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动态监测:实时市场数据和价格警报,助您掌控投资决策

admin 2 0

实时市场数据和价格警报,助您掌控投资决策

实时市场数据

代码 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价格警报

代码 触发价格 动作 状态

没有创建任何价格警报


智慧养老项目发展前景

智慧养老的前景如何?1.智慧养老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工具,连接各种服务系统,为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智慧养老”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也使得“智慧养老”的潜力得到各方的重视。 智慧养老前景如何,维特尔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养老市场有将近5万亿的市场空间,智慧养老已成为行业趋势。 推动社会养老资源高效配置。 目前研发推出的非接触式智能健康解决方案,通过将生物传感器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结合,,可以不用接触长者身体,只需要靠着床下面的健康盒设备,就能收集长者身体数据并进行分析,遇上不良情况也会及时发出警报,提醒护理人员干预,而且还具有易安装、成本低等特点,是值得信赖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总体而言,在智慧养老方面还是做的比较不错的。 养老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华智能()、万达信息()、易华录()、康泰医学()、九安医疗()、爱侬养老()、冠新软件()等。 本文核心数据:人口结构、市场规模、养老模式、竞争格局行业概况1、定义智能养老也叫智慧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五大类。 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六大类。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条长,涉及行业多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物联网、云服务等先进技术供应;智能设备的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应,以及护工培训和养老金融等服务;其中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核心零部件供应是智能养老主要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供应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起步较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 2007年,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 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经济状况判断,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 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 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 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 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 2021年以后,基于网络的无形市场规模会逐渐接近传统的有形市场规模,智能养老产业在此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持续加持,长期利好行业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中央层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规划了相关目标。 2021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制定相关目标。 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1、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银发经济”蓬勃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健康关注度上升从人口年龄构成来看,近年来我国15-64岁人口占比持续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逐年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比为17.9%,15-64岁人口占比为68.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 202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4%,达14.2%,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人们对健康保险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国健康险保费的收入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2011-2020年,中国健康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由692亿元上涨到8173亿元,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健康保险市场行业发展的速度,2020年健康保险收入增速高达15.67%。 2021年,我国健康保险收入再次提高,达8447亿元,反映出中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养老机构数量增长,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长迅速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我国近年来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和提质升级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过去5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建设迎来快速增长。 截至2021年底,我国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有3.98万个,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床位数量达到501.6万张。 注:2018年之前的养老机构及床位统计口径为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2019年开始将老年人服务机构单独进行统计。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中国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 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超7万亿元。 2016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 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 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中国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目前以“9073”为主,“社区”及“居家”模式增长空间大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有两种,即“9064”与“9073”。 其中,“9064”模式是由北京提出,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我国推行的另一种养老模式是“9073”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 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为“9073”模式。 根据2021年底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城市居民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占52.9%,居家养老意愿占比已明显下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比例则提升,分别为26.5%和20.6%。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 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 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3、智能养老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开始了银发经济的发展,我国智能养老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智慧养老产业白皮书》,2014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0.17万亿元,2020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突破4万亿元,增长迅速。 前瞻结合历年来智能养老在整体养老市场的渗透情况进行初步测算,2021年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或达4.57万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示范企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国家三部委公布的五批次共计203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北京、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最高国家三部委公布的五批次共计203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包括76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7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最高,达38%,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最多2020年9月,经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康复设备和智能检测设备以及社区自助体验设备入围数量最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注:截至2022年6月,官方尚未发布2021年版《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 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广目录名单的服务一共有120种,细分品类有6种,其中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和生活照护服务以及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入围数量最多,分别为39件、23件和18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智能养老市场规模将全面爆发2、智能养老行业四大发展趋势:人性化、适老化、结合线下、医养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辅助整体养老产业,提供更个性化及针对性的服务,但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部分产品及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产品两级分化严重等问题发展仍存在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向服务产品人性化、健康管理结合线下、医养结合等方向发展,建立一体化管理的产品结构及服务体系。