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多地出台房地产供给侧政策 购房理念或将发生变化
中央重申“房住不炒”多地出台房地产供给侧政策
疫情下的因城施策及房企自救
● 受疫情影响,房地产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那些依靠高周转回流资金或在疫情高发地区布局较多的房企,可能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购房者的购房理念也将发生变化,政府治理能力较强、人均医疗资源较多的地区未来或受到更多青睐
● 多地持续出台房地产供给侧政策,以行业层面为主,主要是针对开发商资金压力的缓解,但基调仍是“房住不炒”“因城施策”
● 面对疫情冲击,当前的调控政策一方面仍应坚持“房住不炒”原则;另一方面应从现实出发,对房地产行业给予阶段性的、边际上的政策宽松,以稳定房企的资金流,避免对经济、金融系统产生较大的负面外溢效应
售楼处封闭,中介推迟营业,在建项目的工期延长……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不仅在于春节期间所有的交易、生产与经营都按下了暂停键,还在于原本期待的“金三银四”或成为泡影。
《法制日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至少已有20个多省市发布了有关房地产方面的政策,涉及放宽房企土地出让金、税费缴纳时限,甚至还有放宽预售条件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调控风向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财政部、统计局、央行等多部门也在密集发声,重申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再次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业内专家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不应将上述地方政策视为放松或刺激房地产的信号,中央坚持“房住不炒”的决心没有动摇,房价也不会大起大落。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疫情改变了不少人的购房理念。展望未来,政府治理能力较强、人均医疗资源较多的地区或将受到更多青睐。
疫情来袭楼市停摆
房企发起线上自救
2月13日,某大宣布实施全国所有楼盘网上购房的营销措施,一度引起热议。七五折的促销,缴纳5000元定金即可预定房源,5月10日前购房者均享有最低价购房权益……力度不可谓不大。
此后,房多多推出小订宝和线上售楼处,成交一套额外5000元返利;贝壳找房宣布减免106个城市两个月的业务平台费,推出了VR售楼部;安居客则推出了“安心在线购房季”集合超过5000个楼盘的优惠活动,通过VR售楼处连接买房用户和开发商;富力集团启动“好房子,网购吧”创新营销行动,包含了“全民营销+网上售房+购房大优惠+无理由退房+差价补偿”;世茂推出了自己线上卖房的“三大方案”,优惠多多。
线上卖房成为房企“活下去”的自救模式,究竟效果如何?《法制日报》记者近日以购房者的身份联系某房企销售员后,发现并未出现所谓的“手慢无”现象,自促销以来多日过去,还有许多房源可选,而且此后销售员多次联系《法制日报》记者,希望帮他“冲业绩”。
不过,线上卖房对于房企自救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以某大为例,近日其公布的一组销售数据看上去还不错。远东资信研究部研究员陈心洁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某大虽然身陷“先涨价后打折”的争议,“活动或许有水分,但对购房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某大深谙购房者的心理,通过促销大幅提高了线上售楼模式的蓄客能力,有利于加速回款。
有人将线上销售称为房地产行业的“救命稻草”。连日来,在疫情的冲击下,房地产行业有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操作:不仅“线上卖房”,还搭配“×天无理由退房”“网红引流”等手段拼命揽客。
自疫情暴发以来,楼市几乎处于停摆状态。春节期间全国诸多大城市出现了零成交和零供应。
远东资信向《法制日报》记者独家披露的一份报告显示,自1月23日起已有超百余城暂时关闭商品房线下售楼处,暂停房产交易活动。为了扭转局势,房企纷纷搭建线上售楼处,由于无法实现线下看房、签约,线上售楼处效果不佳,各地除夕至2月9日期间商品房销售基本停止。
“往年春节期间是返乡置业热潮期,而今年受疫情影响,房企春节返乡营销停止,这部分需求基本消失。从目前情况来看,返乡置业的主力城市(基本是一些三四线城市)受影响较大。”陈心洁说,保守估计1月至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0%,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将至少下降4.6%。
陈心洁补充道,以上预测的前提是疫情在短期内能得到有效控制,若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对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影响将更大。往年1月至2月通常是商品房销售淡季,销售面积一般约占全年的8%至8.5%,疫情必然会对短期内商品房销售产生巨大冲击,但长期来看对全年影响有限。“不过,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于2020年房地产销售的负面影响都将超过SARS疫情。”
同时,报告称,“受疫情影响,短期内商业物业租金收入大幅下降,而更长远的影响是,若疫情导致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消费不振,商场商户失去信心引发退租潮,则商业地产受到的冲击将更大”。
疫情出现后,居民到商场购物的次数大幅减少,同时除一线城市外春节期间大部分省市商场关门歇业(超市、药店除外,整体开业率约40%至50%),租金成为一些中小企业的负担,商户退租率明显提高。
1月底至2月初,多家商业地产公司宣布对旗下商铺租户实施不同规模的租金减免。业内预计,仅万达商管集团一家减免就超过30亿元。
防资金链断裂风险
降价促销加速回款
在需求端受到冲击的同时,供给端同样存在问题。首先,土地市场短期内供求两端均大幅下滑。为配合疫情管控要求,避免现场人群聚集,北京、重庆、武汉、上海、石家庄、福州、苏州、天津、南通等多个城市推迟土地拍卖时间,出让时间推迟数日不等,导致1月下旬起土地供应和成交均大幅减少。
1月,中指研究院发布的300城供应土地面积环比缩水近七成,同比缩水近四成;成交土地面积环比下滑超七成,同比下滑近五成。
“从以往的推地节奏来看,政府通常选择在下半年尤其是年底集中供地,上半年供地往往不足全年供地计划的一半。此次疫情的出现,导致政府第一季度甚至上半年的供地计划大受影响,再加上疫情期间减税、公共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等情况,疫情过后或将存在加速供地的可能。”报告认为,此次疫情或将影响土地市场的节奏,“但从宏观来看并未影响整体热度,土地市场的稳定回暖指日可待”。
