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地(周大地 中国能源研究会)

admin 124 0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石化福利怎样?

近日,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和发改委能源所主任助理姜鑫民均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成品油价格调节机制并未给中石化带来暴利,实际上,中石化仍是“最吃亏”企业,承担了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同时,跟国际同类企业相比,中石化的福利待遇很低。不但一线油田工人的工资才一、二千元钱,总经理和董事长的工资也不高。周大地和姜鑫民都认为,中石化已经拿出利润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再生产,减少了职工收入和待遇。国家和民众也要支持中石化的发展,要让中石化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上游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国内原油的供给,增加中国对原油价格的控制力,增加国内原油价格的稳定性。

可是发改委周姜两人的一番言论出台后,不少网友哈哈大笑,说“最吃亏”的企业办公大楼一盏吊灯就是200多万啊,还能拿出20多亿用于职工集资建房,这个亏吃得值得呀。

[ 转自铁血社区 ]

其实我也不了解中石化,自己也没私家车,对中国汽油频繁涨价价格高过美国也没多大感受,但是对中石化的福利待遇很低这一说法有点不敢苟同。

今年春季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欧洲游,同团中有六人是某东北油田(本来我已经写了油田的名字,觉得不妥,又隐去其名)的职工,有一家是老父带三个子女,三个子女均是油田现场工人,当过工厂领导的老父已经退休。另一家是夫妻组合,两人是油田勘探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这个27人旅游团没有大款,大多数都是趁当时欧洲旅游降价,费用比较低廉才出来看看不同世界的。有的团员除了合同规定的旅游项目外,一项自费的旅游活动都不参加,全团购物的也少。刚到欧洲时,我也没发现油田人多有钱,他们行事低调,穿着也普通。有一天,我们在参观罗浮宫时,油田人中那位老父亲与子女走散了,导游很着急,催老人的女儿去找老父亲,女儿要紧不慢地说,不慌,我打电话给他。女儿拿出手机给老父亲打起电话,这时我觉得有点诧异了,因为这是国外呢,这时打电话就算国际长途,多费钱啦。团里绝大多数人都没把手机转成国际长途,有人有急事打电话给国内都是找导游借手机,然后再给导游电话费,大家都是为钱考虑呀。而这个女儿在国外一点小事都用国际长途,看来荷包里非常暖和。

在去列支敦士登的路上,导游说,列是一个非常小的免税国家,它的瑞士手表很正宗,价格比瑞士本国便宜。我们大多数人本来就不是出来购物的,所以对导游的话不动心。我们在列支敦士登规定只呆一个半小时,等我们上车后,有几个人迟迟没有归队,导游也没回来,有一个团员说,导游带他们在选表呢。又等了近一小时,导游和买表的团员才上车,其中就有油田人,据说那女儿买了一块梅花表,花了三四千欧元吧。在巴黎老佛爷商场,也是油田人回来得晚,买了一些无比昂贵的衣物之类的东西。在意大利的城市,油田老爷子一家人买了一些皮鞋、皮包之类的小件,那价格也是很贵的哦,油田的另一家人花了几千欧元买了两件皮夹克。在游览塞纳河时,因为在列支敦士登耽误了时间,我们去晚了,坐的是加班的游览船,整座船只有我们旅游团的二十几人。船的第一层是卖酒水饮料点心之类的东西,导游估摸我们都不会掏钱购买,为了避免尴尬,就要我们都上二层,我们一窝蜂地跑上了二楼。我想这班船是特地为我们加开的,楼下没有人买东西,那船上的人会不会对我们有意见呢?我担心地往楼下望去,只见油田的爷们三个正在大喝德国的啤酒和点心呢!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最后一程是奥地利的维也纳,这是导游的第二故乡。他领我们去了一个当地有名的名牌店,那里的许多进口的东西比原产地便宜。我们有一位女团员在瑞士购买的一款名表,这里有一模一样的货,却便宜四百欧元(换算成人民币是三千多元)。又有几个人在这里买了瑞士名牌手表,油田的父女两人又各买了一块名表,油田的哥们在这里买了一批德国名牌刀具,其中59欧元一把的菜刀买了二十几把,问他们为什么买这么多,他们说回去以后送给亲戚朋友。我的天啊,这是500多元一把的菜刀呀!有人问他们每月的工资是多少,一个哥们说,每月工资是三四千元,另有奖金大概也是这个数。想想他们还只是个普通的工人,要是位带职的领导,不知道是多少钱了。我现在才知道油田的人真是有钱得很,作为一个曾经是铁路的职工,我从内心羡慕他们啊!

