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股票:投资中国经济增长的明智之选

admin 3 0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股票已成为全球投资者寻求多元化投资组合和对冲风险的热门选择。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以下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关键因素:

  • 庞大的人口基数
  • 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
  • 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资
  • 不断增长的出口市场

人民币股票的优势

投资人民币股票具有许多优势,包括:

  • 多元化投资组合:人民币股票可以帮助投资者多元化其投资组合,降低对传统资产类别的依赖,如股票和债券。
  • 对冲风险:人民币股票可以对冲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风险,因为中国经济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不太相关。
  • 增长潜力: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为人民币股票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 可负担性:人民币股票相对可负担,许多公司都可以以有吸引力的价格购买。

如何投资人民币股票

有几种方法可以投资人民币股票,包括:

  • 投资于股票市场:通过经纪公司或在线平台在香港交易所或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于上市公司。
  • 投资于共同基金或 ETF:投资于跟踪人民币股票指数或包括人民币股票的基金。
  • 直接投资:通过直接投资平台或当地合作伙伴直接投资于私募公司。

风险和警告

与任何投资一样,投资人民币股票也存在风险。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风险:

  • 汇率波动: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可能会波动,影响投资回报。
  • 政治风险:中国政府的政策可能会影响人民币股票的价值。
  • 市场风险:人民币股票市场可能因经济或市场条件而上下波动。
  • 流动性风险:一些人民币股票可能流动性较差,导致难以买卖。

结论

对于寻求多元化其投资组合、对冲风险并抓住中国经济增长机会的投资者来说,人民币股票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虽然存在一些风险,但人民币股票的潜在回报足以弥补这些风险。通过仔细的规划和研究,投资者可以利用人民币股票的优势,为其投资组合增添价值。


中国到底受世界金融危机多大影响?

