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苏宁易购 京东商城(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虎嗅注:深交所发布消息,苏宁易购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这或许会是一个苏宁新零售转型失败的信号,这么多年来,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在流血,竞争对手却已跑得更快、更远。本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6月30日,虎嗅分析了苏宁生意的核心数据,让我们一起回溯因果。
本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图中左一为张近东。
京东市值逼近百度,引发了一波J能否替代B的议论,而昔日家电零售霸主苏宁似乎已淡出公众视野。
5年前,张近东至少嘴上没把京东当成对手(原话是“他们还是小孩子,和我们不在一个重量级”);5年后,“小孩子”的市值已是“大人”的四倍(京东、苏宁最新市值分别为4000亿和1000亿)。
关于“京东做对了什么”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多,有必要候复盘一下,看看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2011年,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3月31日,苏宁电器(002024.SZ)发布了2011年报。没有人会想到,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最后的好日子”。
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拘,国美对苏宁的威肋基本解除。
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宁各项指标全面超越“友商”。2011年,苏宁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年末门店总数达到峰值——1684家(2009年为941家)。同期国美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98亿和18.4亿,门店总数1079家。
而那时的阿里、京东还没资格被苏宁视为“友商”。2011财年阿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和16.1亿;当年自营收入占比99%的京东,营收看起来高些,2011财年达211亿,但却亏损了12.8亿。
对即将到来的电商大潮,苏宁丝毫没有掉以轻心:
早在1999年,苏宁就开始研究8848并承办“新浪电品商城”;
2005年,苏宁组建B2C总门店并上线“苏宁网上商城”;
2009年,苏宁提出“营销变革”、尝试“实体店与互联网业务共举的战略”并将叠代到第三期的网上商城更名为“苏宁易购”;
物流建设方面,2011年末已有8家物流基地投入运营,另有10家在建、24家完成签约;
2011年6月,苏宁发布“面向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打造“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1年末,苏宁账面资金达227.4亿并计划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55亿投入门店及物流建设。
2011年未,一切迹象都表明苏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料却是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作秀与试探
2012财年,苏宁营收同比增幅仅为4.76%,扣非净利润却大跌45.6%至25.15亿,2013年扣非净利润跌到3.07亿,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非净亏损均超过11亿。
苏宁再也不是“绩优股”了。
2012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额52.8亿。为完成全年200亿的销售目标,苏宁易购三管齐下:一是品类扩张,图书、百货、酒水、食品等等;二是垂直并购,最大的一桩是收购母婴电商“红孩子”;三是开放平台招商。
2012年8月,京东挑起价格战,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苏宁的回应是“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价差双倍赔付”。
根据财报,2012年苏宁线上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2.6亿。
通过比较,2012年苏宁各主要品类的毛利润率与2011年差异非常小。
原来张近东、刘强东合演了一场戏,赚足了国人眼球,让“上网买电器”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只可惜,最终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京东一家。
毛利润率几乎没变,扣非净利润却下降45.6%,钱到哪儿去了?
