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抗美援朝前夕,为什么临阵换将,把十三军团的司令员交给邓华?有什么原因?
抗美援朝前夕,为什么临阵换将,把十三军团的司令员交给邓华?有什么原因?
邓华不论是在战场上或是平常的工作中,一直保持着低调沉稳的态度和处事原则。碰到一切的事情时,邓华都会表现出冷静的思索,更为重要的是,邓华在带兵战斗方面有着非常聪明的地方,那便是无论多么强劲的敌人,他总会共处独到的见解和解决的办法。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林彪和党中央往往这样做的目地,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挑细选的,加上当时比较紧张的战绩,让邓华出任13兵团的司令员,是最为合适不过的。
决胜千里
当邓华领着自己的军队开拓东北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十足的打算和准备。邓华对于目前的情况和问题,做出了很多合理的策略和方法,能够让自己的军队发挥出最大优势的。经过了2个月的训练和政治,军队就已经做好了十足的把握和准备。
战争是残酷的,在国内外的敌人残暴打击下,我党或是艰难的存活并发展了,其中离不了邓华等人的力量,邓华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且在五次反围剿中,为了保护队友的撤离,带领铁军和对手迎战。
从一名学生完全变成了铁血军人,也是在之后的平型关战争中获得了出色战绩,在三大战役的大兵团会战中也展现了他奇才般的指引水平。因此,在建国后我国面临的美国考验中,邓华变成了中间安心外派到战场上的名将之一。
建国后,美国阵营企图染指东北亚,并以此为跳板侵略中国东北,她们所谓的联合国军不但协助韩击退朝鲜军,也是在中国边境不断叫嚣,空袭边境百姓的农田房子,测试我国保家卫国的信心。刚参加完解放战争的解放军官兵本应该投入到家乡建设之中,可是美国的威胁时刻在身边提示着,没办法,解放军再度结集,援助朝鲜,为了佳园战斗。
一次战役,无论大小,在进行以前,都会充分酝酿,不断演练
在此环节,能够各抒己见,下属能够毫无保留地提出意见或建议,甚至是不同意见或抵制意见。这也是我军的优良作风。针对下属的意见,无论对错,无论是否采取,也不管战役结果如何,最终的承担者全是战役总指挥。
换句话说,取胜的贡献或失利的义务,都应记到战役总指挥头顶,而非建议者。这是常识。因此,韩先楚的三次提议对提早执行渡海战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海南战役的主要贡献应所属邓华。
为什么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
1.组成新的团队, 配合没有默契,战术思想会随着领导的更换而改变,但开战之际,又没有时间来熟悉,这将导致跟不上将领的战术打法。
2. 临阵换帅说明了高层决策者当初的将领任命决定是错误的,相当于自己决定又自己否定,自己拍自己巴掌,难得人心,失去威信。
3. 常与某将帅手下作战的士兵与其将领都会产生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过命的交情和情感的,很多士兵奋力杀敌也有将领的人格魅力作用,在开战之际,突然换一个相对陌生的将帅,士兵们会觉得心理失去寄托,而不能无后顾之忧的奋勇杀敌,会心生惧意,士气低落。
东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监辞职,奥运会临阵换将这样好吗?
不好,但是也没有办法,现任的开闭幕式总监也不是傻子,能够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人,都一定是有人脉有关系,而且消息四通八达的人精,佐佐木宏应该已经预料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再坐在这个位置上的话,很可能东京奥运会室外的这个锅就由他一个人背,那可是千古骂名啊,而且在不久之前,他已经因为侮辱女性外貌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正好借此机会,扔掉这个烫手的山芋一举两得,至于这届奥运会临阵换将会怎么样,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这交流会在大概率上是没有观众的,这也是因为特殊原因特殊时期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明白的很,还有4个月的奥运会究竟能办成什么样子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那就是不会再有过去一样的辉煌。
还有一件事情,我们也是必须要清楚的,对于新上任的总监来说,这也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在120天的时间里要完成多项任务,并且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还要做到完美,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其实临阵换将,这件事情无论发不发生,对于东京奥运会来说都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人们所关注的点,已经不在这次运动会上了,奥运会已经没有那么多人去关注了。
整个世界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原因非常简单,人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在竞技体育上面了,人们更关心的是世界会有怎样的改变,人们更关心的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究竟能否战胜所有的困难,人们更关心的是,如果再来一次危险的话,我们会不会有能力躲过这样的危险?