眼下的华尔街金融海啸来势迅猛,有人甚至称其为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华尔街陷入恐慌之际,那些一直被财富光环笼罩的华尔街精英们的华尔街梦,也似乎一夜间被无情地打破。 一、裁员高峰即将来临 一位在华尔街已有近20年交易生涯的华人告诉记者说,目前的情况相当严峻,从我知道的华尔街百年历史来看,这种气氛类似于1929年华尔街盛行的金融公司大量破产的恐怖气氛。 这位华尔街人士介绍说,有这样一个经典场面曾被各大媒体广为报道: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前夜,全公司灯火通明,员工通宵翻箱倒柜清理物品,甚至复制客户联络资料,为下一波求职做准备,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有些经理和交易员还在忙碌加班,清算破产,准备繁杂的账目清单。 据悉,雷曼兄弟全球雇员人,纽约雇员人,现在随着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兄弟部分业务后,有名员工将重新被聘用,野村证券一举拿下雷曼兄弟全亚洲的特许经营权以及欧洲业务后,又“挽救”了5000多名雇员。 但是一批华尔街人员失业在所难免。 华尔街一家猎头公司称,基于英国巴克莱银行为可能的解雇和续聘费用拨款25亿美元,因此预测其可能在所购业务部门中最多裁员5000人。 由于目前华尔街金融格局重新组合的进程尚未完成,真正的裁员高峰也还没有真正到来,随着购买、合并等环节进行到一个阶段,估计年底以后,裁员高峰将随之到来。 二、裁员风险无处不在 一般人以为,受到金融风暴影响的华尔街人士是那些宣布破产、受到吞并的金融机构,其实不尽然如此。 “美洲银行”是收购“美林”的胜利者,可是,当记者在10月1日采访“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利率部负责销售业务的副总裁Jacklin女士时,她告诉记者说,自己在昨天晚上刚刚被公司裁掉。 她清楚地记得,当时公司负责人与她进行了面对面的谈话,随后递交一份书面通知,就这样轻松地被自己服务了6年之久的公司所抛弃。 这位来自于新加坡、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金融MBA的高材生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目前的这场金融风暴十分可怕,整个华尔街的感觉都不太好,以往业内人士除了拿份自己的工资外,均希望年底拿到丰盛的“花红”或“分红”,可是现在看来,这种奢望已经一去不复返,华尔街暴利的风光时代不再。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像贝尔斯登、雷曼公司、美林公司的人感到压力,就连收购美林的“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内部也几乎是一片恐慌,在“美洲银行”的同事们也无不担惊受怕,大家都心神不定,大家心里非常清楚,美林并入之后,在两家公司之间将主新进行资源整合与人员配置,很多业务美林原来的公司已有,而且美林在有些方面做得不错,因此,在新的组织架构内原来两个公司的人员之间就必然出现竞争,即使“美洲银行”的员工也是人心惶惶,尽管大规模的裁员尚未开始,但是人们都在担心自己的工作不保,可以说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 Jacklin女士告诉记者说,从大的角度来看,裁员的进程取决于金融机构内部整合的进展,从具体环节来说,裁员进程则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情况。 将来即使能侥幸被公司留下,年底的“分红”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了。 值得指出的是,现在由于金融动荡,客户们也不想做的业务太多,因为做得多就赔得多,客户们都不轻易做交易,银行也小心翼翼,不敢轻易相信客户,没有交易,客户与银行双方都赚不到钱。 华尔街有人在考虑离开纽约,到其他地方谋求发展,大多数人是走一步看一步,难有较长远的打算,只是希望明年的情况不要继续恶化下去。 她说,对我个人来说,由于我对目前的情况早有思想准备,所以并不感到特别痛苦。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现在华尔街的人几乎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大家明白自己都有可能随时被裁掉,所以也都做好了随时离开的思想准备。 毫无疑问,裁员之后,对自己的生活将有不小的影响,一些开支项目不得不缩减,买车、度假等支出暂时不能过多考虑,所有的日常消费都要小心,能节省的就要节省。 当然,还不至于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因为华尔街人士工作一些年后,总有一定的积蓄,而且,在被裁员时总会得到公司的一定财务补贴。 当然,“美洲银行”对员工的补贴很有限,没有其他一些金融机构慷慨。 三、中高层管理同样被裁 原来在雷曼兄弟公司工作多年的Jacky 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说,幸亏自己2007年8月提前离开了雷曼公司,否则的话现在可就惨透了。 