常整齐,没有任何翻乱的痕迹,但是没有钱包、手机之类的物品。
? “出来旅行不用带钱的?”大宝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而且连手机都没有?这都什么年代了!”
? “不可能。”我皱眉思索,“没有钱,怎么能租到这条船?据说租金不便宜呢。”
? “ 会不会是钱藏在比较隐蔽的口袋?”大宝一边说,一边仔细地搜索着每一个背包,“或者,他们的钱全部交给一个人保管?然后这个人的包有夹层什么的?”
? ? 我和大宝把背包里的物品全部拿了出来,一点一点地搜索,仍然没有任何发现。
? ? “奇了怪了。要是说把钱藏在夹层里,咱们找不到倒是有可能。但是手机呢?一部手机都没有,怎么和外界联系?这如果是小偷的话,那也太邪门了,可以不接触任何其他物品,直接偷走金钱?”大宝诧异地说。
? ? 我摇摇头,说:“别忘了,他们是在一条船上,在那么大一片湖面上,不具备盗窃的可能。”
? ? ? “那抢劫呢?”大宝说。
? ? 我想了想,说:“如果是抢劫的话,会有多少人参与抢劫?这毕竟是六个人。在没有任何抵抗、威逼、约束的情况下,不翻动死者的包,就能把钱全部抢走?这有点邪门吧?”
? “那钱去哪里了?”大宝说。
? “死因还是关键哪。”我说,“至少我们现在还是一头雾水。”
? 说完,我起身走进解剖室。
? ? 三间解剖室的第一具尸体都是男性,此时都已经被脱去了外衣,只穿了个短裤躺在解剖台上。尸表检验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在安装手术刀片,准备开始解剖检验。
? ? 死者的眼睑内未见明确的出血点,面部也未见明显发绀。但是口唇青紫、指甲青紫。除了1号尸体手指有一处疑似损伤的红色斑迹以外,其他均没有看到明确的损伤痕迹。
? ? 三间解剖室的主检法医发现的情况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 ? 如果用通俗的语言去表述尸表检验所见,就是死者具有一部分窒息征象,却又不是很典型。而且,死者生前没有遭受过严重暴力,没有被约束、威逼,也没有抵抗。对窒息的形成,也不好解释,因为口鼻腔、颈部、胸部都没有损伤痕迹,导致窒息的机理也不是很清楚。
? ? ? 难道真的是中毒?
? 我也开始怀疑中毒的可能了。因为人的死因主要是外伤、窒息、中毒、疾病、高低温、电击六种。在排除了其他死因存在的可能后,加之不可能六个人同时突发疾病猝死,那么窒息和中毒就成了法医重点考虑的原因。
? 某些药物的中毒,也是有部分窒息的征象存在的。但是机械性窒息则必须有相应位置的损伤,才能确证。这么一考量,中毒就成为首要怀疑的对象了。
? ? 不过,很多有毒物质中毒,都有相应的尸体现象。比如很多毒物会导致呕吐,现场遗留呕吐物;比如有机磷中毒会导致瞳孔缩小成针尖样;比如一氧化碳中毒的尸体会呈樱桃红色等等。而这六具尸体不仅没有任何中毒的征象,而且所处的现场环境也不太符合中毒应该具备的条件。
大多数死因,是在进行完尸表检验后就心里有数的。只有中毒和突发疾病可能在尸表上表现出的迹象不明确,再有就是一些隐匿性的外伤,导致内脏、血管的损伤。所以,我们只有把希望全部放在解剖工作上了。
? ? 我有些急不可耐了,赶紧装上了刀片,开始解剖。
? ? 基本和尸表检验一致,我们逐层分离了死者的颈部、胸部、腹部的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充分暴露了骨骼,依旧没有发现任何损伤。死者所有的脏器器官、血管都位置正常,没有破裂和出血。
? ? “邪门了。”大宝说,“就连颈部皮下、肌肉都没有出血,绝对不可能是机械性窒息了。”
? ? “可是窒息征象很明确啊。”和我们同组的赵法医说,“内脏淤血,心血不凝。”
? ? “窒息征象不是应该有眼睑出血点吗?”一名实习生在旁边问道。
? ? 我笑了笑,说:“书上说的我笑了笑,说:“书上说的窒息征象,是说有这些征象可能提示窒息,但是并不是说窒息就有所有的窒息征象。睑球结膜出血点的机理是毛细血管压力增大导致出血,比如在掐扼颈部的时候,因为力量较小,压迫了颈部浅层的静脉,而动脉仍在供血,静脉回流受阻,就会出现大量的睑球结膜和颜面部的出血点。但是在缢死的案例中,因为压迫颈部的力量大,动静脉同时压闭,出血点就会少。”
? 实习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也有药物可以导致内脏淤血和心血不凝。”我一边说,一边剪下一部分胃壁组织和一部分肝脏,“不过,死者的胃内容物全部排空了,也不像是刚吃过东西,怎么会中毒呢?这些标本赶紧送市局化验,马上告知我们结果。另外,他们是几点钟吃的午饭知道吗?”