通过比对,发现在营收增长不到5%的情况下,2012年“广告促销费用”增加近4亿、同比增幅32.6%;“租赁及仓储费”增加近9亿元,同比增长24.6%;“其它费用”增加5亿元,增幅36.3%;“人员费用”增加5.25亿,增幅14.6%。
虽然没有单独披露,带宽服务器、流量购买、线上广告、物流建设、研发投入等与电商业务相关的费用应当包含在上述四项费用当中。而在2012年,这四项费用合共增加了23.1亿元,刚好与扣非净利润下降数额相当。
未能开启“放量模式”
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6月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开始“从两个公司变成一个公司”,真正是易筋洗髓、脱胎换骨。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13年6月8日(抢在“618”之前),苏宁正式宣布“线上线下同价”。如果说一年前是在演戏,这次苏宁可是玩真的了。与2012年相比,2013年苏宁的主营业务毛利润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并逐年下滑。
2014年,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226亿,同比增幅仅为3.2%。同期,京东自营业务收入达1085亿,同比增幅62%。
2013年、2014年线上自营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仅为21%。
2015年开始,情况才出现转机,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先后越过400亿、600亿。2016财年,苏宁线上自营收入占比达到42.2%。
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线上购物习惯养成,而且苏宁在移动端取得突破。另一方面,与苏宁——阿里的深度结盟有关(注:2015年8月,阿里投资283亿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同时苏宁以140亿认购2780万阿里股票)。
2016年报称“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坚持自营全品类商品,2016年实现了商品、服务方面与苏宁易购的全面打通,销售增长较快,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张近东早就预见到零售的未来并开始电商实践。完胜国美之后,苏宁“兵强马壮”,张近东决心破釜沉舟带领苏宁“飞升”。
因缺乏电商基因,苏宁线上推广慢,流量获取成本高,付出巨额代价却没能按预期开启“放量模式”。直至2016年,在结盟阿里的背景下,线上营收占比终于突破40%。
相比之下,采取“保守疗法”的国美,2016年营收767亿,其中线上自营收入107亿,占比14%。
2010年以来,苏宁营收从755亿增至1486亿,增幅96.8%,年均复合增长仅为11.9%。特别是苏宁、国美的当家品种——视听产品(彩电、影碟)完全停滞。
回过头来看,苏宁“抢了个跑”,否则其在电商领域的建树会与国美不相上下。总体来看,代价沉重的“抢跑”性价比是可以接受的。
再议“线上线下同价”
假如门店保持高额利润,即便线上业务增速不甚理想,作为货真价实的“电商概念绩优股”,苏宁的市值不会逊于顺丰(3000亿左右)。
饱受争议的“线上线下同价”是造成苏宁业绩急剧下跌的根本原因。
当年苏宁心态是:买几块钱的菜都要讨价还价,老百姓买家电怎会多花几百块?线下如果比线上贵,早晚必死。
回过头来看,苏宁2013年推出“线上线下同价”有三点不妥。
一是时机偏早。
零售价随渠道、消费场景而异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天公地道,一款酒在KTV的价格与超市相同才是咄咄怪事。
而且,网购家电从少数人的“探险”到获得广泛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至少也要三、五年。在此之前,叔叔阿姨们还是要看看、摸摸,向服务员提出一大堆问题,获得满意的答复后才放心掏钱。苏宁太急于跟京东PK,顺道将老对手国美一军。
二是线上拖累线下。
同款商品在不同商家、不同城市的标价不尽相同,甚至相同商家在相同城市不同商圈的门店标价也经常存在差异。
在线下货比三家,需要付出很大时间和精力。而在网上,消费者能够轻易发现价格差异。
本来苏宁可用“易购”这个品牌与京东PK,线下的生意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苏宁”与“易购”可以在后台协同,在前台则不必强调两者的关系。随着线上的壮大、线下的萎缩,再择机将两者融合。
尽管线上不可避免地被友商“逼平”,但这部分营收占比仅为20%,只要线下保持较丰厚的利润,苏宁可立于不败之地。
不幸的是, “线上线下同价”把京东的施压放大四倍加诸线下,使整个公司陷于连年亏损 (扣非)。
三是门店运营成本无人买单。
线上线下一同向友商看齐,不仅牺牲了毛利润率,线下门店的运营费用亦无人承担。
以2016年为例,租赁费用、人员薪酬、门店装修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水电能源费等费用合计达106亿。假设其中60%花在线下门店、40%花在物流系统,则门店费用约为64亿元占846亿线下收入的7.5%。
不管规模多大,门店租赁、人工、水电、折旧等这些线上费用也得找人买单,否则无法避免亏损。
最大的变数:门店何处去?
门店是辛辛苦苦、一家一家开起来的,苏宁非常不舍得关掉。
截至2016年末,苏宁门店数已降到1510间,较2011年减少174间。即便门店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关店的力度也非常小。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线上流量增长空间有限而且越来越贵,线下才是真正的流量宝库。门店的客流非常优质、转化率非常高……但保有1500+门店的苏宁,线下交易额却呈现疲态,2016年交易金额846亿,比2011年少20亿, 线下高质流量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即便线上业务(包括物流)做到京东水准,如果线下门店不能“物超所值”,苏宁的业绩也难有改观。
京东,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宏图三胞为啥京东最后到现在?