此外,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复工时间受疫情影响延后,房企施工行为和全年工程进度也将受到影响。这意味着新盘延迟推出,房地产投资增速稳步下行。“第一季度新开工面积损失巨大,土地购置费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预估2020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合计将下降19.5%。若疫情能在第一季度得到控制,且忽略后续月份的影响,则预估2020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约为4.5%左右。”陈心洁说。
房地产行业也将随之迎来新一轮洗牌。报告断言,全国房企第一季度销售数据将近乎腰斩,疫情已对房企销售回款带来巨大冲击,那些依靠高周转回流资金或在疫情高发地区布局较多的房企压力会很大,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据统计,2019年房地产行业共发生并购221次,并购规模高达1840.6亿元,一些实力突出的百亿房企在2019年内都有多次并购行为,行业集中度也相应有所提升。而排名靠后的房企融资渠道明显收窄,融资成本提高。“若疫情导致这些中小房企资金链断裂并因此倒闭,将会进一步提高房地产行业集中度。”陈心洁说。
报告称,预计疫情过后大部分房企会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加速回款,短期来看,这种方式确实可以获得更多的现金流,但由于一些中小房企融资受限,这些现金流更多用于还债,而实质性大幅降价促销会强化房价下跌的预期,不利于后续销售回款。因此,对外部融资过于依赖的房企,信用风险相对较高,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违约,甚至破产。尤其是对于大量使用债券直接融资的房企来说,债务到期并不会因销售放缓而推迟,若房企自身流动性紧张,且短期销售回款不及预期,届时将面临更大的偿债及融资压力。
“当前房地产业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些房企面临资金链紧绷、甚至断裂的风险。”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徐奇渊说。
“房住不炒”基调未变
购房理念或将变化
在此背景下,不仅房企发起“自救”,多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仅在2月11日至15日这5天的时间里,就有上海、西安、无锡、天津、福州等地调整土地出让金缴交期限,允许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申请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不收取滞纳金。
上海、浙江、无锡、天津、福州顺延项目开竣工期限,土地出让合同关于开竣工、投达产的履约时间要求可根据疫情自动顺延,不计入违约期并不收取违约金。
无锡和福州调整房地产预售条件,疫情防控期间预售部分达到总投资额25%以上,按规定予以办理商品房预售审批手续。
浙江、西安、无锡、广西推行网上审批服务,实行不动产登记“不见面”办理,帮助房地产开发和中介企业促成交易。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企资金压力,但鉴于疫情拐点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仍存较大不确定性。”报告指出,在“因城施策”的调控思路指导下,各城市均有一定的自主调控空间,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城市出台类似支持政策,但不应将这些政策视为放松或刺激房地产的信号。
尤其是从2月16日到19日,仅4天时间内,财政部、统计局、央行等多部门密集发声,重申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再次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远东资信董事长、全国资产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杨秋岭认为,多地持续出台房地产供给侧政策,以行业层面为主,主要是针对开发商资金压力的缓解,但基调仍是“房住不炒”“因城施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这表明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充满信心,也是在房地产方面再次向市场发出明确的政策不变信号,同时也是向地方政府发出明确的政策指引。
徐奇渊称,面对疫情冲击,当前的调控政策一方面仍应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另一方面应从现实出发,对房地产行业给予阶段性的、边际上的政策宽松,以稳定房企的资金流,避免对经济、金融系统产生较大的负面外溢效应。具体而言,第一,政策应一视同仁对待房地产业,为其提供信贷纾困;第二,适度放宽监管额度限制;第三,税费适当减免,缴纳期限酌情调整;第四,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因企施策”,适当增加定向支持。
总体而言,在业内人士看来,2020年楼市调控基调仍以稳为主,房地产市场总体趋稳,房价不会大起大落。但对于购房者而言,有一点预计将改变。
“这次疫情也改变了不少人的购房理念。展望未来,政府治理能力较强、人均医疗资源较多的地区或将受到更多青睐,而且选择楼盘时会更注重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质量。无房者重新认识到房子的重要性,疫情结束后或将有一些新增购房需求。”陈心洁说。
解读|“十四五”期间,上海如何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1月30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纲要》对“十四五”时期上海如何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进行了部署。
《纲要》提出,要建设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体包括七点内容: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把握机遇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金融生态。
“一个视角是效率——服务实体经济,一个视角是安全——防控金融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主体内容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同时也强调了金融风险的防控,其中提及风险17次。”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则认为,立足于全球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发展当前有“三张好牌”,而上海在《纲要》中提出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各类细则,可以看成是用好“三张好牌”的具体内容。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第一张好牌是第二代以高储蓄为特征的人口红利和由此形成的二元结构的消费市场。头部消费需求将促进中国企业技术升级,还有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依靠中国逐渐形成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流优势,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来做好线上普惠的大众市场的服务,从而激发流量规模带来的消费长尾效应(需求端)。”孙立坚表示。