在这里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说油田的职工不应该享受高福利,我觉得他们是辛勤劳动换来的结果,这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问题是现在国企的职工工资福利都很低,象铁路职工的一线工人工资平均不到一千五,奖金也很低。退休的铁路职工工资更低,大家心里确实有怨言。我们跟中石化、电力、电信甚至跟本市的钢铁企业相比,工资福利差得太远。所以发改委的人说中石化职工福利低,不知道是不了解内情呢,还是故意打诳语呢。我只希望发改委的人到下面国企来看一看,把国企职工的福利待遇都拉得和中石化职工一样“低”吧!

造成中国石油垄断的原因

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是中国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我们总要在国际市场上保密,市场很难对中国的需求形成稳定预期。石油进口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开透明越对自己有利,也越对生意伙伴有利,否则的话就会吃亏。”

量价齐升

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月中国进口石油836万吨,同比增长77.7%,平均进口价格上升了51%,净增11.1亿美元。

同时,原油和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其他互补性能源产品(如煤炭、天然气、电力等)的价格上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报告,受国际油价的影响,在2003年1月,国内能源及相关产品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原油价格环比(与前月相比)上升7.6%,同比上升42.7%;成品油价格环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1月煤炭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上升3.2%;电力价格也微幅爬升,环比上涨0.4%,同比上升1%;天然气价格环比上涨0.6%,同比上升0.7%。

“这是中国又一次在原油进口上实现了可观的量价齐升,与以前的粮食进口有着惊人的相似”,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说。

宋国青称,尽管中国只有不到10年的石油进口历史,有关特征尚不能在统计数据上显著地体现,但根据他对中国粮食40年进口历史的研究,中国的石油进口正在步粮食进口的后尘。“自从中国进口粮食以来,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在国际粮价的高点大量进口,而在最低点出口。

而石油进口正在走粮食的怪圈。”历史纪录显示,2000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路上涨,而中国进口原油及石化产品也同时大增。来自海关的统计表明,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了62%,并导致相关化工产品平均涨价21%,但中国该年进口原油数量达到7013.4万吨,与1999年的3661万吨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量价齐升的后果是成本巨额上升,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呢?中国的石油企业没有公布由此带来的损失。但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来自海关的权威人士估算,2000年仅原油进口一项,关税至少多缴了150亿元。“150亿关税是肉烂在锅里了,但中国用户为石油进口价格上涨支付的巨额成本,大都流到国外了。”宋国青说。

逢低减仓

而在接下来的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又陷入另一个怪圈。从2000年末开始到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油价从30美元以上一路下滑到17美元一桶。但该年中国的进口原油数量为6025.5万吨,比2000年下降14.09%。

“中国现在的年进口量也只在7000万吨左右,而美国每年的进口量在2亿-3亿吨左右,所以中国原油进口的绝对数量在国际市场并不算很大。但是中国进口量的波动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宋国青说,“2000年,中国的进口需求增加得很突然,增加量约为3500万吨,绝对数也不算很大,但是这个数字占据了该年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增加量的将近一半。来自中国的需求突然增加,打乱了市场本来的预期,其后果就是价格上涨。”

体现在月度变化的数字更清楚地表明了这一趋势。1999年1月

至2月,是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40%;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进口亦同时回升,当月进口原油433.25万吨,成为1998年以来最多的月份,是上月的2.6倍。在进口量不断大幅上升的同时,中国进口原油的到岸价也在同步上升,在进口量大幅下降的1、2月份,平均进口单价为89.59美元/吨;而到进口量大幅上升的3月份,这一数字上升到92.07美元/吨。

由此,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称,1999年是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急剧上涨的典型的一年,也是中国石油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体现“应变能力”的典型的一年。

