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善奉行(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远报儿女近报己身

admin 153 0

本文目录一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出自《增一阿含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为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由东晋僧伽提婆译。

译文: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佛教的本意了。

创作背景

《阿含经》是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主要内容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四禅、生死轮回等根本乘佛教基本教义。我国汉地佛教,历代多尚大乘,故对属于根本乘的《阿含经》较少研究。

海公上师在初学佛时,也不识《阿含经》大教无上无容,未肯虚心学习,但自从到西藏学法以后,就渐识门路,开始重视《阿含经》,认识到《阿含经》乃佛亲口所宣,应该好好学习。

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更加对《阿含经》倍加推崇,不顾年迈体衰,不怖经多文广,发誓一日不死,必学一日,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从一九六零年起,就先后深入细致地学习了《增壹阿含》和《杂阿含》等,并根据当年在西藏得康萨仁波卿口授的教义,结合自己平时多年的学习心得,撰写《学记》。一九六二年他完成了《增壹阿含学记》,以后又为《杂阿含》续写《学记》。

在《增壹阿含学记》序文中,他还把《阿含经》的精微义理,看作是佛法的入门之路,认为以此修行,决定能成就如来大觉之教也。于此可见其对《阿含经》的尊崇程度。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于此一偈。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北本涅盘经十四曰:‘何等名为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智度论十八曰:‘随相门者,如佛说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华玄义四之一曰:‘戒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即七支过罪,轻重非违,五部律明其相,如是等戒所防止。诸善者善三业若散若静,前后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称为善。自净其意者,即是破诸邪倒,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正助法门,能消除心垢,净诸瑕秽,岂过于慧,佛法旷海,此三摄尽。’释氏要览上曰:‘阿难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世谓之七佛通戒偈。其义虽为通诫,然七佛各各有禁戒偈。此四句偈为第六佛迦叶如来之偈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于此贤劫中有佛名为迦叶如来,寿二万岁,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为禁戒。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1、拼音:zhū è mò zuò,zhòng shàn?fèng?xíng

2、出处:《增一阿含》:‘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3、释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身语行为上,即身不行恶行,语不出恶言。相对的身体行为上应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助益的行为。语言上应说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有帮助的言音。二是心灵方面,内心常应保持与善相应的正念,远离损害恼乱国家人民及众生的恶念。

行善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助益,作恶对现世利益不一定有妨碍。驱导我们止恶行善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止恶行善反而让我们活的不好我们是否还要如此做?这句话与佛教中的三世因果观是有必然联系的。佛教认为作恶会留下不好的业力种子,从而导致未来生活的不顺利,而行善则会留下良好的业力种子影响未来的生活,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因为这种因果思想,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是佛教的价值观。

在善恶标准上,不以人主观定义的善恶为标准,而是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为标准。《成唯识论》说:于此世后世能为顺益的为善行。反之给此世及后世的带来损害的为恶行。

众善奉行的意思是什么

众善奉行是佛教常用语,其词语来源于佛教经典: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

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扩展资料:

道教传至如皋的历史可上溯到汉代,作为江苏道教三大胜地之一的灵威观,尤为世人称道。如皋灵威观有“五绝”:一是观名之尊。隋代前灵威观叫祖师观,唐代尉迟恭东征时在观内扎辕,凯旋后重修庙宇,唐太宗赐名“仁威观”。

宋代仁威观大殿有金蛇盘绕,宋徽宗闻奏后赐名“灵威观”。于是灵威观成了千里之内唯一由两朝皇帝两次更改庙名,并御题观额的庙宇。二是地位之显。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在灵威观设道会司,管理城乡道观,灵威观是现今唯一存在的古代名庙;宋朝以后灵威观是十方丛林,有四个附属庙;授戒时的戒子,一次多达510人,这些至少都是苏北仅有。三是经书之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