京东的营收达到9516亿元,在民企中排名第一,也就是说京东成为了第一大民企。
黄光裕和张近东是同一代的创业大佬,张近东最得意的时候,苏宁电器是中国传统零售巨头。可在京东阿里崛起之后,张近东推动了苏宁的转型,苏宁的转型失败市值仅为300.7亿元,阿里巴巴投资了苏宁超200亿元的资金。阿里损失惨重,苏宁近29万中小股东也损失惨重。国美和苏宁的风光不再,而京东则一路高歌。
风向发生变化。当年的国美与苏宁均雄风不在,现在常被人们所提及的是阿里京东拼多多电商三巨头。
美团和抖音哪个市值高
美团
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前三十排行榜(截止2019年1月31日)
1、阿里巴巴4367.56亿美元
2、腾讯4221.94亿美元(33100港币)
3、百度601.72亿美元
4、美团374.12亿美元(2933.11亿港元)
5、京东359.53亿美元
6、网易330.86亿美元
7、拼多多323.58亿美元
8、腾讯音乐244.50亿美元
9、携程181.56亿美元
10、苏宁易购150.04亿美元(1008.28亿元)
负债千亿,苏宁终于要破产了?
向来低调的苏宁易购,再次因“破产”传闻上了热搜。
近日,有关“苏宁易购被申请破产清算”的消息在网络流传。对此,苏宁易购官方紧急发表声明,对传闻进行辟谣。并表示,目前经营一切正常,业务企稳向好。
在官方辟谣后,这一“被破产”事件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但外界的讨论却并未因此停止。一边是上千亿元的负债压身,一边是连续8年业绩亏损,苏宁易购屡屡传出破产传闻也就不足为奇。
作为国内零售市场曾经的龙头企业,如今落得如此境地,实在是让人唏嘘。
01
破产是假,欠款为真?
回顾此次破产传闻,消息源头来自于一个名为“中城院要案中心”的机构。
官网介绍显示,该机构成立于2020年12月,直属于清华大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员单位“中城百亿产业研究院”,主要从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论证和探讨的法律服务。其中,苏宁易购拖欠中小企业款项工作专案便是该机构的重点项目。
自2021年9月起,该机构已先后举行7期“苏宁易购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案件论证会”。关于近期的苏宁易购被申请破产清算,亦与相关案件有关。
7月5日,该机构发布通告称,“在中心及协同律所的帮助下,有供应商启动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苏宁易购破产清算程序,向南京中院寄出整套书面申请材料,并在审判服务系统登记。”
消息称,在去年12月,牵头的两家供应商都曾在南京中院的主持下,与苏宁易购就货款拖欠诉讼达成调解,法院出具了民事调解书。
依据调解书,苏宁易购需要在偿付一笔首付款后,自2022年2月起,分10个月将余款付清。然而时至今日,苏宁方仍旧有262万货款本金付款义务未履行。
同时,中城院要案中心认为,苏宁易购所披露的公司业绩报告显示,其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已构成法定破产启动条件。
正是因此,才有了近几日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苏宁易购破产清算”一事。
尽管苏宁方辟谣称经营一切正常,业务企稳向好。但业内人士大概都清楚,苏宁早已是处在苦苦坚持的境地了。
甚至于在其辟谣声明中,苏宁也只是表示“破产重组”系谣言,而关于拖欠货款等消息并未作出回应,显得多少有些无力。
难道市值百亿的苏宁,连几百万的货款都付不起了吗?