? 侦查员皱着眉头,用两个手指小心地拈起装着死者内脏检材的物证袋,说:“我马上送。根据前方调查的情况来看,这六个人应该是在湖边镇子上吃了一顿早午饭,大概是十点半吧。”
? ? 我切开死者的十二指肠,发现十二指肠内还有一些食糜,说:“死者胃内容物已经排空,然而食糜的末端仍在十二指肠,说明胃内容物是刚刚排空的。按照一般规律,这应该是末次进餐后六个小时死亡的。”
? ? “六个小时,嗯,那就是下午四点半死亡。”大宝说,“按照船老板的说法,三点半出发,也就是说,死者才在船上待了一个小时?”
? ? “不过,首先得确认十二指肠的食糜确实是3月1日上午十点半的那一餐。”我用止血钳从十二指肠里挑出了一点食糜,仔细地看着,说,“嗯,他们吃的是地皮炒鸡蛋?”
? “对对对,地皮炒鸡蛋是我们这里的特色,根据调查情况,他们案发当天确实吃的是这个!”侦查员激动地说。
? ? 韩亮在一旁皱了皱眉头,说:“我的妈呀,腐败尸体我都无所谓,就是佩服你们法医研究胃内容物的劲儿。这……这个太恶心了。”
? “有个问题。”一名实习生说,“我听说,昨天晚上这条船被人发现的时候,发现人一口咬定是因为船上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才把他吓得尿了裤子。像是,像是鬼叫。”
? ? “鬼叫?哈哈!”大宝不以为然。
? ? 我说:“幸亏林涛不在。我觉得吧,从那个时候开始,船上应该就没有活人了。所以所谓的鬼叫,应该是发现人的说辞而已,就是给自己台阶下,为自己吓得尿裤子找个理由吧。”
? ? 解剖完毕了,依旧没有发现任何损伤。
? 我叹了口气,走到了小广场上,看看其他几台解剖进行得如何。
? ? “我们的情况和你们的一模一样。”胡科长说。
? “我们的情况和你们的一模一样。”韩法医也说。
? ? 三台解剖的主检法医相对站在小广场上,看着地面上整齐排列的衣物和背包,有些发愁。毕竟经过解剖,对死者的死因心里一点底也没有,这种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 ? “结合现场情况,只有可能是气体中毒。”胡科长说,“其他死因可以完全排除。”
? ? “你知道哪几种气体可以导致尸体出现明显的窒息征象吗?”我问。
? 韩法医想了想,说:“还真是没有多少。除非是……二氧化碳?”
? ? “二氧化碳?”我问了一句。
? 这让我不禁想起几个月前的“食人山谷”4案件。不过,那这让我不禁想起几个月前的“食人山谷”4案件。不过,那起案件和这一起有着本质性的区别。那起案件,是因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形态,形成了一个四面高山、中间低洼的“空气湖”,而那里长期缺乏空气流通,比氧气重的二氧化碳逐渐沉积在湖底,形成了一个二氧化碳湖。二氧化碳湖也有一个无形的“湖面”,只要人一低于这个湖面,就会因为周边环境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失去意识,坠入湖底,从而死亡。因为同行的人看到同伴跌入谷底,纷纷想去相救,每下去一个人,就跌落一个人,造成了死亡多人的惨案。也在群众中出现了“食人山谷”的传说。
? ? 看到同伴跌入谷底,纷纷想去相救,每下去一个人,就跌落一个人,造成了死亡多人的惨案。也在群众中出现了“食人山谷”的传说。
? 不错,二氧化碳中毒,不仅无声无息,而且毒物检验无法查出。死者没有导致机械性窒息的损伤,却会出现窒息征象。仅仅从尸体的表象上来看,这几名死者还真是挺符合二氧化碳中毒的特点的。
? ? 不过,二氧化碳中毒一定是需要现场环境支持的。一艘经常使用的货船,虽然船舱相对比较密闭,但是毕竟不是完全密闭。而且经常在湖面行驶,也不可能在船舱里积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没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是不可能导致人迅速死亡的。
? 总的来说,现场环境是不符合二氧化碳中毒的必备环境的。
? ? 这个原理,我们大家都懂。但毕竟尸体情况比较符合,所以我们也没有就此否定。
? “啊,对了,我检验的那具尸体,还是有点损伤的。”韩法医一拍脑袋说,“不过,对案件应该影响不大。”
? ? “嗯,你是说手指的损伤吗?”我说,“在现场的时候,我看到了,但是没有仔细看,你仔细看了吗?”