他对记者说,现在华尔街所面临的金融形势相当严峻,经历了一系列惊涛骇浪之后,金融市场上只要有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给人们带来一阵阵的恐慌与动荡。 Jacky说,自己原来在雷曼公司的一些老同事,本来都是资深的中高层管理精英,可是现在他们损失惨重。 Jacky分析说,对这些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他们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前华尔街中高层的收入很高,但是,别看他们很风光,他们收入的其中一大部分70-80%是股票奖励,而不是现金,现在由于这些公司深陷金融危机,其股票大跌,使他们损失殆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场灾难。 另一方面,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高层往往有可能成为裁员受害的的重点,这是因为,合并后的金融机构在一些管理层面的设置上,存在有严重重复现象,为了减少公司营运成本,必然大幅度裁员,而机构重跌的部分就难以幸免,另外,新来的年轻人在被裁后,还能迅速调转行业领域,而这些多年在华尔街的中年人以后的日子就惨了。 Jacky分析说,而对于初入雷曼的年轻人士来说,他们的损失就是失去工作,所以他们最为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否保住的问题。 雷曼公司一共有1万2千到1万5千人,现在一下子要裁5千,形势非常严峻。 而且,估计华尔街大规模的裁员潮将在12月份后会出现。 这是因为,从法律上来讲,根据美国破产法,所有雷曼公司的员工都要被裁掉,但在实际运作上,收购雷曼的巴克莱公司与雷曼签署了一份为期3个月的临时合同,用这段时间来进行必要的整合,暂时为雷曼的员工提供临时岗位,为他们发薪水的时间为今年12月31日。 收购美林的美洲银行也声明要设法减缩开支,这也意味着要大量裁员,有消息说美林要裁员1万多人。 因为对投资银行来说,其唯一的成本就是人力,是人脑,它不像其他产业部门一样需要原料等成本,投资银行的所有交易要靠关系,通过人的活动来赚钱。 Jacky分析说,华尔街的华人职员可能冲击比较大,因为在华尔街华人圈子中,在投行部门从事核心业务的人很少,大多是一些基础的岗位,如分析师,数据处理等,这部分工作又是在这次风暴中被裁员最多的地方。 据知情人士透露,光是雷曼兄弟就有2000多华裔雇员,其中部分人手中还握有大把公司股票,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 此次金融危机甚至使一些华裔员工面临失去合法移民身份的危机。 据美国的律师介绍,20多个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询问有关身份的问题。 但是,Jacky分析说,不能简单地说华尔街在裁员时存在种族歧视,这与以前出现过的情况不同。 过去裁员是一个个单独进行,而现在将是整个部门整个部门地裁员,合并后重复的部门肯定要被裁减掉,因此裁员规模会很大,并对纽约社会带来恶性负面影响。 四、金融风暴殃及大学毕业生 记者在采访美林公司负责全球相关债券类产品的执行董事主任斯蒂文·陈时,他告诉记者,美林被收购后虽说保住了自己的名称与机构,自己原有的业务仍在开展,但上上下下,毕竟人心惶惶,因为未来一段时间,不知谁会陆续被裁,而且,目前的这场金融风暴打破了大学毕业生们的华尔街梦。 他说,以前,在美林实习的高材生一般都会实现自己的华尔街梦,可是今年在美林实习的学生,至今听不到美林要他们签约的召唤,恐怕未来也没有什么希望。 据介绍,几年前,当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时,他们无论原来所学的专业如何,纷纷决定从“融”冲入华尔街。 当时,这绝对是个明智之选。 美国股市那时候牛气冲天,华尔街一派繁荣,各大银行在美国的校园招聘会上是无可置疑的香饽饽,华尔街那些大牌公司提供的优厚待遇和实习机会让人难以抗拒,美国最聪明的人也就此进入了“钱”途远大的金融业。 一些幸运儿在暑假时进入雷曼兄弟公司实习,并在实习结束后顺利签约,成为一名金融分析员。 记者在一些名牌大学印刷的相关专业介绍中,直到今天仍以自己学生能在雷曼、贝尔斯登、美林等大金融公司实习、并在毕业后进入华尔街这些机构就职为荣。 然而,华尔街2008年的金融风暴却改变了这些,现在的情况是,名校生难进华尔街。 金融危机对本就疲软的美国就业市场真是重创,今年金融界已削减了10万个职位,而据猎头公司估计,雷曼兄弟和美林将会把这个数字再增加5万。 金融危机同样波及到全美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尤其是那些著名的高校。 过去,名校们如漏斗般将毕业生输送到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这些名声显赫的金融公司去,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进入华尔街工作。 但现在,这个比例足足缩水一半,而像高盛、花旗这样的金融巨头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的计划。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教授施荣恩(Ronald M. Schramm)告诉记者说,经过这场金融风暴,美国学生将重新慎重地审视对金融专业的选择,而对中国留学生来讲,由于将来要回中国发展,问题不是太大,因为中国的金融业将来仍需要大的发展。

