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香港证券市场的动态格局

admin 3 0

香港证券市场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金融市场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金融开放政策的推进,香港证券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市场规模和交易量

香港证券市场的规模和交易量持续增长。2022年,香港股票市场市值达到44.6万亿港元,每日成交额超过1000亿港元。与其他主要股票市场相比,香港证券市场在亚洲仅次于上海和东京,在全球排名第四。

市场参与者

香港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投资者、券商、基金管理公司等。其中,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恒生指数成分股公司和中国内地企业。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包括全球基金公司、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券商则担任撮合交易、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等角色。

市场监管

香港证券市场由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简称证监会)监管。证监会负责制定市场规则、监管上市公司和市场参与者,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市场趋势

香港证券市场目前呈现以下几个主要


实习报告书要怎么写

毕业实习报告本人2003年3月在海南港澳资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实习工作至今,通过实习对中国证券资讯市场的总体竞争环境以及在入世之后中国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趋向等方面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入世的之后的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调整和规范之中,这一规范的过程将对证券资讯业造成三大影响:其一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就越大,二者关系将更加紧密。 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将尽可能扼杀投机,加快证券中介业回归,即主力从事代理投资服务,而这无疑将扩大对证券资讯的需求。 其二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层次将越来越高。 券商没有了投机利润,就只能从两块加强力量,一是完善对投资者的服务手段,二是加大自身研究力度,从事正常自营决策。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券商的收入。 而这两者都召唤市场上强大证券资讯阵容的出现。 其三在投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股民将出现意识觉醒,也将极大增强对证券资讯的认同和依赖心理。 所以说,证券业市场越规范,对承担着行业责任的证券资讯行业来说越有利。 从目前的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来看,1994年深圳巨灵推出第一套证券资讯系统是证券资讯行业的萌芽的标志,但今天的证券资讯市场已非94年同日而语。 短短9年时间,证券资讯业内异军突起,掀起一场日新月异的竞争潮。 港澳资讯、巨灵、新兰德、万德、新德利、博经闻、维赛特、海融、万国等等,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好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竞争喜剧。 成熟的证券资讯行业市场也开始在这种专业化的竞争中开始成熟完善起来。 证券资讯行业从萌芽开始阶段就是一个以证券财经数据库为主营业务的内容提供商的面貌出现,是在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证券交易以及资讯信息提供方式的转变提高的过程中漫漫的发展起来的,但直到今日大多数类似的资讯公司的产品层次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公开数据的采集为主的局面。 其中的原因有中国股民的素质层次需要和机构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证券资讯行业本身在中国证券市场序列体系中地位的原因。 从信息质量及服务水平上讲,目前国内证券资讯业市场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质量不高,缺乏深层次的内容;以大量转载各种公开媒体信息为主,缺乏自己的东西和能反映上市公司情况及市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各类投资分析、投资咨询缺乏连贯性和指导性,为庄家投机服务的投资信息占驻了主导,各类小道消息和传闻满天飞;市场上同类产品竞相削价,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市场上的产品还没有出现占主导优势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低投入,追求前期收益,缺乏行业责任。 在一种低水平竞争的市场中,一批低投入、满足于初级信息服务的企业也能占据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市场份额 ,获取前期收益。 另外的一个趋势,各证券资讯厂商大多开始走证券信息资讯即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和投资咨询业务以及证券资讯平台开发,外包财经网站的建设齐步发展的发展方向。 其中资讯公司涉足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咨询业务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来说都是一种市场化选择中的一个良性的产物,资讯公司可以在充分的整合自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继续的发扬投资咨询领域的一种实证化的投资分析的模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策略。 在证券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规范化发展进程中,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规范管理是一个重要侧面。 在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形成发展的最初几年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行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 与早期市场高投机特征相对应,早期证券咨询行业从业人员成份较为复杂、鱼龙混杂,联手操纵市场的行为屡见不鲜,证券咨询行业的这一状况对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了诸多恶劣影响。 这一状况直到97年主管部门加大规范管理力度之后才有所好转,至98年《证券咨询业务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行业管理才真正有例可循,有章可依,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发展步入正轨。 也正是这一阶段、在市场投资理念渐趋理性回归的背景下,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在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及研究内涵不断扩大中进入发展壮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2003年正在进行的证券法的修改工作中一些相关证券咨询行业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讨论范围之中,证券咨询业务的范围也将大大的扩大,相关的自营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也将可能由地下转到桌面上来。 