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解析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这句话出自古籍《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文翻译: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扩展资料:
蕴含道理
古人认为,要想使自己的美德彰显于天下,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要先治理好国家,而治国的前提是治理好家庭,整治好家庭的基础是自己要有美好的品德。
修养品德首先要把心放端正,方法就是意念诚实、真诚恭敬、专一不二,而要做到意念诚实,就要有极为丰富的知识,使知识丰富的途径在于穷尽事物的道理。
要想人生有所作为,就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就像建造一座房子,首先要绘好蓝图,之后再去增砖补瓦;如果连最基本的根基都没有打好,纵使有再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的翻译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
出处:《礼记·大学》
选段: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扩展资料:
这一段表现的是《大学》里的“八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也是在告诉后人,怎样先从完善自己的一点一滴开始积累,一步步做到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直到实现天下太平的远大人生抱负的过程。
中国文化在个人品行方面,历来讲“修身”。“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健全自己的人格,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准备条件。逻辑上讲,如果“身”不“修”,便不足堪当治国、平天下的大任。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是什么意思
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
出自:《大学之道》礼记〔两汉〕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扩展资料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经朱熹重新编排后,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文章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