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股票持续上涨,创下历史新高,投资者的信心得到提振

admin 2 0

最近,H 股票表現強勁,持續上漲,創下歷史新高。這一趨勢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他們對市場前景更加樂觀。

H 股票上漲有很多原因。公司的基本面強勁。公司有著良好的收入和利潤增長率,並且市場對其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強勁。

利率環境有利於 H 股票。低利率使投資者更願意將資金投入股票市場。H 股票被視為一種穩定的投資,這在利率上升時尤為有吸引力。

最後,市場情緒也對 H 股票的表現產生了影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相信市場將繼續上漲,這進一步提振了 H 股票的需求。

H 股票的持續上漲對投資者來說是好消息。這表明經濟強勁,投資者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對於正在考慮投資 H 股票的投資者來說,現在是一個好時機。

H 股票投資策略

如果您正在考慮投資 H 股票,有幾種策略可供您選擇。您可以:

  • 買入並持有:這是最簡單的投資策略。您只需購買 H 股票並長期持有它們。這是一種相對低風險的策略,但它也可能帶來較低的回報。
  • 價值投資:這個策略涉及尋找價格低於

美元18年会破6到5吗?10年一次的金融危机18会到来吗?

过去每8-10年都会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九年。 这次会例外吗?金融危机前夜一定是股市大涨、一片繁荣。

真正的关键和重点来了,我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出来:第一次金融危机是1987—1988,第二次金融危机是1997—1998,之间相差10年;第三次金融危机是2007—2008,也是相差10年;那第四次金融危机,难道就是2017—2018?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周期谈起。

一、从甲子周期到太阳黑子

世界上最有名的周期规律莫过于中国的甲子周期。 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经过两两组合,形成了六十组数据,从甲子乙丑到壬戌癸亥。 在六十甲子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法体系,是为四柱八字。 中国古老的算命术,就是以四柱八字为基准,将各种天干地支的组合模式定为吉凶祸福,由此去判断过去、预测未来。

除了甲子周期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是最早的周期体系之一。 这是一个绵延至今超过2000年的气象周期,按照地球在黄道上的运行节律而将一年分成24个小的周期,从立春到大寒。

中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中比较早的一批研究市场周期规律的人,就曾以甲子周期和二十四节气为工具,尤其是后者,1990年代曾一度被很多人膜拜。 只不过近几年不太为人所熟知而已。

国内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翁文波曾出过一本《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的小书,专门用中国传统的纪历与节气进行天灾等预测,据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相比他的地震预测,那只是小儿科。 有数据统计,他1982年到1992年预测国内地震60次的准确率是86.67%、预测国外地震70次的准确率82.85%,每一次预测误差都不到1.0级。

他做预测所采用的方法在《预测论基础》一书中曾有介绍。 在那本书里面,他介绍了醉汉游走、翁式旋回、可公度性原理等看起来很高大上的预测理论,并举例了多元一次方程预测地震的数学模型,等等。 比如:

X1+X4=X3+X2

X1+X5=X6+X2

X3+X4=X5+X2

X2+X4=X3+X5

看起来,这些公式很高深。 但是,如果认真破解那些所谓的数学模型,我们不难发现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两次事件间隔的时间而已。 因为公式可以破解为:

X4-X3=X2-X1

X5-X2=X6-X1

X4-X2=X5-X3

X4-X3=X5-X2

能看明白吗?第一行,它代表的意思是:第三次事件(地震)到第四次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第一次事件到第二次事件间隔的时间相等。 简单点说,前两次地震间隔380天,后两次地震恰巧间隔375天,就认为在某地同等级地震存在着大约380天的周期。 于是,最近一次地震向未来拓展380天,就可能再发生一次地震。

如是,其地震预测模型,本质上就是找历史上两次地震间隔的时间,然后从最近一次地震的时间向外推,根据可公度性原理,找出发生概率最大的时间,将其标记,作为预测的时间。 这种周期,我们可以命名为“测量周期”。

测量周期有无道理呢?我们如果仔细观察那些地震预测的案例,就会发现其国内地震的预测平均地点误差是399公里、国外的平均地点误差是692公里。难道说,一次预测地震,在中国的地盘上,偏差达到400公里,竟然也算预测准确了?