证券咨询行业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的机遇.在行业的规模化和竞争的有序化上更加规范的完善市场。 行业规模化,有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批真正独立的专业咨询公司的出现。 与券商研究机构不同,其独立性不仅仅表现为功能配置上的独立性,也体现为其经营上的独立性。 由于生存方式的差异,这两类研究机构在研究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券商研究机构由于事实上的依附关系,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券商客户咨询服务,二是为券商自营服务,三是为券商形象宣传及业务创新服务,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一、二级市场,也包括券商自身发展战略与业务创新等内容。 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成果一般仅限于内部共享,且以专题研究为主,研究成果的价值实现是间接的。 而对于专业资讯公司而言,由于其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其信息产品及咨询服务,信息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决定其自身的生存,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研究工作是有更强的功利性,服务的对象性,要求其信息产品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 由于证券资讯市场仍处发育阶段,受市场容量及无序竞争影响,目前该类专业公司受收入来源限制,与券商研究机构相较而言,在研究投入方面多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的背景下,证券资讯公司竞争图存的方式正向着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种是以低成本支撑其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以维持其生存,这类公司或非正式组织为数众多。 二是以高投入、高品位树立市场形象,着眼未来,争抢核心市场,这类公司虽为数不多,但无疑将是未来证券资讯业的脊梁。 目前的资讯厂商大多也在走资讯咨询化的产业转型的格局,针对目前的资讯厂商的市场格局以及资讯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产生了这样的一些认识和感触。 1、坚定的走证券资讯咨询化的发展道路。 单纯的简单的F10资料为主的低端的资讯信息内容的竞争只会陷入资讯产业低水平价格战的泥潭中,要从产品的技术构成、新产品的开发、推广机制、产品的信息质量、营销策略及手段从根本上与竞争对手拉开档次,才能从低端市场的价格战的竞争中走出来,作到控制市场走向和价格的目的。 在公司内部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新产品设计、开发和推广的运行机制,保证高质量的新一代产品、延续产品、后续产品和可替代产品源源不断地、有序地投放市场,形成多套产品立体交叉竞争。 唯有如此,才能从市场混战中走出来按自己的步伐发展自己。 资讯咨询化的发展方向既提高了信息的含金量,也是向高端市场发起进攻的最重要的筹码。 2、加强和国内做证券行情交易系统的厂商比如说乾隆高科,通达信等的技术上的合作,以行情交易系统和资讯平台和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资讯行业未来的资讯平台的搭建方向。 建立全新的基于证券行业电子资讯架构(E-infostructure)和现代的资讯有效集成(information integration)创新技术构建起来的的统一证券资讯平台的运作模式。 要是自己的资讯信息内容提供的方式和模型能够紧跟住资讯行业的潮流,只有领潮流之先才可以完整的拥有对市场的话语权。 资讯信息模块与证券交易模式的合理有机嫁接以及技术上驻留程序的改进更新是保持这种领潮流之先的技术上的关键。 3、加强全国统一规划的的市场营销策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营销略。 营销策略的正确性和促销手段的完善是产品成功的保证。 产品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营销战略、营销手段,没有精良的营销队伍去组织实施,就根本无从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更无从实现第一民族品牌和获取最大创业利润的目标。 产品品牌的树立,在质地优良的情况下,除借助宣传工具外,最终还将依靠我们营销人员的自身高素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新颖的营销手段和技巧、良好的口才及应变能力,让消费者去感受我们的员工、感觉我们的产品、感觉我们的服务,确实让他们从中受益。 4、加强公司内部团队精神的建设,形成创业的集体凝聚力,形成企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同步发展的激励模式。 有计划的引入股权认购期权奖励的企业激励模式为团队精神的营造服务。 甚至可以试探企业实现MBO来改变企业的法人治理体系和绝对控制权。 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 团队精神的精髓是追求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对组织的最大贡献率,它既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它强调一种实战技巧,强调一个组织如何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潜力,通过协调和规划,最终促成目标的达成。 5、拓宽融资渠道,改变过去的靠自我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模式。 在国内主板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门槛提高、二板市场推出遥遥无期、美国纳斯达克不复往日威风的情况下,选择在香港上创业板进而发展向主板市场转变是最好的IPO融资方式。 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从乾隆高科在香港创业板上不错的融资业绩就可以看出。 此外还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参股扩充公司股本结构的方式来发展自己。 QFII之后外资购并的放开之后资讯领域肯定的将是其感兴趣的产业之一。 博弈选择将是引导资讯厂商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6、在融资问题解决的前提下,扩展业务范围,以官方的巨潮资讯为发展发展,有计划的涉足传统的资讯传媒领域比如说将有声无影语音股评业务扩展到有声有色的财经电视节目。 将投资研究中心的传真版本的股评作成传统的纸质传媒的形式,待政策放开后作到全国公开发行,比如说象巨潮资讯旗下的《新财富》。 将投资咨询业务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扩大为私募基金形式,同时发展自己的自营业务。 总之,在融资问题解决的背景下,提升自我的资本运作能力通过低成本的购并或股权置换重组整合出已财经证券信息为主,多元媒体构建起来的全新的证券信息传播体系。 形成财经数据库,手机短信业务,电视财经节目,纸质财经媒体,财经网站建设等几个现金流。 证券资讯行业作为证券市场中的一个年轻的行业在短短的不到10年的过程中已经显示了起朝阳产业的一种趋势,在证券市场继续向前发展和理性化的同时,资讯信息的重要性和价值化回归的投资策略必将更加的受到各种机构投资者和广大股民的认同。 证券财经资讯行业的未来发展将随着证券市场的完善而更加的蓬勃发展而展示出美好的前景的一面。 也需要我们更加的努力的跟上行业发展的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1、曹光能总经理:《秉承团队精神,依托创新思维,搏击99,为实现创业转型期的突破而奋斗》海南港澳资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2、乔光豪副总经理:《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发展状况与港澳资讯调研业务的功能定位》海南港澳资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料来源:第一范文网[];