为什么股民不愿意购买银行股票?

我认为,这主要是投资理念的不同造成的。

首先,多数股市投资者,按照他们的投资习惯做为判断标准来区分的话,多数属于投机者。 而多数散户,都是投机者。 他们期待通过股票的价差获取高于银行股分红所得的利润。 银行股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健,很少有在短时间内超过20%甚至30%的涨幅,银行股往往上涨的时间长,上涨的短期幅度不大,这种特质就决定了普通投资者,特别是期待通过频繁交易,获得股票价差而获利的投机者,他们基本不会选择银行股!再加上很多庄股上窜下跳,连续涨停,对散户的吸引力更大,更刺激,也就更加增强了散户远离银行股的现实。 但事后,特别是以更长久的投资周期来看,这部分参与股票交易投机者的总体收益,还不如在低位抱住银行股睡大觉获得的利润更好。 而这一点,很多人不明白,即使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改变操作习惯,这是很遗憾的。

第二,投资银行股,然后用银行股的额度再参与打新,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形式。 即稳健,也有惊喜。 但散户以及投机者,总是相信运气总在自己这一边,往往不会选择这种投资方式。

第三,多数人对银行股存在偏见,拉长投资周期来看,银行股涨幅并不小,大家可以看看平安银行,也就是以前的深发展。 在目前的行情下,大盘没怎么涨,但这只股票涨幅超过了100%。 不知道这一点,多数不关注银行股,总觉得银行股涨幅太小,涨速太慢的投资者此刻作何感想!

最后要和大家探讨的是,银行股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品种。 如果你没有特别专业的股票投资知识,没有特别了解的投资品种,手头还有暂时不用的闲钱,我倒是交易可以考虑投资银行股。 随着时间的推移,收益越来越可观。

投资股市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股市清醒地认识自己。 前提是,你愿意花一点时间,暂停一下,耐心想想,清醒地认识自己。 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投资品种,这一点尤其重要!

祝福看到这篇文章的投资者好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股息率达到6%以上的银行股有哪些?

在4月下旬刚好见到一个银行股息率的汇总表,共汇总了32家上市银行的分红情况:

1、达到6%股息率的银行仅有2家,交行和中行。

2、若适当放宽至5%以上股息率统计,一共也只有6家银行,增加了农行、工行、光大和渝农商行。

这6家中有4家为国有大型银行,其他26家银行股都未能达标。

因此,将题目适当转换为:为什么股民不愿意投资国有大型银行的股票。

当前银行普遍面临了以下风险:

1、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对银行业带来冲击。 随着贸易战等外部影响因素升级,中国经济必将经历转型,原有经济增长模式面临重大改变,银行在未来的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增长方式较大的冲击。

2、银行金融改革对业绩影响的不确定性。 主要集中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的息差显著收窄和经济增速放缓后银行体系将出现坏账两个方面。

既然国有大型银行的未来业绩增长无法保证,其股价自然也难有较大涨幅,套利空间过小。因此,

1、大量散户股民正是市场投机者,希望可以快进快出,迅速获利,从价格投机的角度来看这些国有大型银行股票确实不适宜投资。

2、相反的,基金参与股市则更多从价值投资角度出发,从中长期看银行股的价格被压得越低,反而越具有投资价值,这也是近期基金增持银行股的重要原因。

其实中国A股现在的银行股分化比较严重,其中所说的情况主要局限于四大国有银行。 而其他类银行的情况完全不同。

比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市场普遍认为他们的管理效率比较高,业绩增长相对四大行更有优势,给予他们的市场估值普遍比较高,市盈率一般在十倍以上,那么它们的股息率相应也就没那么高,一般都在3%以下。 但是购买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因为人们购买股票,看中的主要指标不是市盈率,而是企业良好的增长性,而且股价也有相应持续的增长。

而一些城商银行、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效益参差不齐,甚至有亏损的银行,股息率普遍比较低,很多都在2%以内,大多银行地域性比较强,不同地域股民,一般也缺乏购买的热情。 主要限于当地股民和比较了解该行情况的购股民购买。

四大行的股票,自2015年牛市后,股票价格一直没有上涨,而且还有一定程度的下跌,主要是因为银行的业绩已经由以前的快速增长过渡到平稳增长期,再加上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以及大量中小企业转型的制约,人们担心坏账问题比较严重,所以市场给予的估值相对比较低,市盈率一般在4到6倍左右,从而导致他们的股息率相对比较高,一般在百分之5到6%左右。 但是一般股民并不喜欢这种大盘银行股,以为涨起来太慢,分红后还要除权,在股票长期下跌的过程中,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填权行情。 除非银行股来一波大的上涨行情,不然很难刺激起股民的购买欲望。

以上说的都是普通股民的常见观点,人们常说,要想在股市赚钱,常常要逆人性操作,也许现在已经到了逆人性操作大盘银行股的时候,虽然他们每年的增长速度在放缓,但是每年的净利润增长却是相对稳定的,而且估值已经到了低的不能再低的时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中国经济仍然在持续的增长过程当中,四大国有银行股的股票,不可能总是在地板上一蹶不振。股票投资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投国运,银行的命脉与国家的金融命脉、经济命脉可谓息息相关,不知有多少机构和个人甘愿为此报团?