事实上,如果用前述的多元一次方程为基准去预测股市,我们可以得到无数个潜在的预测结果,也可以利用所谓的公度性去推测哪个周期实现的概率最大。 但大量繁复的工作之后就会发现: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成为市场的转折日。 如此,所谓的准确性几乎就全都是人为主观做出来的,其实际价值几乎等于0。

曾经有段时间,国内的一些技术派专家研究太阳黑子周期律,这似乎能解释史玉柱的疑惑: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0年左右。 有人会因此而牵强附会地认为,人类活动会受到太阳黑子爆发周期的影响,所以才会有每10年左右一次的金融危机。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 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解释1254-1400年间英国的谷物收成变化时,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恰巧存在一个11.1年的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非常吻合的周期规律。 他的解释是太阳黑子爆发会促进光照、刺激作物生长。 不过,几年后,科学家修正了观点,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不是11.1年,而是10.45年。 于是,杰文斯就又把数据计算了一遍,结果他说自己惊讶地发现:作物的周期确实是10.45年而不是11.1年。

可笑的是,随后的英国作物报告却与他的这个周期计算不一致。 于是,他修正观点,认为是太阳黑子造成了其它国家的作物变化,间接影响了英国。 而后,他的这些结论就被经济学家嘲笑一番之后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只是,很多中国人,竟然还以太阳黑子为机械的教条来预测未来,不亦谬乎!我们其实可以下一个断语,所以秉持固定周期律的人,都与杰文斯的结论差不多,都是想用臆想中的周期来解释事物,最终都会无法自圆其说。

二、唬人的经济周期

实际上,在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经济周期。 当时的一位银行家桑顿注意到,英格兰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经济危机,比如,1702年,1705年,1711年,1715年,1720年,1726年,1729年,1734年,1739年……1784年,1789年。 在他观察到的18次经济危机中,经济是螺旋式上升的。

拉斯*特维德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记载了更多的经济危机的案例。 比如,在美国,1816年曾有过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其后,1826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几乎就是每间隔10年会有一次大的危机。 如果按照时间序列数下去的话,1895年也有一次衰退、1907年还有一次,1914年又来了,最严重的危机是1928年,再其后……看看,是不是存在着显著的10年左右的周期?

其实,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在1862年出版的《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中,已经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 这就是“朱格拉周期”。 这属于中等长度的周期,故称中周期。

随后,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出版了专著《经济周期》,这是经济周期第一次进入经济学理论殿堂。 米切尔的定义是:经济周期是工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波动的现象。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扩张阶段、普遍衰退、收缩阶段、复苏阶段等。 最重要的是,它的结论是:经济周期序列不确定,周期持续的时间是1-10年或者12年。 而且,它们不应该再被细分成更短的周期了——相比朱格拉,米切尔还是实事求是的,他把周期放宽到1-12年的任何一个可能的时间方格,而不是十年周期。

虽然米切尔说周期不可细分,但这不影响其他经济学家的努力。 曾经费劲心力研究周期的人还有许多新发现。 比如,德国科学家基钦发现的40个月的周期(3年多),而苏联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则发现了一个20年周期。 据说,当时还有人论断过,房地产存在着一个18年的周期,“非常接近”库兹涅茨周期。

1910年,一位18岁的俄国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长的波段,14年后,他的长达80页的研究报告问世,提出的新周期长度平均是53.3年。 这个学生叫康德拉吉耶夫,1926年,他说自己设想的周期已经接近新的高潮期。

他或许没有想到,90年后,中国有不少股市和期货的投资人正在抱着他的论文研究这个长达53.3年的周期,按照周期预测,似乎大宗商品正应该走下坡路。 殊不知,这个所谓的康德拉吉耶夫的周期,只是他观察了一百多年人类历史的结果,而且主要还是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

康式周期,以其长达50多年,而被称为是长周期。 其实,中国人有更早的长周期理论,那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中国人算得很简单,从周朝开始,到秦汉,唐宋,明清,每隔五百年左右总有一轮新的发展周期。

如果说测量周期可以得出无数个不同的周期,因此不靠谱,那么,这种从几十个月到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所谓固定周期,是否可靠呢?简单的推论告诉我们:完全不可靠!

问题主要出在样本检验的范围、误差许可的范围。 康式周期只经过了三四个历史周期的检验,怎么能称之为铁律呢?资本主义的兴起也不过两三百年,不同时期的规律怎么可能一再重复呢?至于看起来很准确的所谓10年的朱格拉周期,也存在着误差问题:假设把所谓的10年前后各3年作为许可误差,那么横竖跨度就是6年之久。 一个10年的周期,竟然容许6年的误差,这还能算是规律吗?