宋国青称,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是中国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所致:“我们总要在国际市场上保密,市

场很难对中国的需求形成稳定预期。石油进口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开透明越对自己有利,也越对生意伙伴有利,否则的话就会吃亏。”

战略储备无补短期波动

中国石油进口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国内石油市场格局。

尽管进口原油仅占国内市场的20%强,但其价格却已主导国内市场。根据1998年国家出台的《原油与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国内采油企业的原油出厂价格基

本围绕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而在成品油方面,仍采取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盯价”,由国家计委在进口完税成本的基础上,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在中准价上下8%左右的范围内确定零售价。

但是这种政策设计在价格的传导过程中却出现了断裂。周大地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国石油市场的不对称性:

中国石油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石油供应仍处于过度垄断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国内原油产出;而进口原油方面,拥有进口专营权的也只有四家(上述三家加上中化),而依赖配

额生存的其它小规模进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配额;成品油的批发几乎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垄断,而零售方面,两大公司在各自区域上都具有垄断力量。

周大地解释说,在这种体制下,国际石油采购的方式,则由国有的石油外贸公司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导致经常出现了“买涨不买落”。

周大地称,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严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关系和对未来价格的有效期望,中国石油用户既不能有效预见石油市场的风险,也不能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和市场手段化解危机。“目前的体制根本难以应对国际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周大地说。

目前,很多专家表示中国必须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来应对国际石油突发事件,周大地称这几

乎无助于解决短期的市场波动。宋国青甚至表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从长远看来可能也没有作用。

“我们还是拿粮食打比方。从过去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粮价和中国粮食储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中国增加储备,世界粮价上涨;中国减少储备,世界粮价下跌。中国最近一次增加粮食储备是在1996年,当时是以2倍于现在的价格大量进口,到现在我们却以一半的价格在出口。”

宋国青问道:“粮食储备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一个大包袱,石油储备呢?”

周大地中国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的考试及答案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如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煤、电、运全面紧张,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快速提高,国际油价暴涨等现象,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到2020年我国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基本实现工业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本世纪初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时期.我国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以及能源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地域不均衡的基本状况,使得我国的能源保障将面临产能、运输、环保、贸易等诸多问题.能源安全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纵观主要能源进口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发现国际主要能源进口国的能源安全战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种是欧盟的自主性的区域能源安全模式,主要通过新能源开发和国际间的互利合作谋求区域性的能源供需平衡、长远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欧盟整体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生活安全;一种是美国的单边主义能源安全模式,这种模式排斥国际多边合作机制,致力于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单极世界的能源外交政策.这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共性特征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由能源外交战略、运输通道战略、能源多元化战略、能源储备战略、能源节约战略组成的战略体系.目前,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实际影响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卫能力有限,若将我国能源安全建立在提高海外依存度的基础上,其风险很大.借鉴欧盟的能源安全模式,我国应采取“自主、开放”型的能源安全战略模式,走“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综合优化,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能源安全发展道路.根据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要求,必须在建设集约型能源消费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国内能源勘探开发生产、进口能源供应和国内能源战略储备”三位一体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并具备风险程度低、结构合理、经济高效、储备充足的特点.国内能源勘探开发供应体系应由煤炭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体系,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生产体系,煤、电、油、运综合优化平衡供应体系三部分组成.以煤炭为主体,建设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生产体系,关键是按照经济、清洁、高效和可持续的原则,提高煤炭的清洁和高效利用,加快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石油、天然气的产能.煤、电、油、运综合平衡供应体系建设是保证我国能源区域间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坚持“输煤输电并举,输电优先”的原则,依托我国特高压输电骨干网架的建设,重点构建输煤与输电合理配置的能源输送系统.进口能源供应是市场采购与直接开发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供应体系.为实现石油进口方式、来源和运输通道多元化,在适当增加国外石油进口的同时,逐步加大参与海外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力度.为避免勘探风险,以近期购买储量和参与现有油田的开发为主,逐步向新区勘探过渡.按照多元化的原则,在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选择几个重点地区同时推进,建立多元的生产供应基地.建立多方位的石油运输通道,提高来自中亚和俄罗斯的石油进口比例,降低海上运油数量.能源战略储备体系主要包括石油储备体系、油气安全应急体系和能源技术储备体系.储备应实行“实物储备与产地储备相结合”、“国家为主、分级储备、官民结合”的储备体系.建立由国家直接投资和管理的国家级战略储备,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辅以鼓励政策的企业储备等.油气安全应急体系应实行有法律和规则约束的分级预警体系.能源技术储备体系应依托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有计划地开展煤变油、生物制油、清洁核能利用、氢能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国能源供应体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奠定基础.采取配套的战略保障措施第一,实施统一指导、协调规划、严格监管的管理策略.形成国家对能源战略、能源规划、能源建设、能源政策和能源监管统一配套的管理体制.第二,实施节能战略,制定节能规划.通过节能战略规划的实施,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制定并推广各行业的节能标准,建立节能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监管手段并举的方式,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化能源合作,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减少煤炭的污染和对石油的依赖.第四,实施综合能源规划.将能源运输能力建设纳入国家能源总体规划,按照合理配置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施“输煤输电并举,输电优先”的能源运输策略.第五,实施能源储备战略.首先是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系统和应急系统,加强企业生产储备能力,通过企业和政府共同的力量提高我国石油储备和应急能力;其次是要长期加大勘探力度,包括对石油以及煤炭的勘探力度,增加资源储备量和经济可开采量,保障我国能源长期持续供给.再次,要发展石油替代储备.充分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煤炭液化等石油替代技术储备,保障紧急状况下的燃油供应.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液化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技术,我国也已经开始引进技术建设该项目.煤炭液化是石油的一种替代燃料,目前大规模生产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可将其作为一种石油替代的储备.第六,实施能源科技创新战略.能源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论在能源开发还是在利用方面,技术创新带来的能源发展潜力巨大,这已经被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明.因此必须重视技术进步对能源供需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来挖掘能源供应潜力、寻找能源替代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关系到未来能源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如:新型节能技术、高效发输电技术、核技术、燃气轮机技术、煤汽化、煤液化技术和高效储能技术等,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大能源技术研发投入,推进示范项目,促进技术转化.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刻不容缓!