《纲要》提出,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体包括“充分发挥科创板制度创新作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等内容。
孙立坚认为,要把高净值人群的市场与中低收入的市场全面激活,不要用在金融投资上,而是用在消费市场上,创造一个跨境和“内循环”的场景,把金融服务真正和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国际化密切结合。
“只要市场起来了,市场就有需求,我们就可以做大宗商品、期货、创新金融产品,这都是可以复制延伸出来的东西。”他表示。
有效防控风险
孙立坚认为,第二张好牌是政府财政和调配公共资源的能力,除了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之外,还要着力帮助市场解决后顾之忧的民生问题和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所需要的制度建设以及强化监管能力,从而提升市场的活力(供求匹配、内外循环)。
“我们一直在呼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的建设,反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他说。
《纲要》提出,上海要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金融生态,具体包括加快金融法治规则与国际对接,探索实践证券代表人诉讼、全国性证券期货纠纷调解等制度创新,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地方金融统一监管平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探索金融税收改革,强化金融风险管理等内容。
徐奇渊指出,《纲要》主要从以下角度对金融风险防控进行了阐述:其一,在金融市场风险方面,有事前的金融风险预防、预警,事后的应急预案、稳妥化解。其二,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评估新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完善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机制。其三,在推动金融开放政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风险的防控和稳步推进原则。
发展数字金融、普惠金融
“第三张好牌,是创新业务上的先发优势(供给端)。”孙立坚说。
他指出,在一些赛道上中国已经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技术骨干,他们把相关业务水平做到了世界第一阵营,如华为中芯代表的信息技术和基站生产的性价比优势,又有像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这样的电商平台的平台服务竞争力,所以,创新驱动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投资的专业能力今天完全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头脚,不仅可以匹配内循环的需要,而且还可以满足长期被边缘化的外循环市场的需要。
“国际金融中心核心的业务内容是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孙立坚说。
他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同步发展的,对应二元结构,中国赛道最前端的华为、中兴和中国高质量的消费者匹配,例如芯片设计、疫苗。低收入人群则通过数字经济,通过流量消费的平台降低成本,与此同时大量的消费流量养活中低端的企业。
因此,《纲要》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章节里多次提到发展“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字眼。
根据《纲要》,上海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发挥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作用,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体系,完善信贷奖补政策,优化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加强政银企三方信息对接,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探索建设区域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纲要》还提到,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支持在沪金融基础设施提升能级,构建联通全球的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
《纲要》也提到,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积极推进大宗商品贸易、对外工程承包、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促进长三角一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还提出了不少与长三角一体化相关的内容。
《纲要》指出,要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建设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大金融支持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力度,推进长三角支付清算、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
徐奇渊表示,《纲要》抓住了长三角经济带,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依托腹地,同时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进长三角支付清算、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研究建立长三角金融科技监管协作机制。支持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实现长三角企业和个人借贷信息全覆盖。
“可以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在绿色金融、科创金融、金融科技监管、征信系统方面对长三角经济带的发展发挥引领作用,并且在支付清算、信用担保等业务的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徐奇渊说道。