所以,无论是固定周期还是浮动周期,都只是人们研究经济或商品现象的偶然发现而已。 即便这种周期有过几次重复,也只能认为是巧合——除非我们能找到隐含在周期背后的逻辑。

比如,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周期性规律。 这种规律是可以观察得到、并能被反复验证的。 在可允许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周期性规律一再出现以至于我们可以确信到了每一个时期,事物必然发生。 比如,中国的民谣: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等等。 但这种观察,也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 北方的观察结果与南方就完全不同。

除去这种用物理学可以解释的周期规律外,其它所有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周期,都绝对不可能有固定周期。 而浮动周期,也绝对不是靠技术测度就可以得到的。 我们必须拨开周期迷雾,找寻周期背后的逻辑。

三、经济周期的逻辑

1909年,美国人罗杰*沃德*巴布森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他认为,过度投资与增加货币供给都会导致负面反应。他给出的标准十阶段经济周期模型是:

1、提高货币利率;2、债券价格下跌;3、股票价格下跌;4、商品价格下跌;5、房产价格下跌;

6、货币理论降低;7、债券价格上涨;8、股票价格上涨;9、商品价格上涨;10、房产价格上涨。

到房产价格上涨后,再进入其中第一阶段,于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就产生了。 80年后,日本经济进入所谓泡沫期,最后阶段正是股票和房产价格持续上涨,于是,当局大幅度提高利率,导致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先跌,房产价格后跌。 只可惜,这次下跌只有一次机会,日本经济看不到什么短周期和中周期也看不到什么长周期,30年来始终没有景气。

显然,在巴布森的周期表里,核心是利率的变化,而货币供给的增减其实也会影响到利率的变化。 所以,其后费雪才会明确指出:经济周期的关键在于银行信贷,因为现代银行能够创造货币。

费雪在论述经济周期时指出,货币投放会增加生产,生产增加会促进消费。 但是,“萨伊定律并不是永动机”(意思是供给不会永远自动产生需求),供给增长产生的额外收入会被人储存起来,于是,部分资金不再进入投资环节,生产和消费都会下降,大家会进一步降低债务率,生产受到进一步影响,所以,经济危机才会产生。

但是,费雪的论述仅在硬通货时代才会产生——硬通货时代,货币可以被储藏(接近于掩藏),不再进入流通环节,所以才会影响到市场的货币供给,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在纸币时代尤其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几乎所有货币都在银行里,货币的所谓储存功能几乎消失,此时,决定银行信贷增减的变成了中央银行的政策——结论就赫然是:经济周期是否产生,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松紧。 如果再进一步展开,那就是信用货币时代的经济周期,是央行创造的。

那么,如果央行主动调整节奏,周期是不是就该被修正?比如说,拉长周期,或者缩短周期?由于缩短周期于经济不利、于口碑不利,所以央行的唯一选择就变成了拉长周期。

由此可见,只要央行能认真学、总结经验,理论上就可能彻底消除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但是,如果央行不吸取教训,周期就可能一而再地出现,甚至于极端状况下类似于日本,只有下行后的横盘而没有上升,那就不成其为周期。

事实上,美联储的进步能力就是极强的。 1929-1933年的大萧条后,迄今将近90年时间,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次与之同等级别的萧条。 甚至于阶段性的衰退都没有明显发生过。 表现在股市中,1981年后的36年里,美国股市仅仅在2001年和2008年出现过两次明显的深幅回调——注意,在2001年的调整发生前,美股已经有近70年没有出现大调整(1987年的闪崩则是暂时的),但是谁也没想到,2001年调整后,仅仅过了五六年,股市就再创新高,但2008年却又迅即出现了新的大幅度调整——这种变幻莫测的周期,以前根本就不曾遇到过。

2009年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8年持续不断地上涨和创下历史新高。 此时,很多人开始忧虑2018年可能再现十年周期。 莫非,美联储那么健忘?莫非,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小心翼翼地警惕着的周期真的会出现?

先不忙着下结论。 我们再回到硬通货时代,或者回到信用货币时代之前。 在那个时候,货币是锚定金银的,或者,纸币是有形的,这都使其具有了储藏(掩藏)的功能。 于是,我们便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

1、货币投放增多,经济景气明显,社会欣欣向荣;

2、富人赚钱多,穷人赚钱少;

3、货币向富人转移,富人储藏货币;

4、穷人占有的货币减少,消费降低;

5、消费降低导致生产下降;

6、经济陷入衰退;

7、重复第一步。

所以,非信用货币时代,是走不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恶性循环的:经济一旦向好,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货币向富人集中,穷人货币少结果导致经济衰退。 于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早期会频繁发生经济危机。 它的核心是货币的不断集中和分散的结果。