而在这种特殊时期还要有大规模的集会,大规模的人员聚集,这简直就是在,谁会接受呢?而且奥运会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日益减小,他已经没有当初的那种魅力,我们甚至可以悲哀的指出,东京奥运会也许就是奥运会挽歌的开始,也许就是奥运会默默的开始,也许就是奥运会真正该结束的开始。
在所有的剧变面前,一次运动会,一次体育比赛,真的会有那么多人在意吗?所以东京奥运会临阵换将这件事情在世界大局面前只不过,是一件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事情没人会在乎。
战国时期赵国临阵换将的两次战役分别是哪两次?
赵国两次在重大战役中临时换将,第一次是决定赵国命运走势的长平之战,另一次是决定赵国覆灭与否的灭赵之战,赵国国君两次迷之操作毁了赵国几百年的基业。
长平之战换帅赵括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赵双方针对上党郡之争展开的一次大兵团作战。战争的起因,在于韩国的祸水东引,也是因为赵孝成王“见钱眼开”。
事件的起初是因为秦国攻打韩国,占领韩国的野王,使得上党郡变成了一块飞地。韩国无奈割让上党郡,但上党郡守冯亭则私自带着上党郡的百姓,投靠了赵国。
赵孝成王听取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一口吃下了上党郡。
秦昭襄王大怒,纵横战国这么多年,秦昭襄王如果连这个气都咽下去了,那他的老脸该往哪里放?
于是,秦昭襄王命王龁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抵抗,双方大战一触即发。两军展开了交锋,但无奈赵国军士初战不利,败于士气旺盛的秦军。
廉颇迅速调整战略,转攻为守,双方在长平开展了一场拉锯战。廉颇的本意,是想将这场战争改为消耗战。廉颇认为,秦兵毕竟长途跋涉,后勤补给对于他们来说,必然耗费要比赵国多。
如此一来,两军在前线啥也不用干,纯消耗后期补给,料想秦国最终会吃不消,最终全线退兵。廉颇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可他没有想到,秦国的战争意志如此之强,双方在前线耗了三年,赵国竟然隐隐有种坚持不住了。
赵王着急求胜,忙中出错
赵国由于在“胡服骑射”改革中改革的不彻底,仅仅加强了军事方面的实力,对于国内的农业水平并没有加强。
消耗下来,赵国屯兵上党,国内无人种地,进而导致了赵国国内经济产生巨大的滑坡,赵王顶不住了。
而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不单单是升级了军队战斗力,连同农业也同样升级了。连同秦国攻占了巴蜀粮仓,秦国虽然难,但还是能靠一口仙气吊着。
赵孝成王先派使者和谈,在外交方面被秦国利用,打消了山东五国救援的想法。或许,山东五国根本就没想参与其中。
眼看局势进一步恶化,赵孝成王骑虎难下,只能多次催促廉颇决战,想快速结束这场战争。可廉颇就是宁死不屈,这让赵孝成王很恼火,产生了换帅之心。
秦国也在暗地里派奸细前往赵国放出风声,秦国惧怕赵括。这更加坚定了赵孝成王换帅的决心。分分钟,廉颇被赵括换了下去。
而秦国也悄悄换上了白起,一场白起与赵括的对决开始了。
最终,见小利而全出,赵国士兵被秦国包围在山谷中,弹尽粮绝之后拼死突围,赵括也死于战场。
最终,赵国45万将士全部被白起坑杀,至于是不是白起的意思咱不多说,反正这个锅是被白起背上了。赵国一战损失了45万精锐士兵,退下了东部抗秦先锋的宝座。
秦灭赵之战,赵国的遮羞布李牧被赵王迁亲自撕下
秦与六国的角逐,一直持续到了嬴政这一代。赵国虽然是一天不如一天,可赵人勇猛无敌,秦国与赵国短兵相接,还真不一定有胜算。
公元前236年,秦国趁着赵国与燕国作战的时候,趁机发兵攻打赵国,想一举灭亡赵国。赵悼襄王去世之后,赵王迁一个毛孩子,根本就扛不起赵国的大旗。
嬴政与众臣合计后便敲定了灭赵的战略,随后便命令王翦率军出击赵国。秦军兵分两路,夺取了赵邺等十余座城。
公元前234年,秦军攻打平阳,歼灭赵军十万。赵王迁赶忙将李牧从边境召回,率领赵军抵抗秦军。
李牧绝对的行家,接连挫败秦军的进攻,尤其是在宜安地区的一场大败,打得秦军一度怀疑自我。
秦国就是这样,打不过就用反间计,于是秦王嬴政派奸细前往赵国邯郸,散布李牧的谣言。除此之外,嬴政还命奸细携带重金前去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郭开原本就与李牧闹得不愉快,而且还看在了钱的面子上,便有意无意地在赵王耳边进谗言。
赵王迁毕竟年轻,他不知道信谁了,尤其是在城破国危之际。
赵王迁为何要自断手臂,杀掉李牧
虽然郭开进谗言,坊间也流传着李牧投敌的谣言,但李牧连连击败秦国的战绩在那摆着,而且李牧作为赵国多年的老将军,赵王迁为何就一点都不信任他?