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就业前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就业前景还不错。 原因如下:健康管理学在我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的健康管理人员就业的主要方向包括健康管理公司、营养保健公司、体检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 健康管理师现在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个新职业,选择这个专业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未来5--10年,中国需要800多万名健康管理师,医院转型、社区、健康管理机构、体检中心、养生会所等急需健康管理师。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健康服务与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及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健康检测、分析、评估、干预等健康服务工作,能够胜任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组织健康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智慧养老发展处于什么阶段?随着老年化的加重和“银发经济”的兴起,国家大力支持养老行业的背景下,智能养老行业迎来发展的良好时期。 目前我国养老主要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未来智慧养老将在智能硬件和智能平台的协助下,由“助老”向“用老”和“孝老”迸发。 智慧养老现仍停留在“助老”阶段一般认为,“智慧养老”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也被称为“全智能老年系统”,即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 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定义,智慧健康养老是指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其具体涵义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智慧助老、智慧用老和智慧孝老。 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经济状况判断,2017年及以前都可以归纳为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培育期。 在此期间,适应养老服务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 2018-2020年左右将是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成长期。 2020年以后,基于网络的无形市场规模会逐渐接近传统的有形市场规模,预计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在此时进入行业爆发期,同时智慧养老也将从简单的“助老”向“用老”和“孝老”方向迸发。 智慧养老市场格局基本建立(1)从政策端看,2019年是智慧养老的政策元年。 据前瞻不完全统计,2019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共计颁布相关智慧养老政策超过70条,而2018年仅为50条左右。 (2)从需求端看,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约2.54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达18.1%,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相关数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呈现绝对规模大、发展速度快、高龄化显著、发展不均衡、波动幅度大等特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呈现总量和质量双提升的发展态势,这将为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3)从竞争端看,市场仍处于增量厮杀阶段。 根据前瞻对三批智慧养老示范企业的统计,示范企业中包括50家信息技术公司,占比43%,其次是养老服务公司24家和医疗科技公司20家。 根据亿欧2019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共有31家公司涉足智慧养老产业。 通过整理前瞻统计其中有12家上市公司聚焦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绝大多数商家是通过与政府部门(如民政局)合作,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切入智能养老服务行业。 (4)从技术端看,通用技术包括简单的定位、人机交互等,而功能性定位则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老人异常行为监测、血糖监测等技术;智能硬件技术包括可穿戴设备、便携式监测设备、自助式检测设备、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服务系统平台则以大数据、云计算、5G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主。 (5)从模式端看:从运作模式分析,我国实行的“9073”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 从服务模式分析,主要以医养模式为主,文化旅游模式为辅。 (6)从体系端看:政策体系和投资体系已经完成“暖场”工作。 技术体系中的产品创新正在建立,中国老龄协会于2019年4月发布《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老年用品有6万多种,而日本就有4万多种,占2/3多,我国自助开发的产品仅有2000多种。 我国养老模式以居家社区为主流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失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全国推进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原有的养老服务模式在不断变革中求生存,同时,各种新的养老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养老服务可分为三大类,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 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老年人口数量为万人,按照“9073”养老服务格局,则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护理人数应在1777万人左右,按照“9064”养老服务格局也有约1523万人。 根据《智能养老研究动态》,“智能养老”按照空间地点可分为智慧居家、智慧社区和智慧机构三种模式。 智能养老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网融合”支撑智能养老服务的实施,以“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应用来完成服务需求,利用技术支撑实现多窗口多领域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积极展开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 根据我国“9073”的养老服务规划,应有90%的老人在家中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智能养老重点也主要集中在社区居家养老上。 智能设备和养老平台是智能养老的核心创新智能养老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 近年来,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智能设备、养老平台、护工培训、养老金融、家政服务、文化生活等,其中智能设备和养老平台是最大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 我国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核心问题是运营成本和服务质量难以权衡,社区和机构都涉及到前期巨大的建设成本,而后期运营价格和服务不成正比将影响老人的体验感。 我国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主要原因是也为了减少养老前期涉及的建设成本,但居家老人在家存在监测不完善的问题。 居家养老的监测问题、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成本问题,智能设备和信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 2019年6月,浙江椿熙堂“互联网+”智慧养老项目落地,利用智能终端+智慧养老平台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政府通过养老服务补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形式,为符合条件的低保、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免费发放智能设备,智慧养老专家爱牵挂与椿熙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配合项目提供智能终端设备——爱牵挂小鲸智护手环,S3智能手表,爱牵挂远程智护医疗血压计,以智能终端设备为服务的入口,搭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构筑统一开放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对平台服务资源的有效运营,全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智能硬件以个性化和多样化为发展方向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发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 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 智能硬件产业可以重点发展国家扶持的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 智慧养老平台围绕健康生活、快乐生活和安心生活如今智慧养老平台已成养老流行趋势,智慧养老平台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信息技术,创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大幅度帮助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效率,并且涵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让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智能的服务。 未来的智慧养老平台为老人提供优越的养老服务,对老人的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全方位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 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近年来受国内信息技术产业与健康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刺激,根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的据统计测算,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预计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股票风控是做什么的