同样,由上述理论,也就可以解释中国的王朝更替缘由。 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是天下大治经济繁荣之后必然导致天下大乱的归宿。 而经济治乱,根本原因还在于货币的集中与分散。

人类社会只有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在货币的储藏(掩藏功能)消失之后,经济周期的问题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周期就越来越取决于央行而不是经济自身。 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仍旧抱残守缺、刻舟求剑,去搞什么经济周期预测,难免落入窠臼、贻笑大方。

四、商品的周期性

央行是会学的,普通人当然也会学。 这就注定商品的周期性规律是会改变的。

我们以山东大蒜这样一个小品种为例。 2004-2006年,大蒜的价格不断上涨,山东的大蒜出口增加,农民利润增加,于是导致产量增加。 结果,在2006年的时候,大蒜种植面积创下历史新高。 几乎可以断定2007年大蒜肯定会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 那么,此时我们来推断,大蒜的下一个上涨周期会在何时呢?

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则2008年种植人数减少,2008年将出现价格暴涨的行情。

另一种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2008年很多人都预测价格要暴涨,所以导致2008年种植继续增加,供给不减少,结果2008年价格继续下跌,2009年才会反弹。

事实怎样呢?2007年大蒜价格下跌,但蒜农减种的并不多,由此导致2008年的价格继续暴跌,结果,2006年高峰时2-3元的蒜价,到2008年已经跌到只有0.18元。 2009年初甚至跌到了0.07元的价格。 于是,2009年,物极必反,蒜价暴涨,从不足0.1元上涨到4元以上,现货价格涨幅最多超过40倍。

现在回头看,2004-2006年是上涨周期,2006-2008年是下跌周期,2009年又是上涨周期。如此算来,是不是5年一个周期循环?如果说2006年的价格是阶段性高点,则下一个高点是不是应出现在2011年?

事实并非如此。 2006年4月的高点出现后,下一轮的高点出现在2011年11月。 再下一轮的高点呢?2016年4月确实又现高点,11.4元。 但是,到2017年1月竟然出现了新的高点14.6元,2017年5月的最高点竟然接近16元。 假设2017年5月高点是历史性的(因为2017年7月的最新价格只有7元多),则前一轮周期是5年,后一轮是5年半,再后一轮又是5年半。 那么,下一轮高点会在何时出现呢?

我们不去猜测高点的位置,而是要研究为何会出现这种周期拉长的现象。 根本原因是:信息透明时代,蒜农是会进步的。 他们掌握信息之后,会有博弈,有人增种,有人减种,结果就导致商品价格周期出现波动:有时候周期延长、有时候周期缩短。

一个小小的大蒜头,都充斥着如此多的博弈,周期都不确定,遑论其它商品。 比如说,此前白糖存在着3年+3年的周期,但这几年,周期已经明显被平滑了。 又如,鸡蛋价格本来存在着明显的9月高价定律,但这几年随着冷库技术的发展,9月的价格已经逐渐不再是全年最高价了。 再如,螺纹钢的吨钢利润以前从来没有超过千元,但今年超过千元后,价格强势不回落,等等。

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期。 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周期也许还会相对固定,而一旦信息通畅或者产业形式发生改变,则价格周期不只是被拉长甚至会完全被抹平。 比如,中国的鸡蛋价格此前存在显著的4年周期(2年上涨2年下跌)。 但2004年9月达到高点、2006年5月达到低点后,周期律明显开始失去作用。 2007年6月、2008年9月先后达到阶段性高点且基本没有大的回调,2011年9月再次达到高点后,到2012年5月突然下跌20%后见底。 此时,上涨周期长达5年多,而下跌周期不足一年。 随后,价格继续上涨到2014年9月见到最高点,上涨周期是2年多。 但从那时候到现在,价格下跌了近3年时间仍没有见到底部——相比从前,上涨周期3-5年、下跌周期可以达到3年以上。

不止如此,美国1874年就开始有鸡蛋期货,其后也曾有过波谲云诡的行情,鸡蛋期货也曾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明星交易品种。但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销售模式的改变,鸡蛋价格逐渐被寡头所控制,到1982年,因波幅过小,鸡蛋期货竟然退市不再交易了——曾经波澜壮阔的多空行情,如今被拉成了一根直线,谁还敢说再有周期?

所以,我们研究商品的周期性规律,也应该摒弃固定周期节律,甚至放弃浮动周期规律,必须深入研究商品自身的内在规律性,找出周期性波动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去做判断——没有任何周期是固定不变的。

五、2018年:要崩溃还是要衰退

鸡蛋、大蒜这样的农产品价格周期可以被拉长乃至抹平,经济的周期也可以被拉长或抹平。此时,再谈论什么周期,会不会显得过于小儿科?