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还是赵国的文化在这了。赵王屡屡中反间计,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赵国自古民风彪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赵人也没有像秦国那么严苛的法律,在组织框架方面,也没能做到相互制衡。最关键的一点,赵国法令不健全,国家大事全凭君主裁决。
而这就对君主的才能有着极高的要求,赵武灵王适合这种模式,但后面的子孙们,尤其是到了赵王迁这一代,他早就丧失了这种能力。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贵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竟然因为乐毅兵权的事情,带着兵一口气叛逃了赵国。
这让赵王的心都碎了,如此的情景历历在目。大量的信息让赵王迁来不及做出正确的判断,前方战事紧,一旦李牧真的如传言一样,叛变了赵国,那赵国必亡。
于是,赵王迁便合计着,让赵茐等人先去顶一顶,召李牧回来调查一番。站在赵王迁的立场上,这原本也没有什么错。
错就错在李牧,李牧接到了调令,竟然拒不听从。多年以来他从边疆独立治军早已形成了习惯,李牧认为,一切皆要以前方战事为重,其他的,大可不必理会。
但这就更加坚定了赵王迁的判断,于是,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赵王迁只能杀害李牧。在杀了李牧之后,赵国城破国亡,赵王迁也成了秦国的俘虏,成了天下的笑柄。
后记
时也命也,赵国为秦所灭,并不是一人一地之失,大国博弈,更多讲究的是大国的制度以及综合实力。
在制度加持之下,君主与大臣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监督,不易出现脑子一热就做决定的现象。在政策方针的指导之下,国人各司其职,服从大的方针战略不动摇。
秦国在这方面做得可圈可点,改革变法之后,焕然一新。反观赵国,却一直在一条腿走路,穷兵黩武,经济跟不上,国力提升不起来,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难求一胜。
因此,秦灭赵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他是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任对越反击战总指挥,因何事被临阵换将?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798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此后10年间,又陆续晋升562位少将,这1360位少将,也即我们常说的开国少将。
在这1360位开国少将中,除了出走苏联的那位,吴忠将军是最年轻的,时年仅34岁。34岁就能位列开国少将,可见其军事才华,绝非浪得虚名。
吴忠,1921年生于四川苍溪县,1933年年仅12岁就加入工农红军,历经土革时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16年炮火洗礼,让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广州军区副司令。
吴忠,犹如他的名字,大忠大勇,为人可靠,因此建国后,他做了7年的北京卫戍司令,掌管京畿要地。时人评价他:“吴忠者,有忠也。”
1977年9月,吴忠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协助司令员许世友将军,成为其副手干将。2年后,对越反击战爆发了。
众所周知,对越反击战分东西两线,西线由杨得志上将指挥,自云南方向入越。东线由许世友上将指挥,自广西方向入越,吴忠将军为东线前敌总指挥,负责前线具体作战部署。
然而,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人错愕的事,对越反击战眼看就要打响了,许世友将军却收到了撤换吴忠的命令。
即便没打过仗的人也知道,临阵换将自古以来乃兵家大忌,会使得军心不稳,关乎全局。究竟是何等大事,竟会让两军交战之际,我军突然临阵换将呢?