清洁能源怎样助力民众实现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主要的能源进口国。随着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对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有专家表示,近年来中国在能源领域开放步伐越走越快,国际合作深度推进,从海外进口的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在加速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同时,也为全球能源发展和转型提供重大机遇。

“干净啊,又干净、又实用。

又干净、又卫生、又轻省。轻省是头一个的,省得弄煤了,年年的。”

这个又干净、又卫生、又环保有什么不好。虽然咱是庄稼人,但是为环保得做出点好事来。

我觉得这个又干净、又方便。冬天烧煤还得弄炉子有灰,还挺脏的。”

干净、方便、环保,是中国农村地区民众对天然气最直观的感受。以前,他们做饭、取暖主要靠烧农作物秸秆和煤。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用天然气取代煤。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费结构也正在出现新变化。

近年来,在中国北方,越来越多地区开始尝试和推行用天然气替代烧煤取暖、做饭,以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

在2017年初中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之时,时任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就表示,优化能源结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要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

目前,中国煤炭等常规能源供给能力较为富余,但优质能源的自给能力仍十分不足,需要大量从外进口。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8%,天然气也高达39%。尤其是去年供暖季,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天然气短缺,生产生活受到了影响。一些地区清洁能源改造计划因此停滞,“气荒”现象引发了外界高度关注。

为解决这个问题,确保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中国除提升自身的供给能力外,还大幅度增加了能源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荒”。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认为,中国的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离不开国际市场,“实现更多清洁能源供给,中国一方面要开发自己资源,另一方面,增加进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适当的,而且在现在这个阶段,可能要更快地增加进口,是我们解决能源结构优质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4月中国原油进口大幅增长,进口3946万吨,同比增长14.7%,增速比上月加快14.1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682万吨,同比增长34.2%。这也意味着天然气进口连续7个月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为了确保能源安全,中国一直在坚持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原则。以石油进口为例,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比重正在下降,从俄罗斯、美国进口原油正在进一步增加。近年来,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好格局,覆盖能源政策、石油、天然气等领域。