在经济领域,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的循环是必然的、或者说经济危机是必然发生的。 但是,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银根的放松和收缩是央行自主决策的,既然如此,就必然可以通过努力掌握规律并适当调整,从而消除或者大大拉长经济周期。

宽松与繁荣相伴,紧缩与萧条相随。过度通缩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是如此循环的:

经济萧条——放松银根——刺激需求——扩大投资——价格上升——企业盈利——产能扩张——经济过热——供给增加——收缩银根——减少投资——抑制需求——价格下跌——企业亏损——经济萧条。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核心链条在于银根的松紧。而这一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设计另外一条路径来消弭这种周期性波动:

经济不景气——货币宽松——引导投资和扩大需求——产能扩张、价格上升——经济过热——货币定向生产环节宽松——扩大产能满足需求——供需动态平衡——维持景气——动态调节供需——维持景气

看看前后两个序列,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选择是相同的,都要放松银根。 而在经济过热时期,原有模式是直接收紧银根导致利率上升,但新模式下,是定向宽松满足生产,由此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从而消弭掉原有的下降周期。

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务必清楚一件事情:有些风险是防出来的,本来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因为担心有风险,防范措施过头了,反而引发了风险。 比如一个正常生产的企业,资产优良,投入较多资金到厂房和设备,产品销售良好,但银行对它防范风险的措施过头了,抽了它的贷款,导致它资金周转不了,无法有效开展生产,只能低价甚至亏损处理库存,于是风险就出现了。

对于政府当局来说,务必要清楚一件事情:预期是会传染的。 如果央行收紧银根,造成了未来银根整体收紧的预期,则这种预期会在短时间内传染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有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市场的需求突然不见了!比如,1928-1933年大萧条时期,居民住宅建造下降了95%,可以理解!而美国的耐用消费品最大降幅是69.8%,也可以理解是有钱人和穷人都减少了耐用品的消费。 但是,非耐用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呢?降幅也曾高达52.2%。 这意味着很多美国人连吃饭都比以前少了!

所以,货币和政府当局,应该持续不断地给市场传递正向预期,而不是恐怖的负面预期。 他们应该做到的是通过调节不断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以此消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怎么做呢?如果供给大于需求,更应扩大需求,而不是压制供给;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则更应扩大供给,而不是压制需求。 压制需求或供给,都容易引发通缩甚至经济危机,而引导社会的货币和增发的货币投向供求两端中少的那一端,则可以在维持经济景气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供求平衡。

比如房地产市场,如果房价涨了,那就引导开发商多盖房(增加土地供应和房企贷款),如果房价跌了,那就引导购房者多买房(降低按揭比例和利率,扩大购房人群),由此实现房地产供需的动态平衡,维持房地产市场的景气,最终实现家家住上好房子、社会财富充裕的幸福场景。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大众在进步,央行在进步,政府监管也在进步中。那么,请你做出判断,大家所期待的2018年大崩溃或者大萧条,会出现吗?

创历史新高的股票如何操作

针对创历史新高的股票,建议采取以下操作:

一、观察与分析

当股票创出历史新高时,首先需要观察并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重点关注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如业绩、市场份额、行业动态等。 同时,还需要分析市场趋势,了解大环境是否有利于该股票继续上涨。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股票创新高是否合理,并评估其后续走势。

二、谨慎买入

在确认股票具备上涨潜力后,投资者可以考虑适量买入。 但需注意,即使股票创出历史新高,也不代表其会立即持续上涨。 因此,买入时需谨慎,不可盲目追高。 可以根据个人投资策略,结合技术分析、基本面信息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买入计划。

三、持续关注与适时调整

持有创新高的股票后,投资者需要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及个股信息。 若股票走势良好,继续持有并关注其后续表现。 若发现市场变化或个股基本面向下调整,则应果断采取措施,如减仓或卖出,避免损失扩大。

四、风险管理

操作创历史新高的股票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止损点。 在股票走势逆转时,及时止损可以有效控制损失。 此外,还需合理分配资金,避免将全部资金投入一只股票,以降低整体投资风险。

总之,针对创历史新高的股票,投资者应观察分析、谨慎买入、持续关注并适时调整,同时注重风险管理。 在操作过程中,需保持冷静、理性分析,避免盲目跟风,以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怎样去看待国内股市?