02
大厦将倾,频现破产传闻
事实上,这并不是苏宁第一次出现破产相关传闻了。
在2020年底,便有报道称苏宁正考虑出售其电商业务的股份,希望借此缓解自身的财务压力。知情人士称,苏宁寻求的电商业务估值在60亿美元左右,不过一些潜在投资者给出的估值要低于这一水平。
在当时,关于苏宁陷入债务危机的消息已经甚嚣尘上。消息称苏宁的债务规模庞大,且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也很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流压力。苏宁对于以上传言回应称:不属实。
在去年11月,又有传言称苏宁将于12月底宣布破产,对此,苏宁易购回应称:谣言,经营一切正常。而在当时,苏宁第三季度净亏损已经达到了41.16亿元。
再到如今,苏宁已经破产传闻缠身。
而屡屡出现的破产传闻,也与苏宁的自身状况息息相关。
苏宁易购财务数据显示,在2021年其实现营收1389.04亿,同比下降了44.94%。净亏损432.65亿元,同比2020年的42.75亿,同比扩大了921.11%,业绩继续大幅度滑坡。
重要的是, 自2014年起,这样的亏损情况苏宁已经持续了8年之久。 在经营活动现金净额方面,从2017年开始至今也已持续5年为负数。
除此之外,超千亿元的债务也压得苏宁喘不过气来。
据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12月31日,苏宁集团的总负债达到约1397.0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1.83%。其中,包括应付供应商款项、应付票据等部分应付款项共约328.93亿元亦已逾期未支付。
这意味着,苏宁拖欠供应商款项等消息或许并非空穴来风。只是如今的苏宁,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零售巨头了。
活下去,对于苏宁而言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03
苏宁为何沦落至此?
中国零售史,半部看苏宁。
2010年前后,苏宁与国美之间的“美苏”争霸,由黄光裕的入狱而戏剧性落幕。很快,苏宁也成为了国内电器零售行业唯一的巨头。
作为旧时代的王者,张近东曾带领苏宁经历了中国零售业的兴盛与衰落。然而当新时代的浪潮涌起,苏宁却被一个个后来者超越。
2012年8月,苏宁迎来了它在新时代的首个对手——京东。
8月14日上午,刘强东在微博放话称,“京东未来三年内大家电产品零利润,同时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 10% 以上。”
这场闪电战来的猝不及防,直到下午4时,苏宁的应战才姗姗来迟。苏宁方表示,“启动史上最强力度促销,苏宁易购价格若高于京东,随时调价。”
于是,中国零售史上著名的815价格战便就此爆发。阿里、国美、当当等企业纷纷跟进。
尽管在后来,官方出手制止了这场闹剧。但京东的名气已经打响,成交额开始爆发,并在仅仅2年后便超越了苏宁的全年营业额。
这时候的苏宁,才终于意识到了电商的重要性。然而此时市场早已被阿里、京东等瓜分完毕。这个旧时代的巨人面对新时代挑衅的第一仗便以失败告终。也正是从这时起,苏宁开启了长达8年的持续亏损之路。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这句话放在苏宁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而苏宁在新时代的第二次溃败,简单来讲,便是被马云给“忽悠瘸了”。
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并声称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一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
听信了马云金句的张近东,毫不犹豫带着苏宁扎进了新零售的浪潮。
为抢占新零售市场,两年时间内,苏宁足足开了近万家线下门店,相应的代价则是每年的销售和管理成本飙升上百亿。
此外,为了帮助新零售发展获得地产资源,苏宁还一次性向恒大投资200亿元,并在19年出手48亿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新零售之风并没能带领苏宁重回巅峰,反而是以七只考拉、领蛙、哈米 科技 等新零售公司的倒闭而收场。
苏宁至此也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市场的话语权。
电商的市场变化太快,苏宁早已跟不上时代。带领苏宁走过巅峰与低谷的舵手已经离开,苏宁的未来又会如何?
