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陇亩(躬耕陇亩拼音)

admin 302 0

本文目录一览:

亮躬耕陇亩 好为 梁父吟 翻译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一、原文:节选自西晋 陈寿《三国志》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二、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扩展资料

一、阅读价值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二、作品赏析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诸葛亮出山前,躬耕陇亩是在襄阳古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呢?

如果《三国志》与《出师表》都不可信,那么诸葛亮提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也就置疑。如果这一点也怀疑,就更复杂啦。

因此,豹眼的观点,讨论题主的问题,就以诸葛亮的这句话为主,以此作为前提进行探讨。

第三,豹眼在另一个问答里,说得比较详细的是南阳卧龙岗不可能是诸葛亮躬耕之地,这里就不再多啰嗦啦,有兴趣的友友自己去看看吧。

第四,关于襄阳的问题很复杂,豹眼认为,这里比南阳更可能是躬耕之地,但也不确定。所以在另一个问答中,没有展开更详细地论述。在这里就说一下这个事吧。

襄阳之说的由来。

先说一句题外话,四人帮之一的江青,咱不管她是几人帮,做了啥孽,只说一下她的祖籍。

她本是山东诸城东关街,一直是说诸城人,有资料说该地现在划给了高密。豹眼没有去考证过,但听说是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她是山东人没问题,说是潍坊人也没问题,但究竟是诸城人还是高密人呢?有清楚的友友,欢迎告知一下。

现在说她是诸城人,许多人相信,几百几千年后,谁还说得清楚呢?

诸城人不能在诸城另一个地方再建一个她的故迹吧,不是歌功颂德,但做个反面教材也是可能。那还是她的原居吗?

如果高密人想建一个反面教材的基地,久而久之,岂不就是正宗的高密人了呢?

不管她究竟是个啥情况,但类似的历史问题很多。那就是因为频繁的行政区划变更,导致了难以甄别历史真相。

正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才需要考证、辩伪,需要推论。我们不是史学家,不需要考古,只是兴趣爱好者,做出的结论仅仅是乐趣,看得是有无道理而已。

南阳郡是当时天下第一大郡,变更频繁,疑点更多,探究起来兴趣也就更大。

裴松之《三国志》注解,引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记载: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说法,究竟有没有依据呢?

习凿齿(317-383,另说325-393、328-413 )字彦威,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有人说,习凿齿是襄阳人,不想把诸葛亮这么一棵大摇钱树让给南阳,想留在襄阳自己老家。也就不只说隆中是南阳邓县,才专门添加了襄阳城西二十里之说。

但豹眼认为习凿齿说得很明白,不去评价这句话的真假,就字面来理解,那就是:当时的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邓县地面,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这没有毛病吧?

从今天的区域划分来看,襄阳城西二十里是在襄阳的地盘上吧。豹眼没去过这个地方,但从地图来看,应该是这样吧。清楚的友友,可以指教一二。

如果习凿齿的说法可信,躬耕之地就在今天襄阳辖区城西二十里,襄阳人说诸葛亮躬耕之地在襄阳有何错呢?南阳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现在是在你襄阳地盘上,但历史上是南阳的。”这没毛病,但南阳就基本失去了竞争力。南阳回避这个问题不提,只说南阳卧龙岗才是躬耕之地,你那个隆中不是,习凿齿所言不对。

“躬耕陇亩”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解释?

穷则独善其身,古人在无法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时,容易产生隐居避世的想法和行为,这时,他们在乡间种田写诗排遣心中的郁郁,依我看,躬耕自乐者,与其说是一种自得的心态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排遣的心态.无奈下只能看破虚名,但一旦有识自己的知己或伯乐出现,舍弃这个的可能性很大如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前,躬耕陇亩是在襄阳古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

讨论历史,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是基于情怀,而是基于史料依据,还有合理的逻辑推理推论,如果因为是襄阳人,是湖北人,就支持襄阳隆中说,而是南阳人,是河南人,就支持南阳卧龙冈说。

那这样就没有讨论的必要的,因为这种情况,不管如何说,都不会改变想法的,因为就秉着这样的想法,不管你怎么说,怎么有道理,那必然是我们的。

当然,也建议,如果只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的,或者说怎么躬耕于襄阳的,那建议您不要参与讨论的,这是没有意义的。

这里的南阳,究竟是南阳郡,还是指宛城的,都没办法得到肯定,即使你举出了好多地方南阳是指宛城,但是有什么用呢?这里的南阳就是一定指宛城吗?况且,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书里,南阳更多的时候是指南阳郡,如果说一个比例,那至少是90%以上吧。

为什么襄阳说要比南阳说更合理一些?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更合理一些,因为这个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结果。

秦昭王设立南郡,南阳郡的时候,是以汉水为界,可是,这个时候距离三国,又多久呢?五六百年的分界会一直不变吗?秦的三十六郡,到汉也是一百多郡,郡界如果不变,请问又哪来的新郡呢?

五六百年不变,可是樊城一会儿归南阳郡,一会儿归襄阳郡,也就几年的时候,你看看,几年都变了,还说五六百年不变吗?

宛城,是曹操的地盘,刘备的驻地是在新野,有的人认为刘备不敢到襄阳去,但是却敢到曹操的地盘去三顾茅庐,对于这样的说法,就没有必要辩驳了,你觉得是这样就这样吧。

诸葛玄带着诸葛亮投奔刘表,而刘表是在襄阳。

诸葛亮的妻子是襄阳黄氏,而他的大姐嫁给了襄阳的蒯祺,他的二姐嫁给了襄阳的庞山民,而诸葛亮的好友也基本在襄阳附近。

可惜的是,没有记载说诸葛亮在南阳宛城附近的生活,这就让人奇怪了。

至于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家在襄阳隆中的,那就不要说了,什么叫躬耕呢?就是亲自躬耕,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一家,是田在南阳市,而家在襄阳市吧,请问这要如何耕种呢?这个只能是异想天开吧。

还有人说,只许襄阳有隆中,就不许南阳有隆中吗?这个,您开心就好,至少,南阳卧龙冈,应该不会在景区面前也立个隆中的石碑吧。

躬耕陇亩 形神似劳 无拘无束 其乐陶陶是什么意思

1辛勤的耕地2看起来很疲惫很劳累3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4其乐融融

躬耕陇亩的诗句

归园田居·其三

[ 魏晋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⑤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 违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