潮起潮落话股市 2006年以来我国股市行情回暖,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踊跃入市。 特别是2007年1月至5月,沪深股市新开户数屡创历史新高。 在很短的时间内,8000万户,9000万户,1亿户大关连连被突破。 从公司白领到普通工人,从退休老人到家庭主妇....“谈股论金”成为街头巷尾最热络的话题。 不少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股票涨了没有?”有的全家老小齐上阵,有的卖房借钱去炒股……不少人惊呼:“这是一个全民炒股的时代!”那么,什么是股市,如何看待股市的风险,怎样才能利用股市理好财,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呢? 什么是股市 1986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一次中美金融研讨会。 当时,邓小平同志会见了出席会议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范尔霖带来了两件特殊的礼物:纽约证交所证章和证券样本。 让范尔霖大感意外的是,邓小平同志回赠了一件更为特殊的礼物:刚刚上市的中国首张股票——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一时间,外电纷纷报道:“中国与股市握手!” 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对股票、股市成为很多人理财的重要渠道,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人注视着股市的起起伏伏,每天有几百上千亿元的资金在股市流动。 所谓股市,也就是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市场。 要了解市场,还要从股份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说起。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无论是生产者自身的资本积累,还是有限的借贷资本,都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 于是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办法,这也就是股份制。 一个人购买了某个公司的股票,就成为这个公司的股东,就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有限责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股票具有流通性,如果股票持有人急用现金或想转化成其他证券,可将股票出售,这就出现了股票交易行为。 股票交易的需要自然催生了股票交易市场的产生。 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买卖海外贸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雏形。 1773年,在伦敦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179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诞生。 20世纪以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在经济生活中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股票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洋务运动时期。 当时中国出现了一批官办与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 1873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最早的股票。 1914年,中国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到抗日战争前,上市股票已达百余种。 但后来几经挫折,股市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把股份制作为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予以排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对股份制的性质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冲破那种认定股份制只姓“资”不姓“社”的思想禁锢,股票市场再次应运而生。 1984年7月20日,全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大幕。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挂牌代理买卖飞乐音响公司和延中实业公司股票。 这是上海第一家经营证券柜台交易业务的场所,也是新中国首次开办股票交易。 1990年11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开业。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 这两个交易所的成立和开业,标志着新中国的证券市场脱离了银行体系独立发展。 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国的股票交易逐渐走上了正规和法制化的轨道。 十几年来,沪深股市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 1990年深交所试营业时,仅仅有一只股票挂牌交易,第二年也只有6只。 而到2007年7月,在上交所挂牌的股票达950多只,在深交所挂牌的股票达500多只。 1991年深交所全年的成交金额只有35亿元,而2007年5月30日,沪深两市成交量创下4163.37亿元的历史纪录。 当年知道股票市场的人很少,参与股市投资的人更少,到2007年6月底,沪深股市账户总数达.64万。 中国股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风风雨雨,正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筹集资金的“吸铁石”。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 用的资本,用于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经营。 股票市场的筹资规模和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 二是企业转换机制的“推动器”。 发展股票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三是优化资本配置的“调节器”。 通过市场可以发现公司投资价值,投资者通常选择成长性好、盈利潜力大的股票 进行投资,抛弃业绩滑坡、收益差的股票,这就使资金逐渐流向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四是维护金融安全的“缓冲阀”。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十分健全,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发展,过分依赖银 行的现象还很严重。 一旦银行出现问题,往往导致很大的系统性风险。 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降低间接融资在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更富有弹性和活力,有效防范和分散金融风险。 五是观察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情况,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透视出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可见,发展股票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对于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对于个人合理理财、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股票的基本特征 1.