原来,是因为受到了林帅事情的影响,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因一些原因需要查明,因此决定就地免职,临阵换将。
不过,命令到了许世友将军手里后,被截留下来了。作为东线总指挥,身经百战的许世友将军当然明白临阵换将的大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把命令扣了下来,没有通知吴忠。
作为东线前敌总指挥的吴忠将军,对越反击战中的表现,无愧于他名将的地位。他指挥第40军全部,42军、54军各一部和两个坦克团协同作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克高平等6城,歼灭越军近万人,声威大震。
其实,虽然许世友将命令压了下来,吴忠将军还是听到了风吹草动,不过毕竟是名将,战争一旦打起来,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最终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对越反击战结束后,吴忠心甘情愿接受了问讯,这一查就是8年,直到1987年才有定论:他本人没有任何问题。同年,吴忠离休。
1990年2月26日,吴忠将军在海南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69岁。
济南战役:临阵换将、违抗军令为何还能取胜?令主席都感到意外
这场战役就是“济南战役”,当时原定计划让宋时轮担任济南攻城的主力部队,由聂凤智为其打助攻,但是因为之前产生的误会,使得宋时轮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次作战安排,并且在战前会议中当着华野一众将领面前顶撞粟裕,这件事让毛主席知道以后,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宋时轮,并坚决要把10纵的司令换掉!
这一事还没处理好,担任主攻的聂凤智反倒是不乐意了,吵着闹着要担任主攻,在之后的战斗中擅自行动,违抗军令抢了主攻的风头。但就是这样看似“杂乱无章”的作战,竟然把守在济南的王耀武打得摸不着南北,一举攻克了济南,进一步推进了解放事业的进行。
1948年8月,解放军在多线战场接连取得胜利,山东战场的形势逐渐明朗起来,当下最紧要的就是攻打济南!济南是山东腹地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纵观地图我们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来济南险要的地理位置,它连接着华东和华北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许世友打胶东保卫战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把目光锁定在了济南,并且多次强调济南是山东重要的城市,要想推进解放山东全境的工作,那么解放济南迫在眉睫!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各大部队均开始向济南周围行进,准备这场战役的准备工作。
许世友也知道,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必须要好好计划一下攻打济南的计划,很早就开始研究战术方法。但是作为一个大型城市,解放军当时还不具备大型城市攻坚的火力,驻守在此的王耀武集团足足有14万兵力,接下来的战斗对解放军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许世友制定了一份相对完善的作战计划,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就是由宋时轮担任西线的总指挥,带领10纵和鲁南军区的各个纵队,向济南西线发起进攻,并且以宋时轮的10纵为绝对主力!
而东线战场则是由聂凤智担任总指挥,令其带领9纵和6纵扫清东线济南城外的敌人,协同宋时轮一起向济南发起进攻。最后就是向粟裕请援,派出四个纵队以上的兵力,阻击青岛和徐州两个方向,可能会增援的敌人。
这样的计划,非常符合情理,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可是战斗还没开始,就引起一些将领的不满。就在粟裕将军与众将领最后一次商讨作战事宜的时候,宋时轮不乐意了,他当着众多首长的面,顶撞粟裕并且拒绝接受这次主攻命令!
这一波操作,使得整个会场都变得十分安静,之后陈士渠和张震也是赶紧出来打圆场,好心劝解宋时轮,但正在气头上的宋时轮根本听不进去,而后宋时轮更是不顾违抗军令,直接愤然离开会场!
之后,宋时轮就给粟裕发去了电报,声称自己身体不适要前往东北休息调养。此时中央得知宋时轮在会议上的所作所为,非常地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的行为极其不当,并且还要撤掉宋时轮10纵司令的职位!