哪家银行股的股息率能到6%?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

与其拿着农业银行的股票,所能获得的收益还不如做基金定投呢。你可以测算一下,从2016年进行基金定投,投资沪深300指数基金,看看现在的收益率是多少?

原因是: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A股中大部分“ 银行股股息率超6%,现金分红好过理财产品”, 但他们那些投资A股还经常亏钱的股民,和那些存钱在银行年利息只有3%左右的存户为什么不直接买银行股呢? “很明显” 买银行股的收益会更高!

原因还是那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具体来说,原因有三!

一、银行股股息率超6%,并不是说它的收益率就超6% 。

买过股票的人都知道,个股派息后是要除权的,比如说某银行股的股价是10块钱,银行大股东决定,每10股分红6元,就是100块钱的股标分红6元,可以说股息率是6%。 但是这6%不是全部给你的,另外还要根据你的持股时间要收股息红利税。

股息红利税指的是对上市公司的分红征税。 对一年以上的长线投资者,红利税减半征收,税负为5%;对一月以内短期买卖的投资者加倍征收。 股票红利税收取:1、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需要缴纳20%的税收。 获得现金分红100元,需要缴纳20元红利税。 2、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需要缴纳10%的税收。 获得现金分红100元,需要缴纳10元红利税3、持股期限1年以上 ,享受优惠政策,暂时免征红利税。

也就是说交完税后,股息率一般是低于派息率的。 当然存银行所得的利息也要交税的。

二、股票分红派率是要除权的,派息后你的股票价值是不变的。

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无论股票分红派息多少,或是转送股多少,派完送完后,第二个交易日股价进行除权,你帐户里面的资产价值是不变的,或者是变少的,因为交了股息红利税。

比如来说,你现在手上有1万股某银行股,股价10元/股,你手上股票的价值是10万元。 一年后,银行靠利息差盈利了,然后大股东计划分红派息,每10股分红10元,但如果那时股价还是10元/股,分红派息除权后,股价变成9元/股,你手上股票的市值是9万元,加上现金分红1万元(因为你持股超过一年免征红利税),你帐户上的资产还是10万元,一分利息都没有,还不如存银行,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利息。

如果不幸,由于股市行情不好,你持有的银行股,股价从10元跌到9元,那你就亏损了10%。

三、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股民想要的不止是6%。

股价每天的波动在10%(20%)以内,大部分投资股市的股民,他们想要的不单单是年化收益率6%,他们想要的更多。 股民是风险喜好者,想要追求更高的收益。 银行股的盘子大,波动小,风险小,收益低,一般不受小资金的青睐。

投资股市,靠的是股价的升值盈利,而不是分红派息。 当然高的分红派息可以激发股价上涨,但也不一定。 还是那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祝大家好运,天天捉到大牛股!

所谓的现金分红实际上除权后等于没有分红,而且还要交20%的分红税,如果股票在下跌,将造成大额亏损,这就是现金分红陷阱,是否参与分红要根据股票价格认真参与选择。

因为中国的A股就是一个大赌场,所有进去炒股的散户基本上98%都是赌徒,所以他们都不愿意买银行股,因为银行股涨的太慢了。 但是你们看一下银行股都是什么人在买?都是巨有钱的人在买,越有钱的人,越喜欢银行股,这种稳定的收益。 我也是,用了15年的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的,现在我基本上都是重仓银行股,比如说交通银行

股息是个伪命题,分红的每一分钱,股价都要除息的。

主要两个理由。 第一,业绩增长缓慢,成长性不行。 第二,坏账风险,而且这个风险不是透明的。 任何一方面有所改善,银行股都会涨很多,确实现在估值不高。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银行股股息率普遍超过6%,现金分红收益好过理财产品,为何很多股民却不愿意投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1.很多散户过度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想要赚取更多的投资收益,看不上银行的这点分红。