不可退还性。 股票是一种无偿期限的有价证券,投资者认购了股票后,就不能再要求退股,只能到二级市场卖给第三者。 2.参与性。 股东有权出席股东大会,选举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股票持有者的投资意志和离有的经济利益,通常是通过行使股东参与权来实现的。 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大小,取决于其所持有股份的多少。 3.收益性。 股东凭其持有的股票,有权从公司领取股息或红利,获取投资的收益。 股息或红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公司的盈利分配政策。 收益性还表现在可以通过低价买入和高价卖出股票,赚取价差利润。 4.流通性。 指股票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可交易性。 流通性通常以可流通的股票数量、股票成交量以及股价对交易量的敏感程度来衡量。 5.价格波动性和风险性。 由于受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经济政策、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 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 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 正因为如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 为什么说股市有风险? 前些时候,有些观点在股民中流传很广,说什么中国股市将迎来“黄金十年”、沪指将突破点等等。 同时,种种炒股轻松赚钱的“财富故事”也到处流传。 这些给人们一个“炒股就是赚钱”、“未来只涨不跌”印象,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假思索地涌入了股市,对于他们来说,股票似乎就是印钞机,买了就能赚,永远不会赔。 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股票市场其实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 首先,风险来自你购买股票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 由于普通股民往往并非专业人士,再加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所以有时很难了解一个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就算买了绩优公司的股票,也不意味着从此万事大吉。 业绩的好坏只能代表公司的过去,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看好的公司随时要迎接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激烈的行业竞争,变化的市场环境,不同的经营策略……都会给公司的未来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一旦业绩下滑,则股价也会随之跌落,股民就要蒙受损失;如果公司倒闭,则股民的资金就会全部化为乌有。 其次,整个股票市场的潮涨潮落也蕴涵着风险。 一般来说,判断市场状况有一个指标——市盈率。 市盈率是反映市场中个股价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一般认为,市盈率大约在10至20倍的区间内波动是比较正常的,此时市场风险较小。 市盈率越大,则意味着股市出现泡沫的可能性增大,市场风险随之加大。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股市的市盈率大约在10至20倍的区间内波动,日本和印度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则在23至25倍的区间内。 我国目前沪深股市平均市盈率已超过40倍,风险可想而知。 而2007年前几个月遭到爆炒的某些个股,其市盈率甚至达到了上千倍! 再次,“追涨杀跌”的不理智行为带来的风险也不小。 有不少新入市的股民,对股市行情缺乏掌握,对于股票及上市公司的情况也不了解,有时只听从亲戚朋友的所谓“经验”,或者打听各种“小道消息”,据此来购买股票,结果极易造成损失;有时又随大流盲目地“追涨杀跌”,结果往往在股价最高点接手被套,或者匆忙“割肉”赔钱。 这些不理智的行为可以说是自制药厂风险、自讨苦吃。 此外,市场外的不可预测因素也会造成股市动荡,引发风险。 比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金融和产业政策调整、天灾人祸等等,就极有可能导致股市的突然震荡。 所以说,股市决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毫无风险,能够只赚不赔、轻松收益。 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就是“财富神话”外表下股市真实的本质,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什么是市盈率 市盈率是某种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该公式中的分子是当前的每股市价,分母可用最近一年盈利,也可用未来一年或几年的预测盈利。 市盈率是会计普通股票价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一般认为,该比率保持在10至20倍之间是政党的,过小说明股价低,风险小,值得购买;过大则说明股价高,风险大,购买时应谨慎。 为什么说投资股市要 抱着理财而不是发财的心态?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手里有了闲钱,该怎么办?怎样能让这些钱保值增值?”这是许多富了的老百姓经常要考虑的问题。 人们常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即使是对普通百姓来说,理财也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有1万元钱,如果放在家里,1年后还是1万块钱,但随着物价上涨,它的实际购买力降低了。 但如果正确理财的话,不仅能够让钱保值,而且还能增值。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过去人们理财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银行储蓄来理财。 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城乡居 民储蓄存款已达17.5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超过1.3万元。 要看到,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一方面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实的资金来源,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国家来看,银行储蓄存款的高增长,将会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加大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在当前物价上涨快、银行利率低的情况下,把钱存到银行,利息收益很小,是一种不划算的理财方式。 国内外经验表明,投资股市也是理财的一个重要渠道。 股市理财的特点是,风险比较高,收益也比较高。 但只要树立正常的理财心态,选取业绩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市的持续上涨,不少股民尝到了通过股市理财的甜头。 从2007年上半年来看,不到5个月的时间中,沪深总市值从8万亿元增长到16万亿元,增长了一倍。 最近,沪深股市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许多股民手中持有的股票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应该说,老百姓投资股市应予以鼓励。 