股票风控是负责管理和控制股票市场风险的工作。

详细解释如下:

股票风控是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公司业绩、行业趋势、宏观经济环境等。 股票风控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方法来识别、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以确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投资回报的稳定。

股票风控的核心职责包括:

1. 风险评估:通过对市场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识别潜在的市场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估。 这包括分析股票价格的波动、市场趋势、行业走势等因素。

2. 策略制定: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这包括设置止损点、仓位管理、分散投资等策略,以减小风险对投资组合的影响。

3. 实时监控:通过持续监控市场动态和交易活动,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风险事件。 这包括监测市场异常波动、重大事件等,并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4. 预警系统: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设定风险阈值,一旦超过设定的阈值,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以便快速响应并采取措施。

总之,股票风控是保障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工作,通过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帮助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实现稳健的投资回报。 在投资过程中,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因此,许多投资者和机构都会重视风控工作,以确保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目标:对借款人的了解;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测;对抵质押物的评估;对五级分类的调整;补救。 JP摩根的统计分析显示: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度为50%~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检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为25%~30%;而当风险产生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力则低于20%。 一、风险监测对象:单一客户、组合风险监测(一)单一客户风险监测单一客户风险监测方法包括一整套贷后管理的程序和标准,并借助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方法。 商业银行监测信用风险的传统做法是建立单个债务人授信情况的监测体系,监控债务人或交易对方各项合同的执行,界定和识别有问题贷款,决定所提取的准备金和储备是否充分。 指标体系:基本面指标和财务指标1.基本面指标①品质类指标。 包括融资主体的合规性、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组织架构、管理层素质、还款意愿、信用记录等。 ②实力类指标。 包括资金实力、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人力资源、资质等级、运营效率、成本管理、重大投资影响、对外担保因素影响等。 ③环境类指标。 包括市场竞争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外部重大事件、信用环境等。 2.财务指标①偿债能力指标。 包括营运资金、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利息保障倍数、债务本息偿还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有息负债的息税前盈利(EBITDA)、现金支付能力等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②盈利能力指标。 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产品销售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收入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息税前利润率、资本收益率、销售成本收益率、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成本费用净利润率,以及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率、普通股权益报酬率、股利发放率、价格与收益比率等指标。 ③营运能力指标。 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④增长能力指标。 包括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权益增长率等指标。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 这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价,应定期进行复查。 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应对每个客户重新评级,确保内部评级与授信质量一致。 内部评级是监测和控制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 评级下降的客户应当接受额外的管理和监测。 一般而言,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偶尔发生的风险波动,应给予较大的容忍度;对于风险程度本身就很高的客户,则应给予较小的容忍度。 需要注意:从单一客户风险的检测到同类别客户的风险监测(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内部评级是风险监测的重要工具。 (二)组合的风险监测1.传统方法:对资产组合的集中度和结构进行分析监测。 商业银行可以依据风险管理专家的判断,给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得到对单个资产组合风险判断的综合指标或指数。 2.资产组合模型:(1)估计各风险暴露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价值的概率分布。 当然,估计大量个体暴露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困难,一般把暴露归成若干类别,假设每一类别内的个体暴露完全相关。 在得到各个类别未来价值的概率分布后,再估计风险类别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整体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2)不处理各暴露之间的下相关性,直接估计该组合资产的未来价值概率分布。 组合监测能够体现多样化投资产生的风险分散效果,防止国别、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的风险集中度过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不良资产/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暴露×100%●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集团)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贷款风险迁徙率: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监测指标。 (1)正常贷款迁徙率正常贷款迁徙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一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一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100%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中,在报告期内,由于贷款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贷款核销等原因而减少的贷款。 (2)正常类贷款迁徙率(3)关注类贷款迁徙率(4)次级类贷款迁徙率(5)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案例分析:贷款迁徙率假设商业银行当期期初共有l 000亿元贷款,其中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分别为9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5亿元、5亿元。 该年度银行正常收回存量贷款l50亿元(全部为正常类贷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25亿元,其他不良贷款形态未发生变化,新发放贷款225亿元(截至当期期末全部为正常类贷款)。 至当期期末,该银行正常类、关注类贷款分别为950亿元、40亿元。 则该银行当年度的正常贷款迁徙率为:该行期初正常贷款余额为900+50=950(亿元),期内减少额为150亿元,期末正常贷款为950+40=990(亿元),其中来自原正常贷款的为990—225=765(亿元),期内贷款迁徙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为950—150—765=35(亿元),所以正常贷款迁徙率为:35/(950—150)×100%=4.38%。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三、风险预警定义:风险预警是指根据各种渠道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 1.主要程序和方法程序:①信息的收集和传递②风险分析③风险处置风险处置是指在风险警报的基础上,为控制和最大限度降低商业银行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按照阶段划分,风险处置可以划分为预控性处置与全面性处置。 预控性处置是在风险预警报告已经作出,而决策部门尚未采取相应措施之前,由风险预警部门或决策部门对尚未爆发的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控制措施,避免风险继续扩大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利影响。 全面性处置是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类型、性质和程度进行系统详尽的分析后,从内部组织管理、业务经营活动等方面采取措施来分散、转移和规避风险,使风险预警信号回到正常范围。 ④后评价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红色预警法2.行业风险预警:行业环境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周期、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行业经营风险因素: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垄断程度、产业依赖度、替代性、整体财务状况行业财务风险因素: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盈亏系数、资本积累率、销售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行业重大突发事件背景知识:行业风险预警指标1.行业环境风险因素2.行业经营风险因素3.行业财务风险因素· 行业盈亏系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个数/行业内全部企业个数=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行业内盈利企业盈利总额),该指标是衡量行业风险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值越低风险越小。 · 行业产品产销率=行业产品销售量/行业产品产量×100%,该指标越高,说明行业产品供不应求,现有市场规模还可进一步扩大。 · 劳动生产率=(截至当月累计工业增加值总额×l2)/(行业职工平均人数×累计月数)×100%,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间的相对技术水平,该指标越高表明其生产技术越先进,单位员工产出越多。 3.区域风险预警: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政策法规的变化·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出现风险因素4.客户风险预警:客户财务预警和客户非财务风险预警四、风险报告(一)风险报告的职责和路径(1)风险报告的职责风险报告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②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③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④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⑤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⑥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⑦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2)风险报告的路径良好的风险报告路径应采取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的矩阵式结构,即本级行各部门向上级行对口部门报送风险报告的同时,也须向本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传送风险报告,以增强决策管理层对操作层的管理和监督。 (二)风险报告的主要内容:(1)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内部报告通常包括:评价整体风险状况,识别当期风险特征,分析重点风险因素,总结专项风险工作,配合内部审计检查。 ·外部报告的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包括:提供监管数据,反映管理情况,提出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等。 在向外部提供风险分析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点就是规范操作,特别是作为境外上市商业银行,应始终坚持规范准确的原则。 (2)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综合报告是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报告期内各类风险与内控状况撰写的综合性风险报告。 综合报告应反映以下主要内容:·辖内各类风险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分类风险状况及变化原因分析;·风险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专题报告是各报告单位针对管理范围内发生(或潜在)的重大风险事项与内控隐患所作出的专题性风险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应反映以下主要内容:·重大风险事项描述(事由、时问、状况等);·发展趋势及风险因素分析;·已采取和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标签: 实时市场数据和价格警报 股票市场动态监测 助您掌控投资决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