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无虚士(盛名之下无虚士,儿辈破贼木屐

admin 190 0

本文目录一览:

盛名之下无虚士是什么意思

盛名之下无虚士:很有名气的人必定有真才实学。相当于名不虚传的意思。

盛名(shèng

míng):有非常好的名声,人人皆知。

虚士(xū

shì):徒有虚名的人。

例句:不到半天的时间,庞统就把所有的公事、案件处理完毕,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啊!

他是文采不输佛印的高僧,精通诗词书画, 后来结局如何?

提及文采过人风度翩翩的僧侣,许多人都会想到西行取经的玄奘以及常跟苏东坡拌嘴的佛印,在唐朝末年,也有一位文采不输他们的高僧。

这位高僧法号贯休,俗名姜德隐。贯休七岁的时候就因为家里贫穷而被送往和安寺出家,随后开始钻研经书。很快,寺庙里的住持便发现了贯休的独特之处,原来,贯休可以过目不忘,那些苦涩难懂的经书在贯休眼中与普通文字并无区别,都可以轻易记住。也正因此,数年后,贯休虽然年龄尚小,却成为了闻名一方的高僧。

贯休

前蜀高祖王建也听说了贯休的名字,特意邀请其去蜀地,并封其为“禅月大师”,以贯休在民间的声望,刚立国没多久的王建此举有些政治意味,但这也可以间接看出贯休之名。

盛名之下无虚士,贯休过目不忘的本领虽好,可经书跟诗词并不是光背就行,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那透露的却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深层的内容需要人的理解以及钻研。

贯休便懂得钻研之重要,他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一直努力地去汲取知识,凡是遇到不懂之事,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弄懂。如果说过目不忘是他成功的地基,那懂得钻研,勤学苦练便是他成功的桥梁。

从入蜀后,贯休便没有停留下自己的脚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贯休将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全部刻在脑海之中,并验证先前在书本上所学,即理论结合实际,这是他成功的最后一步。

有了这三点,贯休得以成为了唐末五代初乃至于整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高僧,他在经书,诗词,书画上面都有着非凡的成就。

经书并无太多好谈之处,僧者读经书,这是他的本职,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理所应当之事。

至于诗词,唐末时词虽然已经产生了,但真正盛行还是在宋朝,所以贯休作品当中更多的还是诗。内江圣水寺方丈以及内江市政协委员的智海法师就十分崇拜贯休并喜爱他的诗词,智海法师通过各种古籍整理了五百多首贯休所作诗词,并提出了一些观点。贯休的诗与当时颇为盛行的山水诗不同,他的诗融入了一些佛理以及个人思想,使诗显得更有灵魂,举一首他较为著名的《献钱尚父》为例“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

钱鏐

当年贯休为了躲避黄巢战乱,来到了吴越之地,当地的统治者是吴越王钱鏐,贯休见到吴越之地风景优美,百姓也多是笑口常开,便觉得钱鏐应该是非凡之人,于是提笔写了《献钱尚父》送给钱鏐。

钱鏐得到诗后大喜开外,对此诗赞不绝口,但他也有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他认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当中的“十四州”显得不够阔气,他想让贯休改为“四十州”,以此来表达他的雄心壮志。

贯休却不搭理钱鏐,他献诗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觉得钱鏐尚且算个好统治者,所以他又给钱鏐留下了一首诗,随后便潇洒离开。诗为“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短短一首七言律诗,彰显出家人洒脱之意。

《十六罗汉图》之一

再说书画,《益州名画录》当中曾如此评价贯休“善草书图画,时人比诸怀素,画师阎立本。”怀素也是一位高僧,其狂草享誉古今,甚至在后世得到了“草圣”的评价,阎立本在画界的地位极高,他曾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绘像。当时的人能将贯休与这两位大师相提并论,可见贯休的书画究竟到了何等境界,可惜的是鲜有真迹留存至今,其最出名的《十六罗汉图》更是流传海外,被日本皇宫内厅收藏。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和“盛名之下无虚士”,矛盾不? 为什么?

不矛盾。

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说的是“盛名”的上限。因为人云亦云的缘故,盛名难免有虚夸的成分。

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盛名是假的。

出 处: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盛名之下无虚士

说的是“盛名”的下限。名声大的人必定有真才实学,否则何来“盛名”?

出处:

《陈书·姚察传》:“ 沛国 刘臻 窃於公馆访《汉书》疑事十馀条,竝为剖析,皆有经据。 臻 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

盛名之下,庶几无虚的含义

借用了:“盛名之下 其实难符'' 【注音】: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 【释义】: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详解】:盛:大;副:相称,符合。 【同义】:名不副实、徒有虚名 【反义】: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典出】:“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时又征广汉杨厚、江夏黄琼。琼,香之子也。厚既至,豫陈汉有三百五十年之厄以为戒,拜议郎。琼将至,李固以书逆遗之曰:“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不夷不惠,可否之间,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士行其志终无时矣。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琼昔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数上疏言事,上颇采用之。”(《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孝顺皇帝上·永建二年》) 【示例】:“可是闯王知兄虚名,推诚相待,献策等又过为吹嘘。古人云:‘~’。”(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