? 韩法医摇摇头,说:“损伤很小,没有什么提示的意义。”
? “是擦伤还是挫伤?”我问。
? ? 韩法医说:“用放大镜看了,不是擦伤,也不是挫伤,是血疱。”
? 血疱不是法医的专业用语,法医应该称之为血性水疱。这倒是很少在尸检的时候被注意的小损伤。只有在这种全身根本找不到损伤的尸体上,才会被重视。
? ? 我走进韩法医的解剖室,拿起死者的手指仔细看了看。死者的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有明显的红肿,红肿的中央各有一个血疱撑起来的表皮。指腹已经被韩法医切开来看了,深部软组织水肿也很明显,用放大镜观察,甚至可以看到深层软组织有坏死的迹象。
? ? “毒物化验初步结果,未检出有毒物质和元素。”侦查员气喘吁吁地跑回解剖室,说。
? 在我的意料之中,所以我也没有搭话,只是抬头问韩法医:“这是什么损伤?”
? “软组织局部损伤都有可能导致这样的血疱。比如摩擦啊,高低温啊什么的。”韩法医不以为意地说。
? ? “不,不是摩擦的。”我若有所思,“这是典型的冻伤。”
? “哈哈,这都什么天气了,还有冻疮?”大宝说,“冻疮肯定和本案没有关系了嘛。”
? 我摇摇头,没有说话。脑子里的线索一直在努力地想对接,可是一时半会儿就是对接不上。有一种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跳跃,呼之欲出。我想去抓住它,可是怎么也抓不住。我今天看到的一切,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对啊,有联系,我快要想出来了。
? ? “时间不早了,如果不想在下午茶的时间吃午饭的话,我建议还是开始第二轮解剖检验吧。”胡科长打断了我的思路。
我晃了晃脑袋,说:“好,抓紧时间吧。”
? 我们分别回到了各自的解剖室,清洗完尸体、解剖台和解剖器械之后,把解剖完的尸体抬上运尸车,把待检验的尸体抬上了解剖台。
? ? 我们组第二轮检验的是5号尸体,一具年轻的女性尸体。因为之前的衣着检验,尸体的外衣已经被脱除,仅留下了文胸和内裤。
? 虽然尸体的征象几乎和我们之前检验的2号尸体一致,但我还是依规矩对尸体进行从头到脚的尸表检验。
? ? 看起来,这具尸体也是丝毫没有损伤。
? ? 女性尸体尸表检验的时候需要提取的物证相比男性尸体要多不少,比如口腔、乳房、阴道和肛门的擦拭物就要提十几份。我在准备棉签的时候,瞥了一眼解剖台上的尸体,说:“怎么感觉死者的内裤绷在身上绷得那么紧?裆部像是有硬物一样。”
? ? 大宝鄙视一笑:“没见过女人来例假?”
? ? “哦。”我若有所悟,小心地拿着棉签防止污染,使眼色让大宝和实习生褪去死者的内裤。
? ? 内裤褪下臀部的时候,忽然哗啦啦一阵响声把我们吓了一跳。
? ? 我们顿时傻了眼。
? ? 从5号女死者的内裤里,居然掉出来了很多东西,有一部苹果手机,有一串钻石手链,有一块伯爵手表,还有一块翡翠挂坠。
? “这……这……这……这女的把这么多东西藏裤裆里,不硌得慌吗?”大宝大吃一惊。
? ? 我脑海里继续开始翻滚起各种线索,而且眼看就要接上了。
? 我转头跑进了胡科长所在的解剖室,他们检验的是4号男性死者。尸表检验动作比我们快,已经准备开始动刀了。胡科长见我慌里慌张跑了进来,一脸茫然。
? ? 我二话不说,转头又往韩法医的解剖间跑,和正从解剖间里跑出来的韩法医撞了个满怀。
? “裤裆里……”韩法医说。
? “有值钱的东西!”我说。
? 韩法医狠狠地点了点头。
? 闻讯而来的胡科长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俩。
? 此? 时,我的思路完全接上了。
? ? 我说:“尸检工作你们先做,大宝和韩法医负责,我和胡科长得赶紧去市局!这种看起来没有异常和疑点的案件,此时还没有成立专案组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