电子商务前景怎么样
零售电子商务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零售电子商务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阿里巴巴(BABA)、拼多多(PDD)、京东(JD)、唯品会(VIPS)、逸仙电商(YSG)、苏宁易购(002024)、达达(DADA)、南极电商(002127)、中国有赞(08083)、微盟集团(02013)、良品铺子(603719)、宝尊电商(09991)、小熊电器(002959)、国美零售(00493)、三只松鼠(300783)、壹网壹创(300792)、丽人丽妆(605136)、光云科技(688365)、值得买(300785)、乐信(LX)、水羊股份(300740)、酷特智能(300840)、若羽臣(003010)、1药网(YI)、云集(YJ)、趣店(QD)、宝宝树集团(01761)、优信(UXIN)、蘑菇街(MOGU)、团车(TC)。
本文核心数据:零售电商企业资产规模、市场规模、上市企业市值规模
行业概况
1、定义: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商品交易的业态
零售电商狭义指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商品交易活动,包括实物商品交易及虚拟商品交易。广义上来说零售电商是一种业态,包含平台、商家、品牌、用户、服务商等。按模式分,有C2C、B2C、C2M、B2B2C等;按品类分,有综合电商、垂直电商;按交易市场分,有进口跨境电商、出口跨境电商;新电商有会员制电商、直播电商、精品电商、小程序电商等。
2、产业链剖析:领域不断细分,电商平台数量较多
电子商务从诞生一刻起,就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产业或系统,更是一个产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链,甚至需要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媒体及诸多关联行业参与的庞大生态系统。而在“大电子商务产业链”理念中,融合了当今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最广泛的几个层面,包括平台、人才、会展、搜索、物流、第三方电子商务、软件、信息化、金融、第三方诚信评估等九大服务商构成。
电子商务产业链主要涵盖了生产者到消费者中间所涉及到的商品供应商、电商平台以及电商物流、支付等环节。
当前国内零售电商企业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渐向移动端转移,另一方面,Z世代正在迅速成长为核心消费人群,作为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原生网民,线上购买商品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购物方式。
众所周知,电商购物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两家独大,淘宝和京东,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两者的体量也是越来越大。后来随着新电商开创者拼多多加入,三足鼎立,同一模式下,其他电商很难再有出路,于是中游电商平台逐步向模式创新和领域细分。例如唯品会的特卖模式,小熊电器主营家电销售,三只松鼠主营零食销售,丽人丽妆以主营化妆品销售。
行业发展历程:目前行业处在模式创新领域不断细分阶段
这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我国零售电子商务行业虽然历经曲折却仍然取得骄人成绩。纵观零售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历史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零售电商行业热度持续增加
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突出代表,在促消费、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我国应对经济下行趋势、驱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零售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又是密切联系大众消费者的行业。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各种新业态不断涌现,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就业创业渠道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政策持续加码,助力行业加速发展。
行业发展现状
1、零售电商总资产规模:资产总额2.4万亿元,平均资产356.8亿元
总资产百亿元以上的为:阿里巴巴13690亿元、京东4223亿元、小米集团2536.8亿元、苏宁易购2121亿元、拼多多1589亿元、国美零售704.94亿元、唯品会589.4亿元、趣店134亿元、中国有赞122.12亿元、宝尊电商104.7亿元。其余电商资产在百亿元以下,总资产上,超万亿的仅阿里巴巴一家,超千亿元的有五家。零售电商上市公司中,总资产金额悬殊极大,大部分零售电商上市公司资产在百亿元以下。
2、零售电商净资产规模:净资产规模近1.4万亿,平均净资产755亿