大时代里的香港股灾是哪一次股灾,原理是什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场为背景。 剧中这个场景正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也就是发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灾,这一股灾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灾之一。 1967年的暴动,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香港社会内部出现剧烈变化,但港英政府漠视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于豪门富贾,也是重要原因。 在动荡之下,股市受到显著冲击,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在6月份还一度宣布停市两个星期。 暴动结束之后,市场才逐步恢复。 不过,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上市门槛高,且主要上市公司均为英资,华资受到一定排挤,即使参与买卖股票的职业,在当时的香港也被视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1967年的暴动可以算是香港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之一,港英政府汲取了这次时间的教训,开始关注华人民生,提升市民对香港的归属感。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后开始升温当时因为股票交易活跃,股票的登记与过户手续还是通过人手办理,难以及时处理积存交易,香港证券交易所当时在1969年11月1日开始宣布股市只开放半天,让经纪下午处理交易。 远东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来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独家垄断,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香港股市已经不能服务于经济的发展,香港上市公司数目一直维持在65家左右,但是香港的工厂数目已经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家。 远东证券交易所推出了粤语交易,容纳女出市员等适应市场需求的举措,其交易量迅速超过香港证券交易所。 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也先后成立,形成四所竞争的格局。 这一段时间应当说是香港股市发展最快的时期,许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基本上就是在这个阶段上市的,例如新鸿基、长江事业等。 恒生指数由406.32调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后,继续扶摇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其间多种现时的蓝筹地产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华资地产五虎将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合和实业、大昌地产。 当中以长江实业及新鸿基地产发展最为远大,前者后来多次挑战英资地位,后者超越置地成为全港最大型地产公司。 1972年10月30日并发生香港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英资置地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爵士及华资地产商华懋王德辉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置地以两股面值五元现金,交换牛奶股东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双方于报章上作出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市上又有传外资利获家集团利用香港市民对股市的认识不足,作出财技在市场制造炒风,即所谓“过江龙饱食远扬”事件。 而由于当时对于公司上市监管不足,大量空壳公司上市混水摸鱼,最典型例子莫过于有“香港黐线”之称的香港天线上市。 经历过股灾的人肯定过目不忘,因为那感觉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样疼。 财迷哥认为,《大时代》中的两次股灾多是人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 在第三次股灾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货,通过做空盈利。 如果要让丁蟹服软,只能选择让股指飚起来。 于是,丁蟹的对手方展博开始找香港三大阔佬借钱,通过融资将股指抬高,最终丁蟹不得不以高价买入,多年积蓄全部蒸发并负债数亿。 最终,四个儿子跳楼,他自己侥幸存活。 另一方面,这种人为太高股指的行为,也让泡沫产生。 如果一直发展下去,股灾怕是不远了。 疯狂之后,总是走向灭亡。 经过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后,外资率先大手出货,跟着抛售的人越来越多,恒生指数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3月底股市急泻一成多,7月恒指破500点,年底跌至400点,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恒指更低见150.11点,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纽约的股灾还要严重。 大批股民损失惨重,举生积蓄化为乌有,跳楼新闻经常见报,整个香港市面萧条,进入一个不景气的年代,直到数年后才稍见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风暴的损失,相信令很多人毕生难忘,但若与1973年的股灾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儿科。 对于1973年的股市大震荡,从一开始创出1700多点的空前纪录,到跌至1974年150点的新低,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中东以阿战争后,阿拉伯世界实行石油禁运,引致能源危机和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会从千多点高峰急速狂泻;但笔者却认为是投机过分,物极必反的必然结果。 “要你灭亡,就先要你疯狂”,世事往往就是这么奇妙的。 经过了1973年的股灾以后,香港经济虽受到一定的打击,但亦从此打稳了根基,使人们明白股票的风险,把香港带进80年代的辉煌日子。 1974年后,政府设立两个非全职的监察委员会(分别负责证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员(证券及商品交易监管专员),办事处隶属政府部门。 商品交易伴随国际贸易频繁产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产品包括棉花期货、糖期货、黄豆期货和黄金期货,比中国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属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为香港期货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为投资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资风险。 直到1986年,香港证券市场已经从1969年的26亿港元攀升至1231亿港元。 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战国时代也终于进入了尾声。 同年4月2日,香港证券市场结束了“四会时代”,合并后的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成为了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 同年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会员。 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交易广场,采取电脑辅助交易系统方式进行证券买卖。 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现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荡,港元大幅贬值,物价开始飞涨,民众大量抛售港币购进美元,抢购商品和物资,香港一片混乱,市民惶惶不可终日。 原来,敏感的香港媒体从中英双方对外发表的简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 1983年9月第三轮、第四轮谈判不顺利,于是香港社会谣言四起,有人说双方谈判破裂了。 而在当时,中英谈判成了香港经济的晴雨表,谈的好香港股市就涨,谈的不好它就跌。 于是,就在这个时候,香港股市出现了所谓的“黑色星期六”,股市再下降不仅会影响到港元崩溃,而且还会影响到英镑的地位。 为了保住英镑的地位,英国不得不把港币的汇价和美元挂钩,这才稳定了局势。