所以,这个市场才会出现很多的“追涨S跌,频繁交易”的赌徒,殊不知,这才是散户亏损的根源。

银行股分红率超过6%,银行股的Roe大都在12%以上,像招商银行,宁波银行的Roe在15%以上。 再加上银行股的分红,银行股的年化收益可以达到10%-18%。 短期或许这点收益有点低,但是长期来看,这个投资回报率可以碾压80%的投资者。 这就是银行股的复利,这也是银行股能够稳定盈利的原因。

我本人也是一个银粉,我持有的兴业,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就是抱着拿分红,打新股的心态去的。 我在2015年股灾以后,就开始陆续买入银行股,目前年化收益14.8%。 或许这点收益别人看不上,但是我已经心满意足。

其实巴菲特他老人家也是喜欢银行股,比如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持有了富国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高盛等。 原因就是巴菲特看中银行股的高分红,可以获得不错的现金分红。

2.现在的股民当中,年轻人比较多,年轻人更喜欢 科技 ,生物制药,互联网,TMT等新产业,不太喜欢银行,地产,保险,周期性行业。

不可否认,这个市场,已经涌入了大量的年轻人,包括90后的基金经理,分析师,投资顾问,当然了,还有大量的散户。 年轻人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喜欢新兴的产业,对传统的企业不感兴趣。 这个从股票论坛,散户的交流,还有就是 90后的基金经理的报团就能看出来端倪。

3.A股的银行股有一定的政策干涉,在经济不好的时候,管理层会建议银行调节银行股的利润让利给中小企业。 所以,银行的利润会被隐藏,进而影响股价的走势。 这也是银行股增长率不高的原因。

综上可以看出,银行股是可以稳定享有红利的投资对象,还是不错的。 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就能享有投资回报率。 所以,银行股还是香的。