净资产百亿元以上为:阿里巴巴9285亿元、京东2216亿元、苏宁易购768.3亿元、拼多多601.8亿元、唯品会293.9亿元、趣店119.1亿元。其余均在净资产百亿元以下为,净资产上,超千亿元仅3家,百亿元以上的有7家。大部分零售电商上市公司净资产不仅百亿元以下,并且多数集中在50亿元以下。
3、零售电商市场规模:营收总额超2万亿元 平均营收668.38亿元
营收百亿元以上为:京东7458.02亿元、阿里巴巴5298.94亿元、苏宁易购2523亿元、小米集团2458.66亿元、唯品会1019亿元、拼多多594.92亿元、国美零售441.19亿元、乐信116.5亿元。
营收百亿元以下为:三只松鼠97.94亿元、宝尊电商88.52亿元、1药网82.03亿元、良品铺子78.94亿元、达达57.4亿元、云集55.3亿元、逸仙电商52.33亿元、丽人丽妆46亿元、南极电商41.72亿元、御家汇37.15亿元、趣店36.88亿元、小熊电器36.6亿元、微盟集团19.69亿元、中国有赞18.21亿元、壹网壹创12.99亿元、若羽臣11.36亿元、什么值得买9.09亿元、酷特智能6.25亿元、优信5.65亿元、蘑菇街5.12亿元、光云科技5.1亿元、团车3.30亿元、宝宝树集团2.12亿元。
4、零售电商净利润规模:阿里、京东和唯品会排名前三
净利润为正的为:阿里巴巴1557.87亿元、京东494亿元、唯品会59.07亿元、南极电商11.88亿元、趣店9.58亿元、乐信5.95亿元、小熊电器4.28亿元、宝尊电商4.26亿元、良品铺子3.43亿元、丽人丽妆3.39亿元、壹网壹创3.1亿元、三只松鼠3.01亿元、值得买1.56亿元、水羊股份1.4亿元、光云科技0.94亿元、若羽臣0.88亿元、酷特智能0.47亿元。
净利润为负的为:云集-1.46亿元、团车-1.63亿元、蘑菇街-2.88亿元、中国有赞-2.95亿元、1药网-4.56亿元、宝宝树集团-4.7亿元、微盟集团-11.57亿元、达达-17.05亿元、优信-26.23亿元、逸仙电商-26.88亿元、苏宁易购-42.75亿元、国美零售-69.94亿元、拼多多-71.8亿元。
注意:红色数据代表亏损
5、零售电商市值规模:零售电商总市值达5.3万亿元 平均市值924亿元
零售电商中阿里巴巴进入“万亿俱乐部”,京东、拼多多进入“千亿俱乐部”。市值排名前十的分别为:阿里巴巴34195.61亿元、拼多多7419.02亿元、京东7140.51亿元、唯品会738.61亿元、苏宁易购549.3亿元、达达330.34亿元、逸仙电商275.09亿元、南极电商251.9亿元、微盟集团225.40亿元和国美零售168.32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浙江、上海、北京和广东企业密度最大
从零售电商上市企业数目来看,浙江、上海、北京和广东企业密度最大,其中浙江和上海拥有零售电商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7个,北京拥有6个,广东拥有5个,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各拥有一个。从零售电商上市企业市值来看,浙江拥有的零售电商上市企业市值总和最大,达到13895亿元,其次是北京5133亿元,江苏2121亿元。
2、企业竞争:零售电商企业之间差距天壤地别
零售电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按照市值划分,阿里巴巴凭借万亿市值独占第一梯队,京东、拼多多和苏宁易购市值在千亿级别占领第二梯队,其余各零售电商市值都在百亿及以下,20余家零售电商企业市值不足百亿。
按照营收划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营收都在千亿级别,坐在第一梯队,拼多多、国美零售和乐信营收百亿级别占领第二梯队,其余各零售电商营收都在百亿及以下,20余家零售电商企业营收不足百亿。
中国零售电商业务营收百亿元以上为:京东7458.02亿元、阿里巴巴5298.94亿元、苏宁易购2523亿元、唯品会1019亿元、拼多多594.92亿元、国美零售441.19亿元,分别占比40.84%、29.02%、13.82%、5.58%、3.26%和2.42%。
总资产上,超万亿的仅阿里巴巴一家,超千亿元的有五家。零售电商上市公司中,总资产金额悬殊极大,大部分零售电商上市公司资产在百亿元以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消费升级推进品质化电商模式发展
目前,消费者更加关注商品品质而非价格,电商正在从单纯的销售行为转向更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更加明显。国内消费升级还在继续,从未来一段时间来看,向上游制造商渗透的品质化电商模式,仍将是网上零售业升级的重要趋势之一。
2、农村网络消费增速加快
电商企业渠道下沉和海外扩张带动了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的网购消费潜力和网民对全球优质商品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进而带动网络购物市场的消费升级。
3、跨境网购更加普及
进口跨境电商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随着国家进口关税的降低,将能极大地促进进口跨境电商的发展。进口关税调整将促进更多国外产品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实现消费留在国内,税收留在国内,也会让商品的品质和供应链管控更有保证,从而减少海淘税收监管的盲区。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