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一段时期,一些股民不是抱着正常的心态投资股市,而是抱着“捞一把”、“赚一笔”的心态,把股市当成赌城,试图在股市上实现“一夜暴富”。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往往倾其所有,有的甚至押上房产、举债贷款进入股市。 一旦遭遇投资失利,将给这些股民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国外几百年股市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十几年的股市发展历史,都充分证明,从长期来看,人人都想通过股市投资“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不可否认,在现实中,的确有极少数人在股市上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收益,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都想在股市上赚得金玉满钵、一夜之内“发财致富”是不大可能的。 比如,2007年上半年,一些投资者正是抱着这种不正常的心态,疯狂炒作垃圾股,把一些没有任何业绩支撑、市盈率高达上百倍的垃圾股炒得翻了好几倍,等炒作狂潮退却之后,这些股票连续下跌,许多人被深度套牢,损失惨重。 从现实来看,如果抱着这种非正常的心态购买股票,风险很高,容易造成心理扭曲,行为失去理智,把投资变成投机,最终往往不是发财了,而是赔得血本无归。 股市就像一个放大镜,容易把人性的贪婪放大,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早在17世纪,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投资证券失败以后,他颇有感慨地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 ”牛顿的这番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只有树立正常的投资心态,把股市作为长期的理财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 投资股市的“三闲”境界 不久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一次针对资本市场的演讲中提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投资股市要有点“闲钱、闲时间和闲心”。 “闲钱”指的是生活必须和必备之外多余的钱,而不是把养家糊口、养老防病、养育子女的钱投进股市,更不用说拿住房做抵押、拿银行贷款、拿亲朋好友处借来的钱炒股了。 “闲时间”指的是工作之余,把炒股作为一桩闲事来做,不能把炒股当主业,也不能把炒股当成“再就业工程”,更加不能置本职工作于不顾,在上班时间或办公时间炒股。 “ 闲心”指的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能抱着一夜暴富的奢望。 股市并不是包赢不亏的地方,投资者进入股市就要有投资失败的心理准备,必须有风险意识,并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以平常心对待股市的涨跌。 如何做一个理性的股民? 自2007年5月30日以来,股票市场经历了一次大幅震荡的行情。 据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3月以来的新股民入市热潮有所降温,截至7月13日,A股日新增开户数已直线下降至户,创下春节休市后的新低。 6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向股市搬家的现象出现了“急刹车”,1678亿元的资金重新回流到银行。 这一出一进之间,表明股民们对市场风险认识的逐步加深,盲目投资的行为已逐渐减少。 近年来的股市风云变幻,给广大股民上了生动的一课。 但是,中国股市发展、成熟的路还很长,很多股民离真正的理性投资、成熟理财尚有一定的距离。 那么,我们应如何做一名理性的股市投资者呢? 首先要理性判断自己是否具备投资股票的基本条件。 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炒股,家庭不富裕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低,适合将“闲钱”存于银行或购买债券。 入市前做好投资规划,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用于股市投资的钱最好不要超过经常收入的30%,至于那些把养老金、抚养子女等的支出用来炒股,用抵押房产、举债借钱和下岗职工买断工龄的钱炒股的行为就更不应该了。 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是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是未必人人都能时刻绷紧这根弦。 2007年5月,中国证监会专门就加强投资者教育连续发布通知,要求相关单位警示投资者理性管理个人财富,买者自负,安全第一。 然而,很多股民并不在意,结果在随后的震荡行情中损失严重。 因此,一定要把风险意识贯穿到投资理财的每一个环节,在决定入市或投资某种股票时,一定要客观估价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投资回报有合理的预期,对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要有思想准备。 同时,还要通过理性分析与操作,尽可能降低风险。 要有长期投资的意识。 风物长宜放眼量。 历史经验表明,长期投资可以规避风险,还能全额获得增值收益。 比如,在美国,大部分股票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牛市以来的平均持有周期是3至4年,并且通常不会随短期市场波动而频繁进出,即使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波动,他们依然表现镇定。 与这些投资者理性的理财观相比,我们的股民近4年来的平均持有周期是1至2年,基本上是短线投资。 频繁地买进卖出,看似不放过每一个机会,但实际上,股市风险远大于机遇,操作越频繁,风险也就越成倍增长,往往是盈亏相抵,到头来落得个白辛苦。 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投资股市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为。 要想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少跌跤,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要学习和掌握如证券、财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有关信息,通过科学分析作出正确的决策,不盲目投资,不随大流。 有的人看到别人买股票赚了钱就跟风投资,或者过分注意股票交易的投机性,连上市公司业绩、股票收益、行情分析等最基本的东西都不懂或者不去关注,只凭道听途说或者自己感觉去选择股票,这无异于把股市当作赌桌,能否盈利全凭运气,尤不足取。 要想成为一名理性、成熟的投资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 古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应该看到,股市始终处于波动之中,这是股市的风险所在,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对此应该有平和的心态。 不能把投资股市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因股市的波动而茶不思、饭不想,亦不能因股市暴涨而欣喜若狂,因暴跌而垂头丧气。 否则,投资股市就会变成沉重的精神负担。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可以想见,经过一次次股市震荡的洗礼,千千万万的股民必将不断在实践中成熟起来,我国的股市也一定会以更加健康的态势继续发展,股市的未来必将充满希望。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告诉你个诊断股票的网址: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标签: h股票持续上涨 投资者的信心得到提振 创下历史新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