请简要阐明2010年下半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并论述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我国的劳动力首先滞留在农业部门。 按照王诚1996年估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38亿人。 此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人,国企下岗职工 1500万人。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来容纳农业和其它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进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及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 然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般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 ”(王俭贵,2002)。 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 “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三)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2002年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GDP增长率达7.9%。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下滑态势。 (1)GDP增长 7.9%,与2001年同期相比回落0.2个百分点。 (2)2002年第一季度,在投资增长19.6%、较上年同期上升7.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体现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4%,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 (3)2002年1~2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1.3%。 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 (4)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 2002年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163.6亿元,下降7.3%,而支出增长 23.9%。 (5)物价指数全面回落,“通货紧缩”阴影挥之不去。 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继续下降,分别比2001年下降1.9%和 0.7%。 (6)高速度与高失业并存。 2002年GDP7.9%的增长率,由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左右(张本波,2002)且有随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继续下滑之势,因而未带来降低失业率和增加就业率的预期效应。 以上状况,进一步折射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特征——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 (四)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应当清醒看到,我国经济被“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阴影困扰的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个压力之所以没有释放出来,主要是由于政府现在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锁住”了这只“笼中的虎”。 (于祖尧,2002)。 其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稳健货币政策是主要原因之一。 但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正遭受最近日元大幅度贬值和美元贬值的打压。 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人民币从1994年开始同美元紧密挂钩,因而2003年初它同欧元和其它外汇的比价跟着美元下跌。 同时,中国居民非自愿性储蓄还阻拦了十几万亿元购买力的实现。 所以,一旦财政或金融爆发危机,人民币贬值和挤兑风潮就很难避免。 二、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正面效应在递减自 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7%~8%经济增长。 但是,目前此项政策的正面效应已经在递减,它的负面影响在扩大。 它在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财政乃至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1)财政赤字成倍增加,财政收入对债务的依存度居高不下。 2001年度财政赤字是1997年的4.24倍,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为31.6%。 (2)近几年税收以超出GDP增幅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使其得以继续实行,但2002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9%,增幅回落10.8个百分点。 (3)县、乡两级基层政府财力枯竭。 (4)随着改革深化,政府各种名目的隐性债务居高不下。 例如,我国存在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社会保障金欠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等隐性债务。 虽然2001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为亿元,2002年财政赤字为3098亿元,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隐性债务的积累已达 GDP的100%。 (5)有些国债投资的效益低下。 (二)中央银行面临两难的选择按相机抉择机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时需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因此,为了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央银行应实行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 从1996年5月开始到2002年底央行共进行了10次降息,并且加收20%利息税。 然而,中国却出现了“货币失灵”的反常现象。 降息不仅没有达到刺激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的目的,相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逐年攀升,1997年底达到亿元,2003年2月底已达亿元。 由此,可见货币当局防范风险有余,刺激经济景气不足。 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偏紧,这不利于缓解“通货紧缩”和遏制经济增长下滑。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潜伏的金融危机却限制了银根放松的空间。 2001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25.4%,远高于5%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这表明金融领域潜伏着严重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势必火上浇油,对货币当局来说是两难选择。 三、几点思考(一)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阶段性淡出的思考1. 扩张性财政政策阶段性淡出的理由。 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中短期政策。 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它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在长期内几乎是无效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8年开始,政府实行此项政策虽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边际效用已明显地出现了递减趋向。 尽管近几年它拉动了内需的增加,但在启动构建经济主体内生增长机制方面却未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反,由于推行该政策的过程中政府投资挤占了民间投资的空间,出现了一些“与民争利”的现象。 要知道只有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和民间经济兴旺发达,中国经济发展才有长期、稳定和可靠的基础。 其次,近几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其负面效应表现为:(1)持续使用国债资金,会增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市场改革取向的目标相抵触。 (2)政府投资一般效率较低,随着时间推移国债项目转向低效益或无效益,出现了国债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3)政府工程质量一般难以保证,而且易产生腐败。 (4)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由于需进口大量的工程机械、材料等,短期内拉动内需的作用并不很大,主要拉动的反而是“外需”。 第三,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 诚然,近年来,在我国中西部许多地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以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的。 2.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的方式——阶段性淡出。 有关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方式的选择,笔者认为阶段性淡出的方式是较为明智的抉择。 值得强调的是, “淡出”按相机抉择机制,不能说到了一定时期就可以放弃不用(这就使它变成一种“长期政策”,即“不用”的政策),只不过使用的方向和力度,会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目前,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周期很可能成为我国今后一定时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形态(樊纲,2003)。 由此,与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波动周期相适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使用和淡出只能是“阶段性”或“周期性”的。 我国目前扩张性财政政策完全淡出不仅为时过早,而且现实中也是不可行的。 这是因为其完全淡出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外需增长强劲。 (2)已动工的国债投资项目已基本竣工。 (2)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控制。 (4)民间投资逐步取代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且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自主成长机制。 (5)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达到或超过警戒线。 