针对中国表示将在能源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周大地认为,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将给中外各方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很多国家来讲,至少几十年内中国都是一个稳定的、有战略性的、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市场。中国市场的扩大,对于这些供应商来讲都是个利好消息。”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国内外主流形势、重大政策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必修课,是高校学生思政 教育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1

分析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mdash;mdash;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08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mdash;mdash;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08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节能降耗mdash;mdash;

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09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08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近年来,国际能源局势起伏跌宕,变化剧烈。油价飙升严重冲击能源消费国经济,也使能源输 出国 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消费国节能与海外拓展同时推进,生产国频打“能源牌”争取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国际能源合作日趋活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跳水,新能源发展在逆境中被提升到战略层面,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综合分析,目前国际能源局势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认真审视我国能源发展格局,完善相关 措施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近年来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和巨大的环境压力。

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10.3%,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6%,2008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倍多。尽管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供应偏紧、资源约束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强度将保持较高水平,油气需求增长又快于煤炭,国内资源开采量受到自然条件限制难以较快增加。我国石油储采比仅为11.1,远低于世界40.5的平均水平,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我国能源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2.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2008年累计进口石油2.1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1.3%。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形势的脆弱性增加。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我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能力薄弱,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及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凸显了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战略石油储备刚刚起步,应对突发事件或危急时刻的保障能力需要加强。

3.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需求持续低迷。

从一开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就逐渐显现并日益加重,外部需求萎缩,工业增速减缓,企业经营困难,投资增速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增幅下降4.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增幅分别下降4.9个、1.2个、9.8个和8.5个百分点。预示国民经济景气程度的先行性指标mdash;mdash;全国发电量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今年1mdash;2月累计增幅同比仍为-3.7%;1mdash;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同比为-5.2%,能源需求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原油、成品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均比计划调减或比去年同期下降,炼厂调低负荷、减产运行,成品油需求疲软,库存涨至历史高位。

4.当前发达国家正在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而向内挖潜,世界范围内一场新经济变革已悄然来临。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发达国家纷纷反身内省,为寻找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迎接下一轮经济上行周期的到来积极准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把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1倍;2012年在发电总量中占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未来10年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动用40亿美元政府资金,支持汽车制造商重组、改造和技术进步,生产更节能高效的混合动力车;投资45亿美元 对联 邦政府建筑进行改造,10年内将现有建筑的能效提高25%。

奥巴马提出,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也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抢占未来制高点和防止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欧盟推行可再生能源计划,将新增投资300亿欧元,创造35万个就业机会。

法国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当于每年节省2000万吨石油。德国计划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就业规模。英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立7000座风力发电机组,新增就业16万人。日本将增加太阳能发电量20倍,新型环保汽车的使用量增加40%。韩国在普通家庭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地热、风能和生物能源,并将兴建200万套节能绿色住宅。

面对这一局面,我国不能因为当前金融危机导致能源供需矛盾缓和,而忽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方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真正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抓住机遇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上世纪100年间,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业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剧增加,从上世纪初的2400多万吨飙升到30亿吨。在本世纪,将有85%的人口进入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必定进一步增大。虽然世界能源探明储量仍在继续增加,但地球上的能源毕竟有限,而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费则是逐渐增长的,以目前的消费速度,总有一天,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会枯竭。因此,人类必将实现向“后石油时代”的能源转换。从世界范围看,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国替代能源的发展方向是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作用。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因此,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是促进我国能源格局日趋合理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既有助于拉动投资,也有助于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做可靠的能源准备。

《“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作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把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作为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1.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煤炭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煤炭转化为能源的主要形式是燃烧发电,燃煤发电在我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56%以上。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92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6.01亿千瓦,约占76%;水电装机1.72亿千瓦,约占22%;核电装机906万千瓦,占1.3%;风电894万千瓦,仅占0.8%。煤炭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别占二氧化硫排放的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而且每开采l吨煤会破坏2.5吨地下水,煤炭开采后还会造成地表塌陷,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努力降低煤电比重是改变我国能源格局、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继续优化电源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不断替代燃煤发电;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循环液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的同时,加快研发和推广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逐步优化调整煤电自身结构,将煤炭的产业链延伸至下游化工制品。

