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admin 184 0

本文目录一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出自那里

出处:明·王阳明《传习录》

原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译文: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扩展资料:

赏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四句教就是心学关键,分别隐含了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初学者彻底读懂心学精髓的最佳路径,也是现代人修炼强大内心,应对残酷现实的不二选择。

为什么既说“弃恶从善”又说“无善无恶”

无善无恶是最终目标,是终极目标,而离无善无恶比较近的,是善。

因此,弃恶从善是走往无善无恶的道路。而恶,与两者背道而驰。

那么,有个问题:为什么要行善,为什么要达到无善无恶呢?

行善有两个好处:一是得善报。我们生活中所有让我们感到美好的东西,都是来自于我们给予别的生命的美好的东西。这就是行善得善报。二是助人为乐,这个乐,是真正的快乐。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当我们真正帮助了别人,那真是非常快乐的事。因此,要常行善事而不疲。

比善更好的终极的好,就是寂静涅槃,这就是无善无恶。或者用比较易理解的话,随心所欲都是善,不需思想考虑做什么了,心里并无善的观念,而所做之事皆善。是这样的。行善之人的最高境界。而恶就不行,如果心不想都是恶事,那么,他的心绝对不会平静的,也就无法达到寂静涅槃的境界了。只有弃恶从善一条路可走。

大家如何看待“无善无恶”和“存善去恶”

“无善无恶”是自然状态,原本世界就没有善恶的定义,所以原本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存善去恶”这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观点的。也是伦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观点的。因为伦理学定义了善是什么,恶是什么。随后才有政治学的目标。西方是使每个公民获得幸福,东方则是指定一套秩序使国家安定(这种秩序一般被认为是道德,而道德是由“礼”发展出来的,和西方的道德观念不同,东方认为道德不是从个体发展出来的,更多的是从外界的秩序开始影响个人的道德观)。由此,西方的观点剥夺他人获得幸福的权利就是恶,而东方的观点则是打破这种秩序的行为就是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