基于这些条件还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至少在3年内不能完全淡出。 其淡出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的淡出的过程,可以采用逐年减少国债发行量,直到将其限制到一定的力度和范围上。 这个力度和范围一般以达到基本抵消由于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影响为宜。 3.新形势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调整。 第一,转变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向。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国债发行,但国债投资大部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不能从所投入的项目上取得直接回报,因此造成目前投资的快速增长与消费增幅下滑和内需增长乏力的强烈反差。 鉴于此,国债投资要注重把刺激需求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建议其使用方向作以下调整:一是增加对有市场、有潜力的制造业的投资。 二是拿出适当比例的国债资金投向有效益的民营企业。 三是加快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六是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财政政策的目标调整:从追求经济增长到关注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要在推动经济结构演进中实现经济发展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经济发展是在城乡隔离的状态下推进的,城市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城市市场商品大大超过其自身需求,需要寻找外部市场以维持其增长。 与此同时,农民被禁锢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落后,收入水平低下,有效需求不足,城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城市剩余产品无法在农村市场上消化掉。 这也是我国目前内需不足,国企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 因此,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应盯住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注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多种手段组合。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不仅是发行国债,它还包括减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经常性支出结构等多种手段,是一个政策组合。 近两年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公债,今后可作其它选择。 例如,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来刺激经济增长等。 第四,构造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 财政政策发挥预期作用的前提是现代预算。 只有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才能有效控制财政政策实施引发的风险和充分发挥其作用。 此外,在财政政策的制度基础建设上还要重视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功能,要建立健全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发挥作用机制。 (二)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思考1. 二者的松紧搭配。 在当前,二者的松紧搭配明显应该采用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货币供应量偏紧不利于遏制经济增幅的下滑和刺激需求增长。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2.二者的契合机制。 二者的契合机制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拓展空间,提供条件。 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是一种相对中短期的政策,货币政策则是一种相对长期的政策,而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货币政策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至于目前我国出现的“货币失灵”,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引起,归根结底是由于央行没有超然独立性、市场化利率机制尚未建成及货币政策体系不健全造成的。 因此,我国当前必须从强化货币政策职能、保证央行超然独立性和健全货币政策体系等方面改革货币政策,目前财政政策支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如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扩大贴息政策使用范围:用财政资金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等。 (2)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财政政策适应、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 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金融通过自身经营机制转变、中资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强,避免和化解金融风险。 2)金融体制改革应尽快拓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3)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使利率真正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的信号。 4)加快发展股份制私人银行和其它民营金融机构,通过发展这类银行满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的投资与贷款需求。 (三)扩大有效需求的思考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过连续5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施行,我国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依然很高,加工工业严重开工不足,库存商品达亿元之巨。 据调查,2002年600种主要商品,供过于求的商品占86.3%,供求平衡的商品占13.7%。 由此可看出,要扩大内需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仅从财政和货币政策着手已是不够的,还须探讨其它思路和方法。 为此,笔者总结出了以下思路。 1.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扩大有效需求的格局。 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调整方面,“要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的格局”。 一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费观念,鼓励消费信贷;五要清理各种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六要开辟旅游、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领域。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投资消费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可通过提高消费率来扩大内需。 2. 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据《经济日报》1998年9月28日文章披露:“1996年底,城镇居民存款余额为 .2亿元,其中20%以上为公款私存;2.5%的城镇居民人口占有83.2%的存款,97%以上的普通居民人均存款仅为1080.5元。 ”由此可见,储蓄存款在社会各类成员中分布是极不平衡的。 另外,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达0.415,已突破0.4警戒线;而据有关专家估算(王义达),199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56,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又据《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24日的文章披露:“2000年中国资本外逃量已达480亿美元超过当年外商对华投资407亿美元……据分析,国内资本外逃的主力军是不法资产的占有者。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居民贫富差距悬殊,中国经济发展的收益在社会公众中进行了不公的分配。 从我国近年来的情况看,富有阶层有购买力,但其消费倾向低。 这些人的投资除了持有股票和国债外,实业投资受到产权制度、投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尤其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灰黑色收入不敢暴露出来,要么以各种名义存在银行,要么趁我国资本大量外逃之风转移到国外,要么滞留在地下钱庄。 而广大贫穷阶层,尤其是下岗工人、农民和经济效益差的国企职工是消费倾向高的群体,但其购买能力低下。 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相对的,即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又引致了经济增幅下滑和经济增长质量下降。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富有阶层消费倾向低和贫穷阶层消费倾向高但购买能力低下,进而造成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低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和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 因此,政府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立足于这样一个现实基础。 “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继续向高收入的富有阶层转化,那么将继续加剧经济的萧条。 如国债政策客观上就有这种作用,总是富人去购买国债,再享受国债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剧了“马太效应”(叶振鹏,焦建国,2002)。 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 (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 (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4)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减少权力对国有资产的侵蚀,建立起抑制不法侵占国有资产和谋取非法收入行为的监管机制和对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惩戒机制,从制度上限制和减少因 “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现象。 (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和民主法律监督体系。

标签: 人民币股票 投资中国经济增长的明智之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