港股市场概况

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源远流长,起始于1866年,但正式的股票市场直到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才得以确立。 1969年至1972年间,香港相继诞生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与原有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共同构成了四足鼎立的交易所格局。 短短两年内,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到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飙升至296家。 1980年,四家交易所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1986年,香港市场迈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中国对香港的保障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推动了市场繁荣,交易品种、参与者国际化和交易手段升级,证券市场进入长期牛市。

进入21世纪,香港作为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自2000年以来,香港证券市场逐渐成长为全球化的市场,包括股票、衍生工具、基金、债券等多种交易品种。 香港市场的主要部分是股票市场,分为主板和创业板,截至2000年底,市值总计亿港元,全球排名第11,亚洲第二。 衍生品种繁多,包括股票指数衍生品、股票衍生工具等五类。

香港的基金市场以开放式为主,投资者可以随时变现,对于海外投资者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香港的债券市场则分为港元债券市场和外币债券市场,其中港元债券市场以外汇基金债券和债券发行计划债券为主,而龙债券则是外币债券市场的代表。

得益于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迅速提升,香港交易所规模不断扩大,全球排名不断攀升,成为亚洲地区发展最快的金融中心之一。扩展资料

港股是指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香港的股票市场比国内的成熟、理性,对世界的行情反映灵敏。 如果国内的股票有同时在国内和香港上市的,形成“A+H”模式,可以根据它在香港股市的情况来判断A股的走势。

标签: 探索香港证券市场的动态格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