2.积极发展核电。

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理论上讲,1公斤的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的石油燃烧时释放出的能量。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站需要260万吨煤,而核电站只需要30吨的铀原料即可。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排放量的1.6%,且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近几年,世界核电建设开始复苏。美国能源部2007年宣布,未来2年内将兴建32座核能发电厂;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英国于2008年1月决定恢复建设核电站;印度计划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高效、清洁的核能将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8年福建宁德、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开工,共计14台百万千瓦机组,总规模达140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步入快车道。2008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900万千瓦,仅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3%。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mdash;2020年)》目标,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增加到7000万千瓦,核电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4%,这意味着今后每年至少开工建设2个核电站、4台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2020年前,我国投入核电的建设资金累计将达4000亿元。去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核电项目成为首批核准的拉动内需项目,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高峰即将到来。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仅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促进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有助于实现能源长期战略替代,也有助于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已立法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0%。

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水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根据目前的勘测设计水平,我国水电有2.47万亿千瓦时的技术可开发量,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相当于10亿mdash;13亿吨原煤的能源。水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调节电源,开发水电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目前水能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应当优先加以利用。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利用技术也基本成熟,可以作为当前规模开发的一个重点,形成实际供应能力。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经济性改善,就将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应加大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热利用技术的开发与攻关力度,结合建筑节能,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我国生物质能具有品种多、分散性强、收集成本高的特点,宜于发展多种利用技术,开辟不同用户市场。现阶段可从现有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入手,逐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对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如农村沼气、秸秆发电等,积极推广,予以扶持。对一些尚未突破的关键技术,如纤维素乙醇等,合理投入,开展研究。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对未来的能源替代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重视,早做准备,积极跟踪,组织研发。

面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我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把现有资源、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油气产业的开源节流。

一是加快建设油气基地。按照“挖潜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拓南方”的原则,通过地质理论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到2010年,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93亿吨和920亿立方米。二是加快石油替代工程。按照“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为“十二五”及以后更长时期的石油替代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促进油气行业节能降耗。

此外,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应该着眼全球,从战略的高度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制定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方案。

下页带来更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中国的能源缺口有多大?

好文共赏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存在能源短缺。电力持续短缺,今年最大电力缺口将达2500万千瓦;煤炭供不应求,出现全面紧张,煤炭市场价格一路攀升,达到历史高峰;煤炭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成为煤炭供应的重要制约条件;由于缺电,燃料油和柴油发电增加;天然气供不应求,出现季节性短缺。 周大地认为,中国经济加速增长是能源出现紧缺的根本原因。近几年全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远远大于7.2%,地方出现GDP增长攀比现象,达到12%-13%的增速是相当普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加速,国家确定了2020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不少地方要提前达到。对城市化的认识有突破,加快城市化成为社会经济目标。经济结构趋重,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其他产业,重工业加速发展,重工业是能源消耗大户。高能耗产品生产出现过热。2004年黑色冶金工业产量同比增长26.8%;粗钢产量2.73亿吨,同比增长22.7%;钢材产量2.97亿吨,同比增长23.3%。2005年一季度,粗钢和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3.8%和22.4%;有色冶金产量增长22.4%;铝材产量增长17.5%;水泥产量9.7亿吨,增长12.5%。 周大地认为,近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出乎意料,增加了能源需求预测的难度。预计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可能超过36亿吨标煤,其中,煤炭31.8亿吨,石油6.5亿吨,天然气1700亿立方米,一次电力1.58万亿千瓦时。2020年我国发电量可能达到5万亿千瓦时以上,发电装机能力将超过1100GW;煤炭可能的合理生产上限仅为22亿-24亿吨。能源缺口只能由进口来补充,能源进口将增加,其中,石油进口近4.5亿吨,天然气也要大量进口。如果按目前的趋势,能源需求将高于50亿吨,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有可能长期接近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的能源缺口会逐年增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第八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提出,必须走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采取多元化能源供应战略解决能源长期短缺问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