本来好好的作战计划,到现在却变得一团糟,从会上宋时轮的语气中,粟裕感觉到了他的情绪不对,于是他便在会后亲自找到了宋时轮,经过两人交谈着才知晓了为什么这次他会如此抵触主攻的命令。
原来就在上个月,当时正值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关键时刻,华野将部队分成了五个兵团,分别向不同的地方进攻,进而掩护中野南进。而宋时轮当时带着10纵执行阻击任务,目的是为了吸引国民党北上。
在凉山地区,宋时轮的10纵和邱清泉的第五军以及国军84师短兵相接,双方大战了八天八夜难分胜负,“雷打不动,必是10纵”可不是徒有虚名,宋时轮带着战士们硬是没有让国军再前进半步。本来负责阻击任务的宋时轮,已经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了,但是此时邱清泉兵团突然南下,将进攻目标放在了叶飞和陶勇兵团上,此时宋时轮也没多想,就向部队下达了全歼84师的命令。
正是敌军放的这颗烟雾弹,使得10纵吃了一个大亏,正当10纵和84师正在决胜的关键之际,邱清泉突然杀出打了宋时轮一个措手不及,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陈士渠赶忙向宋时轮下达命令北渡黄河,可即便如此还是让敌人抓住了我军的尾巴,趁着战士在水面上没有战斗力,对着10纵就是一顿炮雨洗礼,给我军造成了非常大的损伤。
本来经过这件事情,10纵的气势就已经非常低迷了,但是中央军委却在这个时候批评宋时轮,说他违反军令私自北渡黄河,导致如此大的伤亡!这可把宋时轮给气坏了,明明自己是接到命令的,现在反倒成了是自己擅自为之,你说这委屈跟谁说去?
这口气也就一直憋在宋时轮的心里,几次都想要说清楚,但是当事人却一直没有主动提起,就这样这个疙瘩一直留到了解放济南的战事上。起初宋时轮在会议上过激的反应还是让一众领导人感到诧异,因为10纵向来执行的都是阻击战这种难度之大的任务,就算宋时轮多次争取主攻,也没有得到回应。
高层也是经过考虑,决定将这次的主攻任务交给他,没想到正好撞在了气头上的宋时轮,此时10纵伤亡惨重不说,部队又背上了一口黑锅,这岂能忍?于是就有了之前的那一幕,粟裕得知以后,立马给10纵补充了兵力和物资,并且向中央澄清事实,撤销了对宋时轮以及10纵的批评,这才铸就了后来济南解放事业的推进!
这才刚刚安置好了一个,没想到前线总指挥许世友不干了,也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想要推脱,即使是粟裕和谭震林联合给许世友发去电报,许世友也根本不为所动,最后还是毛主席亲自出马,才说动了许世友。
许世友我们也都清楚,参军之前进过少林寺,要论身法在军中还真没几个能跟他过上两招的,但是他的脾气却很怪异,只要一句话两人没说对嘴,他直接就敢掀桌子,脾气可以说是相当地火爆,这次违抗军令也是因为,中央之前的作战计划和自己的想法有出入,再加上粟裕和他对于解放济南意见的分歧,使得他非常不开心。
当然,只要是主席出马,许世友还是那个许和尚!解放济南的事宜,经过这么一波三折,最终提上了日程!待三军准备就绪,华野各部队全部就位之后大战一触即发!正当战斗打响第一炮之后,负责助攻的聂凤智反倒先杀疯了!
上来就带领部队攻打敌人的机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端了敌人的机场,顺带夺取了十几架飞机,守城的王耀武本来还是双线均衡防守,一看西线解放军火力这么猛,连夜把主力部队全部往西线调集,作为助攻的9纵打得比主攻还凶。
按道理来说,9纵成功吸引敌人火力以后,使命就应该结束了,可是当聂凤智看到前线乌泱泱一片国军的时候,反倒是来了兴致,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发了疯地向敌人发起进攻,完全抢走了主攻的风头,以至于宋时轮在东线基本没有遇到什么较大的阻碍。
该消息传回指挥部,许世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大笑地说道:“好一个聂凤智!竟然敢临时篡改我的命令!”就这样,在双线的压迫下,最终解放军成功地完成了解放济南的任务!战斗从头到尾只用了8天时间,解放军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不得不让人佩服,即便是临阵换将、违抗军令,都没能阻止解放军的脚步,而老蒋更没想到,14万的精兵都没能守住济南,要是让他知道我军战前还发生了小插曲,估计他还要气得吐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