网球cpi指数什么意思
消费者物价指数。
11月10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刊发庞晓林的文章,回应前一日“社科院报告称中国CPI被人为调整五年间被低估7%”的媒体报道。这些报道源自中国社科院研究人员徐奇渊的一篇分析报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报告得出结论:在过去五年中,通过人为调整方式,CPI大约被系统低估了7%。
五年一次的基期调整和CPI权重调整,若没有“商品篮子”的变化,恐怕也不能带来一个全新的指数。
说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近日,有西方政治家对媒体表示,中国经济从快速增长过渡到“新常态”不仅有益于自身发展,也有益于世界。对此,专家分析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在于主动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既有利于我国自身,更将为全世界的均衡、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机遇。
1“新常态”内涵优于西方
今年以来,“新常态”无疑成为了全球经济领域的关键词。“新常态”源于美国投资界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描述。专家指出,西方国家的新常态可概括为“一低两高”,即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而我国“新常态”则独具特色,可总结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
“从内涵上看,‘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接受这种‘新常态’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中国‘新常态’虽然也反映出经济潜速从高速向中速的变轨,但我们容忍经济增速的下降,目的是给经济结构改革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主动的适应和调整,显然主动优于被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奇渊对本报记者表示。
有分析称,在债务方面,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趋势好、储蓄率高且基本以内债为主,因此债务风险不大;在就业方面,传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减缓了就业压力,经济转型增添了就业动力,就业形势将稳步向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为近10年来同期最高值。
2“新常态”是经济升级版
增速稳定是中国“新常态”有别于他国的直观特征。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
“近期,中央在经济工作上反复强调‘保持定力’,其目的就是要充分把握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现在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成强弩之末,我们恰恰是要利用这个时机,通过引导资金、简政放权、鼓励创新等手段定向发力,来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质量,让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微笑曲线’上向两端的高附加值区移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
专家认为,由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传统模式下的高增长既不可持续,也无法为社会所接受。生物医药、电子商务、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将逐步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服务”、“中国科技”乃至“中国品牌”的升级注定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3“新常态”有利全世界
“中国经济不会崩溃,而是在从‘快速’增长转向‘显著’增长,这种转变不仅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世界。”一位西方政治家近日对媒体表示。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是符合逻辑的,并且中国对自身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对策都有深入全面的分析。他同时建议,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应更多地参与到贸易、投资、安全等全球公共领域的规则制定上来。
据WTO(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在159个世贸组织成员中,中国是107个成员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也是42个成员的前三大出口市场,中国还是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中国需求”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将对世界经济全局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未来,随着社保体系的完善与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将为世界再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活跃的最终产品消费市场,国际收支失衡的格局也将得到改善。中国也将有更多优质的产品、资本、技术输出到其他国家。这些都有利于全球经济向更加平衡、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徐奇渊表示。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还将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重塑世界格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成功将不仅标志着13亿人口脱离了贫困,更将为亚、非、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起成功典范。这不仅为他们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经验,还将提高发展中国家整体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董登新说。
如若满意,请点击右侧【采纳答案】,如若还有问题,请点击【追问】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